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汪靖婵 |读《围城》随记

读《围城》随记
Table qing in Xining
作者|汪靖婵(青海) 
也不知从何起,迷上了民国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在现如今看来已成陈年旧事,已然成为历史的故事,闲来悠读寻乐,遣时增识,攒凭凿据,一是想知悉学生时代的历史课本上无从找寻的名人轶事,二是想了解那个时代的人所处的历史环境和她们所经所历的真人真事,才知道那个时代的人真是钟灵敏秀,才情俱兼,几多赞叹,几多欣喜,几多怅绪,几多憾惜,赞的是早在烽烟不定的民国时期,他们已经是高学历者群体,他们已然皆是国外留洋归国的博士,硕士,甚至于现在经济发达,人文俱荣的当今社会的人都无可攀及,叹的是那个才子佳人涌现的年代,他们精神丰富,韵事尽显,一点也不逊色于21世纪现代人的风流,欣的是相比于同龄人的喜好我有幸还能品读诸些经典,更透彻地了解已被年轻人遗弃的历史及人物,我觉得比刷抖音视频更有意义,喜的是,历史已然成为历史,当时红极一时或者曾彪炳史册的人或事皆能罗缕纪存且秉笔直书,供现在年轻人览阅,实属精神食粮的馈赠,所怅之绪源自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大小人物身陷囹圄般无可奈何的囧境,无从反抗,任其安之,逐其顺之。


如鲁迅的原配朱安,张学良原配于凤至,徐志摩的原配张幼仪,只字不识的小脚老太太江冬秀却嫁得才识颇丰的胡适,沈从文为高青子叛离用四百多封情书追来的美人妻子张兆和,憾的是自己了悉的太少,太晚,惜的是自己的学生读物因经几次整修房屋书本俱丢,很想再去翻翻学生时代未曾用心翻阅过的历史书,看看教科书里的有关记载,现在想来只可惜那时装书包里徒增重量罢了,只为考试而已,以至于后来通过外刊读物或者其他读物渠道看到诸多海量信息时突然怀疑在学校啥也没学到。

 


突然想要看《围城》,是那句耳熟能详的“婚姻像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去,如此反复,不得局”的引诱,其实这句话及出处早已熟之又熟,但却未真正读过这本书,最近看了诸多民国的名人韵事,突然就想一睹为真了,加之《围城》作者钱钟书先生才德兼备的贤妻杨绛先生及其著作《我们仨》和《走到人生边上》的引诱,想一并读之,了解书作者及著作,这才买来所有计划要看的各类书籍,如文学类,文史类,国学经典类,人物传记类,孩童教育类,女性健康类,中医养生类,食疗药方类,茶经酒典类,相术面诊类,经络养生类,五行命理类,风水类,女性修行类,两性婚姻类,蒸,煮,卤,炖,炒,烘焙,蔬果汁等菜谱类,居家常识妙招类,生孕护理类,小语种类(近期受金星影响,她的英语说的太溜了,因而想强化英语口语),为了重新积累英语词汇特意买了英汉词典,为了看国学经典特意买的古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中国成语词典,办公公文类,职场管理类,社交管理类,口才练就类,识人读心术,法律常识类,交通安全及事故处理等的三百多本书,并用时三天将《围城》彻头彻尾读遍。


因此有了写此文的念头,可是辗转几天无从下笔,直到看完《围城》四天后,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慵懒的晒着太阳,品着一杯泡有薄荷叶、金银花、菊花、橘子皮的降火茶,脑海里是一会是几天前去海棠公园里见得的情景,几人一堆,三五成群打牌,嬉闹声不绝的年老的老者,他们一边打牌娱乐,一边相互调侃嬉笑翘骂,惹得我这个坐在一边默默观看的八零后姑娘咯咯笑出了声,让我记忆犹深的是四个人为一组各自搬个小马扎打扑克牌的老太太,她们中的一个稍有乐都口音,从她说的“这张红桃七不shi(我们湟中人说是说si)我(她说的我,不是闹,而是五)的”一个最能说的是操着湟源口音的,从她说的“嫂子你把她的顺子炸道,而不是炸掉”一个是大通的“从她说的阿姐你看了半天的牌了,走呗,还不下牌,你做啥摘窄”当然剩下一个是湟中人,跟我说话一模一样,羡慕她们的这种自娱自乐达观的老年精神,更触动我的是刚刚说的那个大通的老阿姨一边下牌,说着自己刚下的什么牌一边说“美国都快死24万人了,特朗普他再当啥的总统哩,我看那个叫白等的比他强。”,“就是,他该下台了”,“我昨天手机上看的,新疆又出现了几个,我们国家还好着,比外国好几百倍,现在这个手机太好了,啥都能看到”那个湟源的阿姨附和道,她们一边打牌一边你一言我一语还不忘讨论国家大事,我瞬间被她们这番谈论所惊骇,妈呀,都这把年纪了,还操这份心,不得不称赞老阿姨们都与时俱进了,会使智能手机了,通过手机了解资讯了,更何况我们年轻人,哪有不进步的理由?!本来是去公园放松心情的,结果被阿姨们的举态又拉紧了刚刚放松的神经,这好比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也有座城,年轻人想贪图享乐,放慢脚步,早点步入老年生活,喝茶晒太阳,不想承担太大压力,今朝有酒今朝醉,老年人却怕被时代落下,怕落伍,想方设法跟上年轻人的步伐,玩玩抖音,看看视频,还不忘自言自语的评论一番,我倒觉得跟围城有同种境地,一会想着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描述的人物及故事情节突然来了灵感,于是一蹴而就,写了这篇感文。
 

首页是重印前记,明确书写了出版此书的版次及日期,初版是1947年,1948年再版,1949年三版,以后国内没有重印过,我才知道这本书不仅在国内畅销,而且有诸多西方语言的译本,随之是对此书再版有关删节修改的详情概述,接下来是作者在1946年为本书写的序,从序中得知此书从动笔到成书用时两年,可见创作并非是易事,好的作品非一日而就,接着是正文,正文完结后是杨绛先生写的记钱钟书与《围城》的前言,此前言分两个小章节,第一章节是钱钟书写围城,写明了钟书先生写围城的初心和动机,写手稿的点点滴滴,写出了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的初识和生活琐事和俩人心照不宣的情感,详细描述了钱钟书先生的求学,留学,教学的过程,记述了钱钟书先生写《围城》的时代背景和书中书写人物的选材和注释,说明书中的故事情节纯属虚构,这才使我从书中描述的故事情节里脱离出来,每次看此类长篇小说,剧里剧外傻傻分不清,因为写的故事情节太逼真了,太接近生活了,会信以为真,觉得这就是作者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可能有些情节就是自己的经历,会反复推敲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设计情节或是为什么会这么写,刻画人物特征和人物性格时为什么会如此匠心独运,会很较真,恨不得都弄明白了,结果情节是虚构,于是越加钦佩作者的写作水平,表达方式,用词之恰当丰富,情节设计天衣无缝,使得我迷失在剧里找不到出口,久久在剧中徘徊,想象,思索,出来又进去,进入又彳亍,如此复之,第二章节是写《围城》的钱钟书,此章节详细记述了作者的成长背景和环境,作者的身世,家庭背景,童年生活,童年上学的故事和真真切切的童年趣事,这也使我看到了活生生的不一样的钱钟书先生,痴气,淘气,也是父亲棍棒底下长大的稚孩子,喜欢读书,有语言天赋,数学考15分的痴学生,杨绛先生把钱钟书先生的各种痴描述的活灵活现,既详尽又风趣,多次生笑,可见杨绛先生的文字功底之深厚,俩人相濡以沫,琴瑟和鸣,实在是敬仰又羡慕啊!
 
正文是从方鸿渐,苏文纨,赵辛楣,留学归国的轮船上开始写起,同船齐行的还有孙太太,鲍小姐,详细描述了在船上的点点滴滴,包括赵辛楣对鲍小姐的调戏和对苏文纨的暧昧,以方鸿渐和孙柔嘉婚姻生活里的一地鸡毛而落笔,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中途是他们几个回国后的点滴生活,在各个环境工作,首先是方鸿渐在前岳父周先生的接济下在前岳父所在的银行工作,后来辗转在大学任教,在报馆任职,为生计所迫,虽然都是高学历者,皆受过高等教育,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上流人物,依然被人情冷暖所束缚,被行业人潜规则,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频频碰壁,直到和孙柔嘉结婚,孙柔嘉是方鸿渐在大学任教时一起聘请过去作教授的同事,她是其父亲拖付给赵辛楣照料的毛孩子,方鸿渐和赵辛楣又是形影不离的好友,在一起共事,久而久之就和方鸿渐走到了一起,方鸿渐是剧中贯穿始终的中心人物,他还在国外留学作学生时家里人的媒妁之言迫切和周小姐订婚,后来没等他结业回国,周小姐就因病撒手人寰,此后他被苏文纨追慕,而她又倾心于唐晓芙,后来种种原因跟孙柔嘉结为夫妻,再说赵辛楣,他和方鸿渐一起留学回国,一起在大学任教,爱慕苏文纨,又钟情于汪太太,最后另取一女为妻,苏文纨喜欢方鸿渐,被赵辛楣追求,最后却嫁给曹先生,三个人的情感波澜重重,有自己喜欢的人,也被人喜欢,最后和第三个人结婚,这也是钱钟书先生写《围城》的用意,他说,最后终得和人结婚,这个人始终不中意,这也许也是对婚姻最好的诠释,大致如此,比比皆是。
 
看了《围城》,对于婚姻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喜欢并非就能在一起,在一起的也并非真真切切的喜欢,婚姻和喜欢是两码事,爱情更是可遇不可求,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纷扰,偶尔被人说说,也偶尔说说人,如此生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子之文章,人力何施——钱钟书《围城》
围城——我说钱钟书也有点“痴”,你信吗?
围城:演绎不一样的人生
钱钟书为什么“痛抵”王元化,到底是谁的器量不大?
人瑞杨绛和寂寞的钱钟书
《围城》读后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