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为什么忘不了那一千颗星星

编者按:本文节选自《命悬一线,我不放手》一书,作者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危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薄世宁。作者以医学科普和人文叙事双重视角,还原ICU真实紧急的救治过程,科普危重症医学常识,探讨当我们面临疾病冲击时,如何做好生死攸关的关键决策:省钱还是保命、放弃还是坚守、如何做最优决策、如何建立医患信任等。

女孩儿梳了个马尾辫,盘腿坐在病床上,两只瘦瘦的脚丫露在病号服外。她的体重又下降了。因为瘦,她下巴尖尖的,显得眼睛格外地大。她脑门和脸蛋儿上还有几颗明显的痘痘。

见查房了,她赶紧把叠好的五颜六色的星星捧了起来,装进了一个透明的大广口瓶,已经装了快半瓶了。

女孩儿冲我们挤出一丝笑。

“我爸说,等我叠够一千颗星星,我的病就好了。”她说。

可她住院一个月了,还没确诊是什么病,更别说能治好了,而她下腔静脉里的血栓正在快速蔓延……

请个专家会诊吧

“患者15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呕吐,伴低热,消瘦三个月入院,查体无明显异常,血、尿、便常规正常,肝肾功能正常,血沉快,33毫米每小时,胃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

二十多年前的1999年,我正在另外一家医院做住院医师,这是我主管的一个病例。

对这个患者的病情,我已经很熟悉了,但在二三十人面前汇报病例,我还是战战兢兢的。年轻医生们站了一圈,把十几平方米的病房挤得水泄不通。

每周一次的教学查房是年轻医生们训练思维方式最快的时候,教学查房通常是科里高年资的医生主持,比平时的例行查房时间更长,老师也会讲得更多,会把病例拆开了揉碎了分析。当然了,能被选中在教学查房时讨论的病例也一定是复杂、疑难病例。

我快速汇报着这个患者的现病史、既往史、体格检查结果、化验结果、胃镜报告……

年轻医生们都竖起了耳朵,唯恐遗漏一丝细节,有人抱着教科书,有人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有人前前后后地翻着书把这个女孩的病症和书上的内容一点点做着比对。

我继续汇报,手心已经开始冒汗……

教学查房时,最可能让住院医师难堪的是,如果汇报出了错或者遗漏了重要细节,有的教授会立刻打断,毫无情面地在几十个人包括患者面前数落,这种难堪会让年轻医生很下不来台。但这也会让年轻医生以后更细心,下次再准备病例汇报也会更充分。

年轻医生都是从管病人、写病程、汇报病例开始逐渐训练临床思维的。

“现在是入院第四周,患者病情无好转,仍有呕吐、低热,体温最高37.6℃,体重较入院时减轻了2.8公斤。”

我看了一眼王主任,他是主持这次教学查房的教授。他站在女孩病床的右侧,正要掏出听诊器听诊,我担心他听不到我的汇报,我刚停下来,就听到他用低沉的声音说了一句“继续”。

“一周前,超声检查发现患者下腔静脉出现血栓。”我提高了声音,“随即给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但今天复查,低分子肝素并没有起效,患者的血栓还在快速增大。

“先后怀疑过肿瘤、肠梗阻、胰腺炎、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厌食,但已经拿到的检查结果排除了所有这些疾病。”

……

这个女孩儿来自河北省南部某市,父母都在煤矿上班。为了看病,他们在北京待了很久,去过很多医院,也找过很多专家,但前前后后两个月,一点头绪也没有。王主任是当时著名的疑难病诊治专家,他在门诊见到女孩,没犹豫就收住院了。他希望通过入院后详细的检查帮这个孩子确诊。

但是,女孩儿的病情并不简单,入院一个月了还无法确诊。她还是每天呕吐、低热、体重继续下降。更可怕的是,她的下腔静脉里发现了血栓。

为什么我们这么担心下腔静脉血栓?

下腔静脉是人体最大的一条静脉干,它收集人体下半身的静脉血,之后汇入右心房。下腔静脉管径粗、血流快,正常情况下很难形成血栓。下腔静脉出现血栓,常见的情况是患者凝血功能严重异常或是某些器官长了肿瘤,比如肾癌晚期患者的癌栓可以通过肾静脉蔓延到下腔静脉。但这个女孩入院后做了详细的检查,并未发现肿瘤和明确的凝血功能异常。下腔静脉血栓最严重的后果在于,一旦血栓脱落,巨大的栓子会顺着血流漂浮到右心房、右心室,然后卡在肺动脉里,形成急性、大面积肺栓塞,严重者可致患者猝死;有时血栓还可能影响血液回流,引起患者腹腔器官功能异常或下肢严重水肿。

我太想给这个女孩尽快确诊了,在她住院后的一个月里,每到周末,我都会骑着自行车到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图书馆。在20世纪末,协和图书馆馆藏的医学类图书、期刊是北京市最全的,很多年轻医生和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们查阅文献常去这个图书馆。为了这个病例,我经常在图书馆一待就是一整天,希望能够检索到相似的病例报道。我查阅各种文献,但始终没找到对这个病例诊断有价值的文献。

所以我和科里的年轻医生们对这次教学查房都很期待,盼望王主任能带我们找出这个疑难病例的破局点,给出诊断治疗的方向。尤其是我,作为这个女孩的主管医生,我太想帮她了。我知道,如果这个孩子再得不到确诊和正确的治疗,她的病情将越来越凶险。

“这次查房的目的,是想进一步明确接下来患者需要完善什么检查、如何确诊,以及接下来的治疗方案。”终于,我的病例汇报做完了。

见我汇报结束了,女孩儿的父亲从床下掏出一个白色的盆,指着里面对王主任说:“您看看,胆汁都吐出来了。”我看了一眼,盆底部有几十毫升呕吐出来的黄色胃液,里面还混着少量食物残渣和一些深色的像胆汁一样的液体。

“您再想想办法,住院这么久了,为啥越来越重。”他说。

“好,别急,我们再商量商量。”王主任对他说,然后带我们离开了病房。

我们来到了示教室,坐下来,王主任又快速地查看了一遍女孩儿所有的检查结果。其实,在这次查房前,这些化验和检查结果他早已经看过十几次了。

示教室里出奇地安静,只有王主任翻阅病历发出的唰唰声响。所有的年轻医生都在等他发表意见,他的意见对这个病例的下一步的诊治走向至关重要。

王主任看完病历,把病历夹子合起来,沉思了一会儿。

“请个专家会诊吧。”他说。

这句话刚一说出来,示教室里立刻变得嘈杂起来,年轻医生们交头接耳地讨论起来。

是啊,王主任已是这个领域的顶级专家了,他诊治过无数疑难危重病例,每次教学查房分析疑难病例都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他总能从各种冗杂的线索中抽丝剥茧,发现疾病诊断的证据,然后给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而对这个病例,从他的嘴里,从一个专家的嘴里,居然提出请其他专家会诊。

这意味着什么?

“请谁呢?”他继续说,“中国疑难病领域的泰斗是张孝骞教授,你们以后一定要多看看张老先生的文章和著作,那是满腹经纶,出神入化。很可惜,张老已经作古。”

“现如今,在北京医疗界,疑难病领域还有另外一位高手。这就是北大医院的张树基教授,大家都叫他'抢救大王’基大夫。”

他对我说:“薄医生,明天你跑一趟,去请基大夫,我今天给他打个电话确认一下时间,你打个车去。”

“如果连基大夫也看不出来是什么问题……”他停下来,没有继续往下说。

甘露醇的分子量是多少?

在现代医疗体系下,为了保障患者诊治的准确率并促进医生间的交流,对疑难危重病例,我们不仅有医院内部的专家会诊,还有院际的专家会诊。院外会诊通常会邀请这个领域的知名专家。毫无疑问,专家会诊制度对患者有益,不同专家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可以降低误诊率。而且院外会诊过程也让年轻医生见识到各个医院的顶尖高手,这也有利于他们的快速成长。

第二天早上7点30分左右,在北大医院门口,我见到了这位传说中的疑难病专家——基大夫。他穿了一件黑色的羽绒服,右手提了个布袋子,里面装着白大褂。他个子不高,头发全白了,面色黝黑,戴着一副老花镜。他朝着我一路小跑过来,脸上带着笑。

“快走,快走,别赶上堵车。”基大夫说,“咱们这就出发,马上早高峰。”

上了出租车,基大夫坐在后座,我坐在副驾驶座上。和名声这么大的一个教授坐在同一辆车里,我顿时紧张了。

“小薄医生老家哪儿的啊?”基大夫大概是看出了我的局促不安,先说话了。

“张老师,我家在河北省邢台市。”我回答。

“哦,”他说,“那咱俩还是老乡,我是宁晋县人,考到北医上的学。”

他这么一说,我的紧张情绪马上缓解一些了。他继续问我:“你学的啥专业?”

“急救医学。”我回答。

“这个专业好,以后病人的命可就交在你手上了。”基大夫说。

“既然你学急救医学,那我考考你:甘露醇的分子量是多少?”

“呃……”我一下子蒙了。在去接他的头一天晚上,我猜到了基大夫大概率会考我和这个病例相关的一些知识点,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比如常见的下腔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有哪些?低热和血沉快为什么可以反映患者的慢性炎症活动状态?低分子肝素为什么能起到抗凝的作用?呕吐、消瘦最常见的病因都有什么?我相信就依我对这个病例的熟练程度,怎么也能抵挡两三个回合,没想到他第一个问题就把我问得哑口无言。

“怎么会问这么刁钻的问题?”我心想。

“呃……”我说,“我只知道甘露醇是脱水的,病人脑水肿了就用甘露醇,但是分子量是多少,我可真不知道。”

我以为我这么回答,他就不会再追问了,没想到他说:“没事,没事,你记不住没关系。那我再问你,你刚才说甘露醇脱水,这是书上说的,你认为真能脱水吗?”

他这句话说出来,“嗡”,我感觉我浑身的血都往脑门上蹿,我像个刚学会游泳的人,呛了口水后终于艰难地从水里冒了个头,结果又被他狠狠地按了下去。

我支支吾吾地说:“书上、书上是这么说的,我的老师也是这么教的。”

那天的出租车开得出奇地慢,我们还是遇上了最担心的早高峰。连续两个问题我都没回答上来,我越发地紧张了,脑门上开始冒出汗来。

基大夫不再追问我了,他说:“我给你讲个病例吧。

“我实习那年,有一次我跟着我的老师做一台脑肿瘤手术,做了几个小时。肿瘤的位置深啊,要牵拉开两边的脑组织才够得着。病人的脑组织就这么被拉来拉去的,等手术快做完的时候,助手就喊了,脑组织肿了。

“我一看,可不是嘛,正常脑组织看上去像西瓜的瓜瓤,脑水肿了的组织像娄了的瓜瓤,还鼓起来了。这么肿怎么办?病人术后恢复起来也慢啊。

“我正着急呢,我的老师不紧不慢地说:'别急,来一瓶甘露醇。’护士挂上甘露醇,呼啦呼啦也就半小时就给病人输进去了。

“你猜怎么着?等我们把整个手术区域都检查完了,准备缝硬脑膜了,我发现刚才还肿胀的脑组织,颜色、体积都快回到正常了。

“你看,甘露醇脱水的效果就是这么明显。”

他继续说:“甘露醇的分子量是182。甘露醇之所以可以脱水,是因为甘露醇输到血液里,可以快速提升血浆渗透压。在渗透压的作用下,肿胀组织里的水分快速进入血管,水肿改善。而且甘露醇还有利尿作用,尿量增加,从组织里脱出来的水又被排出体外。

“咱们做医生的,每个知识点都可能关乎病人的性命,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

请打开《实用内科学》

平时不到半小时的路程,那天开了足足有一个多小时。等我和基大夫到了,王主任和其他医生已经在楼下等了。

“基老,要不是这个病例太难,肯定不好意思劳您大驾!”王主任见到基大夫来了,远远地迎过来打招呼。

“您客气了,我也是来学习的!”基大夫谦逊地回应。

“病人15岁,不明原因低热、呕吐、消瘦、下腔静脉血栓……”没让我介绍,王主任亲自给基大夫汇报病例,基大夫侧耳倾听,不时地微微点头。不知为什么,他们二位的对话给我一种两位武林高手伫立在高山之巅抱拳寒暄的感觉。

听完了汇报,基大夫去看患者。

那天,女孩儿很高兴,说话的力气也足了很多。

大家围着基大夫,看他给女孩儿查体。他按照部位、视触叩听的顺序慢慢地查。

他重点检查了女孩的腹部。他搓了搓手让手掌暖和后,一点一点地触诊,轻轻按压下去、抬起来,检查每个区域有没有压痛、反跳痛……

“来月经了吗?准不准,量大不大?”

“这儿疼吗?这儿呢?”

“我抬起来手疼不疼?大便每天几次,什么样啊?”

“我看看你吐来的东西。”

对基大夫查体的功力,我自叹不如。现代医学快速发展,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得益于超声、CT、核磁共振等高端检查设备的临床应用,能够更清晰、更准确、更快速地对患者做出诊断。但高端检查设备的应用也让很多年轻医生慢慢忽视了查体,我们查体的基本功完全比不上前辈们了。

等基大夫做完了查体,所有人来到示教室,房间里鸦雀无声,只有摆在桌子上的那台老式幻灯机发出“嗡嗡”的声响。

王主任说:“基老,这个病例我想不清的有两点。一是下腔静脉血栓。年龄这么小的孩子,凝血功能正常,又没发现肿瘤,为什么会长血栓?

“二是肠梗阻,消化道造影隐约感觉肠子排空速度慢,但并没有看到结构异常,为什么患者出现顽固性的恶心、呕吐这些肠梗阻的症状?”

基大夫摘下老花镜,放在桌子上。

“我看看化验单。”他说。他把病历夹子打开,放在桌面上。他翻开夹子里的病历,一张一张地查看化验单。他手里拿着根铅笔,不停地在手边的白纸上写写画画。他看到后面时,还会不时地翻到前面对比着。半个多小时后,他把老花镜拿起来戴到眼睛上。

“腹部CT我也看一下。”他起身走到阅片灯前盯着片子看了足足有十来分钟。

看完了患者的腹部CT,基大夫走到桌子前坐了下来。然后他闭上眼没说话,房间里更安静了。年轻医生们屏住了呼吸:接下来,这个在江湖上传得神乎其神的“抢救大王”“疑难病专家”会说什么?他真能给出正确的诊断吗?他能救回这个孩子吗?

沉默了有三五分钟,基大夫睁开眼,说:“请大家打开《实用内科学》第……”他报了一个页码。

“这个孩子得的病叫腹膜后纤维化!”

“唰唰唰”,房间里响起了年轻医生们快速翻书的声音。大家快速地翻到他说的那一页,然后都惊呆了!

对,这一页上写的果然是这种病。只是和今天最新版的《实用内科学》不同,当年的版本对这个病的描述只有短短的几行。这说明当时医学界对这个病的理解并不像今天这么透彻。

基大夫继续说:“我说一下我的诊断思路。”

“首先,你们分析得很对,下腔静脉长血栓,要想到恶性肿瘤或者是易栓症,这种情况下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凝血异常,但这个孩子都没有,为什么长血栓?这是难点。”

“但是,下腔静脉长血栓还有一个可能——血管受压。血管受压导致血流改变,影响血流速度和形态,这种异常也可以导致血栓形成。所以我刚才又重新看了一次CT。”

“你们看,”他指着CT上患者下腔静脉周围的位置,“这里隐隐约约的有一些模糊的软组织影,不仔细看很容易错过。当然,如果做增强CT,可能会看得清楚一些。很可能是这些软组织压迫了下腔静脉,所以病人长血栓了。”

“大家再想,这些软组织还有可能会影响消化系统,所以病人出现了恶心、呕吐这些肠梗阻的症状。”

“再加上低热、血沉增快这些炎症指标升高,这说明这个孩子体内是有慢性炎症活动的。”

“所有这些问题都集中在腹膜后,那最可能的诊断就是腹膜后纤维化了。”

哇!房间里沸腾起来。这有点像天方夜谭,大家议论纷纷。

基大夫继续说:“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但效果因人而异。如果病人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不理想,疾病进展,这些增生的纤维组织在未来可能会压迫输尿管,那很可能会影响这个孩子的排尿,导致肾积水,那个时候要请泌尿外科帮着手术解决了。”

当天下午,我就给女孩儿用上了糖皮质激素。一周后,她的症状好了许多,不再吐了,也没有低热了。我继续给她用药,两周后,女孩的体重开始慢慢增加。

她出院了,高高兴兴的,还没等叠够一千颗星星。

很多当时一起参加教学查房的年轻医生把这个病例忘记了,但在女孩儿出院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始终半信半疑。

为什么?

很多疾病如果不做病理检验,是很难根据患者的症状、化验、影像学资料得到确诊的。这个女孩儿会不会是别的和自身免疫相关的病,恰好用糖皮质激素抑制她的免疫系统,所以症状改善了?

这个疑问始终困扰着我。

直到2001年,也就是女孩儿出院两年后,一天,一个泌尿科的同学找到我,告诉我,当年我主管的那个女孩儿又回来了,她发生了新情况,输尿管受到周围软组织外压,产生了梗阻、肾积水,住进了泌尿外科。

外科医生打开她的腹腔,在她的腹膜后看到了一层致密的纤维组织。这些纤维包绕了她的输尿管。医生们小心翼翼地把粘连的输尿管做了松解,还把这些切下来的纤维组织做了病理检查。

结果是:大量炎性细胞、纤维细胞。

这个病理结果,加上女孩儿两年前的症状、检查结果、对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反应,再加上第二次住院后,外科医生在她腹膜后看到的纤维组织,她的病完全确诊,和基大夫两年前说的一模一样,果然是腹膜后纤维化。

医生为什么要倾囊相授

在今天,医生们对腹膜后纤维化这种疾病的理解越来越透彻。这是一种罕见病,发病率只有百万分之一。尽管我们还不完全清楚这种病的发病机制,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种疾病和自身免疫相关,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不停地攻击自身组织,尤其是腹膜后的软组织,导致这些组织逐步纤维化。当纤维组织包绕、压迫邻近脏器(下腔静脉、输尿管)时,就会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这种病多发于中老年男性,在儿童和青年人中相对少见。

在今天,影像设备分辨率越来越高,从影像学上就能早早地给临床医生诊断提供重要线索。更重要的是,医生们对这种病的认知提升了,很多有经验的医生通过病人的症状就可以怀疑到这种疾病的可能了,越来越多的腹膜后纤维化的病例得到确诊。在今天,这种病的治疗效果也越来越理想了。研究显示,90%的患者对糖皮质激素具有较好的治疗反应,更关键的是越早诊断越早启动治疗,效果就越理想。[1-4]

在今天,我也成了一个拥有一定经验的中年医生了,我经常在课堂上或者在查房的时候,对年轻医生们说起和基大夫的往事,还有这个腹膜后纤维化的病例。

我给他们讲甘露醇的分子量、脱水机制,还有基大夫给我讲的那个关于甘露醇脱水的案例,给他们讲为什么我永远忘不掉那一千颗星星。

这时,他们往往会瞪大了眼睛,房间里出奇地安静,每每我讲到“你们打开《实用内科学》第……页,这种病叫腹膜后纤维化”,房间里马上会沸腾起来,他们发出“哇哦”的感叹声。

太神奇了,不是吗?

基大夫居然在一本上千页的《实用内科学》中精确指出某种病在哪一页;他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居然细致到某种药物的分子量;他通过亲身经历的病例去讲解一种药物的作用原理,就可以让这种原理为学生理解并记忆终生;他不说任何类似“奉献”“爱”这些宏观的、高大上的词,就可以真真切切地把他对患者的关爱表达出来。

很多年轻医生会震撼于基大夫的博学,还有他诊断技能的出神入化。但通过这个病例,我其实更想讲我们当医生的为什么愿意把浑身所学、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医生,最终让医生这个职业可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其他行业的朋友也问过我:“老”医生们为什么要拼命地把他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难道他们就不怕以后“师徒反目”或者发生“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种事吗?

这是个好问题,这其实是一个关于医学传承的问题。

我有个朋友——作家贾行家,他在谈到一本讲述心脏外科发展史的书《心外传奇》的阅读感悟时,提到了医学的传承。其中一段话是这样的:“医学作为一门非常依靠经验的学科,尤其重视医生之间的薪火相传。他们会形成像'绝地武士’那样的亦师亦友的关系,把倾囊相授、相互扶助当作是一种古朴的行业道义。”

他说的对。在医学上,医生的经验还有不知用多少人的命和热血换来的技艺,本来就不是任何人的私有财产。即使是顶尖的医生,他也只是他所掌握技艺的暂时持有者,为了这最古老的行业道义,他必须把自己的本事完整地传承下去。

除了行业道义,在医生这个高度专业的群体里,一个医生一伸手一张嘴,同行立刻知道其水平高低。医生利用毕生技艺帮助患者,把自己的知识和阅历呈现给同行,把经验传递给学生,也是这个职业自我价值的体现。

但我想,行业道义和自我价值在任何一个行业都会有。在传承这件事上,医学这个行业最有意思、最特殊的是,每个医生早晚都会有生病、成为病人的那一天,而那时,他直接或者间接教过的学生将会成为为他治病救命的医生。他无论如何都不想等他自己病入膏肓、千呼万唤时,围过来一群穿着白大褂,要么面无表情、狂妄自大,要么手忙脚乱、不学无术的“废柴”来给他乱捅乱剪。所以在医学上,把最好的经验倾囊相授,传递给年轻医生,不仅是在救患者也是在救自己。这种略带“自私”的想法也让这个行业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倾尽全力,将自己的毕生所学、最好的经验,不断地、一丝不苟地传递下去,最终让这个职业越来越为人们信任。

医学界流传着一段师傅教会徒弟、徒弟救活师傅的佳话。迈克尔·德贝齐是心脏外科泰斗,对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修复手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06年12月31日下午,已是97岁高龄的他突然胸前剧痛,后来被证实发生了可怕的主动脉夹层。这种情况即便放在今天,病死率也是非常高的,而主动脉夹层的修复手术对术者技艺有着极高要求。当时为德贝齐主刀,并成功救治他的,正是他手把手带出来的徒弟:乔治·努恩。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国内,2022年10月的一天,四川省成都市一个教授心肺复苏的医生,突然心跳停了,正是他一点一点教会如何胸外按压、如何气管插管、如何除颤、用什么抢救药物的这群年轻医生最终救了他的命。[5]

为什么前辈的经验这么重要?

年轻医生单靠自我觉悟,成长代价太大,前辈的经验是比书本、文献、前沿理论更珍贵的东西。这些经验不仅有这个医生穷尽一生,见识过各种病例后总结出真正实战的东西,还有他犯过的错、走过的弯路;不仅有他的思考,更有他的困惑、思辨和顿悟;不仅有技术,更有技巧。有了前辈的经验,年轻医生不仅可以避免重复错误、掌握救治患者的实用技巧,更能给他们的快速成长带来信心和启示。

而接受了前辈经验的年轻医生们又不断在临床实践中验证、完善、提升它们,不停地去伪存真,不断地添加新技术、新理论、新经验,同时又像传递圣火一样传递给下一代,让他们可以更快地、更强地向着目标奔跑。正如罗振宇在2023年跨年演讲中说的“人类的知识传承,其实从来不是这桶水倒给下一桶水,下一桶又传给另一桶水,而是我们每一个有灵性的人,都有本事在原来信息的基础上,再添点自己的东西,不断地超越过去,还给世界更多的东西”。

要为人民看好病

2009年,我已经是一个有一些临床经验的主治医师了,那年我遇到了一个疑难病例,我久久未能确诊。我又想到了基大夫,他还愿意来帮我吗?

我之所以担心他不来,是因为2009年时基大夫已经83岁高龄了,再加上中过风,我担心他身体吃不消。

没想到,第二天他就来了,他还是戴着老花镜、笑呵呵的、手里提着白大褂,只是这次他拄着拐杖,再也不能像十年前我初见他时那样小跑了。

2017年,我们科分来了一个年轻医生,她是北京大学内科专业博士毕业,她毕业前实习的医院正是基大夫工作过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这位年轻的博士天资聪颖,对基础知识能倒背如流,对疑难病例也总能提出关键的破局点。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她会执着不放弃、毫不怠惰,她检索文献、教科书,不放过蛛丝马迹。在我看来,在不久的将来,她一定可以成为ICU领域的顶尖高手。

有一次我问她:“你从北大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毕业,那你知道基大夫吗?”

“他是我老师的老师。”她回答。

“那你见过他吗?”我继续问她。

“何止见过,基大夫病重的时候满肚子腹水,还是我的老师带着我给他抽腹水,边给他抽,他边笑呵呵地问我:'你知道腹水是怎么形成的吗?我给你讲讲腹水吧……’”

张树基,1926年出生于河北省宁晋县,1954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1986年被评为“卫生部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1992年获北京医科大学“名医奖”(八大名医之一),1993年获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2009年荣获“首都十大健康卫士”。

2011年11月,张树基医生去世。

他说过一句话,我每次想起来都会感动不已。他说:“我是靠党和人民给的助学金读完了大学。1954年毕业后,即留在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科工作。当时我的思想很单纯,只想报恩。

“我想,既然人民培养了我,我就要为人民看好病。”[6]

*以上内容摘自《命悬一线,我不放手》

参考资料

[1] Rossi G M, Rocco R, Accorsi Buttini E,et al. Idiopathic retroperitoneal fibrosis and its overlap with IgG4-related disease[J].Internal & emergency medicine, 2017,12(3):287-299.

[2] Paz Z, Shoenfeld Y. Antifibrosis: to reverse the irreversible[J].Clinical reviews in allergy & immunology, 2010, 38(2/3):276-286.

[3] 张警丰, 赵金霞, 刘湘源. 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诊治研究进展[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5,19 (8):567-569.

[4] ZenY, Onodera M, Inoue D,et al.Retroperitoneal fibrosis: 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with respect to immunoglobulin G4[J].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ical pathology, 2009, 33(12):1833-1839.

[5] 最生动的急救课:急救专家心梗打120成功被施救[EB/OL]. https://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wm/20210310/content-1197325.html.

[6] 北京大学医学部.“抢救大王”张树基:临床凭积累,磨砺始成材[EB/OL]. https://www.bjmu.edu.cn/bdyx110zn/byrw/c24e38fe0d5243f98550da2ee41fd242.htm.

“医生漫谈”专栏

这是一个为医生设立的专栏,为医生们提供一个发表文字的园地。

在这里,您可以书写临床见闻,医患故事,行医感悟,疾病科普……我们期待您的投稿,凡发表即有稿酬!

投稿:tdl@yxj.org.cn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甘露醇外渗诱发深静脉血栓的教训
心内科值班突遇脑梗死,怎么办?看这个病例学规范化流程!
Chest杂志刊登我国90家医院超10万患者调查:肺栓塞10年增6倍,死亡率从8.5%降低到3.9%
巧用甘露醇 救七旬老翁一命 基层实用技术版 基层医生网
患者持续颅内压 400 mmH₂o,多学科会诊都无法确诊...
肺栓塞 发病后有何表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