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偷家族》是「是枝裕和宇宙」的集大成 | 泥虹映画



上海国际电影节中,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放票不到三十秒便被抢购一空。作为当今最具国际知名度的日本导演之一,又逢今年戛纳影展金棕榈大奖的加冕,是枝裕和与其《小偷家族》在国内的首映已经引发了观影热潮。


《小偷家族》(2018)


是枝裕和从拍摄电视纪录片起步,2001年携《距离》首次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至今,是枝裕和七征戛纳终于获得了辉煌战果。


事实上,在一些观众看来,是枝裕和的最新作可以说是其导演轨迹的总结和回顾,因其人物关系,也不少被拿来跟《无人知晓》和《如父如子》做对比,或者被拿来借由作品序列构筑一个有关家庭的「是枝宇宙」。它们有着相似的底色和质地。


《无人知晓》(2004)


因此,对于未能到沪观看《小偷家族》的读者而言,回顾《无人知晓》不失为一场「云朝圣」。


《无人知晓》的最大宣传点之一,就是戛纳影展历史上最年轻的影帝。十四岁的(影片中扮演的福岛明为十二岁)柳乐优弥有着一双恰似手术刀的吊梢眼,明亮、精确而又坚毅。



是枝裕和本人也曾公开表示,柳乐优弥的眼神是他在试镜中脱颖而出的关键。观众大概都不会忘记当他在便利店被质问偷窃时的眼神,切割着观众的心。同样让人心如刀割的,还有被制作成了海报的侧面特写。



观看福岛明和弟弟妹妹的生存,令人心碎。影片一开始,躲藏在行李箱中儿童便已足够震撼——租房、搬家,却如同偷渡。然而令人更加悲痛的就在于,影片在暖色灯光的镜头下,用大量的近景巨细靡遗地展示他们的生活细节:


煮咖喱、晒棉被、洗衣服,转而又用这些细节告诉观众,那个不负责任的母亲扔下了这一群孩子离去:剥落的指甲油、长长的头发、裹上的围巾,以及不曾换过的八分裤和运动鞋。时间不由分说地在流逝,生活的负担迅速加剧,秋冬纷至沓来。



从初秋到次年的盛夏,福岛明没有换过裤子。毫无疑问,这暗示的是他们窘迫的处境。福岛明对窘境的处理大致上有三种:向父亲们索取、自己解决,以及逃避。第一种办法来自于母亲的教导与指示,钱不够用时就去找他们要。这一办法充分暴露了这位母亲的生活作风,更暴露了父亲们的无能与淡薄。



第二种办法的集中体现是新年时,委托便利店熟悉的员工假装母亲手书,给每个人包压岁钱。它是影片最深情/煽情的设计之一,自然也使得福岛明的形象光辉了起来。



第三种办法主要指明结交损友,那时的他内心绝望又孤独,孤立无援又无计可施。


在这种情况下,似乎偷窃乃至犯罪已经顺理成章了吧?



然而最让人感慨的,还在于福岛明在整个生存困境面前展现出的坚持。从头到尾,他没有做过任何一件失足行为——这倒是与《小偷家族》形成了意味深长的对照。



他忍受损友的讥讽,没有下手偷便利店的商品;他甚至拒绝了少女纱希的救济,只因这是「准援交」(陪唱)之所得。甚至直到最后,他为了履行与幺妹的承诺,带着她意外殒命的尸体前往机场,将她埋葬在看得见飞机的草地上。



残酷的朝阳衔接着这个悲壮的夜晚,画面旋即又被燠热的盛夏光景接管,孩子们继续在东京里流亡。这一趟朝圣,便是这样观看一群儿童受苦。得益于是枝裕和在本片中有意的纪录片手法,这种哀愁感显得波澜不惊,却又暗潮汹涌。



颇有深意的是,在豆瓣上,《无人知晓》最为「有用」的影评之一,是一篇简短的对本片故事原型的转述。


其高票数或许来源于真相的巨大冲击:原型事件中,妹妹的死亡竟然是因为她由于饥饿,偷吃了长子及其损友的泡面,因而被殴打致死。因无法掩盖尸臭,少年们将尸体装入行李箱带到山上掩埋,之后由于邻居察觉异样报案而曝光。



就在观众还在为福岛明在困境中的善良与坚定而心碎时,真相却是如此不堪。因此,是枝裕和的改编就更加意味深长。当然,首先应当明确的是,原型做为轰动一时的社会头条,日本本国观众不可能不了解事情真相。


因此,可以说日本观众与海外观众所受的冲击方向并不相同:前者是由社会事件进入电影,后者是由电影回返社会事件。


在这个意义上,比起追问「日本社会怎么了」,更有效的或许是「是枝裕和为什么做这样的改动」,这也是借由《无人知晓》重新进入是枝裕和「宇宙」的重要入口。



是枝裕和曾说:「纪录片和电影之间的界限是人为的,我要用影片去打破它。」是枝裕和拍了八年的电视纪录片,在他看来,纪录片和电影并不存在那种泾渭分明的界限。如果说纪录片是对现实生活的「忠实」重现,那么电影则可以说是对现实生活的诗化再现。二者的区别或许仅仅在于视角与修辞。



正如戴锦华在点评是枝裕和时说,是枝的「弱道」「不是电影美学,而是一种哲学姿态。它并不体现在镜头、风格、造型上,而是叙事态度和对人物的呈现方式上。是枝的人物从来不是戏剧性、迸发式的、抗争式的,只是承受。表现出的是面对琐屑的痛苦和无助,面对生命虽无力却依然柔韧的感觉。」



是枝裕和所尝试的打破界限,便是一种自我的疏通,一种「去戏剧化」,事件让位于情感。它审视的是人的生活姿态,日常的、流动的、充满仪式感的细节,而非决定性的事件本身。



这也是是枝裕和对自己的电影作为表意实践的承认。《无人知晓》的呈现手法及其改动缘由或许就在于此——与其说他意欲控诉,不如说他是在传授把痛苦化作歌声的咒语。


是枝对「私家族」的热衷众所周知,例如《小偷家族》关注的问题便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是如何生活的」、「家之为家的原因是什么」。不过,「家族的‘形式’」并非他的焦点,是枝裕和的电影呈现的远非家庭伦理;或者借用论者的词汇——是枝裕和所记录的是「创伤[后]的共同体」如何共同承担生活的苦乐。



然而这恰恰也是是枝裕和的危险之处。他的哲学更多的在于承受,甚至是逆来顺受,这在「是枝宇宙」中俯拾即是。「他始终都是以极端内敛,寻求和解的态度。」这大概也解释了在「丧文化」越发声势浩大的今天,是枝裕和为何受到盛大的拥戴。


我很好奇明(Akira)那手术刀般的目光到今天是否还那般锐利、明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趁上映,这片能看几遍看几遍
胶片与《小偷家族》!有一种影像叫是枝裕和
大师 | 是枝裕和:不被日本人待见的日本导演
这里有关于是枝裕和电影的全部秘密
这座金棕榈可以代表最好的是枝裕和吗?
是枝裕和:在最日常的生活中,可以心安且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