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徐广缙籍贯争议及其解决刍议
王涛
目前关于徐广缙的籍贯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徐广缙为河南鹿邑人,此是目前史学界通行看法。①二是认为徐氏为安徽太和人,持这种说法的主要是安徽地方史界和徐氏后人。②由于徐广缙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影响所在,加之徐广缙与河南鹿邑和安徽太和均有联系,因之,皖豫两省文史界均力图把徐广缙纳入其地方人物范畴,③徐广缙的籍贯问题遂成皖豫两省地方史界争议的一个焦点。④又因其所涉及问题复杂,徐广缙籍贯归属问题也同时成为两省方志界共同的难题。迄今为止,对徐广缙籍贯尚未有一个合理的解释,这对徐广缙研究极为不利,本文在对徐广缙个人及家世作简要介绍的基础上,拟分析徐广缙籍贯争议的症结所在,以期促进该问题的解决。
作者简介:王涛(1983—),男,安徽临泉人,阜阳师范学院历史系本科生。
①  现存清史资料中,徐广缙本人及徐广缙同时代人在涉及徐广缙时均称“鹿邑徐氏”这是目前史学界把徐广缙定为鹿邑人的主要依据。关于此点,笔者将在下文作出交待。
②目前所见关于徐广缙本人籍贯表述,持太和说的较为少见且主要出现在地方文史资料中,笔者所见有:太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太和县志资料》(第二辑)  戎毓明主编《安徽人物大辞典》团结出版社 1992   第1020页。笔者最近两年在与安徽境内阜阳、太和一带徐氏后裔的接触中他们均自称太和人。另外,徐氏祖居地、安徽太和县西两二公里大新徐寨有专为徐广缙所修的“广缙广场”内有徐广缙塑像和简介碑文。碑文对徐广缙的介绍是:“徐广缙(一七九七年一一八六九年)字仲升,本镇徐寨人。”
③安徽地方史编纂中把徐广缙纳为考虑范围,河南地方网站把徐广缙兄弟当成河南人,即是此种状况的反映。
④关于皖豫两省地方史界对于人物籍贯的争议不只徐氏一个。皖豫两省因其邻近,再加上历史时期的特殊性常造成一些历史人物籍贯争议,如明末兵部尚书张鹤鸣,清初文学家刘体仁等。
一、       徐广缙生平小介
徐广缙,字仲升,号靖候①生于嘉庆二年(1797)卒于同治八年②。嘉庆庚辰(1820)进士③改庶吉士入翰林院。历任山东,陕西御史,广西乡试主考,榆林知府,江西督粮道④,福建按察使,顺天府尹,四川布政使,江宁布政使、云南巡抚,广东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等职。
1849年徐广缙任两广总督时曾领导广州十万绅民取得反英入城斗争的胜利,名燥一时,并由此很受道光帝信任和器重。咸丰初年,在太平天国运动急剧发展、清军前方统帅应对无力的形势下,徐广缙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署湖广总督,接替赛尚阿总理前方军务,一度成为清军镇压太平军的最高统帅。因镇压太平军不力,徐广缙一度被革职,后起复协助胜保办理皖豫两省军务,晚年引疾归里后又开始了与捻军长达十余年的接触⑤。
纵观徐广缙一生,其个人荣辱,宦海沉浮都与近代历史紧紧联系在一起,正因为如此,徐氏在近代史研究中是经常被提及的人物,在地方史界更是如此。
前文已交待徐广缙籍贯问题是目前史学界有争议的话题,欲弄清徐广缙的籍贯问题需从其家世讲起。
二、家世和籍属:由山东诸城迁居安徽太和
徐氏一族最早迁居安徽太和地区是在明朝初年。其具体时间记载不一,有永乐和洪武两种说法。
①钱实甫编《清代职官表》(中华书局1980)把徐广缙字作“仲深”,诸书又多以“靖候”为徐广缙字,谢巍编《中国历代人物年谱考录》(中华书局1992)言“徐广缙又字仲绅”,皆误。据《徐氏宗谱》《思补斋自订年谱》:“仲深”应为“仲升”,为其字,“靖候”为其号,不存在“仲绅”。
②徐广缙生卒年史籍记载不一。生年有1781年,1786年、1797年,卒年有1858年、1868年、1869年、1870年四种。据《徐氏宗谱》和《思补斋自订年谱》徐广缙生年为嘉庆二年即1797年,卒年为同治八年,即1870年。其生年缘何而误不可考卒年致误各有原因,详见刘家福、王涛《徐广缙生卒年考》(未刊稿)
③中国近代史知识手册编写组编《中国近代史手册》(中华书局1980年)把徐广缙成进士年定为1802年,该书1984年又由北京青年出版社再版,仍持1802成进士说。  陈海岭《徐广缙与广州人民反英入城斗争》(《史学月刊》2001年第4期)一文亦把徐广缙成进士年定为1802年,皆误。据《徐氏宗谱》、《思补斋订年谱》和《明清进士题名碑索引》此为误。徐广缙中进士年为嘉庆庚辰年,即公元1820
④目前通行的看法是把徐氏的卒年定在1858年,多忽视徐氏晚年在太和与皖北捻军接触密切的十余年。
《思补斋自订年谱》:“吾徐氏于明永乐年间由山东诸城迁居颍川卫太和县”。①此处交代徐氏迁居太和为永乐是,而《徐氏宗谱》记载则略有差异。《徐氏宗谱》卷二:“府君姓徐氏,讳广绂,字黻堂,号伯华。先世由山东诸城县于明洪武间迁居河南之颍川卫太和县”②由于“先世谱牒散佚,世系莫得而详明”③徐氏具体何时迁居太和无从考,但从徐氏自述家族史中可略作考察。民国八年(1919)徐氏二十世孙徐敏修在《徐氏族谱序》中言“吾徐氏迁太和以来己四百余年矣”④时为1919年,若以当时徐氏迁太和己500年推算最早也不过1419的,1419年为永乐17年,也就上说徐氏迁太和最早也只是在永乐年间。因此,《思补斋自订年谱》所载徐氏永乐时迁居太和较为可信。
由于太和所属的皖北是元末农民大起义的主要地区,因此明朝初年该地人口极为稀少。据正德《颍州志》,洪武永乐年间颍州地区人口不过一千五六百户⑤而太和地区在洪武初年也只有二百一十口,五千二百九十九人⑥。由于地广人稀,加之明初的移民政策和明代卫所制的实施,这一时期,其它省区很多人户迁居到颍州地区。徐广缙一族即是此间迁居该地。当时太和所在的颍州地区设有颍川卫。资料显示徐氏先祖为卫所军人,《徐氏宗谱》在徐广缙族人行状和墓志中,追述徐氏始迁祖时,多提到颍川卫。如都察院左都御史祝庆藩为徐广缙父徐瀚所撰墓志铭中称:“君讳瀚,字沛若,别署松坪,远祖于明洪武间由山东诸城迁颍川卫太和县”。⑦前引《徐氏宗谱》及《思补斋自订年谱》资料在提到徐氏迁居太和时亦多有“颍川卫”。在其迁居地前加卫名,很明显徐氏在明代迁居太和地区时其籍属为军籍。明代“以业为籍”,军籍为其中之一。《明史》:“凡户三等:曰民,曰军,曰匠。民有儒,有医,有阴阳。军有校尉,有力士,弓兵,铺兵……毕以其业著籍。”⑧徐氏在明代为卫所军人,是卫籍,其隶属和管辖为卫所体制下的军事系统中。
具体说来徐氏是在颍川卫的管辖下。颍川卫又称“颍州卫”始设于洪武元年。《太祖实录》卷36:(洪武元年十一月即公元1368年12月)置颍州卫,命指挥佥事李胜守之,颍州自元季韩唆儿(韩林儿——引者注)作乱,民多逃之,城野空虚。上因如汴,道过其地,遂
①③《思补斋自订年谱》(又称《仲升自订年谱》清·徐广缙撰  王秋生点校  宣统庚戌二月鹿邑徐氏排印本,底本现藏天津人民图书馆)。
②《徐氏宗谱》卷二《伯华公行述》
④《徐氏宗谱》卷一《徐氏族谱序》
⑤正德《颍州志》(一九六三年上海古籍据天一阁藏明正德刻本影印本)
⑥民国《太和县志》卷四《食货·户口》
⑦《徐氏宗谱》卷二《松坪公墓志铭》
⑧《明史》卷七十七《食货·户口》
命胜筑城立卫,招辑流民,民始复业。”①颍川卫始是因“招辑流民”而设,后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定卫所制,颍川卫遂作成为众多卫所之一而存在。目前尚不清楚颍川卫确切辖地范围,但太和当时属颍川卫无疑,徐氏一族在明代即是在颍川卫的管辖下。史料表明,徐广缙的籍贯争议与卫所在清代的裁撤改隶有一定关系,此点下文将会论及。
三、寄籍河南:徐广缙籍贯鹿邑说的由来
徐广缙籍贯之所以会和河南鹿邑联系在一块,主要是因为徐氏曾寄籍河南鹿邑。徐氏寄籍鹿邑是从徐广缙祖父徐锡智开始的,而且徐锡智寄籍河南鹿邑有着科举应试便利的动因,这一点可以从徐氏子孙多人由河南登科,但徐氏又主要居住在安徽太和可看出。
《徐氏宗谱》:“公讳如磐,字仪可,号吉甫  ,姓徐氏。先世由东诸城迁安徽太和,曾祖锡智乾隆乙酉太和县拔贡,甲午顺天乡试举人,实始改籍河南鹿邑。” ②这里虽言改籍实是寄籍,民国《太和县志》在谈到徐广缙的父亲徐瀚,也就是徐锡智长子时:“徐瀚,字沛若,锡智子,寄籍河南鹿邑,嘉庆河南乡试第三名举人。”③这里不仅提供了徐氏寄籍鹿邑的事实,而且从某个侧面告诉了我们徐氏寄籍鹿邑的意图:即为科举的方便。徐氏一门除徐瀚外,由河南参加乡试,而后登科入仕的还有徐广缙及其兄徐广绂等多人。
徐氏寄籍河南,由河南参加科举的原因在于:
一、交通因素。徐氏寄籍应试的时代,江南已分省④,但江苏、安徽两省考生科举应试地点仍同在南京。太和县距南京较远,而距河南应试地点开封则较近。若徐氏由河南应试,无论是从交通便利看还是从经济角度而言,对徐氏均极为有利。
二、增加中试机会。徐氏在河南寄籍考试,还有一个因素是区域文化水平的差异。清代安徽地区文化水准总体而言不为落后,但在省区内比较,太和所处的皖北地区其文化水准则不敌皖南。而皖北与其相邻的河南地区相较,其文风又稍高。徐氏寄籍河南由河南应试,既避开了皖南强有力的竞争,又在河南考试中略具优势。
三、太和所在的颍州地区有通过河南乡试的历史传统。这是前述明代颍川卫设居地和辖属分离的特殊情况选成的。颍川卫治所与颍州州治同城,康熙《颍州志》:“卫与州同城,署在州署之后。”②起初,颍川卫籍子弟与颍州生员一同参加应天府试,后在正统二年,因颍川卫隶河南都司,学正李悦奏请改由河南乡试:“明初州卫并建,卫籍士子考入州学,赴应天乡试。正统二年丁卯学正李悦以卫隶河南都司奏诸生民籍起送应天,其卫籍则学院给批,至河南藩司投递……万历二十二年卫籍士子便告入开封府学。”③后顺治十五年并卫入州,第二年(顺治十六年)卫籍子第始由河南乡试改为应天乡试。其间由于大批居住在颍州的卫籍子弟由河南登科。此种情况造成颍州地区应试河南的历史渊源,也由此形成了皖北地区士子应河南乡试的社会风气。徐氏寄籍河南鹿邑应河南乡试,不能不说是受客观历史因素和社会风气的影响。
基于以上三点⑤徐氏一族寄籍河南由
①《明实录类纂·安徽史料卷》李国祥等主编  武汉出版社 1993 第758-759页
②《徐氏宗谱》卷二《象山公传》
③ 民国《太和县志》卷八《人物·文学》
④ 安徽建省时间有分歧:主要有顺治十八年说、康熙元年说、康熙六年说和乾隆二十五年说。但不管哪种说法,徐氏寄籍鹿邑是在安徽建省之后。
⑤ 其中一、二两点太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太和县志资料》(第二辑)有涉及。
河南应试为情理之中事。我们知道清代对户籍控制极为严格,徐氏又何以轻而易举地寄籍鹿邑呢?这得益于徐氏得天独厚的条件。
前述己介绍徐氏在明代的籍属为军籍,其始迁祖为卫所军人,徐氏一族是在卫所体制的军事系统管理下,随着明朝覆亡,满族入主中原,卫所在清代也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它已由军事职能转向经济和漕运方面①。清初,大部分卫所开始裁撤并归州县,颍川卫即是众多裁撤卫所之一。康熙《颍州志》:“本朝顺治十五年并卫于州”②卫所的归并工作是持续进行的,徐氏即以此为契机占籍鹿邑。大学士倭仁在为徐广缙兄徐广绂撰写的墓志中透露了这一信息:“君姓徐氏,讳广黻……后卫省入安徽,君祖菊岩公改归河南,占籍鹿邑,仍居太和。”③上文所引资料亦有类似信息,此处“卫省入安徽”和“占籍鹿邑”并非同时事。前文已述,颍川卫并颍州府是在顺治十五年,而若徐氏在宗谱中叙述的“菊岩公改归河南”属实,徐锡智为乾嘉时人,从时段上看,“卫省入安徽”和“占籍鹿邑”构不成直接的因果关系,只是颍川卫在归并的过程中为徐氏提供了契机而已。明代颍川卫有其特殊性的一面,即其所处地域的民政属南直隶,而作为卫所的颍川卫则归属中军都督府下辖的河南都司,这就是时人在奏稿中所称的:“属河南设居南直隶”④。所以《徐氏宗谱》说“后卫省入安徽”,这主要讲颍川卫本是属河南都司的卫所,却划归到安徽。就颍川卫来讲,其虽归并于州,但卫所军人的户籍问题尚未解决。康熙《颍州志》:“州卫同城,历岁已久,今虽并归州,而户籍如旧。”⑤正是因为就地落籍没有很好解决,使徐氏虽居太和,以后仍占籍鹿邑。
其次,当时河南存在着大量的插花地。插花地,又称“飞地”、“嵌地”,指此县内某一特区之土地、人民隶属彼县管辖者。据傅辉《河南插花地个案研究(1368——1935)》⑥研
究表明鹿邑原有土地993874亩,外来开垦992589.1亩,占9.1%,这其中有来自外来州县的民户和附近卫所的军户,颍川卫即是其垦殖户来源之一。该文还表明后来河南地区卫所虽
① 关于此问题更详细论述见李巨澜《清代卫所制度述略》史学月刊2002第3期。
② 康熙《颍州志》卷八《军卫》。
③《徐氏宗谱》卷二《伯华公墓志铭》
④ 兵部行“河南颍川卫札付张尚印等呈”稿 《明清史料》(辛编第六本)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87.
⑤ 康熙《颍州志》卷首《凡例》
⑥《河南插花地个案研究(1368-1935)》http://yugong.fudan.edu.cn/Article/Info_view.asp? ArticleID=80 此处所引插花地内容均是根据该文研究成果。
裁尽,但清政府在裁撤卫所的同时并没有兼顾卫所垦殖人口的落籍问题,致使插花地在该地区长期存在,甚至延续在民国中叶。正是河南插花地的存在,加之徐氏在明代的军籍条件,才使得徐氏寄籍鹿邑成为可能。
再次,徐广缙祖父徐锡智中举后曾任河南省陈留县教谕这是徐氏寄籍鹿邑的信息优势。《徐氏宗谱》:“公讳锡智,字离照,号菊岩……甲午顺天乡试,三荐礼闱而不第,已酉授陈留教谕。”①明清实行官员避籍制,官员任职不仅回避原籍、现籍,即在本籍所属地500里内亦回避,这其中有种职务不需回避,即是教谕。因此,徐锡智才得以在离自己家很近的河南陈留任职。此种情况使得徐氏对皖豫两省教育水平、文风差异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这也是徐氏得以寄籍河南由河南参加乡试的因素之一。
正是徐氏一门由南登科入仕,致使徐广缙等人的籍贯表述在清代官方所显示的资料中均是河南鹿邑。徐氏一门父子三进士,兄弟两翰林。④在《明清进士题名碑索引》中可以看到其涉籍贯均是河南鹿邑,在《清史稿》及近人所编《清代职官表》⑤中我们均可以看到徐广缙籍贯均为河南鹿邑。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徐氏由河南登科而入仕的缘故,那么,何以一经河南乡试入仕,徐氏的籍属就显示鹿邑?这主要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对籍贯的特殊要求决
①《徐氏宗谱》卷二《菊岩公墓志铭》
② 康熙《颍州志》卷八《军卫·卫治》
③ 康熙《颍州志》卷八《军卫· 卫籍应试始末》
④ 三进士指:徐瀚,嘉庆辛未进士;徐广绂道光乙未进士;徐广缙嘉庆庚辰进士。其中徐广缙、徐广绂均入翰林院,徐氏后人的口碑传说 “父子三翰林”仅见于徐悦堂编《徐氏大宗谱》,目前尚无资料证明徐瀚为翰林。
⑤《清代职官司年表》钱实甫编  中华书局  1980
的。清承明制,“科举必由学校”①童生只有取得当地儒学的入学资格方准参加了最低一级的科举考试——乡试。清代在科举中实行“分省取士”原则,各地学额有限。为保证考试公平和维护本地士子利益,清代只有“本府本县人”才能入本地府县学,否则即为冒籍考试。有清一代对冒籍跨考士子予以严惩,并在考前对此有防范措施。因此徐氏要想取得河南乡试资格,不管其通过何种途径,其必须在应试前完成徐氏是河南鹿邑人的官方认同,进而使其在应试时,籍贯可表述为河南鹿邑人,从而使其应试具有合法性。
四、因科举而寄籍:徐广缙籍贯争议的症结所在
如若徐氏一族因科举把籍属改归河南鹿邑,那么关于徐广缙的籍贯争议也许就不复存。事情的复杂性在于徐氏寄籍河南鹿邑仅仅是出于科举应考的需求。这样造成的后果是:
一、徐氏凡在河南登科者其履历方面籍贯不得不填为河南鹿邑,否则就有因科举冒籍而被退回原籍重考或遭受惩罚的可能。即使上述两种情况完全避免,在其政治生涯中则有可能遭到“进身之始”不正的攻击。
二、徐氏在口头表述和正式场合籍贯表述必须是河南鹿邑,否则同样会引起科举冒籍的嫌疑,进而造成不心要的麻烦。
三、常此以往,徐氏的后辈一部分人及徐广缙同时人也把徐广缙误当成鹿邑人了,从而掩盖了徐氏与太和的渊源。
四、徐氏仅把寄籍鹿邑当成是科举应试的需要,所以徐氏一族的主要活动仍在太和而不是鹿邑,这是徐氏后人及安徽地方史学界为什么坚持徐广缙是安徽太和人的主要原因。
从现有资料看太和是徐氏生活、居往和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地点,此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首先,徐氏祖茔在太和。徐氏祖茔在太和主要有回龙寺和凤凰嘴两祖茔。回龙寺祖茔为徐氏老茔,在太和西沙河南,是徐氏始迁祖至十世祖葬地。《徐氏宗谱》:“吾族老茔在太邑西乡税子铺河(指沙河,颍水在太和境内部分—引者注)南,地名回龙寺。”②凤凰嘴亦是在太和西,道光二十五年太和当地政府颁布的《回龙寺、凤凰嘴两茔禁止樵牧告示》:“钦加知州衔太和县正堂加十级纪录十次雷……查城西回龙寺及凤凰嘴两处均有徐氏先茔。”③
①《明史》卷六十九《选举二·学校》
②《徐氏宗谱》卷二《凤凰嘴禁碑记》
③《徐氏宗谱》卷二《先茔禁止樵牧告示》
凤凰嘴所葬是徐氏十世祖以后族人,光绪十年三月因坟墓增多禁葬。《思补斋自订年谱》对其两处祖茔及分茔时间有介绍:“吾徐氏于明永乐间由山东诸城迁颍川卫太和县……今回龙寺祖墓在焉……嘉靖间有讳嘉寿者,始自回龙寺分莹,葬邑西之凤凰嘴。”①
咸丰时,苗沛霖势力扩及太和,徐广缙兄徐广绂遭苗氏忌恨,形势极为险恶,诸人劝广绂离开太和,其即以祖宗坟墓在为由拒绝:“祖宗坟墓在此,去将焉往?”②
另外,徐广缙本人、徐广绂、徐瀚及徐广缙子孙辈均葬于太和境内。
其次,徐氏祠堂在太和。徐氏自明初迁居太和,经过几百年的繁衍其支系已多,在宗祠建设方面,徐氏合族有公祠,徐广缙一支又有支祠,《徐氏宗谱》和《太和县志》称这一支所建祠堂为徐氏支祠,又因徐氏一族较有影响人物均出自徐广缙支系,因此,这一支所建支祠也称为徐氏宗祠,该祠堂前原立有刘墉题“抒忠晋爵”碑。《太和县志》对此碑注解为“嘉庆癸亥三月刘墉,道光九年何绍基跋刻,石存徐氏祠堂”③徐氏支祠今仅存小块地方。据《徐氏宗谱》,原有徐氏祠堂极为壮观:“徐氏祠堂坐落西门大街前,至街心东至布政大衔心,西临徐朝纲宅基,后至围墙外滴水,东西两院各三屋,其斋室边房共五十二间。”④民国年间太和县修志,徐氏支祠亦捐银币壹佰圆⑤。。
再次,太和有许多与徐氏有关的遗迹。这些遗迹虽因种种原因今不得见,但通过民国年间所修《太和县志》仍可知其大况,今列表如下:
类 型
名 称
备 注
时人为徐
氏所撰碑
抒忠晋爵碑
嘉庆癸亥年三月刘镛书、道光九年何绍基跋刻
徐锡智墓志铭
嘉庆五年给事中李蘧撰、进士冯春并篆盖
徐瀚墓志铭
道光二十三年左都御史祝庆番撰、侍郎赵光书知县张穆篆盖
徐广缙墓志铭
同治八年的徐桐孙撰并书
徐广绂墓志铭
同治十年大学士倭仁撰学士吴元炳书
徐氏所撰碑
重修水神庙碑
道光二十六年徐广绂撰并书
重建文昌庙碑
道光三十年徐广绂撰并书
徐氏所
修圩寨
徐寨(一)
又名绥定寨,广袤四百丈,咸丰六年徐广缙创修
徐寨(二)
又名人和寨,广袤四百三十六丈,咸丰六年徐广绶、徐明远创修
资料来源:民国《太和县志》
①《思补斋自订年谱》
②《徐氏宗谱》卷二《伯华公行述》
③民国《太和县志》卷十一《艺文·金石》
④《徐氏宗谱》卷二《祠堂纪略》
⑤民国《太和县志》卷十二《捐输经费姓氏》
最后,徐氏居住地太和地区。上文所引墓志和行状资料均有“仍居太和”句,徐氏居住地是太和地区是不争的历史事实。就徐广缙本人来讲,其一生30多年在外为官,少年随父入京读书,其里居时间不多,但晚年居住在太和长达十余年。
相比较而言,鹿邑对徐氏来说只是一个寄籍应试地,其在徐氏的生活中并不重要。
五、徐广缙籍贯争议的解议
本文开篇所提及的徐广缙籍贯争议是复杂的历史变迁留给我们的难题,解决徐广缙籍贯争议问题一方面是学术研究探求真相的价值追求所在,另一方面徐广缙籍贯关系到具体的学术研究中对该人物的表述问题。于地方史而言,对人物籍贯的认定往往关系到该人物是否要纳入其研究视野。但就人物的专题研究而论,则涉及到介绍该人物时的表述问题。细心的读者或许会发现本文篇首并未介绍徐广缙的籍贯,这是目前徐氏研究的一个表述困境。就笔者理解,徐广缙籍贯就整个徐氏研究而论,只是其中的一个问题而已,其实对徐广缙最应当关注的是其在两广时期参加的一系列外交事件,即1847年的中英黄竹岐事件、1849年中英广州城事件和中葡阿玛勒事件。这些事件均发生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此间中国独特的外交模式,使徐氏在这些外交事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又因其所处时段的特殊,这些事件又是分析鸦片战争后中西外交的很好案例,目前学界对以上事件虽有关注,但都有深入的余地。其次,与徐广缙研究有关的还有徐广缙与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徐氏个人际遇的转折点,同时作为两广总督和钦差大臣,徐氏本人对太平天国初年的政治形势亦有影响。最后,咸丰年间徐广缙引疾归里,因其又生活在捻军活动较密集的皖北地区,而且其家族势力在当地又较盛,徐氏又可作为士大夫利用个人声望和宗族力量抗捻自保的典型个案进行研究,如此等等,均值得我们关注。
关于徐广缙籍贯争议,与其以区域史的视角强争河南鹿邑和安徽太和,笔者认为,不如解决徐广缙研究中对其人介绍时的表述困境。目前通行的“徐广缙,河南鹿邑人”,的介绍有其不妥之处,它掩盖了徐广缙与安徽太和的密切关系,若强求把徐广缙与安徽太和分开,一方面不符合历史事实,另一方面,在对徐广缙个人研究时将会有意无意忽视皖北历史文化对徐广缙个人成长的影响,而这对理解徐广缙在后来一系列事件中的举动和探求其思想渊源极为不利。上文表明,不论是对徐氏家族来讲,还是就徐广缙个人论,安徽太和对徐氏的重要性都远远超过了河南鹿邑,鹿邑只是徐氏为应籍河南乡试的寄籍地。因此,在对徐广缙个人情况表述时应有安徽太和,且为重要方面,而徐广缙一族曾寄籍河南亦是事实。徐氏由河南参加乡试,就不仅是寄籍那么简单,根据科举考试对籍贯的要求,徐氏只有由寄籍而入籍方可应试,不论徐氏当时入籍合法与否,以何种方式入籍,徐氏曾入籍河南鹿邑,也是事实,在介绍和研究徐广缙时亦不能忽视鹿邑因素。因此在介绍徐广缙时必须对安徽太和和河南鹿邑两方面历史信息都有反映。综全篇而论,笔者认为比较合理的反映历史信息而又助于徐氏研究深入的徐广缙个人情况表述是:“徐广缙(1797—1870)字仲升,号靖候,安徽太和人,曾入籍河南鹿邑”。
(资料来源:本文由作者提供,中华文史网首发,转载引用清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徐氏寻根问祖必备:徐姓家谱文献目录大全(安徽、河南地区)
“南州高士之风”并不等于“南州高士之后”
朗诵 | 你曾说
当代教授撰写宋朝状元徐元杰墓志铭,自掉掉价!
古塘徐氏重修宗谱序
钱汝平丨徐渭家世补证——以新见《山阴前梅周氏宗谱》所收墓志为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