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帽子之旅(国外篇)

2017年7月我第一次出国旅行,在这不到1年的时间中分别在印度、韩国、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买了帽子,下面就分享给大家一些能买到特色帽子的地方。

目录

一、印度德里贾玛清真寺穆斯林社区1、乌尔都巴扎(Urdu Bazaar) 2、Meena巴扎 二、印度德里苏非圣地尼桑木丁圣陵 三、印度德里克什米尔手工艺品卖场 四、马来西亚吉隆坡占美清真寺 五、马来西亚吉隆坡小印度穆斯林服饰街 六、泰国清迈王和云南穆斯林社区 七、泰国清迈昌帕南亚穆斯林社区八、越南胡志明市边青市场九、韩国首尔仁寺洞十、韩国首尔梨泰院穆斯林社区十一、好友赠送的帽子1、以色列的犹太帽子Kippah2、克什米尔北部布鲁绍(Burusho)人的头饰

一、印度德里贾玛清真寺穆斯林社区

德里的贾玛清真寺(Jama Masjid)由莫卧儿王朝的皇帝,泰姬陵的建造者沙贾汗(Shah Jahan)下令在1650年到1656年间修建。在此之前的1638年,沙贾汗决定将首都从泰姬陵所在的阿格拉迁往德里,随即开始在德里北部修建以他名字命名的城市沙贾汗纳巴德 (Shahjahanabad,即老德里) ,贾玛清真寺正是这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贾玛清真寺由沙贾汗的宰相(wazir)Saadullah Khan带领5000多名工人修造,耗资超过100万卢比。

贾玛清真寺建成后,不断有穆斯林前来围寺而居,从17世纪中期开始形成了贾玛清真寺穆斯林社区。 在莫卧儿王朝时代,穆斯林曾经生活在贾玛清真寺周围的很大范围。但随着1857年印度起义后英国将贾玛清真寺征收为军营,清除周围所有的巴扎,以及1947年印巴分治时许多德里的穆斯林迁往巴基斯坦,现在贾玛清真寺西边和北边已经全是印度教社区,穆斯林社区只剩下贾玛清真寺南门外和东门外的老城东南一带。

1、乌尔都巴扎(Urdu Bazaar) 其中乌尔都巴扎位于贾玛清真寺南门外向东延伸的街道南侧,这里曾经是莫卧儿时代著名的乌尔都语书籍市场。 在乌尔都巴扎买的帽子

乌尔都巴扎的另一家帽子店,这里的帽子很多都产自巴基斯坦。

Taqiyah(Topi)

Taqiyah一词来自沙特阿拉伯人对帽子的称呼,是全世界穆斯林都会戴的一种短圆帽,在礼拜的时候这种无檐帽可以让头直接与地面接触。Taqiyah在阿拉伯地区以白色为主,但在其他地区有着许多不同的特色样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在南亚地区,Taqiyah经常被叫做Topi,和阿拉伯地区相比有着更加鲜艳的颜色和花式。

2、Meena巴扎

Meena巴扎位于贾玛清真寺东门通往红堡的路上,在莫卧儿王朝时代这里是宫廷和上层阶级购买丝绸和首饰珠宝的市场。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平民夜市,有各种服装、布料、日用品和宗教用品。

在这家帽子摊买了几顶Topi

786是南亚和东南亚地区中表示清真的标识,在云南西南部和拉萨的藏回中也能看见。 Bismillāh al-Raḥmān al-Raḥīm(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这句话,如果每一个字母根据阿拉伯计数法代表1个数字,所有的数字加起来就是786。

二、印度德里苏非圣地尼桑木丁圣陵

尼桑木丁·欧利亚(Nizamuddin Auliya)1238年出生于恒河边的布道恩(Badayun),五岁父亲去世后他随母亲来到德里。20岁时他开始追随苏非圣人Fariduddin Ganjshakar,并最终成为Fariduddin的继任者。 尼桑木丁在德里的郊外定居下来,开始向各行各业的人们传授苏非知识,他的很多门徒成为了非常有成就的人。 1325年尼桑木丁去世后,他的圣陵(Nizamuddin Dargah)成为了德里最重要的苏非圣地,从各地而来的穆斯林来到圣陵为圣人献花,在晚上这里还会表演让人陶醉的苏非音乐。

尼桑木丁圣陵

虔诚的信徒

准备为他献花的人

如今,尼桑木丁圣陵附近已经形成了一处重要的穆斯林社区,这里也有许多卖帽子的地方。

买到了这种可能仅见于南亚和克什米尔的帽子,在印度苏非音乐的演出上经常能见到。

三、印度德里克什米尔手工艺品卖场

在德里贾玛清真寺南边的乌尔都巴扎中有一些开饭馆的克什米尔人,他们的相貌可以看出明显和本地穆斯林不同。

在德里康诺特广场(Connaught Place)西南有一座邦立购物中心(State Emporiums),可以买到印度各地的手工艺品。在邦立购物中心的旁边有一个克什米尔手工艺品卖场,在里面我买到了克什米尔人戴的帽子。

四、马来西亚吉隆坡占美清真寺

1857年,一些探寻锡矿的华人矿工在巴生河和鹅麦河的交汇处登陆,把这里取名为Kuala Lumpur(吉隆坡),意思是“泥泞的河口”。锡矿的发现使得吉隆坡迅速成为一座新兴的小镇。 1881年,吉隆坡在当地苏丹的战争中夷为平地,英国政府将吉隆坡的重心从沿海迁到了现在的位置。1896年,吉隆坡正式成为马来联邦的首都。 1909年,由英国建筑师Arthur Benison Hubback设计,在吉隆坡的诞生地——巴生河和鹅麦河的交汇处建成了吉隆坡第一座大型清真寺——占美清真寺(Masjid Jamek)。Arthur Benison Hubback同时也是苏丹大楼、老火车站等吉隆坡许多重要的历史建筑的设计者。 A.B. Hubback将占美清真寺设计成印度莫卧儿建筑风格(也叫摩尔式或印度-撒拉逊式),这种风格以洋葱式圆顶和红白相间的颜色为特色,有两个主要尖塔和若干小塔。 直到1965年新的国家清真寺建成前,占美清真寺一直是马来西亚的国家清真寺。

我们到达占美清真寺时,正赶上门口在领餐,不限族群发给所有人。

占美清真寺的门口有几个卖帽子的摊子,买到了非常鲜艳的帽子。这种帽子通常流行在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特别是克什米尔地区,能在吉隆坡看到非常难得。

五、马来西亚吉隆坡小印度穆斯林服饰街

吉隆坡建成后,许多印度穆斯林从英属印度来到吉隆坡,他们分布在吉隆坡的几个区域,其中最有名的一片就在占美清真寺以北。这片以印度清真寺(Masjid India)为中心的区域是印度穆斯林在吉隆坡的主要商业区,也是吉隆坡最大的穆斯林服饰市场。除了印度穆斯林以外,也有很多马来人在这里开店。因此这里不仅能找到印度穆斯林的帽子,也能找到马来人的帽子。

从占美清真寺(Masjid Jamek)地铁站下车后,就能看见一条向西北方向的小商品市场,小商品市场的马路对面就是一家挨一家卖穆斯林服饰的商铺。 进了一家马来小哥开的铺子,买到了马来西亚最经典的宋谷帽(Songkok)。

宋谷帽Songkok 宋谷帽是东南亚穆斯林男性广泛佩戴的一种帽子,尤其在婚礼、葬礼、节庆活动中使用广泛。据考证宋谷帽可能起源于奥斯曼帝国1826年开始推行的Fez毡帽,后来传播到马来群岛,英属马来西亚曾长期将宋谷帽作为制服使用,后来沿用为马来西亚正式场合时佩戴的服饰。

继续向前走,又买到一顶黑礼拜帽,这种带褶的顶部是国内见不到的。

在一家店铺买到了一顶红色尖顶的毡帽。

最后来到了一家印度穆斯林开的店铺,买到了印度穆斯林常戴的线帽。

六、泰国清迈王和云南穆斯林社区

在泰国北部,云南人被称为“和”(Haw)。从19世纪开始,不断有云南穆斯林马帮前往泰北从事跨境贸易。1904年,马帮领袖郑崇林在清迈城东湄平河边建立了一座大马店,成为云南马帮在清迈的大本营,许多云南穆斯林马帮来到附近居住。不久郑崇林修建了自己的府邸“郑府”,1916年主持买下郑府对面的土地,修建了王和清真寺,清迈的云南穆斯林都来这里礼拜,王和社区正式形成。 1942年日本占领缅甸后,摧毁了大片缅甸云南穆斯林“潘泰人”的聚居区,把缅甸的云南穆斯林赶出了掸邦,许多无家可归的难民进入泰北,来到王和定居。 1950年以国民党93师为主的李弥部从云南进入泰缅边境,这些人后来被称为孤军,许多云南穆斯林裹挟其中。1953年和1961年孤军两次撤军去台湾,剩下的人60年代在泰北深山中建立了难民营。难民营中的许多云南穆斯林随后辗转来到王和定居,王和社区的人口继续增长。 如今新一代的清迈云南穆斯林已经非常好的融入到社会中,年轻人许多对汉语已经不再熟练,对伊斯兰教信仰也不再和老一辈一样虔诚,但他们仍旧对自己的云南华人穆斯林身份感到骄傲,深深记得自己的根。

王和社区的建立者郑崇林哈吉的老宅郑府目前已经被卖给了当地的餐饮公司,但每周五的主麻日的早上还会有云南穆斯林的主麻巴扎,非常热闹。

在王和清真寺的旁边有一家叫做“伊斯兰书店”的穆斯林用品店,可以买到各种书籍、音像、服饰,也有好多帽子。

Pakol毡帽

Pakol毡帽最早源自古希腊时代马其顿人的Kausia平帽,后来随着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传播到了希腊化的阿富汗。Pakol一词来自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境奇特拉尔(Chitral)地区的乌尔都语,意思是圆帽,Pakol也是从奇特拉尔开始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帕米尔地区传播开来,成为人们冬天御寒的帽子。

在阿富汗战争期间,阿富汗游击队曾戴着Pakol帽对抗苏联军队,Pakol帽逐渐开始在世界各地成为阿富汗文化的一种象征。

这一款Pakol改进成了更薄的款式,适合泰国的热带气候。

Topi

这两款Topi色彩非常鲜艳。

线帽

这种布的Taqiyah是我在泰国第一次见,后来在马来西亚也见到。

Fez帽(Rumi Topi)

Fez帽最早是生活在塞浦路斯的古代腓尼基人所戴,拜占庭时代被引入巴尔干地区,后来在奥斯曼帝国时代在波斯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中流行起来。 1826年,奥斯曼帝国苏丹马哈茂德二世开始全面的军事改革,他的现代化军队身穿西式制服,头上戴的就是Fez帽。1829年,苏丹下令国内官员禁止缠头,一律戴Fez帽。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得Fez帽成为了伊斯兰国家现代化的象征,不仅受到了奥斯曼帝国境内人民的欢迎,也开始在整个伊斯兰世界传播开来。 在南亚,Fez帽被称为Rumi Topi,直译为“罗马帽”,因为奥斯曼帝国被视为对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一开始在南亚只有穆斯林贵族才戴,后来传播到了平民之中。

下图的这两顶是童帽,有更为复杂的花纹,一般的Fez帽是纯色的。

七、泰国清迈昌帕南亚穆斯林社区

清迈古城北门昌帕(Chang Phueak)门外的昌帕社区是清迈最早的穆斯林社区,大致形成于1830年代,生活着族源以南亚为主的穆斯林。 清迈的南亚穆斯林族源以孟加拉人、泰米尔人和旁遮普人为主,也有一些普什图人。1826年英国向缅甸宣战,并最最终在1885年将缅甸并入英属印度。这期间开始不断有英属印度的南亚穆斯林迁往缅甸,并于19世纪中期来到清迈。定居在清迈的南亚穆斯林大多以养牛为生,他们与泰族通婚,精通泰语,已经融入到泰国社会中。 此外,1891年到1895年马来半岛发生彭亨起义,最终失败并退入暹罗境内。一些马来穆斯林被流放到清迈,他们与当地的南亚穆斯林通婚融入其中,清迈南亚穆斯林的清真饮食中也多了一些马来特色。 泰语中最早用Khaek来形容穆斯林,这个词的本意是外来的客人。19世纪后期,由于泰国南部三府马来穆斯林与中央政府的冲突,Khaek一词的贬义逐渐增加。1939年暹罗改国号为泰国后,为了促进泰国的国族意识和国家统一发展,泰国政府创建了“泰国穆斯林”这一官方中性词汇,得到了南亚穆斯林的认同。

昌帕清真寺2017年我去的时候正在重建,旁边的穆斯林用品店还在营业。

买到了一款黑色Fez帽。

八、越南胡志明市边青市场

边青市场(Ben Thanh Market)又译为滨城市场,是西贡重要的标志。这处市场从17世纪以来的集市发展而来,现在的建筑建于1912年。 边青市场有点像北京的秀水街,市场里面都是坑外国游客的,但是市场周围还是有一些有意思的东西,其中就能买到著名的越南斗笠。

越南斗笠

越南斗笠在越南语中叫做”“nón lá”,其中”nón“是帽子的意思,“lá”是树叶的意思。 越南斗笠又竹胎骨和棕榈叶构成,非常适合防晒遮雨。

九、韩国首尔仁寺洞

在朝鲜时代(1392-1910),仁寺洞是官府和两班(世族)居住的地方。日据时代后,没落的两班开始变卖家中的古董,仁寺洞出现了一些古董店,并逐渐成为了买卖文化商品的文化街。 如今,在仁寺洞可以买到工艺品、古玩字画、韩服和各种旅游纪念品,其中就包括传统的朝鲜笠。

朝鲜笠

传统的朝鲜笠由马尾、乌纱和竹子编成,分为草笠(초립)、黑笠(흑립)、朱笠(주립)、白笠(백립)、玉鹭笠(옥로립)等许多种,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黑笠。

古代朝鲜分为两班、中人(17世纪后)、常民、贱民四个阶层。最初只有两班贵族可以戴朝鲜笠,19世纪后已婚的中人也可以戴,但常民和贱民仍不准戴。因此朝鲜笠也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

十、韩国首尔梨泰院穆斯林社区

1952年,驻朝鲜半岛美军正式将司令部设在龙山,1957年后成为驻韩美军司令部。为了大量驻韩美军的生活需要,龙山基地东边不远的梨泰院开始出现各种外国餐厅和酒吧,也开始有穆斯林来到梨泰院开办清真餐厅。

1976年,由朴正熙总统向KMF提供土地,在梨泰院建成了首尔中央清真寺。当年,韩国穆斯林从不到三千人增加到超过一万五千人,并在梨泰院形成了清真商街。九十年代后,随着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印尼马来西亚等地的穆斯林前来工作,韩国的穆斯林达到了十五万人。目前,韩国估计有十万穆斯林,其中四万是本土的归信穆斯林。

在梨泰院有一家伊斯兰书店,店主是一个来自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大叔,店里可以买到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东非和马来西亚等各地的帽子。

我在店里买了一顶巴基斯坦产的帽子和一顶印度产的帽子。

印度产的帽子

巴基斯坦产的帽子

十一、好友赠送的帽子

1、以色列的犹太帽子Kippah

Kippah是一种犹太人从中世纪开始戴的圆顶无檐小帽,这个词在希伯来语中的字面意思是“圆顶”,在意第绪语(从莱茵河流亡至东欧的阿什肯纳兹犹太人使用的语言)中叫做Yarmulke。阿拉伯常见的圆顶无檐小帽Taqiyah的字面意思也是“圆顶”。 根据12世纪著名的犹太学者Rambam的说法,犹太教法中规定一个人在礼拜时必须要覆盖住头顶。17世纪时,大拉比David HaLevi Segal提出戴Kippah可以将犹太人和非犹太人分开,并认为戴Kippah是必须的。但另一些观点则认为戴Kippah只是一种额外的虔诚,并不是必须的。 目前关于戴Kippah到底是犹太教法的规定还是一种习俗还有很大的争议, 许多塞法迪犹太人(从西班牙流亡北非中东的一支犹太人)就只在礼拜和就餐食才戴。 Kippah的颜色和材料通常和佩戴者的身份有关。犹太复国主义者和现代正统犹太教徒通常戴针织或编织的Kippah,极端正统派犹太教徒一般戴黑色天鹅绒或皮布的Kippah。通常来说Kippah越大代表佩戴者更传统,越小代表佩戴者对宗教的看法更现代,更自由。 感谢我的朋友狍子送给我这顶简便款的Kippah,这种白色款的Kippah一般是为信仰比较世俗的犹太人准备的,平时可以折起来放在口袋里,进犹太会堂或有重要的聚会时再戴。这种Kipph也是游客去以色列旅游时一种很好的纪念品。

2、克什米尔北部布鲁绍(Burusho)人的头饰

在克什米尔北部罕萨(Hunza)风之谷中生活着独特的布鲁绍(Burusho)人,他们信仰伊斯玛仪派,说一种孤立语言布鲁绍语。风之谷因为是旅游区,因此有着很好的现代设施,布鲁绍人的识字率很高,基本都可以使用英语。 布鲁绍人平常戴Pakol毡帽,在婚礼或节庆活动时会插一种羽饰。2017年我的朋友奇拉从风之谷买了这种羽饰送我。我的Pakol毡帽不是布鲁绍人戴的那种,因此仅做示范,还是要借用奇拉在现场拍摄的照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马新加坡游记(二)三元文化交汇出的灿烂光芒
缱绻印度(二三)贾玛清真寺,被印度教包围起的穆斯林信仰
不可思议的印度之二:德里(上)
印度探秘
千年沧桑话德里
印度的古代文明和遗迹之璀璨,远非你我能想象,游德里印象篇之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