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别再用“阅读量”来掩盖你的无知 | 如何利用“信息缺口”进行有效阅读


在后台看到很多读者假期选择在家读书充电,不知道大家都在读些什么书?


各位不妨先把手中的书放到一边,试着回答以下这几个问题:


  • 你选择读哪本书?

  • 你为什么选择读这本书?

  • 它解决了你的什么困惑?

  • 你确定看完了以后会引起你的改变么?


看完这些问题,有些读者可能心里开始犯嘀咕了。没关系,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有关 “读书” 的话题。


一、别再用 “阅读量” 来安慰自己了


我是这几年才开始抛弃 “阅读量” 这个概念的。


人们常说 “厚积薄发”,意思是说要有一定的积累,后期才能产生质变。但是举目四望,凡是那些秀 “阅读量” 的人,并没有让我感受到他们的智慧。


这也让我自然联想到,朋友圈总有人晒自己在健身房的跑步里程数。回想一下,这些人中身材好的人貌似也很少。


用健身类比阅读其实是个好方法,因为阅读不就是 “健脑” 么!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那些身材好的人都晒什么?他们也不是不晒照片,只不过晒的不是健身的过程,而是直接给你看六块腹肌或马甲线。




以此类推,那些真正会读书、有知识的人会晒什么?他们可不会晒读了多少书,人家晒的都是自己的见解,更牛的人是直接晒自己的实践成果。


过去如果看到《我用 XX 方法,一年读了 XX 本书》,我一定会点进去看看,有什么办法能帮我提高阅读量。


不过后来我发现一味地追求阅读量,会让我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刷数量上,到头来看过的书倒是不少,讲的啥?不记得。


这让我想起了《把时间当作朋友》里提到过那些 “既勤奋又懒惰” 的同学。


很多学生 “既勤奋又懒惰” 的怪异现象来自他们对 “时间压力” 的感受。“没时间了” 或 “时间不够了” 的恐慌,使他们超乎寻常地勤奋。哪怕只是虚假的 “勤奋”,一样能让他们恨不得废寝忘食。


追求阅读量就是一种懒惰的勤奋,其实只是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而已。


二、阅读是为了填补 “信息缺口”


我们为什么阅读?以我的观点,阅读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补充我们的认知。


针对 “好奇心” 研究人员做了一项调查。他们向志愿者提出一系列问题,并要求志愿者在回答的同时标出自己对于答案的自信程度。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会扫描他们的大脑,看看什么情况下与好奇心相关的大脑区域激活得最强烈。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当人们觉得自己知道正确答案,但是又不太确定的时候,好奇心最强。


研究人员进而给出了一个 “信息缺口(Information Gap)” 的概念。


他们认为,想要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就需要给他们新的刺激,但是也不能太新,如果超出了他们已有的认知范围,那也无法激起他们的好奇心。




我们阅读的标准就应该集中在如何填补 “信息缺口” 上,而不是盲目地刷 “阅读量”。


这个时候,我们的好奇心最强,并且由于能够和已知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得我们不会那么容易忘记读过的东西,这也为下一步继续阅读提供了基础。


我们可以在纸上列出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很快我们就会发现现有知识的局限,这就已经触碰到了我们在这个领域的 “信息缺口”,我们就可以针对此缺口,进行强化补全。


这其实和健身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果你希望增长肌肉,就需要通过一定重量强度的锻炼将肌肉 “撕裂”,并把蛋白质补充进去。


选择合适的书籍就像选择合理的健身重量一样,既不能太轻(全部已知),也不能太重(全部未知)。这其实和我们说的舒适区、练习区、恐惧区是类似的。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找到填补 “信息缺口” 的书籍,恰好激发起我们的好奇心,那相应的阅读质量也会大大提高。


三、有序填补缺口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 “信息缺口” 这个概念了,那就要好好利用它。这里举个例子。


当初看了笑来老师的那篇《如何判断自己的文章好坏》时候,就提到了一个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的概念。


当时就去维基百科查了一下,发现刚好是一个填补 “信息缺口” 的好素材。


维基百科的列表中提到了 100 多个认知偏差,有些我已经知道了(锚定效应,幸存者偏差等),有些我还不知道(行动偏差,花车效应等)。


接下来我就在网上搜了一下,刚好碰到了一本针对认知偏差的书:《清醒思考的艺术:你最好让别人去犯的 52 种思维错误》


书很薄,编排也非常易于阅读,更重要的是恰好处在我的 “信息缺口” 处。


花上一两个小时读完后,我对主要的认知偏差有了一个框架性的概念,接下来就可以去读那本著名的《思考,快与慢》了。




别的不说,我翻开《思考,快与慢》这本书的目录,就已经大致知道它每一章节想要讲什么,我能从中获得哪些更深入的知识。而如果没有之前的阅读,我是不会这么快把全书的脉络理清的。


如果把我关于认知偏差方面的阅读过程画成图,应该是这样的。




这里只是举了一个简化的例子,这期间我还看了不少文章和视频,在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了。


四、看不懂的就先放下吧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种体会:原来读过的东西已经忘了,等到后来再去读的时候,发现原来是这个意思啊?


我就不止一次发现,很需要的知识其实早就已经读过,那本书甚至就在我的书架上,而我只是到了某个节点的时候才发现它。


现在想想其实就是当初我和那些知识之间隔着好几个 “信息缺口”,当初的自己即便读到了那些东西,也没办法理解,更不用说应用了。


所以我现在不会苛求自己读那些 “根本读不懂” 的书,因为这说明我还有一些信息缺口需要补充。


这个时候最好的方法是看一遍目录或者书摘,对大致内容有个印象即可。等到自己的认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这些之前没读懂的书自然会映入眼中。


五、总结


最后总结:


1. 阅读是为了填补 “信息缺口”,而非追求 “阅读量”。


2. 根据已有知识画出自己的 “信息缺口”,以此为基准选择阅读材料。


3. 合理控制书中已知与未知的比例,激发好奇心。


4. 对于暂时读不懂的书,可以先看目录或摘要,等到补充信息缺口之后再来读。


以上是 “读书” 系列的第一篇文章,以后会根据读者的反馈逐步完善后续的文章,所以欢迎大家积极留言,说出自己读书过程中的体验和想法。


 话题讨论:大家假期都在读什么书啊?

欢迎在文章末尾留言!



参考文章链接:

1. http://nautil.us/issue/33/attraction/curiosity-depends-on-what-you-already-know

2. http://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curiosity-prepares-the-brain-for-better-learning/

3.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posteverything/wp/2014/10/03/how-curiosity-changes-our-brains/



阅读了此篇文章的人还阅读了: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至相应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好奇心的负面效应
好奇心 │ 每日糊图:20170806
总是很难突破自己?请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
亲测有效:五个有科学依据的社交秘诀
ChatGPT将如何改变我们的学习?|ChatGPT 48小时使用报告
《锚比价》一书的封面和提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