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换“维”阅读| 如何有效提升阅读质量


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阅读是为了填补 “信息缺口”。同时我们还建议大家,先不要去阅读那些暂时 “读不进去” 的书,因为那很可能没有填补你现在的信息缺口。


但是书已经买了,摆在书架上不看,心里也有点儿过意不去。针对这种情况,今天给大家推荐一个方法:


换维阅读。


为了解释这个方法,我们可能要绕一点弯子。不过正如很多重要的事情之间,总是 “显得” 不相关一样,如果你能耐下性子读完这篇文章,想必一定会有所收获。


一、学会旁观时间


很多时候,跨学科的一些碰撞往往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启发,所以为了说明换维阅读,我们得先说点别的:傅里叶变换


别急着皱眉头,先往下看。


傅里叶变换的功能是将满足一定条件的某个函数表示成三角函数(正弦/余弦函数)或者它们的积分的线性组合。


这是什么意思?不是说好了不让人皱眉头的么?


看不懂也无所谓,其实我当初学的时候也是一副抓狂的表情,直到我看到了下面的这张图。



根据我们的日常经验,这个世界是伴随着时间运转的。不论是天气情况还是汽车的轨迹都是随着时间发生变化的。


这种以时间为参照物的世界我们称为:


时间维度。


但这只是我们观察世界的一个维度。如果你换个维度去观察的话,就会发现有一种维度的世界是不随时间变化的。这个维度就是:


频率维度。


上图中时域上的投射图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日常世界,它随着时间不断变化。


我们可以看到,它其实是由好几个不同频率的波叠加而成的。如果我们站在时间的 “旁边” 去观察的话,会发现这些时域里面变化的图像,在频域里面只是几个不变的波形而已。


这就好像我们平时吃苹果都是竖着切,但是如果你横着切就会发现里面其实藏着一个 “五角星”。




只不过我们的生活不易观察,所以要借助数学的手段来帮我们旁观时间。


二、换维阅读


了解了傅里叶变换之后,我们就来看看怎样利用这种概念,帮我们解决阅读上的问题。


我们翻开一本书,从第一页开始一页页读下去,这就是按照时间顺序,也就是在时间维度上的阅读。这次我们不妨按照傅里叶变换的思想,看看能不能站在其他维度去阅读一本书。


如果数学中是从时间维度转换到了频率维度,那我们阅读过程就可以从时间维度转换到结构维度。也就是不按照书籍组成的页数来阅读,而是人为将其肢解,将每个层次的内容放在一起阅读。


拿我们经常看的说理类书籍为例,我们可以按照结构维度把一本书大致分为如下的内容:




这个结构基本上可以概括大部分说理类的书籍,其中也许还有一些并列等成分。但是按照这个顺序去阅读,我们会一直处在一种对整本书有把握的状态。


我们拿 Paul Fussell 的《格调》为例,看看这本书的结构如何。




标题(副标题):


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


目录:


1. 敏感话题,2. 解剖等级, 3. 以貌取人,4. 住房,5. 消费、休闲和摆设,6. 精神生活 ......


子目录:


3. 以貌取人容貌,微笑,身高,体重,衣着,颜色,质地,易读性 ......


每章第一段:


1. 敏感话题在美国,人们忌讳谈论社会等级,但他们的敏感恰好说明了社会等级存在的严酷事实。


其实读到子目录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了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了。他想通过分析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表象,来推断一个人所处的社会阶层以及生活品味。


这个时候要不要继续追到每个章节去读呢?这时候要分两种情况:


1. 针对相关话题有过自己的思考


这个时候可以对照着子目录的每一项,看看自己会如何组织这一项的内容。


比如穿着。通常通过一个人的穿着我们能够读到什么样的信息呢?想必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想法。


等梳理完成后,再去看书中对应的内容时,我们其实属于在对照,而不是一味地接收。哪些想法和我的一样,哪些想法和我不同;我同意哪些看法,不同意哪些看法;不同意的地方是因为时代不同,还是因为中西差异等等。


这相当于你在与作者进行一次讨论,而这种参与明显要比单方面的输入有效得多。


2. 没有思考过相关话题


这个时候可以去读一下每一章的第一段,或者每段的第一句,了解一下作者的大致观点。比如通过对方的衣着能判断对方的什么特征等。


了解完这些以后,就可以把这本书先放到一边了。然后干什么?


带着作者的这个观点,去现实生活中找实例。比如是不是穿成这个样子就代表他如何如何。


如果有想法的人是拿书籍印证自己的看法,那没想法的人就应该拿着书本去印证生活,毕竟我们读书最终都是为了能够更清晰地了解这个世界。之前所说的填补 “信息缺口” 也是为了这件事。


不论是哪种情况,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们都参与了进去,并且是由浅入深,在合适的阶段引入了自己的看法,这就使得阅读本身不再是单向的传输,而是双向的互动。


三、换维的本质


由于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以及理解能力不同,导致我们看一本书的时候的关注点以及认识深浅是不同的。


之所以建议将一本书由时间维度换到结构维度,是因为这能让我们更好地与一本书互动。关于互动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说明:


介入点

侧重点


1. 介入点的差异


拿上述的《格调》为例,不同的人对于本书的介入点是不同的。


比如平时对这种话题有想法的人,可能在第一层或者第二层就已经介入到了本书的内容;但是之前对此没有过思考的人,可能要到第四层或者第五层才有机会加入自己的看法。




而这种介入本身就是区分阅读效率与效果的关键点。


越早介入,自己的主动性就越强,书籍本身只是对自己知识体系的完善;越晚介入,自己就更为被动,这时候就要用现实生活作为工具,提高自己的主动性。


2. 侧重点的差异


让书本的知识为我所用,是我们的根本目的,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抱着一点实用主义的态度去读书,还是对的,毕竟我们的时间有限。


这里我想引用《一转念》的作者兰小欢老师的一段文字,它充分体现了一种有侧重点的高效阅读。


比如他读有关美国独立战争的材料时,就会要求材料说清楚以下的问题:


好端端的为什么打仗?什么问题解决不了?谁挡了谁的财路?谁那么着急想打,有什么好处?谁是被动卷进来不得不打?这是原因。 


真正打起来之后,谁被谁忽悠了?怎么忽悠的?谁掏了钱?谁卖了命?这是过程。至于什么战役死伤了多少人,怎么打的,那是军事迷感兴趣的东西,我一概不看。 


战争打完,谁得益了?谁受损了?这纠纷怎么处理?什么处理得了什么处理不了?隐患在哪里?这些问题的答案会解释以后发生的事,比如制宪会议,比如南北战争。 


这样一读,美国历史就是个连续的一环套一环的过程,内容简单逻辑清楚。当然遗漏了很多东西,认识上会有很多偏差,但好处是简单清楚,还不会忘,自己又不想成为专家,要求那么多干嘛?以后想知道细节,随手 Google 就行了。 


之所以向大家推荐这种分层次的换维阅读,并不是鼓励大家囫囵吞枣,盲目删减。而是希望大家能够在阅读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思考,真正参与到整个阅读过程中去。


四、换维的注意事项


这里要承认,换维阅读并不适合所有的阅读材料


比如一些文字优美的文学作品就不能这么分层阅读,艰深难懂的专业知识可能就需要硬着头皮从头慢慢啃下去。


所以这里给大家提供的不是一把锤子,让大家看到什么都像是钉子,想要上去敲两下。“换维阅读” 其实是一把直尺,你可以用它去衡量笔直的东西,但是碰到一些特殊情况,该用卷尺还得用卷尺。


这种方法可以成为大家筛选说理类书籍的一个参考。


比如拿到一本说理类的书籍后,先看看能不能很明确地看清书籍的层次结构,如果不能站在结构维度把握整书的脉络,那就要考虑是否需要继续深入阅读了。因为:


  1. 没有清晰结构脉络的书,会让人读得摸不着头脑。章节之间的关系不明确会导致逻辑不清晰,而没有逻辑的散乱知识不容易形成体系,也就不能帮我们有效填补 “信息缺口”。


  2.  作者如果没有办法用清晰的结构说明问题,那他多半对这个问题没有一个透彻的理解,这个时候换一本结构明晰的书显然更划算。


  3. 我们选书一般不是在好坏之间选,而是在好和更好之间选。所以为了提高阅读的质量,不妨花点时间研究一下一本书的结构,这样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是给大家推荐的 “换维阅读” 的方法,希望这个方法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阅读的新视角。正所谓 “书到用时方恨少”,能够带着问题去阅读肯定会更有效率,而换维阅读就是为了帮大家尽早找到问题的切入点,让书本的知识真正为我所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下周抄底的时间和点位。
傅子(傅玄著书籍)
一点数学科普及感悟
如何上岸研究生?“211”苗家硕士的走心攻略来了,快收藏!
养生分早晚各有侧重点
养生分早晚 各有侧重点_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