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科学育儿博主之子疑因“微笑型抑郁症”自杀离世,我们追求的“科学育儿”还科学吗?

3月5日,正在美国名校埃默里大学读大一的中国留学生张一得突然离世。虽然学校和死者家属都没有说明他的死因,但从张一得死后,其父亲写的信件中大致可以猜到,张一得很可能是自杀身亡:

“儿子一生中所有的决定,我都是无条件地尊重、认同、接受,包括这一次,他最后的这个决定。”

而导致自杀身亡的原因是什么?网友们猜测极有可能是重度抑郁症。

留学生在国外不堪重负,罹患抑郁症最终自杀的新闻并不鲜见。如果张一得只是一名普通的留学生,他的死亡不会引起如此的轰动。

可张一得不同。他的父亲是国内科学育儿的神级人物,他对儿子的教育充满关爱、陪伴、包容和鼓励,他的育儿理念上过无数报纸、电视和专访,还开设亲子教育讲座。

“老得”和婴儿时期的张一得,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张一得出身贫苦,单亲家庭长大,但从小非常争气,成绩优异,积极阳光,能吃苦、能耐劳,以几乎满分的托福成绩考上美国名校。

简单来说,张一得他爸是科学育儿“大神”;而张一得就是“大神”带出来的完美成果和示范。两人互相成就,光环加身。

可如今这个傲人的成果却疑似罹患抑郁症自杀离世,光环崩塌。

这太魔幻现实了。不仅一得的家属难以接受,许多曾经奉一得他爸为育儿楷模的父母更难接受,甚至可能信仰也随之崩塌了。有网友评论说,这是“鸡娃圈的至暗时刻”。

张一得的死令很多追随科学育儿的家长陷入了迷茫:

都说高压严厉的教育容易让孩子出问题,可为什么像一得他爸那样细心、细腻的关爱教育,孩子也非常优秀,但最终还是出了问题?

我们一直追随的“科学育儿”,到底在追求什么?什么才是科学的,什么教育成果才是我们该追求的?

我常年从事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临床诊疗,得知张一得的死讯后我也非常心酸。但当我细读媒体披露出的信息后,对于他的死并不十分震惊。

网友们的猜测很有道理,张一得极有可能罹患重度抑郁症,而且可能是大家俗称的“微笑型抑郁症”。其阳光、积极可能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伪装,这使他的精神心理问题一直难以呈现。伪装既加大了他的心理压力,也促使他更早、更快地作出自杀的决定。

张一得,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的网友说是他爸过于虚荣,故意在公众前隐瞒了儿子罹患抑郁症的事实。但我个人认为这种可能性很低。更大的可能性是张一得实在伪装得太好了,连他爸都没有觉察。

当然,从这个角度来看,张一得爸爸虽然付出了极大的关爱,但他可能并未真正地走进儿子的内心。

那如果张一得真的罹患了抑郁症,病因又是什么呢?有的人把矛头指向了一得他爸,认为是“如山的父爱压死了他”,是父爱的牢笼逼死了他。

有的人对张一得的死非常惋惜,但淡化了抑郁症的原因,认为张一得作为一个单亲父亲,倾尽所有把孩子拉扯大,给了孩子最好的读书条件,他有什么错?

从精神心理的角度来看,其实这两种都不够深入、全面。我们不能将张一得的死都归咎于其父亲带来的压力,事实上从现有信息来说,这位父亲对待孩子的态度是比大多数父母都更尊重、包容的。张一得死亡的背后其实还有来自于学校、社会和其自身的负面因素。

可张一得父亲的教育方式真的完全没错吗?未必。但这不是他的主观而为,他的出发点都是善意和爱,但因为无知而作出了一些不妥的决定。

从现有的媒体信息来看,再结合我们多年的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心理干预经验,如果张一得真的罹患了抑郁症,其心理社会根源有可能有3方面的因素:原生家庭、学校和社会。

张一得的父亲叫做张岳,但几乎没多少人知道他的真实姓名。他自己也淡化了自己的名字,在自媒体和公众面前以“一得他爹”为名。

张一得1岁时,张岳和妻子离婚,一得随爸爸生活。张岳想给孩子充分的陪伴,便辞去了高管职务,卖掉房子,在郊区开辟了一块农庄,靠种田、养殖、捡破烂、帮邻居修理花园挣钱养活自己和孩子。

可与此同时,他让孩子上的是国际私立幼儿园,学费非常昂贵。张一得也非常争气,不但独立能干,会做饭、会下田,还3岁就学会小学课程,日常在家中用英语与父亲对话,成绩一直非常优异。

张岳将教育孩子的经历发到育儿论坛上,还开了公众号,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父母慕名来农庄参观、取育儿经,与张一得和张岳合照,很多人还捐赠张一得的读书、生活费。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张岳父子出现在报纸和电视荧幕。据张岳的说法,从张一得9岁开始,接受媒体采访家常便饭。言语里满是自豪。

张岳接受媒体专访时,主持人曾问及他和前妻离婚的原因。张岳回答得比较含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价值观。

后来在张一得的大学申请书中提及过他的妈妈。他说,有一次他SAT考砸了,非常郁闷,妈妈开车接他,一边开车一边告诉他:“等你年纪大了,你最终会发现你其实和别人一样普通,一样健忘、平凡和迟钝。你不要再觉得自己那么特别了,只要简单地按照别人所说的去做就行。”

妈妈的本意到底是什么,不得而知,有可能其实是想安慰孩子,让他别给自己那么大压力,普普通通、按部就班、跟平常人差不多行了。

可张一得写道:“在那个时刻,我意识到为什么妈妈在我1岁的时候离开爸爸了”。接着他写了很多爸爸对自己的教育、陪伴。他称爸爸是“贫寒的绅士”,物质贫穷,但思想富足,对于儿子想做的事总是充满信任,甚至在他10岁时放手让他计划了一次亲子旅行。

而妈妈呢?“it is understandable that my mom’s love for me pushes her to grind away my rebellious edges”(妈妈对我的爱促使她去磨平我叛逆的棱角,这是可以理解的)。妈妈的爱、还有她与父亲不同的三观,可能导致一得与妈妈相处的3年里,遭受了不少来自母子冲突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或至少是心灵冲击。这强化了他对于人生意义的负面感受。

换言之,张一得很可能意识到爸爸和妈妈的教育观念、乃至人生三观都有非常大的冲突,而正是这种冲突令两人分开。

且不论张一得父母的观念孰对孰错、孰优孰劣,但我们多次强调,夫妻双方三观不一致肯定会导致家庭中矛盾频发,并非常容易对孩子造成叠加性的心理创伤。

张一得父母有可能在年幼的孩子面前经常吵架,令孩子恐惧、不安。即使二人比较理性,没有在孩子面前争吵,但夫妻矛盾必定令其情绪不稳定,家庭里缺乏欢乐、和谐,他们对孩子的关爱和心理抚养也会比较缺乏。这也都可能对张一得造成过叠加性的心理创伤,影响其性格的形成。

这些记忆张一得可能已经不记得了,但大量心理干预、尤其是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实践告诉我们,婴幼儿时期的创伤记忆可储存于内隐记忆层面,并持续对个体的性格、认知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这有可能是张一得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的根源之一。

从这个角度来看,张岳与前妻离婚后,毅然辞职,全心全意地陪伴孩子,可能很多人难以理解,但从其父亲的身份来看,这个举动是充满善意和爱的。可能他也意识到过去对孩子的关爱不够,他想尽力弥补。

张岳还有一个做法惹来争议:明明家境贫困,可还是执意让孩子读昂贵的国际学校,而且主要是用社会热心人士捐赠钱来交学费。

他的一片苦心可以理解,谁不想让孩子得到更好、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让孩子以后更具有竞争力?

张岳曾解释过为什么他坚持在家跟孩子说英语。他说自己的英语也不太好,只会简单对话,但只要孩子多一样技能、多一门语言,以后出社会了总会有优势的。这种朴素的愿望是大部分父母所共有的,完全可以理解。

那家里贫寒,给不起优质教育的学费,这时又有热心人士愿意捐赠,为了孩子,为什么不能接受?而且据报道,后续几年他陆续还清了款项,还开放农庄做公益活动,他不是厚着脸皮白拿的。

但从精神心理的角度上看,张岳的做法确实不妥。

首先,对于家境贫寒,但就读贵族学校的张一得来说,他面临是与同学之间巨大的对比和心理落差。

还是在张一得的大学申请书中,他说他小时候其实很讨厌田园生活,虫子会在衣服上产卵,在卧室里会踩到臭虫,雷雨天也让他很恐惧,“这些时刻特别可怕,因为围绕在我身边的总是更加富裕的孩子”。

换言之,同学们大多出入高档小区,家里都光亮整洁;而他家住在郊区,与虫子为伍。他因为这种落差而感到压抑、烦恼,而对这种农村式的生活环境更加厌恶。

还有,他当时的穿着打扮、谈吐兴趣、认知和眼界都可能与同学们格格不入,他甚至可能被瞧不起、嘲笑和排挤。有没有明显的校园欺凌我们无法得知,但校园中这种无形的对比和压力,很可能令他非常痛苦,而且带来深深的自卑

在临床中,我们遇到过不少青少年有过类似经历。比如因小时候家中破旧、杂乱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叠加性的心理创伤,还屡屡被冷不丁出没的小动物吓到;

(相关真实案例:双相男孩存在奇怪的强迫行为,被视为“疑难杂症”,深度催眠找到了根源!

还有孩子从县城转到大城市的贵族学校,结果在校受到孤立、排挤和语言暴力,逐渐出现精神心理症状……

(相关真实案例:她曾被诊断难治性抑郁症、双相、精神分裂,今年重新高考,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所以,在张一得就读“贵族学校”的过程中,尤其是早期,他很有可能遭受过来自于校园的叠加性的心理创伤。这导致在他内心深处中,其实有着非常自卑的一面。

他可能向父亲表达过一些不快的感受,但以他父亲的教育风格,可能只是简单地从正能量地角度为儿子“打鸡血”,而不是真正的共情、倾听和积极引导,更可能没有想过从精神心理的角度,为孩子挑选更加合适的学习环境。

他可能告诉孩子外在的富足不重要,重要的是精神和知识的富足,好好学习就行,不要和同学攀比物质,等他学习成绩好了,所有人都会认可他、羡慕他,等等。

这些道理在理论上是没错,但可能无法消解当时张一得的痛苦。年幼的他还无法理性接受父亲的这些观念,而只能默默忍受。他只好继续待在贵族学校,并铆足了劲学习。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这个角度来看,张一得之所以成绩优异,一方面可能有他爸爸的悉心栽培,另一方面也是他自己主动努力所得。他知道自己家庭条件比不过同学,但成绩可以成为他获得自信和认可的重要来源,甚至可能是唯一来源。

而随着学习成绩越来越好,再加上父亲不断在网上晒娃,他和父亲走红了,他收获了老师、同学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不断有人带着孩子到他家做客,了解他的经历,听他爸讲育儿经验,称赞他的优秀和懂事。

与此同时,很多人表示可以捐赠他读书。这时,张一得父亲接受了大家的捐赠,这可能又深深地伤害了他的自尊。

这里说的自尊和前面说的自卑是关联的。越是内心自卑的人,他们的自尊心越强,越是有脆弱的一面;来自于外界的捐赠和施与就越容易对他们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伤及他们的自尊。

可同样,张一得只能默默忍受,对捐赠的人笑意相迎、表示感恩,并且更加自我施压,拼命学习。

而且,随着获得的荣誉和关注越来越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张一得的心态可能越来越矛盾。

一方面,他可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压抑而痛苦,他很想喘一口气;

但另一方面,他受到大量来自外界的赞扬,有很多甚至是过度的夸奖,他很享受这种关注和光环,不愿舍弃;并可能因此自视过高,对于自身的能力过分乐观。从精神心理的角度,这形成了病理性的正性情绪体验。

而且他还意识到,自己的表现已经与父亲的荣誉和成就感、家中的经济收入、还有自己未来的前途捆绑在一起了。只要他还维持优秀的人设,那父亲就继续是“育儿大师”,并随之有可观的收入和社会名声,那他也能继续获得优越的教育资源,甚至出国留学,追求梦想。

换言之,无论是出于父亲的爱和无形中的压力,还是他自身对荣耀和成就的追求,他认为自己必须持续地优秀和成功;对于背后的痛苦和伤害,他选择了继续隐忍。

“忍”字头上一把刀,而且是带血的刀。这种负性情绪和压力的长期积累是非常容易出问题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张一得出现精神心理障碍的主要根源在于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但其实还有很多来自于学校、社会、及其自身在无形中带来的压力。

背负着如此巨大的压力,为什么张一得在之前没有崩溃?可能是没有达到临界点,也可能是因为他从小学到中学的一名知心好友。

据网络消息,张一得在面试美国大学的视频中表示,他想要在18岁生日之后,在胸前做一个墓碑图案的纹身,是为了纪念他从小学到中学最好的同学,也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这名同学在初三时候毫无征兆地自杀了。张一得对于这个朋友的去世原因一无所知,但他说这是促使他学习哲学的一部分原因,“探索生命的意义”。

有可能,这名好友是唯一一个能走进张一得内心的人,是他从小学到中学的唯一倾诉对象,在好友的安慰和支持下,张一得得以释放部分负性情绪,才不至于崩溃。

可好友的离世对于他来说是非常沉重的打击。有可能,这位好友也遭受过叠加性的心理创伤,罹患抑郁症而自杀。好友在生前甚至可能与张一得讨论过“人生的意义”,可最终可能因为一些应激事件,也可能因为好友苦苦思索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最后自杀。

这对张一得的心理冲击是非常大的,有可能当时导致出现轻度的创伤后心理障碍(PTSD)症状。

而且好友的死亡也促使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对哲学产生兴趣,甚至可能将“我要探索人生的意义,给死去的好友一个安慰”视为人生目标和自己人生的意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且,他在学校很可能是缺乏其他好友的,这名好友离世后,他可能再次陷入孤独,负性情绪缺乏释放渠道,心理问题越积越严重。

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在临床上,很多罹患抑郁症、双相障碍的孩子都说他们在中学时代就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接触哲学书籍。他们本来就遭受过叠加性的心理创伤,性格比较敏感多疑。而哲学书内容高深,各个大家的说法也不一。

那么当他们看哲学书籍时,就很容易从负面的角度去理解各种含义,最终得出“人生是没有意义”的结论。那既然活着那么痛苦,人生又没有意义,那我干嘛还要活着?学习又有何意义呢?这是很多青少年患者产生自杀行为的原因之一。

而张一得可能也有过这样的心理历程。不过,他心中可能仍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要出国留学,到美国最顶尖的学府进修哲学。他可能仍然希冀着要找到人生真正的意义,以告慰死去的好友。

可是,这时张一得的精神心理问题可能已经比较严重了,一人远赴美国,可能也遭受过不少挫折和创伤。在学习、研究世界最前沿、最顶尖的哲学知识时,他可能也是不自觉地从负面去解读的。

可能他最终的结论仍是“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这时候,他的精神支柱崩塌了。

本来,他给自己赋予的主要人生意义就是研究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可结果研究出“人生没有意义”,那一刻,他可能万念俱灰,认为自己的人生简直一文不值,毫无意义。这引发了重度抑郁发作,寻死的念头开始在他脑袋中蔓延。

我相信他想到死之后,肯定有过内心挣扎的过程。他其实很爱、很感激父亲,他知道自己一死,会给父亲带来极大的痛苦。但他其实一直都无法跟父亲真正地交流,父亲不了解他内心的活动,没有人可以引导他迈过这次痛苦。

最后他实在撑不住了,太痛苦了,选择离世。

所以总结起来,我们不能因为张一得疑似罹患抑郁症并自杀,就全盘否定其父亲的教育方式。张岳的教育理念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

但在这过程中,他也有过不少重大失误。在孩子在学校感受到巨大对比和自卑时,他没有科学、合理地引导和处理;

他确实对孩子充满关爱、尊重和宽容,但他其实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对孩子的评价标准还是以外在的成绩和表现为主,真正的精神富足其实远不止于此;

他无意中把孩子过早地推到公众面前,让孩子从小生活在聚光灯下,这种压力莫说孩子,连成年人都难以承受。

在这一点上,广州的另一名家庭教育专家“兔爸”的做法更明智。很多人知道“兔爸”程敏,其女儿很优秀,但没什么人知道到底她的女儿具体是谁、在做什么。

而且,“兔爸”非常注重于与孩子真正的、内心的交流。他与女儿一起写下30万字“亲子日记”。他对孩子的心理活动了解得更加深入,也能更好地排除一些心理隐患。我认为在这两方面来说,“兔爸”的做法更加可取,更有智慧,也更加符合科学育儿的理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育儿博主之子因抑郁症身亡,精神世界崩塌后的父亲和妈妈粉有何风险?
双相情感障碍家属自述:先把孩子培养成人,然后才能培养成材
李依依事件|我要告诉女儿,这个社会从来就不是善良的
犯错,创伤,都没关系,你拥有不止一生
在北大学霸中蔓延的“空心病”,究竟是什么病?
余春:幼年丧母的孩子心理能健康成长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