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图】拓本 禹碑
品相描述:今藏於云南法华寺内的《禹碑》,碑文七十多字,刻在高二.五米,宽一.五米,厚○.二二米的青石上。碑文共九行,第一至八行每行九个字,最末一行五字。由於长期风雨剥蚀,笔划完整的仅五十三字。第九行下面有四行字,剥蚀得多,幸存“嘉靖丁酉”四字,即一五三七年所刻,与前所述时间相吻合。
是本料紙寸法:約167cm x 170cm。因为有碑文的后面附有杨升庵的释文和张素记述在长沙寻访“禹碑”经过的跋语,所以断定为法华寺的碑石拓本。又根据第九行5字笔画齐全,所以推断是拓本为明-民国28年间的物品(年度跨度太大)。为从日本一个很大的出版公司的老总家收得。日本邮寄。

禹碑】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后刻石纪念。碑文77字,奇特难识。意为禹治水,使百姓安居乐业。禹王碑,因史料记载母碑位于衡阳岣嵝,又名岣嵝碑。碑文分9行共77个字,文字形如蝌蚪,故被称为“蝌蚪文”,但碑文至今未被破译。郭沫若钻研了3年时间,也只认识碑文中的3个字。不过,这被破译的3个蝌蚪文是否准确,一直缺乏有力的证据。195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禹碑的文字记载在中唐以前罕见于诸史料,最早见于两晋和南北朝。晋罗含《湘中记》:“岣嵝山有玉牒,禹按其文以治水,上有禹碑。”南朝宋徐灵期《南岳记》:“云密峰有禹治水碑,皆蝌蚪文字。”“夏禹导山通渎,刻石名山之巅。”二者所记地点不一,一说在岣嵝峰(即祝融峰),一说在云密峰。此后唐代韩愈《岣嵝山》诗说;“岣嵝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摹奇。科斗拳身薤倒披,鸾飘凤泊拿虎螭。事严迹秘鬼莫窥,道人独上偶见之,我来咨嗟涕涟湎。千搜万索何处有?森森绿树猿猱悲。”
南宋宁宗嘉定五年(公元1212年),时有巴蜀学者何致游衡山。经由樵夫引导,翻岩越涧,攀藤附葛,来到这林深树密的衡山七十二峰之主峰——云密峰。在一险僻处,搬掉断枝残蒿,不由大为惊讶:面前呈现的竟是一座高宽逾丈的大石碑。拉开荆棘,剥去苔藓,则显现出阴文77个字的碑文。其字体,既非甲骨文,亦非古篆,笔力雄浑,奇古异常,实乃世所仅有。经仔细考辨,何致认定为“禹碑”而不疑,并当即临摹下碑文。继之,又把这《禹碑》全文翻刻在长沙岳麓山顶的岩壁上。因为衡山亦称岣嵝山,“禹碑”后来又被称作“岣嵝碑”。
又过了300多年,到明朝嘉靖年间,这岳麓山上的禹碑,竟被时任长沙太守的潘镒所发现。自此,方始“剔土拓传”。
浙江绍兴古称会稽,传为大禹会诸侯及丧葬之地。《史记·夏本纪》载:“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是故,惟绍兴自古独有禹陵、禹庙、禹祠,所以,禹碑首先在绍兴禹庙内得以刻石铭记,且建有碑亭。继后,在西安碑林,除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疆域图——《禹迹图》,又增刻了这座“禹碑”。
明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年),有在湖广按察司为官的云南安宁人氏张素,携已访得的《禹碑》拓片回归故里。当是时,适逢因“议大礼”案而被充军云南永昌(今保山)的四川新都人氏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杨状元(武宗正德六年殿试第一名)旅居安宁,于是,张素持拓片请教于杨状元。
面对《禹碑》拓片,杨升庵深感新奇!他反复凝神注视,时而紧锁眉头,须臾间,挥毫释出《禹碑》全文:(释文无标点)“承帝曰咨,翼辅佐卿。洲诸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伸禋。郁塞昏徒,南渎衍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之后,张素同杨升庵又把拓片翻刻在安宁城东法华寺后山的岩壁上。碑文的后面附有杨升庵的释文和张素记述在长沙寻访“禹碑”经过的跋语。后来杨升庵离开安宁,又先后在大理和永昌翻刻了《禹碑》及释文。到民国28年,安宁文献部门为防岩石风化危及《禹碑》的长久保存,又将《禹碑》转刻到温泉环云岩山洞中的石壁上。
对于《禹碑》的探讨和考证,在史学界从来没有间断过,并且也都写出了各自的释文。清乾隆年间,曾任云南布政使的金石学家王昶,在其《金石萃编》中,以杨升庵的释文为是,而余者,“或附会穿凿,或涂改窜点,致失本意”。

历朝多少文人墨客,不远千里往衡山寻觅“禹碑”。唐玄宗天宝年间,诗人刘禹锡尚未前往,只凭传闻就写下“古石琅玕姿,秘文龙虎形”的诗句。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文学大师韩愈,虽经多次寻访“禹碑”,仍不得如愿,终以“千搜万索竟何有,森森绿树猿犹悲”而怅然归去。后来,他仍然依传说写出七言诗《岣嵝山》以纪此行:“岣嵝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模奇。蝌蚪拳身薤叶披,萝飘凤泊舞蚊螭。”南宋大儒朱熹游衡山,也不曾找到“禹碑”,因而他认为韩愈诗中的“岣嵝山尖神禹碑”乃由古人误传。于是他在《韩文考异》中断然否定“禹碑”的存在。
民国四年版《辞源》对“岣嵝碑”条注解时,先肯定“夏禹治水时所书,石刻之最古者,亦称‘禹碑’,在衡山县云密峰,凡七十七字”,而接下来的后一句则是“近人疑为明杨慎伪造”。鲁迅在其杂文《门外文谈》中则确认“夏禹的‘岣嵝碑’是道士们假造的”。1958年长沙文献机构曾将《禹碑》拓片寄往位于北京的中国科学院,请教于古文字学家郭(沫若)老。但其复函实在令人失望,只有“秘不可究”4个字。由此可见,古往今来,还都拿不出足以令人信服的真凭实据。“禹碑”之真伪,尚待史界专家学者们来下定论。
或如清初孙承译所著《庚子消夏记·石刻》评说的:“其真伪不可知,然字画奇古,非近人所能为,自可宝也”。
另:明代学者杨慎是最早系统研究《禹碑》的人,他释其文字,考其流传,并收入其所著《金石古文》一书中。自此以後,《禹碑》的铭文流传日广,研究也愈加深入,杨慎对推动《禹碑》的研究功不可没。今所见杨慎行书《禹碑考证》残卷,乃清宫旧物,著录於《石渠宝笈续编》,通过与其传世古籍文献中的相关内容互证,可再现杨慎对《禹碑》的研究过程,亦使今人体会他不平凡的政治生涯和学术成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禹王碑》全译文--西安谢子展译
蝌蚪文知识(二)
禹王碑传奇
禹王碑文是夏朝文字
为何无人能破岣嵝碑?
蝌蚪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