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贫困成习惯,他们的幸福在哪里...?
云南勐海布朗山,靠近中缅边境,山上有一个拉祜族村寨,17户人家,60口人。长久以来,寨子里的村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这个与世隔绝的环境里过着平淡的生活。虽然生活近乎赤贫,但他们却享受着最亲近自然的纯粹与天真。
没有年岁的老人和没有时间的生活
由于没什么夜生活,拉祜寨每天天还未亮,生活的序曲就从各家各户捣米的声响和公鸡此起彼伏的打鸣声开始。2003年,当地政府把他们从深山里整村搬迁到靠近村公路的地方。没过多久,由于生活习惯不适应和畜禽被偷盗的问题,拉祜人还是决定撤回山里。扶贫单位送来的太阳能热水器,使寨子看起来有点现代气息。
模样有60多岁的扎曼,与寨子里大多数的老人一样,基本都不记得自己确切的出生年月。今年的旱稻刚刚收割完,阿曼家今年打了20多袋谷子摆放在屋子的角落。
锅里煮着今年的新米,火塘上架着的铁板烘干新收的旱稻。山寨里的村民们习惯了自己原始的生活方式,只种些旱稻解决口粮问题。有了谷子,扎曼和一家人就再也不想什么了。
阿曼用火钳从火塘的灰烬里找出两只被烤干的竹鼠,儿子扎彭接过来,把竹鼠放在垫着簸箕的砧板上,散上了干辣椒,抽出了拉祜族的砍刀,轻轻的剁碎竹鼠和佐料。
扎曼的妻子娜颜和孙女娜娣守在火塘旁耐心的等待着。一顿精心准备的早餐,竹鼠的肉香和新米的清香杂糅在一起,催人食欲。
扎曼养的黄狗目不转睛地盯着小主人,时刻准备捡点漏下的食物。
一家人慢慢享用完竹鼠、红米饭、豌豆汤后。阿曼抽了一斗烟,背着砍刀、布篼上山去摘些蔬果,大山总是能给予他们各种各样的果实。
妻子娜颜也背起了竹篓上山采摘辣椒、白薯,外孙女娜娣赤着脚、光着屁股跟着娜颜后面。到中午时分,粉粉的白薯就成了一家人的午餐。
扎曼把自己和妻子一天在山里劳动的成果,铺展在竹篾上晾晒,味道和色泽都极为香艳。
长期封闭的原始生活,让这个拉祜山寨,保存着最原生态的无欲无求。17户人家中,只有2辆摩托车成为他们与外界联系的交通工具。
拉祜寨里,最喜欢买的电器,当属电视机了。由于语言不通,他们最喜欢看的就是歌舞、枪战类节目。
山寨里物质贫乏,所以拉祜寨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基本围绕着柴米油盐展开。只要肚子填饱了,闲逛、打盹、发呆……几乎成了整个寨子里所有人和动物们茶余饭后的活动。
拉祜族的女人总有干不完的家务活,劈柴、洗菜煮饭、带孩子、农活等等。
而男人除了负责一些重体力的劳动外,剩下就是抽烟、喝酒、睡觉。
随着时代的发展,周边山寨越来越开放,拉祜寨的年青男人没人要,外面的女人就更不愿嫁进来。
每年拉祜传统节日新米节和新年的时候,等政府划拨扶贫款,每人平均可以领到几百元。除此之外,大部分家庭基本没有经济来源。习惯了接收各种捐助的拉祜寨,村民们在一堆捐来的旧衣物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衣物。
杂乱的卧室里到处堆放着衣物,但3岁的娜娣只喜欢光着屁股。
娜颜光着脚背了一筐干柴从山里回来,寨子的老老少少总是会习惯性的光着脚走动。
一位拉祜老师和六名拉祜学生
拉祜寨最显眼的是山岗上树立的一面国旗,曼囡村小学在山寨办起了教学点,本来有近十名适龄儿童,现在只有6名孩子还愿继续读书。
李伙保老师25岁,也是拉祜族。山寨的人们没有时间概念,孩子们错过了学习的适龄期,又几乎不懂汉话,李老师的汉语教学开展得很吃力,哪怕是简单的“九九表”,也需要李老师一而再,再而三地口传心授。
曼班教学点的小男孩躲在教室里看着外来的客人。因为基础太差和害羞,多数孩子们离开课堂后,就立马把课堂学的东西给忘了。李老师最大的希望,就是能教出一两个能走出大山的学生。
幼年的扎哥,父亲、母亲和哥哥相继因病去世,造就了他自力更生的个性。14岁时,他跟着在山里收购松油的广西籍老板,去到了昆明打工,成为山寨里唯一到过昆明的青年。
在贫富差距日渐加剧的今天,西双版纳勐海县曼囡村曼班三队的拉祜山寨,却以一种习惯性贫困生活方式存在。盖房子,送耕牛,建道路,配教师,对口帮扶等等,外界对拉祜山寨的支援可谓用足心思。但除了外在形式上的改变,多年来的扶贫工作却很难让拉祜山寨的人们有生活本质上的改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拉祜族的风俗习惯
拉祜族婚俗:结婚不设宴离婚要请客
云南各族茶俗:拉祜族的火焯茶与烤茶
澜沧拉祜族歌曲拉祜妈,好听!
【民风】到拉祜人寨子去做客,贵宾被村长拴起来!
如何区分冰岛老寨、南迫、地界、坝歪、糯伍普洱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