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杞文化——农村儿歌你了解多少

孩子都喜欢儿歌,大人们也喜欢教孩子唱儿歌。大概这是人类的传统之一吧。在文化生活十分贫乏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儿歌更是孩子们不可或缺的心灵鸡汤。

1、有的儿歌反映了贫困年代的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那时所谓的“幸福生活”,实际就是能吃饱饭。这类儿歌最典型的要算是《东打井》了:

东打井,西打井,

下来麦子吃白饼;

东打夯,西打夯,

下来麦子喝面汤;

东打锣,西打锣,

下来麦子吃馍馍——

这里说的“白饼”是一种很薄的饼,吃的时候要卷起来;“面汤”,就是面条,不像南京那边说的“面汤”是洗脸水;“馍馍”呢?就是馒头。这些都是麦子面做的,所以一过了年孩子们就盼着麦收,因为只有收了麦子才有可能吃上一顿白面。可是到收了麦子也没吃过几次真正的白面,往往还是掺和了地瓜面一起吃。

2、有的儿歌则说不上有什么意义,只是为了念着好玩。例如《小叭狗》:

小叭狗,戴铃铛,

晃啷晃啷到集上;

要吃桃,桃有毛;

要吃杏,杏又酸;

要吃李子面丹丹;

要吃狗屎?——晒不干!

由于当时果树很稀少,多数家庭院子里有一两棵枣树,桃啊杏啊只能在集市上见到,李子在集市上也难得一见。这首儿歌,除了给童年的增加了一些乐趣外,对了解有关水果的知识有一定帮助。

3、有的儿歌不仅好玩,还具有一定讽喻、劝诫的意义。如《小公鸡》(也有的唱做“小小虫”——“小虫”者,“麻雀”也),就是讽刺不孝敬老人的人的:

小公鸡,尾巴长,

娶了媳妇忘了娘;

擀白饼,卷白糖,

媳妇媳妇你先尝。

别管那个老妈子,

反正她也活不长。

这首儿歌,除了第一句说的是小公鸡,后面的内容就都和小公鸡无关,而是用最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一个不孝儿子的形象。那时当母亲的教孩子唱了这首歌,往往会跟着问上一句:“你长大了也会像小公鸡一样么?”如果儿子说不会、有了好东西要先给母亲吃,那么做母亲的就会很高兴。我那时颇为纳闷:小公鸡也要娶媳妇吗?后来知道这是民间口头文学的比兴手法,开头的起兴是无须和后面内容有多大联系的。

4、还有的纯粹为了取笑、逗乐,例如《小二孩儿》:

小二孩儿,二孩来,

俺见二孩儿的媳妇来;

也会走,也会摇,

也会擀饼切面条;

擀的薄,切的细,

撑得二孩儿直放屁。

这首儿歌的一个特点是:歌里的“小二孩儿”并不是固定的一个形象,而是可以随意换人,对着谁唱就可以换成谁的名字。由于它特别幽默风趣,又被加进了在场的孩子,所以,尽管人们都特别熟悉,但只要一唱,谁都会开心地大笑起来。那时的小孩子本来一说到“娶媳妇”的话题往往都会脸红,被别人唱进歌里就更是哭笑不得。不过因为唱歌的人毕竟没有什么恶意,倒也不会轻易为这个翻脸。

从上述的几则儿歌来看,在艺术形式上有几个基本特点:

一是篇幅上一般是六句。这个长度对儿童可以说是恰到好处,便于记忆(超过八句则记忆难度偏大),容易吟唱(少于四句则不便吟唱,除了加以重复)。一般所有儿歌,没有长于八句的,也很少有少于四句的。二是句式上大多很简短。最长是七字句,中间不少句子又分为两小句,很便于牙牙学语或刚会说话不久的儿童学习和吟唱。三是韵律上转韵灵活,琅琅上口。这种特点往往比内容怎样还要重要。儿童学习儿歌,是在引起兴趣的基础上主要靠无意记忆进行的。不是特别上口,儿童是不会发生兴趣的。四是表现形式上多采用比兴手法。儿歌的创作者多为没有文化的母亲。她们并不知比兴为何物,往往是在生活中触景生情,借物起兴,自然而然,妙手天成的。儿歌应该是最简单明白的话。比兴手法的广泛应用,却使得它明白而不直白,具有了较高的艺术价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说连载】张晓红丨《遗梦白龟山·第十三章(1)》
儿歌集萃(2)
山东淄博淄川《儿歌搜集-----1》
自编儿歌《大公鸡》手指游戏,还记得这首儿歌吗?
【西南作家•小说】贾春婷/春 种
故乡 | 奶奶教的浠水儿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