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无非一念为苍生
日期:2013-12-5   来源:汗青网  作者:智真   阅读: 74 次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下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寓意深远,被古代正直的士大夫们视为立身行己的准则,也是历代人们所崇仰的思想境界和美德。
范仲淹从小学习刻苦,每天读书到深夜,学习《诗经》、《尚书》、《礼记》、《春秋》等儒家经典,立志“大丈夫当利泽生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后来又受到佛家思想的影响,敬信神佛,信奉佛法。他的济世精神,他为官清正、爱民如子的思想基础,源于儒家“仁者爱人、兼济天下”的理念和佛家“佛性向善、慈悲众生”的境界,以拯民于水火为己任,关爱生命,关照未来。
他在诗中写到:“长戴尧舜主,尽作羲黄民。耕田与凿井,熙熙千万春”,希望黎民百姓能够生活在像尧舜那样的盛世,天下清平而祥和。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提出要把个人利益置之度外,不因外物和个人的得失或喜或悲。他为官数十年,生活非常俭朴,即使身居宰相时也没建造一座像样的宅第,有人主张为他建新宅,他说:“人追求的是道义。一个人如果心中有了道义,无论身在何处心里都是高兴的。建造宅第的事你们不要再提了。”范仲淹也没有为子孙置办田地房产,却用自己的积蓄兴学、置办义田、周济他人等,为后人留下了高风亮节。
范仲淹一生因正义敢言而数次被贬,但他从不为个人的际遇而悲伤,矢志不改初衷。“三出专城”便是例证。天圣七年(1029年),刚进京任秘阁校理的范仲淹,因上疏反对皇太后铺张浪费被皇太后贬出了京城。明道二年(1033年),任右司谏的他,因坚持为他人讨回公道被皇帝贬往睦州。景佑二年(1035年),范仲淹升任礼部员外郎,时任宰相的吕夷简为防范仲淹直谏,影响自己专权,便奏请皇上委范仲淹知开封府,并传话范仲淹“不为言官,不要多费口舌去议论国事”。但范仲淹心系朝廷,不畏权贵,依然为民请命,正如他在上疏中所写“持一节以自信,历三黜而无悔”。
进亦忧,退亦忧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离任在家时,深为国事而忧虑,向朝廷上了万言奏章《上执政书》,提出了“择郡守,举县令,斥游惰,去冗僭,慎选举,敦教育,举将才,保直臣,斥佞臣”等措施建议。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他在朝廷任右司谏时,一次,京东和江淮一带大旱,又闹蝗灾,范仲淹立即奏请仁宗皇帝派人前去救灾,仁宗不予重视,他问仁宗说:“如果宫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该当如何?”仁宗感到惭愧,就派范仲淹前去赈灾。范仲淹所到之处开仓赈济,并奏请减免赋税,还特意将灾民充饥的乌味草带回京城,请仁宗传示六宫贵戚、朝廷上下,以劝诫他们勿忘百姓之疾苦,杜绝奢侈之风。
天地为心,苍生为念
范仲淹任宰相时,规谏君主,任人唯贤,惩治贪官,一心为民。每次被贬为地方官时,都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例如他到泰州海陵做盐仓监官,看到当地海堤因多年失修而坍毁不堪,海水淹没了农田,成千上万灾民流离失所。他立即上书朝廷治堰,朝廷准奏,调他任兴化县令负责治堰。
范仲淹率众在东海岸边成功修筑了捍海堰,使人民生命财产得以保障,使受灾流亡的民户重返家园。人们感激范县令的功绩,都把海堰叫做“范公堤”,兴化县不少灾民,竟跟着他姓了范。
奉行“不欺”精神
邓州新科状元贾黯进谒范仲淹,请教治世立身之道。范仲淹对他说:“君不忧不显,惟'不欺’二字,可终身行之。”贾黯后来官至御史中丞,一生为官清正廉洁,遇事敢言。不欺,即刚直不阿、光明磊落;不欺,即不欺君心,不欺民心,不欺自己的良心。
这“不欺”二字是范仲淹一生为官、做人、处事、治家恪守的信条。他待人宽厚,乐于助人,当时的很多贤士都是在他的指导和荐拔下成长起来的。在地方上他每到一地,保土安民,实行仁政,当地风俗因受其影响感化也为之一变,人们莫不崇尚名节,而羞于谈论钱财利害;人人都有廉耻的观念,知道有所警惕,不敢为非作歹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品格影响了千千万万人,人们从中华民族历代的志士仁人和正人君子那里都可以领悟的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范仲淹故事
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的故事 中国名人故事
范仲淹:心怀社稷,眼望苍生,承天地之重,方成就三百年间第一人
可敬的范仲淹
灾民买不起米,范仲淹下令价格再涨一倍,专家:此举救了百万灾民
范仲淹:这世上还有我不敢怼的人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