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睿宗李旦之桥陵

【桥陵简介】桥陵位于蒲城县西北约15公里的丰山。

唐睿宗李旦(662—716)是高宗李治第八子,则天皇后第四子。李旦一生最拿的出手的事情就是三让天下:天授元年(690)武则天改唐为周,降李旦为皇嗣为一让其母;圣历元年(698)中宗自房陵返回洛阳,李旦请让位于中宗,武则天遂立中宗为皇太子为二让其兄;景云三年(712)传位于皇太子李隆基,自称太上皇帝为三让其子。开元四年(716)六月十九日, 李旦崩于百福殿,时年五十五。七月十八日,太常博士陈贞节、苏献以太庙七室已满,请迁中宗神主于别庙,以便睿宗神主祔奉太庙。七月二十五日,上尊谥曰大圣贞皇帝,庙号睿宗。十月二十八日,葬睿宗于桥陵。改同州蒲城县为奉先县,以奉桥陵,隶京兆府。十一月十五日,迁中宗神主于西庙。十六日,睿宗和昭成皇后祔于太庙。天宝十三载(754)二月,改谥曰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庙号睿宗,细想李旦一生到还真对得起这个“睿”字。武则天四子二女,长子李弘被武则天鸩杀,次子李贤被武则天派遣的丘神勣逼令自尽,三子李显被自己老婆女儿毒死,长女安定思公主早夭(有说是被武则天捂死以诬王皇后),次女太平公主被玄宗赐死家中,也就李旦一人得以寿终正寝。李旦一生中历经多次宫廷政变、被诬造反而能全身而退,不能不说其为人处世的睿智。同时李旦教育子女也堪称楷模,儿子五人兄弟情长、互相帮衬,长子李宪推贤让位结束了唐初立储、登基必经血腥风波的局面。睿宗一生虽无可奋笔疾书的功绩,但给大唐留下了个能将帝国推至巅峰又任其滑落的皇帝也算造化。

肃明顺圣皇后刘氏(?-693),刑部尚书刘德威孙女,陕州刺史刘延景的女儿。仪凤中,睿宗居藩,纳为孺人,之后立为妃,生长子李宪、寿昌公主和代国公主。长寿二年(693)为户婢团儿诬陷与昭成皇后厌蛊咒诅。正月二日,朝则天皇后于嘉豫殿,既退而同时遇害。所葬何处无人知晓。景云元年(710),唐睿宗复位,追谥肃明皇后,招魂葬于洛阳城南,陵曰惠陵。又立庙于京师,号为仪坤庙。睿宗崩,迁祔桥陵。当时欲祔肃明皇后神主于太庙,太常博士陈贞节等认为肃明皇后不与昭成皇后祔于睿宗,遂奏议曰:庙必有配,一帝一后,礼之正也。昭成皇后有太姒之德,宜升配睿宗;肃明皇后既非子贵,宜在别庙,四时享祀,一如旧仪。”于是迁昭成皇后神主,祔于睿宗之室,惟留肃明皇后神主于仪坤庙。直到17年后的开元二十733)正月六日,始迁肃明皇后神主于太庙,毁仪坤庙。我一直很好奇在此之前发生了什么事情,让玄宗决定将肃明皇后神主迁入太庙,同自己生母的神主一并供奉在睿宗之室?可惜在史料中至今没有搜寻到只言片语,这反而更加重了我对此事的好奇心。

昭成顺圣皇后窦氏(?-693),睿宗为相王时为孺人。光宅元年684)立为德妃。生玄宗及金仙、玉真二公主。长寿二年(693)肃明皇后同时遇害。睿宗即位,谥曰昭成皇后,招魂葬于洛阳之南,陵曰靖陵。又立庙于京师,号为仪坤庙。睿宗崩,后以帝母之重,追尊为皇太后,祔葬桥陵,并于十一月十六日仪坤庙迁昭成皇后神主于太庙。

桥陵东神门南侧石狮 

【桥陵行记】2018年4月14日,我同亦师亦友的蒲城老乡党明放先巡了一圈景陵,当晚就歇在桥陵东南的赵山村。15日一早先赶到桥陵镇咥了一顿水盆羊肉。因桥陵鹊台在1943年何正璜一行考察时就已经湮灭不存,故又赶回赵山村,以桥陵东南城角为起点,开始今日的行程。

东南城角 桥陵东南城角位于村东一排民房后,位置隐蔽,如不是昨晚曹红卫指点,恐今日就被忽视了。我们在8点22分从这里出发,当地海拔496米。

东神门 当日雨过天晴,空气质量极好。我们两人一路向北、有说有笑,不知不觉间于8点37分到达赵家山村中的东神门,行程1.03公里,海拔升到543米。这桥陵这一块的几个村名有些搅和,赵山村、赵家山村已经有些分不清了,东面还有个赵家村。2013年4月9日,我第一次来桥陵,寻东神门就费了周折,那时也没个导航,一路走着问着就跑到了赵家村,在村中问了有近10人都说没有什么石狮子,当场就懵了,再仔细翻看路书,才明白这东神门应是位于赵家山村。这东神门的石狮也藏的隐蔽,位于一民房东侧,站路上也只能看到半个白花花的南狮屁股。桥陵东神门的石狮也是唐陵石狮中的鹤立独行者,其他的石狮都是老老实实目视前方,只有这俩眉目传情对望着过了1000多年。北狮直鬃,脸部很突兀的毁掉了;南狮保存很好、卷鬃合口,面相表现出来的凶残出乎意料,眼神的那种狡诈让我在太阳下依然不寒而栗。门阙双阙位于石狮东侧,双阙均存,但北阙较低矮。

北神门 从东神门向北行,出村后不时出现陵墙遗迹,在陵墙和陵山之间隔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沟。我们尝试翻越大沟后直接攀上陵山,取近道去北神门,几次寻路无果,也只能沿着陵墙北行了约1公里。原本端直向北的陵墙受赵家山山势的阻挡,被迫向东拐去。我们瞅准有山路奔西北方向去,也就乘势和陵墙分手,抄近道上山。行到约3.8公里处,爬上一海拔659米的山口,山路开始下山。整个桥陵的行程,海拔起伏不大,刚刚登上的山口即为全程最高点。山后亦有一指向西北方向的大沟,沿沟东侧下山即到东山村,桥陵北神门就位于村子北部的三岔路口处。我们于9点53分达到,行程达5.49公里,当地海拔560米。

北神门存有双阙、双狮和三对石马。石马位于双阙北侧,多为近期修复,除了腿补的有些粗之外,其他如不细细看几乎看不到修补的痕迹。最北一对石马后肢蹲屈,为唐陵石马独有一对,很像在何家村窖藏中出土的那个银壶上刻画的衔杯舞马的姿态,可惜马儿的嘴已残,看不出是否也衔着杯。双狮位于双阙南侧,均为卷鬃,东狮张口、西狮闭口。

西神门 从北神门到西神门原本有石子路,这次来又修成水泥路,闷头赶路,幸好有党兄相伴,谈古论今也不乏味。11点05分到达西神门,行程达8.34公里,当地海拔555米。西神门双阙阙台、双狮保存完好,现今石狮位于双阙西侧台基之上,南狮卷鬃合口、北狮直鬃张口。向西通往党窑村的公路从双阙双狮间穿过。

毕沅碑 现在想想那天西神门之后,我们所走一段路并非最佳选择,如继续向南到西南城角后转东行,在赵家山(非前文东神门所在的赵家山,但地图上、当地人就是叫这村为赵家山)翻越陵山就可到南神门。而我们直接向西了,图的就是保持住海拔,省去最后翻越陵山这场力气活。但西行不久就没了小路,只能攀上山脊继续走,累不说,还有些危险,最后被一大型采石场彻底拦住了去路,只能选择下到山脚后,寻到小路再翻过陵山。我们于12点28分到达陵山下所立的毕沅碑,行程11.12公里,海拔529米。蒲城县四座唐陵的毕沅碑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离南神门较远,基本都有个5、600米,几乎就立在陵山脚下。

南神门 在毕沅碑处稍事休息,南行到南神门,此处海拔501米。南神门双阙阙台高大完整,阙台北侧东狮卷鬃合口、西狮直鬃张口,双狮肌肉丰满、造型雄伟,不论从个头体量和精美程度上都不逊于乾陵南神门双狮。狮子北即为门址遗迹,台基之上复原柱础和门限石,能看得出门址为3个门道。《唐睿宗桥陵陵园遗址考古勘探、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1期)记载:“南门西侧蕃酋殿遗址位于南门西阙以南的偏西处,蕃酋殿散水东北角距南门西阙台基西南角直线距离43米。”说明桥陵蕃酋殿已经移至南神门阙台的南侧,而非乾陵、定陵那样安置于阙台北侧。

神道石刻 桥陵神道长625米、宽110米,石刻与乾陵石刻大同小异,但形体更为高大、精美,富于写实性。何正璜在《唐陵考察日记》中记载,19439月神道石刻由南至北分别有:

华表一对,东倒西立,石柱为八棱,高5.8公尺,柱身刻狮子纹,东南两面尚可辨;石兽一对,均完好,做昂首怒吼状,头高3公尺、身高2公尺、长3.4公尺;鸵鸟一对,东倒西立,宽2公尺、高2.5公尺,两雕刻姿势形体相同;石马5对,东列第1和第5匹倒损,余完好,唯左(西)列头部口鼻均断去,各马造型姿态不一,有昂首俯首及曲颈等形体;石翁仲10对,东列南起第1、2、3、7、10和西列第7尊倒损,余均完立,翁仲高约4公尺,全部比例及衣褶雕刻均比他陵优异,尤以左(西)列南起第1及第6造型更为卓越。

至刘庆柱上世纪七十年代调查唐陵时,神道石刻由南至北分别为石柱一对;神兽一对;鸵鸟一对;仗马5对;石人东列南起存第3、4、5、6、7、9,计6尊、西列存1、2、4、5、6、8、9、10,计8尊。2013年4月9日我第一次来桥陵时所见其他石刻数量不变,只是东列多出南起第8尊、西列多出南起第7尊石人,且在西列石人最北置无头藩酋像一尊。

如看的仔细就会发现西列南起第三匹石马的面部已被游人抚摸的光亮如鉴,也不知道从何时起传说拍打这匹石马的面部就会发出钟鸣之声,一传十、十传百,游客纷纷好奇一试。2013年第一次来时我也试着怕打,所发声音同其他石刻并无差异。现今石马已被栅栏围挡保护,石马总算没了被掌掴之虞。 

整个神道石刻给我以下几点感触,一是石马保存较好,形制特别。东列南起第一、二、四匹保存完整,另外西列南起第二、四匹马鬃为三花形状。二是石人巨大,高度同乾陵相似,基本在4米上下,但雕刻的精美程度要高于乾陵,从桥陵之后大唐帝国47年没再举行国葬,等到再次营建泰、建二陵时石人的高度一下降到了3米以下。三是以獬豸代替翼马,獬豸俗称独角兽,高约3米,体形硕壮,怒目露齿,身有双翼。桥陵獬豸在唐陵中是独的,这也说明唐朝在陵寝石仪模式上还在探索。

乳台 13点40分,行至桥陵乳台遗址,乳台双阙均保存较好。行程达12.35公里,当地海拔476米。站在乳台回望桥陵陵山,山如覆斗、四平八稳,难怪当地人都将此山称之为“四方城”。

14点16分,我们返回赵家山,全程14.43公里,用时5小时54分钟。原本想着在村中吃个午饭,但早上的水盆着实是硬,到现在还是没有一点饿意,就此同党兄话别,他骑摩托返回泰陵东面的家中,我则开车回西安。

【桥陵陪葬墓神道碑】《唐桥陵调查简报》(《文物》1966年01期 )记载:在1963年7月雒忠如、王丕忠、程学华同蒲城县文化馆相关人员组成调查组,对桥陵作了一次调查研究,在桥陵陪葬墓前尚存凉国公主碑、鄎国公主碑、代国公主碑、金仙公主碑和云麾将军碑,

这五通唐碑除鄎国公主墓碑断为两截外(此处记载应有误,根据实勘情况断为两截应是凉国公主碑),其他四通基本完好。

五通唐碑中以“云麾将军碑”较为有名,碑全称“唐故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日昭公李府君神道碑”,亦称“李思训碑”。李思训(651—716),唐宗室李孝斌之子,善丹青,书画称一时之绝,尤以山水称著,誉为盛唐第一。时人号大李将军,有子昭道,为小李将军。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大青绿设色绢本画《明皇幸蜀图》,就传为李思训或李昭道所作的。事实上“安史之乱”暴发时,李思训已经去世,虽然李昭道有可能根据史实而描绘这个题材,可“明皇”这一称谓却是北宋时期才出现,故现代学者对此画的断代众说纷纭,有认为是“宋人仿唐之作”,也有认为是“明末盛行拟古腰作时期的作品”,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李思训父子对后世影响之深。

李思训于开元八年(720)六月二十八日陪葬桥陵。碑由李邕撰文并书丹。李邕(678—747)唐朝大臣、书法家。官至北海太守,故称“李北海”。以文才著称于世,精于翰墨,工文善书,自成一家。长于撰写碑志,尤喜行楷写碑,名重一时。前后撰碑八百余通,存世有“岳麓寺碑”“云麾将军碑”等。此碑现存于北刘村北李思训墓前,虽有碑楼保护,但因年代久远,长期裸露野外,风雨剥蚀,碑石下半段文字已残缺,上半部字迹较清晰,但亦石花满布,几不能读。额题篆书“唐故右武卫大将军李府君碑”4行12字。正文行楷书,30行,满行70字。

“云麾将军碑”外,“代国公主碑”也很有特点。代国公主李华(687-734),唐睿宗李旦第四女,母为肃明皇后刘氏。开元二十二年(734)薨于河南修业里第,享年四十八,次年二月三日陪葬于桥陵。“代国公主碑”全称“大唐代国长公主碑”,原本立于惠陵东北代国公主墓前,现存唐惠陵博物馆,保存完好,并在原址新刻一碑。其夫郑万钧撰文,碑文一洗官样俗套文风,从记述在武则天登基的宫廷歌舞晚会上,当年只有四岁的代国公主,与唐睿宗李旦之长女寿昌公主表演乐舞《西凉乐》起,到代国公主临终时,执其手曰“恩爱绝也,有不是处莫怪”,语短情长,催人泪下。另外碑文由公主的儿子郑聪书丹,其书法源于家学,名在其父之上。此碑行楷兼备,潇洒婉丽,有颜真卿书法之神韵。时桥陵诸碑铭书丹均出于名臣或玄宗之手,惟此碑系夫为妻撰文,子为母书碑,在历史上实为少见。加之李隆基亲笔隶书“大唐代国长公主碑”额,犹显珍贵。

“凉国公主碑”全称“大唐凉国长公主碑”。凉国公主李㝹(687-724),唐睿宗李旦第五女,母王德妃。开元十二年(724)薨于京邸永嘉里第,享年三十八岁,其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陪葬桥陵。该碑原立于井家村北侧凉国公主墓前,1958年被砸为两截。2018年2月2日,在惠陵博物馆院中看到修复后的此碑,从修复痕迹来看,当初残缺碑额下部五分之一和碑身上部五分之一,大部分文字还是得以保留。碑文由“燕许大手笔”之一的苏颋撰文,唐玄宗李隆基亲书。

“鄎国公主碑”全称“大唐故鄎国长公主神道之碑”。鄎国公主(689—725),唐睿宗李旦第七女,母崔贵妃。开元十三年(725)二月十六日薨于河南县之修业里,享年三十七岁,其年四月陪葬于桥陵。碑原立于东贾村东侧鄎国长公主墓前,现存唐惠陵博物馆,保存完好,并在原址新刻一碑。碑文由“燕许大手笔”之一的张说撰文,唐玄宗李隆基隶书。

“金仙公主碑”全称“大唐故金仙长公主神道碑”。金仙公主(689—732),唐睿宗李旦第八女,唐玄宗李隆基同母妹。神龙二年(706),出家为女道士,法号无上道。开元二十年(732)五月初十薨于洛阳开元观,年四十四,开元二十四年(736)七月四日启旧茔棺椁自洛阳陪葬于桥陵。据《唐桥陵勘察记》(《考古与文物》1980年04期)介绍,该碑原立于武家村东侧金仙公主墓南110米处,额题及碑文漫漶严重,无法通读。现今惠陵博物馆中存又一碑,标准唐碑制式,但碑额已无文字、碑身残存“春秋卌有四”“白鹤送于缑山”“几劫仙罗之拂石”等文字,同《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七收录《金仙长公主神道碑铭(并序)》文字相符,应是金仙公主碑。碑文由唐中大夫守大理少卿、集贤院学士、上柱国、慈源县开国功臣徐峤撰文,唐玄宗李隆基书。现今在五陵路北侧新刻一石碑立于原址。

197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于金仙长公主墓发掘出土“金仙长公主墓志”,徐峤奉敕撰文,玉真公主楷书。志石长宽各112厘米,共33行,行33字,字大1.5厘米,行距2厘米,是迄今所见最大的唐代志石之一。墓盖为覆斗形,中篆刻“大唐故长公主志石之铭”十二字。四周镌有青龙、白虎 、朱雀、玄武图案,惜志盖于出土前被盗贼砸破,今与志石同藏蒲城博物馆。

【五精镇墓石】 《西安新发现大唐睿宗黄天真文镇墓刻石》(《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01期)记载:“西安一位文物爱好者乔连学近日收藏到一方唐代五方镇墓刻石,经考证该刻石为葬于桥陵的唐睿宗李旦或皇后窦氏墓葬中之物。”刻石的颜色为青灰色, 盖、底各一,是为一合。盖石为正方形,边长74厘米, 厚12.5厘米, 底石亦呈方形, 边长73厘米,厚15.5厘米,中央有“黄中总炁, 统摄无穷, 镇星吐辉, 流炼神宫”16字的道教符篆大字,共四行,每行四字,呈四方排列。还有隶书小字环绕着秘篆文,旋读,共一百六十一字。另外文章还提到,在桥陵出土过镇墓石两方,分别代表南方和西方。底石上行文格式相同,但是中央位置刻秘篆文八行,每行八字,共计六十四字;秘篆文的外侧环以正书一百六十字,其中南方底石正书文字涂朱。

《唐桥陵勘察记》一文对桥陵出土两方镇墓石的情况记载较祥:1943年在桥陵南门东侧石狮之南数米出土一方“昭成顺圣皇后窦氏招魂拊葬桥陵南方镇符瘗石”,盖石为正方形, 边长73厘米。1974年又在桥陵西门北侧石狮背后出土一方“昭成顺圣皇后窦氏招魂拊葬桥陵西方镇符瘗石”,形制、刻字同南方镇符瘗石相同。以上两方镇墓石保存在蒲城县博物馆。

五精镇墓石也叫五方贞石,具有墓中解除,即驱邪避鬼的目的和用途,其形制、纹饰、铭刻等均能反映出相应的道教丧葬仪轨,与道教信仰和方术密不可分。追踪溯源,唐代五精镇墓石很大程度上是承袭了东汉以来镇墓瓶中盛放五石的做法,五石即“曾青、雄黄、丹沙、礜石、慈石”五种被道士们用来冶炼和提取仙丹的矿石,随葬于墓中,就是为逐鬼和解除灾祸,唐代镇墓石完全继承了这一目的和用途。如河南偃师南蔡庄天宝十三载(754)郑炅墓中镇墓石所刻的“安魂之德,子孙获吉,诸殃永息”,就同西安市和平门外初平四年(193)东汉墓内出土灰陶瓶外壁上朱书所写的“安冢墓,利子孙”,同表达了相同的愿望。

桥陵出土的三方镇墓石在环绕秘篆文的文字中均有“今有大唐睿宗大圣真皇帝李旦、昭成皇后窦氏灭度五仙,托灵玄阴,今于京兆府奉先县界安宫立室”等文字,而没有涉及肃明顺圣皇后刘氏。另外《旧唐书》卷五十一在记载两位皇后陪葬桥陵时使用了不同的词语,肃明顺圣皇后刘氏迁祔桥陵”,而昭成顺圣皇后窦氏则是祔葬桥陵”,这其中是否有所区别?再联想到肃明顺圣皇后刘氏神主漫漫的附庙之路,我推测昭成顺圣皇后窦氏因为是玄宗李隆基的生母,故她的棺椁得以同睿宗的棺椁一同葬入桥陵玄宫,而肃明顺圣皇后刘氏的棺椁只是葬在桥陵东南的陪葬墓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奇门遁甲入门教程
中国古代十大帝陵
《奇门遁甲》资料:体系、框架、分类、用神、参数……
【陵墓】醇贤亲王墓(北京海淀)
明十三陵(明朝皇帝陵寝)
世界文化遗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