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乡】芦 花||朱宝树

作者:朱宝树

又是一个风和日丽、晴空万里的早晨。八点钟送孙子进了学校,习惯了沿着西三环向南步行300多米,从西门进入玉渊潭晨练。玉渊潭如同咱家后花园,这里一景一石、一花一草我都熟悉。春夏秋冬来这里,什么季节看什么花、什么季节拍什么景,我清清楚楚。已经是冬季了,公园里赤橙黄绿青蓝紫各色鲜花几乎全部凋谢,唯有可供人们观赏的就是这几片站在河里、立在湖边,随风摇曳的芦花了。
 
来到北京七八年了,每年冬天,我都会一次又一次来到玉渊潭公园这东一片、西一块芦花旁。有时候站在岸边,眺望湖心芦苇;有时候坐在湖边,静静观赏眼前芦花;有时候拿着手机,捕捉芦花最美时光。更多的时候就像今天这样,坐在湖边芦苇旁石头上,手捧一杯热茶,沐浴着温暖阳光。迊着朝阳,观赏空中飞舞的浪花,思绪随着起伏的波浪,飘到久远的过去,遥远的老家。
 


我的老家在苏北水乡古镇岔河,在我小时候,老街前后左右都是河流水塘,像漂在水上一样。我家在南街,东边是南大河,西边是大水塘。经过几十年填埋侵占,现在还是个大鱼塘,可见当时水塘有多大!水塘中央还有一个直径五六十米、高二三米、三面环水的大土墩。原来有通向西街和南街两条路,后来只有一条路通向南街、通向我家隔壁老公社后面。老人们都叫那个大土墩“杨个小墩子”。当然,现在杨个小墩早已被移平,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只能通过一辆小汽车、只有三四米宽的小路,从新街通往老街我家隔壁大会堂。这条小路也是我们回家最喜欢走的路。
 
过去我家后面水塘边、杨个小墩子三面等很多水边都长满了芦苇。春天、芦苇才露尖尖角,我们一群小伙伴们,会摘取芦苇嫩芯嫩叶,制作成哨子,比赛谁吹得最响;端午节前,大人们会带着我们去芦苇滩“打粽叶”,就是采摘肥厚鲜嫩了芦柴叶子,回来剪去叶根部柴皮,浸泡在水桶里,用于包裹糯米,制成清香扑鼻美味的粽子。盛夏、秋天,就是我们小伙伴收获的季节了。我家后面芦苇和杨个小墩子周边几片芦苇,是我们的主战场。常常约好几个小伙伴,清晨早早起床,一起进入芦苇深处找野鸭蛋,经常是一个早上能找十几个。掏芦苇里鸟窝,也是我们拿手绝活。很多鸟会在芦苇里搭窝,我们披荆斩棘在芦苇里找鸟窝。除了掏鸟蛋,还经常把不会飞的小鸟捉回家,放在用芦柴片子编织的鸟笼子里,再捉小虫子喂食小鸟。芦苇外边靠近水面区域,在清澈见底的水里,喜欢跳出水面,吃刚刚冒出来脆嫩的芦柴叶子的草鱼,经常成为我们鱼叉下的冤死鬼,午餐饭桌上的下饭菜。

 
到了初冬季节,如果您来到老街周边、我家后面水塘边、杨个小墩子河边,可以享受到世界上最美的视听盛宴。听,西北风发出呼呼的尖叫叫,芦苇们齐声应和唱出低沉的沙沙声,一起奏响歌颂大自然冬天的优美乐章。看,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金色的芦苇、雪白的芦花,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美轮美奂的初冬画卷。碧空中的白色浪花、随风荡漾;芦苇深处优美旋律,耳边回响。这里的冬天,我的老家,才是如诗如画最美的地方。
 
几十年过去了,漂在水上的古镇依旧。“遍地芦花美、到处飘芦香”的水乡美景早已不复存在了。说来也怪,老家芦苇几乎全部消失了,我家后面一小片芦苇,几十年来生生不息,不要保护、不要施肥,冬砍春生,虽然地盘在缩小,却生长旺盛。前两年也是这个冬天,镇政府为了统一整治河塘,在河塘边铺建水泥路时,把我家后面一小片芦苇彻底砍伐连跟铲除了。陪伴我们几十年、陪伴老街多少代的最后一小片芦苇,就这样无声无息的消浙了。
 
我在北京听说老家后面芦苇彻底没了,非常郁闷。以后回老家再也看不到嫩嫩的芦尖、翠绿的芦林、雪白的芦花了。那几天,我还专门来到玉渊潭,来到玉渊潭边这几片芦苇边,就像今天这样,徘徊在潭边,漫步在东一片西一块的芦苇旁,或者在芦苇边石头上,坐了很久很久,想了很多很的。
 
是啊,一片芦苇、一捆芦柴、一把芦叶、一朵芦花,陪伴我们几十年,融入我们生活几十年。我们对这芦苇、对芦花有太多的不舍与眷念。芦苇深处、芦花丛中,珍藏着我们太多的感情和太多的记忆啊!


芦苇曾为我们遮风挡雨。小时候我家是茅草屋,屋顶是芦柴薄子上面铺河泥盖稻草,墙壁也是由芦柴把子裹稻草外面涂满稻草泥。这样的房屋哪里经得起风吹雨打啊!无论是屋顶还是四周柴把墙,每年都要修补。当时主要建材就是芦柴,而我们家后面那一小片芦苇,就是我们家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建材来源啊!它为我们全家挡了多少风!遮了多少雨!我们能不怀念它!
 
芦花曾为我们御寒保暖。在我们小时候物资严重短缺、什么都要票证的年代,棉花可是每个人家过冬必不可少又十分短缺的物资。现在人们看芦花,只能看到它在天空飘逸云朵般外在美,其实芦花还有更高尚的情操,那就是温柔善良送暖的美德。在我们年少的时候,每年芦花盛开时我们就会去“采芦花”。带上一个纱布口袋、带一把剪刀,钻到芦苇深处,剪下一朵朵芦花装进袋子。
 
采回来的芦花,经过母亲细心加工,填充到一些布袋子里。母亲会让我们晚上学习时,将装着芦花的小布袋子垫到屁股底下、放到大腿上、或者作为“暖手宝”使用,还可以当枕头。芦花袋那个软软的棉棉的、比棉花还暖和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
 
芦花还可以垫到鞋子里做鞋垫,那个年代寒冬腊月特别冷,为了保暖,用稻草做鞋垫太普遍了,能用柔软暖和的芦花做鞋垫算是高级的了。在我们年少的时候有个“奢侈消费”就是穿“木屐茅窝子”。它是用麻草绳夹芦花编织成绵草鞋,在底部钉上前后木掌就成了“木屐茅窝子”。这样“茅窝子”就不会直接接触雨雪天地面而弄湿了,保证干燥暖和。记得我穿的第一双“茅窝子”就是用我们自己采摘芦花换来的。那个时候穿“茅窝子”相当于现在孩子穿名牌保暖鞋、相当于现在老人穿自发热背心、自发热棉鞋一样。你们说芦花对我们这么好,为我们御寒保暖,我们能没有感情!能不怀念它!能不感恩它!
 
芦丛布满亲人关爱的脚印。父母对儿女的疼爱、兄弟姐妹之间的关心,总是无声的、默默的,更是让人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恢复高考那个年代,我们家还是下放户,家庭生活极度窘困,打草包是帮助父母养家糊口唯一途径。虽然父母兄弟姐妹们全力支持我复习高考,不让我打草包,可我哪里忍心啊!我订好学习、打草包两不误计划,向三更半夜要时间,坚持在家边打草包边复习。
 
为了有个安静的学习环境,我在自家后面芦苇里水塘边开辟了一个“读书处”。有一次我在芦苇里大声背英语,父亲看不到人只听到声音,差一点弄出大笑话。我在芦苇里学习,经常忘了吃饭。母亲、哥哥姐姐们,常常轻手轻脚走到我身边,把蒸好了的红薯、馒头等好吃的放到我身边草包垫子上,又悄悄的离开,生怕打扰我。母亲有时候,偷偷来到我身边,从怀里掏出用她那从不离手的白布手帕裹着的还热呼呼的熟鸡蛋送到我手上,必须看着我吃了才离开。要知道,那个时候一个鸡蛋是可以还换油盐酱醋全家用几天的啊!亲人的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亲人的疼爱铭刻在心里。我发奋学习、努力工作、每次成长、每点进步,都是亲人们无形巨掌支撑。一小片芦苇丛中,布满了亲人关爱的脚印、寄托了亲人的无限希望、充满了亲情、撒满了爱。我对芦苇、对芦花能没有深厚的感情!

离开老家几十年了,可我感觉从来没有离开过老家。七十年代末,左手拎着装有水瓶、脸盆、漱口杯五彩线网兜;右手挟着薄薄的棉被离开老家时,父母兄弟姐妹是从西街送我上公共汽车的。告别家人,我最后一眼看到的,是我家后面我曾经在芦林丛中苦读的那一小片芦苇芦花。那雪白的随风摇曳的一朵朵芦花,就像一双双稚嫩的小手向我挥手告别,又像一张张稚嫩的笑脸,既为我高兴又念念不舍。
 
之后几十年,无论在洪泽工作、在淮安市区生活,还是退休来北京;无论父母健在还是远去,每年我都会回家几趟(除了近年疫情)。每次回家我都习惯了走新街通往老街直达我家隔壁大礼堂那条小路。不是因为这条路好走、不是因为路近。只是因为我回到老家,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我家后面那一片芦苇。尤其是冬天回家,那一片站在岸边、立在水里随风飘荡的芦花,仿佛笑着向我招手,欢迎我回家……
 
今天的天气太好了,虽值初冬却温暖如春,来公园晨练的老头老太和游人越来越多。一杯热茶已经喝完了,离开久坐的芦苇边,来到我熟悉的几片有芦苇的地方,贪婪的拍着,拍着。已经是上午九点多钟了,带着拍了无数张精美的芦花照片,带着对芦花的无限深情,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芦苇、离开了芦花,按照习惯的晨练路线离开玉渊潭公园北门回家了……
 


  幸福方圆(朱宝树)

  2021年9月29日

  北京  宽心居



作者简介

朱宝树,银行工作四十载,热爱文字50 年,花甲笔耕不辍。在报刋发表文章近百篇,被《中国金融文库》《中国金融家论商业银行改革》等经济金融专著收编近10篇。在“淮网文学”等平台分享散文游记诗歌等300 余篇。写我心、记我行,记录美好,分享感动。

相关作品荐读

【他乡】听雨||朱宝树

【他乡】中秋月亮老家最圆

运河文韵

采春的希望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扩大本公号所发文章的影响,即日起本公号入驻360个人图书馆,所有作品皆自动同步到360个人图书馆终身收藏。不同意者请勿投稿,投稿视作默认此项决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墨经典 I 一湖芦苇
散文|芦花胜雪
芦花满眼秋
古代淮安人的芦苇情结
沙地芦苇及芦器编织
徐宜业丨芦柴情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