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脚到哪里,家就在哪里||一犁

作者按

去年8月,应邀采访了三位九旬老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老兵。因时间紧,匆匆为文,交差即置之脑后。这个八月到来之际,忽想起他们,不禁心生愧疚。说好再去看他们,送书给他们……书呢?待书来,当第一时间奉上。

8.1,致敬老兵!

出生湖南邵阳的李恺,如果不出意外,他也会踏着父辈的脚印,在家乡的土地上耕耘一生。然而,中学时期偶然相逢了《可爱的中国》,方志敏的家国情怀、浩然正气震撼着这个年轻人。于是,一粒种子埋进青年学子的心底;于是,他穿上军装离开了家乡。
这一走,就是一辈子。

李恺19岁


中学毕业未满19岁的李恺,瞒着父母,离开老家,一路跋涉,步行来到长沙,进入湖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
三个月后,军队选拔人才,成绩优秀思想过硬的李恺被抽调派往河北张家口军委工校(亦称中央军委机要通信干部学校)学习收发电报。次年学校迁到吉林长春,他随校前往东北继续学习。8月李恺完成学业,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16军某师部,任通信参谋,同时奔赴抗美援朝第一线。
跨过鸭绿江,扑面皆是战争的味道,随处可见两三米深的弹坑。李恺所在师部驻扎在水运岛,吃水要靠运送。刚入朝时还有淡水供应,后来天冷无法运送,战士日常生活所需,吃用全是海水。吃海水,拉肚子是常事,但大家依然乐观开朗。每天洗过脸,大家互相取笑,因为脸上全都挂着一层白花花的盐霜。
自从离开家,从长沙到湖北,家人不知;从湖北到吉林长春,家人不知;从吉林奔赴朝鲜一线,家人还不知。他不敢说,他是家中老小,从小身子单薄,个头也不高,若说参军,家人无论如何也不会答应。所以,他选择了保密。直到入朝一年以后,才给家里去了一封信报平安。

后排右二为李恺

李恺是通信参谋,担负整个师部通信工作。虽不用扛枪上前线,但他深知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他牢记彭德怀总司令的话:“朝鲜打仗,一是打后勤,一是打通信!”
这个工作狂,为了能精准、及时地接收电波,以最快的速度传达信息,他吃饭、睡觉都在指挥部的坑道里。说起睡觉,其实从未睡过一个囫囵觉,任何风吹草动他能立马跳起来。战友开玩笑说他有睁眼睡觉的本领。困了,有时趴桌角上眯一会,有时把坑道里的石头摊摊平,覆一层树枝树叶,裹上床单躺一会。
“一步不敢离开,万一错过一个信息,那怎么得了?”李恺道,浓浓的乡音丝毫不减。
是啊,接收和发送电报时,耽误一秒钟、错漏一个字,都可能扰乱作战计划,给整个部队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他怎么可能允许发生这样的事?
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不能随便与人交流。工作时,团长,政委都不能靠近,这是机要工作,必须保密。即使在行军过程中,休息的时候,也必须保证至少三个人在场,互相监督。
除了保密,李恺还要随时警惕敌机轰炸毁了通信设备,毁了信息资料。一旦遇到敌情,第一时间转移设备,处理好所有文件资料。哪怕牺牲自己,也不能有一个字落入敌手。
“关键时刻,只保资料不保命。”这是李恺的信条。

前排左一为李恺

李恺所在16军是全军唯一一支合成军,也是装备最好的部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哪里有需要,他们就奔赴哪里。“整个朝鲜,从东到西,从北到南,边行军边作战,我们一直在路上。”这是李恺口中的参战经历。

部队夜晚行军,白天隐蔽休息。其他战士休息的时候,李恺他们通信兵还要工作,要保证各部队之间的信息畅通。所以他们的休息时间无形中比别人少了很多。行军总是犯困,还不能吸烟提神,不能打手电筒。脚下山路崎岖,头顶敌机咆哮,只能趁黑悄悄奔袭,丝毫不得疏忽,否则就会暴露整个部队。

行军时,通信设备全都背在身上,又困有累。“曾有个炊事班战士,顶着锅行军,走着走着睡着了,一下跌倒在地,锅摔坏了。幸好不是我们,如果通信设备摔坏,没法和前沿阵地联系,那麻烦可大了!”李恺说,想想都后怕,立马打起十二分精神。

有一次执行特殊任务,部队乘坐火车行了一夜,天快亮时被敌机发现,遭遇疯狂扫射。“密集的子弹把车厢打穿,坐在我身边的战友被子弹击中头部,当场倒下……”李恺深深叹了一口气。

有一次过封锁区,头顶飞机不停轰炸,身边炮弹到处开花,子弹像雨点一样,李恺也被打中。幸运的是,子弹打到身上背的水壶,水漏了,他逃过一劫。

“子弹不长眼,打到哪里算哪里咯。你问我害不害怕?嗨,那时候哪里有空想'害怕’二字。任务在肩,时间就是生命!”至今想起奔袭行军,李恺仍然无所畏惧。

危险随时都在。上甘岭战役期间,某天晚上李恺所在师部接防。山坳里行走,都是半步半步趟着走。一个战友不小心迈了一步,一脚踏空,摔下了悬崖。李恺伸手去拉,已经来不及。

“上甘岭战役打得那叫一个惨烈,树木都打光了,地面一棵草都不剩,真是地塌土平。炮弹密集,就像……”他说不下去了。

军功章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后,志愿军陆续回国,16军奉命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李恺留了下来,这一留又是5年。

这五年,志愿军一边帮助朝鲜人民恢复生产,一边继续加强国防建设,筑工事,挖坑道,他们和朝鲜人民一起,修建了400多座公共建筑、近300所学校,近30000座民房。

“在朝鲜,最快乐的是劳动了一天,晚饭过后,大家聚在一起,天南海北地聊。大家都喜欢聊自己的家乡,有的人聊着聊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又笑了……”

“后来,《上甘岭》拍成了电影,也在朝鲜放映。我们端着凳子坐在场地等。电影里的一幕幕那么熟悉,那么亲切……”老人的眼前,似乎看到了久远的一幕。

在朝鲜的时候,想家;离开朝鲜的时候,舍不得。1957年,李恺这批志愿军终于踏上了归途。

“朝鲜人民舍不得,他们自发来到车站送行,顶着各种好吃的,不管认识不认识,看到志愿军就往手里塞。他们唱歌、跳舞,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与志愿军告别。车开动了,好多战友都哭了。”

李恺21岁
回国后李恺被安排在吉林军部,1978年转业到清江棉纺厂,至退休,一直默默无闻。不少升官发财的机会,从不动心。“好多战友长眠朝鲜,我幸运地回来了。除了踏实工作,告慰英魂,我别无他求。”
棉纺厂安排李恺任安技科科长。部队养成的习惯,工作中容不得半点马虎。他到任后,安全巡查发现生产车间的梳棉机抖动。持续不断地抖动、碰撞会产生火花,这是极大的安全隐患。车间里都是易燃物,一旦酿成火灾,势必损失惨重。李恺要求工人立即停止运作。工人说,厂长指示,任何人任何事不得影响生产进度。李恺直接面见厂长,厂长依然不同意停机整修,说要保证产量。李恺直接叫板:发生火灾你能负得起这个责任吗?最后厂长被逼叫停生产,直到梳棉机修好后才继续工作。李恺说,没有安全做保障,何谈产量?
有一回化纤车间机器坏了,需要焊接修理。因为机身庞大,工人图省事,直接把焊接机拖进车间焊接。电焊机一开,火花直冒。李恺制止,可修理工振振有词。他再次严正声明:不行!如此反复多次。在他义正辞严地坚决要求之下,对方不得不妥协。“这会出事故的!人命关天的事情,我怎么可能让步呢!”
类似的小事不可计数。
“我刚来淮阴,听不懂方言。安检时有些小年青的不服气,嘀嘀咕咕。别人告诉我:又骂你咯!我哈哈一笑:反正我听不懂,权当是夸我呢!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说我傻。”
因为有这个“傻子”,厂里此后再没发生过安全责任事故。他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拥护。
1951年至今,七十一载逝去,李恺依然操着一口浓重的邵阳腔。提起家乡,老人情不自禁向窗外瞥了一眼。那是一扇面南的窗子。也许,老人的目光已经透过那扇窗子,投向了遥远的老家湖南。
“想家么?”
“我把自己交给了党,脚到哪里,家就在哪里。”老人回答。
想起方志敏的一句话,“假如我还能生存,那我生存一天就要为中国呼喊一天。假如我不能生存——死了,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瘗骨的地方,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这朵花你们就看做是我精诚的寄托吧!”
李恺老人的生命里也开出了一朵小花。开在朝鲜,开在吉林,开在淮安,唯独没有开在家乡湖南的土地上。这是一朵平凡的花,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只是默默开放,不辜负泥土对根的恩情,足矣。

工作人员为老人送上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从战场带回的铁片一直舍不得丢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兵两赴朝鲜战场,一堆军功章压箱底,记者去采访“拒不配合”
邵东流光岭惊现亲哥俩抗美援朝二等功战斗英雄
【洞庭作家】易迎华/金秋时节访老兵
安徽痴呆老人嘟囔奇怪数字,儿女听后求助政府:查查27、81、241
经常失踪的军装
梅西|寻访抗美援朝老战士之​何荣森:从小征战为祖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