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活随记】​赵先生|| 周长荣

作者:周长荣

题记:每个国民的个人史背后,才是最真诚的国家史

                          ——龙应台

1.蒋坝泥螺

赵先生,名国明,国家的国,明白的明。出生于江苏淮阴,祖籍洪泽蒋坝人。

蒋坝,是座落在洪泽区境内距离淮安市区60多公里的一座古镇,这座古镇始于东汉而兴于宋,复建于大明万历而存于今,有着1400多年的悠久历史。

洪泽湖大堤有着“水上长城”之称,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大运河的紧密组成部分,她像似一根绿色的翡翠项链,而蒋坝古镇就好像是镶嵌在这根项链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既蕴含着端庄大气的古典,又有着光彩夺目的艳丽。

康乾六下江南,竟然12次御驾蒋坝,登天妃,察河务,训群臣,留40道御笔碑刻。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姑且不谈,近年来蒋坝崭露头角小有名气的小泥螺却是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现在蒋坝经营泥螺的饭店就有好多家,成为了古镇的一道靓丽风景。

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肆虐,各行各业生意凋敝,餐饮业更是首当其冲,四五月份疫情刚刚缓解,时任淮安市长一行人就十分高调地专门去蒋坝吃小泥螺,为此,淮安日报诸多媒体争相报道,其含义不言自明,就是向社会释放一个信号,去拉动被疫情打击几乎已经瘫痪的旅游业,餐饮业。蒋坝一个小小的泥螺可以撬动一方经济,可见这个小泥螺所蕴含的能量已经是不容小觑的了。

下图:报载:“市长高调食泥螺

决定泥螺品质的主要因素就是水,蒋坝的水不但多而且水质好,周边的东泗河、西泗河、东河塘、西河塘、小东湖、清水沟、船闸引河像一条条玉带飘过这座古镇。而烟波浩淼的洪泽湖,宽阔通畅的淮河入江水道,闻名遐迩的三河闸,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洪泽站,更像悬挂在古镇周边的一面面铮亮的镜子照着她不老的容颜。

借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经典名言,那么这一方浩瀚而又灵动的水土滋养出来的泥螺难怪就是出类拔萃的了。

前些日子,老朋友刘林告诉我,赵国明最近在洪泽蒋坝,建议我和他联系一下,可以聊聊天。随即他发给我一张赵先生的名片,名片上头衔是“苏州餐饮协会会长,苏帮菜博物馆馆长”。我顿感好奇,我想这位淮安的老兄多年不见,怎么变成了苏州那个世界赫赫有名的园林城市的餐饮行业协会的工作者,而且还有一个博物馆馆长的头衔?

苏州网红打卡地

都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都分别二十几年了,变化当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了,但他的变化之大还是叫人有点始料不及,甚至摸不着头脑。

和赵先生相识于30年前,仅仅是相识而已。1992年我刚刚从徐州煤矿调入淮安市区淮海南路的那所三甲医院,只知道他原来在医院药剂科工作。那一年国家受总设计师“南巡讲话”的影响,在全民经商热的潮流里,医院也办起了“第三产业”,他被调进了作为医院三产的医用公司,时间不长,医用公司重组为华圣公司。华圣公司1996年倒闭以后,他也不知去向。所以,在以前的几十年里,我和他没有交往,更没有工作或者是生活上的交集。

赵先生现在人在蒋坝,为什么在蒋坝不得而知。不过提到蒋坝我的头脑里首先跳出来的就是近些年最出名的那颗小泥螺。2020年疫情之后我们家也曾经步市长后尘去蒋坝溜达了一圈,蒋坝镇上满街的螺丝小吃印象深刻。我想,赵先生莫非就像是蒋坝近年来火起来的那颗小泥螺?不过,就算是再火也不能火上苏州的大餐桌啊。转念一想,苏州那也是号称为东方威尼斯的吗,那里水网密布,河湖纵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也是有着那颗泥螺生长的独特的生态环境的,那颗泥螺在那里成长壮大,也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吧?

几十年未见,赵先生又是远道而来,我理应尽一下地主之谊,于是在一个小店安排了一桌便宴,找了几位朋友一聚餐叙。我认为既然他有着苏州餐饮协会会长的头衔肯定喜欢一些名厨名师什么的,于是特地请来淮安餐饮业的一位不但厨艺高超而且还能写出点文字的大师作陪。席间推杯换盏,先生侃侃而谈。

洪泽蒋坝,是赵先生的祖籍。

1940年,他家蒋坝镇上的房子在日本人的战火里被烧得片甲无存,走投无路,他祖父带着包括他父亲在内的一家人逃难来到淮安河下安身。为了维持生计,祖父拉起了黄包车。当时,两淮城区为日军所占。古盐河以北的大部分农村都是新四军和地方游击队的活动范围。新四军游击队很多物资需要到城里采购,采购到的物资则需要通过车辆运送,于是他祖父组织带领一班黄包车夫负责给他们输送物资。为此,他祖父被鬼子抓去以抗日罪名拷打至死。在那种兵荒马乱的时候,人死了也就死了,是没有地方去喊冤的。至于后来听人传说他的祖父是共产党,但究竟是不是也没有人可以证明。

祖父死于非命,祖母被迫改嫁,已经十岁的赵父不能随行,于是流落街头,后经人牵线来到其岳父即赵先生的外祖父家做“童养婿”。外祖父是厨师,在淮阴石码头开了一家饭店。抗战期间饭店迁到敌占区与根据地结合部的王兴,淮阴二次解放以后再迁小营,公私合营时饭店交给国家以后,外祖父在王营大华饭店做主厨。在大华饭店工作期间,外祖父以自己的拿手绝活赢得了众多的回头客,在为单位赢得了可观利润的同时更提高了大华的知名度。大华饭店属于大集体,当时也没有什么退休一说,他干不动掌勺的活以后,又被调到205国道盐河桥北首的小营饭店去做油渣豆腐汤。73岁那年的大年初三,外祖父值夜班回家后突发脑溢血离世。外祖父是坐在一把破藤椅子上离世的,当时还和坐在他面前小板凳上的赵先生一道围着煤球炉烤火。当年那个场景赵先生至今记忆犹新。

不过,他父亲没有继承老岳父的职业,跟随王营镇上一位略有名气的社会医生学医。出师以后在小营开诊所独立行医。

赵先生给我讲述了他父辈和祖辈两代人从事的职业,这使我不由得和赵先生后来从事的药师和餐饮协会两种职业联系起来,我想,遗传基因就是有着一种奇妙之处,外祖父和父亲的遗传因子植入了他的血脉,无形中在他的身上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光大。

1956年赵先生出生于淮阴区小营街上一座父亲兼做诊所的家里。从孩童到学生,从农民到战士,从药师到馆长,伴着这几十年国家飞速前进的脚步,他也从少年走过了中年,再一晃现在已经过了花甲走向古稀。而当初那位走投无路从蒋坝走出去的老父亲已到耄耋之年。老父亲有一种愿望,能够在晚年重新回到祖籍,希望落叶归根。

十几年前的一个春节,大年初一,为了圆老父亲的一个梦,从苏州回来过年的赵先生突然萌生了一个回祖籍蒋坝去看看的欲望。

赵先生夫人是苏州太仓人,地道的苏南才女,供职于苏州一所高职院校,教授研究的是旅游专业。听说去一座湖边古镇,欣然前往。说走就走,车子一开,一个多小时以后,夫妇俩已经漫步在那个千年古镇上了。

沿着曲曲弯弯古堰前行,彭祖墓、城隍庙、铁水牛、古茶庵、东岳庙、七公庙、七仙井、魁星楼、石公堤,仿佛穿越在厚重历史的画卷里,拂去尘埃,越过时空,他们在寻觅着什么。

他们在寻找祖父老房子的地基,寻觅他那个根的所在。

几十年的历史变迁,几十年的风雨侵袭,当然已经不可能寻觅到什么蛛丝马迹。不过,站在这1170多年的大堤石工墙上,他似乎还能看到九曲十八弯的水上长城上老祖宗滴下的汗水、泪水甚至血迹,看到那被日本鬼子烧毁的老房子的火光,看到祖父背井离乡的踉踉跄跄的身影

他们在寻觅,聆听、触摸、感受、

眼前万籁俱寂,波平浪静,过大年的洪泽湖上看不见鱼帆点点,听不到渔歌唱晚,一切却显得那么淡然,那么祥和。然而正是这难得的静溢给了他一路走来的稍显疲惫的身心一种无限的慰藉。过去桀骜不驯的湖水在高大宏伟的三河闸的拦蓄下变得低眉顺眼,千柔百媚,退休的镇水铁牛悠然自得地享受着湖边的闲适时光

袅袅炊烟,从停泊的小船上,远方的农舍里,眼前镇上的家家户户的屋顶升起,湖水煮湖鱼的醇香不禁勾起他的食欲,哦,午餐的时间到了。镇上的小饭店过年是不营业的,他想起来在这里开了一个小旅馆的朋友,去蹭一顿饭吧。

老友相见,又是大年初一,当然是高兴非凡了。美酒佳肴,推杯换盏,酒多话多,一通闲扯扯到了房子上。朋友告诉他,他家邻居的一处房子早就想卖但没有人买,要价仅仅八千元,那是一种墙包柱的明清风格的老式建筑。赵先生毫不迟疑地拍板成交。

房子买的便宜装修却不菲,八千元买了房子花了六万元装修费。房子弄好以后,他带着老父亲来到这里。当漂泊了一辈子的老父亲实实在在地触摸到他的根,他怎么能不高兴呢?

几年之间,赵先生又在这里相继购买了两处房产,稍加整修,着意保留着苏北几十年前的建筑风格。红砖墙青瓦顶的平房小院里,翠竹绿、银杏黄、火枫红,还有千年石工堤上遗落的条石那沧桑的一抹黝黑。院外面则是一汪水碧,几株柳垂,可赏龙门鱼跃,可听柴门犬吠,可喜鸡鸭萦绕,亦可荫下闲钓这不,最近他老兄又于厨房垒砌一方灶台,瓦盆铁锅,树枝柴火,炖小鱼,转棒饼,下饺子,嗅螺丝不无得意的他还“咔嚓”几张图片在微信朋友圈嘚瑟了一下。

大运河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以后,2021年,大运河百里画廊的宏伟蓝图在淮安被规划了出来,而蒋坝正是这一条画廊上精彩的一幅。

如果说,赵先生当初在祖籍地购买房屋是为了圆了他父辈的叶落归根之梦,那么现在,他已经完全不满足于自己的那点回归乡土的小情怀了。借着这股东风,他想为古镇保留一种上世纪的原汁原味,重续一缕几十年前的民间烟火,还原一下祖居之地的风俗民情,幻想以他的民居为依托,在这里留下一座回味苏北运河原汁原味的“淮上人家”。

赵先生是有梦想的人,几十年一路走来,他不断实现着自己的梦想。在和我的交谈中,他也时常感叹,自己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

前些天《作家联盟》平台推出作家冯骥才的一片短文“一个人就是一本书”。我对于这篇短文很感兴趣。读一个人就是读一本书,冯大腕“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

一晃那么多年过去了,赵先生重新进入我的视野,显得很突兀,也很神秘。我油然而生了一种走近他的欲望,了解他的兴趣,想读懂他这本书,但苦于始终找不到准确的切入点。

听了他的蒋坝之行的感慨,豁然开朗:就从蒋坝开始吧,跟随他的脚步,去看看古老的大运河水是如何滋养了那颗蒋坝的小泥螺,去看看改革开放的源头活水,又是怎样把一颗名不见经传的小泥螺冲进中国威尼斯那个世界级别的社会大舞台的。


作者简介

周长荣  男,淮安市清江浦区人,1950年出生,2010年退休于第二人民医院。现于市老年大学习,爱好诗词文学,古典诗词常见于《一品梅诗刊》《淮海诗苑》等刊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淮安日报】蒋坝古镇洪泽湖大堤全景
我的求艺生涯和今天的“小有成果”
淮安蒋坝镇,曾经的“苏北小南京”,如今成洪泽湖畔最美风情小镇
【走马淮安】蒋坝老街,每一扇门后面都有一个故事
淮安|去淮安发现不一样(两天一夜游在淮安)
当代紫砂名家介绍之——蒋锡坤(易石)大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