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河畔漫话】秦汉古镇 金马雄风||毛立发

   马头镇,位于淮安市区西南3公里,与清江浦区一河之隔,即在黄河、运河、张福河、里运河、二河的交会点上。
  马头镇,是一个历史鲜明的秦汉古镇。公元223年,秦王赢政实行郡县制。以“南为阴、北为阳”的风水理论选定淮水南岸的马头为淮阴县址,县治就在马头镇甘罗城。由此,自秦到清乾隆27年,上下两千多年中,淮阴县治五次更迁,其中3次未离开马头。在日本侵华之前的1937年,马头镇北和镇中均有“古楚淮阴”、“古淮阴市”匾额”。故,欲说淮阴县是千年古县,马头即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镇。追寻马头的历史文化,不只是一种思古之幽情,而是努力寻求淮阴文化之根。

图为 古镇马头牌坊

1

沧海桑田——匪夷所思


马头,曾是大海东移留下的沙洲、湖泊、高滩、鸡嘴(古时鸡嘴叫马头)。源远流长的淮水冲击到这里,地形地貌发生了改变。有的湖泊变成了桑田、有的沙洲变成了的高台,(“八里庄”、“高坂头”、“多眼庄”等但是淮水冲击地貌)。于是,我们的祖先淮夷人就在这里栖身、繁衍、生产和生活。

公元前482年,吴北上争霸,在山东鱼台、定陶之间开挖了菏水,沟通了泗水与淮水的航道,出现了千古佳句:“浮于淮泗,达于河”《尚书·禹贡》。自然条件又一次发生了改变。地理环境为文化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而人文因素是转变为现实性的选择动力。农耕文明成为淮水岸边淮夷人的首选,主要依靠是众多的河流、湖泊,可资可排。《乾隆·清河县志》序说:“古之,淮阴是富庶的地方”。民间所说:“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也就是这个道理。尤其是秦置淮阴县以后,马头即成为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农业生产、人民生活更为提高。司马迁来淮考察韩信,描绘这里人民是“饭稻羹鱼,无饥馑之患”(宋·《锦绣万花谷》)。唐·高适描绘这里是“亭上酒初熟,厨中鱼每鲜。”、“煮盐沧海曲,种稻长淮边。四时带宴如,百口无饥年”。

南宋绍熙5年,即金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在阳武溃决,南流多夺泗、夺淮,马头成为洪水的“走廊”。古镇四周皆是水,来往行人木为舟。洪水的泛滥,城廓、街市、村庄、田园、小桥、流水、人家,一次又一次变为狐啼鬼哭的荒塚。

南宋以后一直至新中国成立前750当年的时间内,马头经济倒退,给人民生活带来严重苦难。

据历史记载:明正统2年(1437年)至乾隆51年(1786年)的349年内,清口马头周围,黄淮河决口42次之多。沂水、沭水也因黄水改道而失去入淮之道,而随地漫流。灾民在本地难以生存下去,就远奔外地逃荒要饭,颠沛流离,甚至卖儿卖女,死在他乡。
为此,明清时期的帝王、河臣曾多次驻扎马头,花费巨资、率众治水。清康熙时进士,路过马头见千人护堤堵决,痛感作诗曰:“淮阴城下声汹汹,蚁聚千夫担土笼。往来恰似营巢燕,累重宁殊蝜蝂虫”。

帝王、将相、百姓通过上百年的治理,终使黄、淮顺轨入海,但切留下了血泪斑斑的纵横的河道,成群的闸坝的疮痍。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群众,彻底根治了黄、淮泛滥、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出现了沧桑变绿田,苦水成甘露的局面。

2

走进马头——古韵十足


进入马头,耸间给人带进历史的时空隧道。古老的河道、堤坝基本没有变化。只不过河水流淌不象过去那么汹涌,堤坝没有当年日夜看守的人群;那些御碑、诗碑、墓碑、河头碑等,仍然耸立在那里。只不过有的字迹模糊,象是老人眼睛见风的泪水。“碑者,悲也”。

走进村庄,那些住在老堤上的民居,房子还是百年前“护堤居住”的老房子,不少人家原来“走后门,看水势”的“后门”和石凳还在;那些居住在田头的庄子,家家都是粉黛墙瓦,绿树成荫。门前亭廊、小桥流水。一看就觉得仿佛时光倒转,不知今夕何年,古淮水在阳光下交织出语言无法形容的灿烂。

漫步在田野、沟旁、村头,随地都有意外的惊喜,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的秦砖、汉瓦、顽石、陶片,一蹴可得,尽情赏看。

诸多的考古学者,多次莅临挖掘考证。1998年,在甘罗城遗址一处就挖掘出几十麻袋秦汉时期的陶、瓷、瓦当碎片。考古工作者津津乐道的告诉我们,马头古镇名不虚传,每一块瓦当、瓷片,都是原汁原味古物;每一条堤坝,都是夯土所造。1975年,玉坝5组的村民在“小尖顶”下挖到黍谷的碳化物和“火石”,这就是秦汉古镇—马头历史文化的见证。

 
清·乾隆御碑
3

马头老街——印记深邃


马头老街,原名为安澜街。此街道原是秦汉时的淮水纤道,淮阴城被水圮后,市民便移住在纤道上。故,马头老街的历史也有两千多年。
穿行一轿宽的老街、傍河临水,街上的幽巷、青石板、青砖灰瓦的古朴民居鳞次栉比,疏密有致,布局巧妙,美不胜收。
异人张煦侯《淮阴风土记》曰:“此安澜街者,北起圩门南迄头坝渡口,虽长不盈3里,而皆依堤结屋,故出地甚高。若自河西望之,崔嵬隐秀,俨然万宝之所聚也”。街道两侧为一家紧挨一家的临街铺面,从古至今一直是全镇最为繁华的地段,历代政治治所均在其两侧。
马头老街的建筑,是凝固的乐章,它凝聚着精湛的艺术表现和深邃的人性探索,融汇着醇厚历史底蕴和久远的文化精华,折射出民族精神之宽宏和文明传统之渊薮。这就是古镇的象征。

 
图为40年代的马头老街
4

甘罗城——苏北之最


甘罗城,位于马头镇东北200米。相传为秦甘罗所筑,城周427丈。宋代学者徐积在《登淮阴故城氏·序》中说:“甘罗城即秦时淮阴县之故城”。

司马迁《史记》载:“甘罗者,甘茂(秦相)孙也。战国时楚国下蔡人(今安徽凤台)。罗,12岁为秦相吕不韦家臣。吕不韦企图攻赵,以扩大燕献给他的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封地。甘罗自请出使赵国,说赵王割五城与秦。罗,因功拜为上卿,并将甘茂的淮阴封地继封给甘罗,并在此筑城名“甘罗城”。此为苏北最早的城池。

清·梧溪朱元隆《甘城晚渡》诗曰:秦代遗封旧疆土,潆回一片水云障。橹声泪里渔歌和,樯影波中日色苍。渡散落霞余野鹤,谁留明月吊甘郎。当年雉堞今何在?芦叶萧萧古岸旁。

5

漂母墓——千古一墩


漂母墓,俗称泰山墩。位于马头镇泰山村2组。传说当年韩信落魄时,于淮水钓鱼,饥而受漂母之食,后来做了将军,以千金报恩漂母。漂母死后,韩信率士兵堆土为墓。墓高32米,现高26米,考古勘探,墓基直径为500米。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说:淮阴县故城“北临淮水。·····城东有两冢。昔漂母食信于淮阴,信王下邳,盖投金增陵以报母矣。又一陵即信母冢(韩母墓)也”。漂母墓在淮阴故城马头镇东1里处,介于马头镇与韩母墓之间。

唐·刘长卿《经漂母墓》诗曰:“昔贤怀一饭,兹事已春秋。古墓樵人识,前朝楚水流。萍渚行客荐,山木杜鹃愁。春草茫茫绿,王孙旧此游”。

2000多年以来,漂母墓一直是马头古镇的重要标志,更以一种内在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心灵,这是历史赐予马头独有而丰富的文化遗产。


 
上为 漂母墓又名泰山
6

人杰地灵——名人之乡


源远流长的淮河水,养育了淮夷人也养育了诸多杰出的马头人。唐·李邕《娑罗树碑记》说:这里是“《七发》枚乘之丘,”、“三杰”楚王之窟。屈指两千多年来,马头风水相借,人文辈出。

汉时 这里出过两个善良贤淑的圣母:一个是赐食于韩信的“漂母”;一个是孙权妃的步嫣;两个将、相:一个是韩信,即汉开国元勋的大将韩信;一个是步骘,为三国时孙权的名相;两个著名的辞赋家:一个是枚乘,一个是枚皋。

宋·明时 这里出过两个进士:一个是宋神宗熙宁年间的进士张耒,一个是嘉靖年间赐进士丁士美。

民国时期 这里出过两个刚正不阿,嫉恨官场腐败的热血爱国、爱民青年:一个是江苏省著名的民主人士朱绍文;一个是秉持忠义,视清廷腐败,毅然投身革命军,20岁惨遭杀害的周振铎。

更令人感叹的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出生过少年英雄——汪英。汪英是御坝人,年仅15岁,她很淳朴、善良、勇敢,她常年为庄上人做好事,特别是帮助五保户王大奶挑水、拐磨、洗衣服为村里人所称赞。

1976年的夏天,她为救一个落水儿童而牺牲,被江苏省共青团委表彰为“雷锋式的小英雄”。

7

清口枢纽——世界之最

清乾隆时期的清口枢纽图


清口,是古淮、泗水交会之处,俗称“清口”。康熙《清河县志》载:南北朝时,泗、淮水相会于马头,出现了清口。时,主河道是泗水、淮水道,宋绍熙间黄河夺泗、夺淮后,黄河又成为主河道。

清口的形成,是人类水上交通的启蒙时代,在自然航道的框架中,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咽喉要地。唐·娑羅树碑记载:“淮阴县者,江海通津,淮楚巨防弥越走蜀,会闽驿吴”,此说就是指秦、汉、唐时期的大清口;明初大清口淤塞,马头“小清口”成为交通枢纽、漕运之冲,每年有670万石漕粮从马头三闸北上。

王英华著《洪泽湖—清口水利枢纽形成与演变》谭徐明序说:“清口是明清治河的关键地段,甚至是中国历史中不可忽视的区域。元明清的漕运水道—京杭运河是否通畅系于清口”。

黄河改道南行后,这条含沙量巨大的河流,完全改变了淮河中下游河性。造成清口时淤、时涨。淤塞时,漕船不能通行;盛涨时,又易决口。因此,元明清治河之重是不得不重。以保漕运为目标的治河,国家投入之多,自汉代以来,以元明清为重;三代之中又以清为最。康熙、乾隆二帝,漕运总督、河道总督等皆驻节于此,据《光绪清河县志》载:“清口周围,大小河流达100多条,大小地坝达716道”。这是世界范围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规模宏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治河工程。

邑人张煦侯《淮阴风土记》说:清口枢纽,“码头镇实为水埠,运河绕镇三面,成一锐角弯,西与张福河接,谓运口;其东制以三闸;其南锁以五坝。漕舟北来,湖客西来,兹地实扼其襟吭”。

8

千米六闸—全国少见

船进三闸的历史老照片


明清时期,黄河泛滥不止,马头的清口枢纽成为重灾区。国家为了保证漕运,采取了一系列的“束水攻沙”、“蓄清刷黄”等措施,仍然收效不大。后来,组建三组六道闸来保障漕运。

第一组福兴正、越(备用)闸:福兴闸在今马头镇东北3里二河中。此闸原为明·河臣陈瑄所建,清乾隆2年移建。

福兴正闸,癸山丁向,金门宽2丈4尺,河长300米,水面宽60米。

福兴越闸,壬山丙向,金门宽2丈4尺,河长400米,宽50米。该闸于1956年扒“二河”所毁。

第二组通济正、越(备用)闸:通济闸,在马头镇马头村二组,距福兴闸400米。原通济闸建于嘉靖30年,后多次移建,于乾隆2年建于此。

通济正闸体规模较小,金门宽3.8米。河道长350米,宽60米。该闸于“文革”中拆毁。

通济越闸,俗称二闸。金门宽4米,河长200米,闸墙条石砌就。该闸毁于“文革”。

第三组惠济正、越(备用)闸:惠济正越闸距通济闸300米,现在马头太山村一组。该闸初建于明永乐年间,原在惠济祠后,称新庄闸。康熙40年移建于运口头坝今马头镇太山村一组。

惠济正闸,闸丑山未向,金门宽二丈四尺,河长400米。该闸拆毁于“文革”中。

惠济越闸呈向东南凸出半圆形,河道长1100米,宽50米,东西距10米到150米。该闸毁于“文革”,现闸塘、闸墙保存完好。
据耆老说:当年的六道正越闸,闸门启闭须数十人拉拽。欲过马头六道闸,东山到西山(惠济祠东山头到西山头),要得三天三(三天三夜)。

清·诗人丁大耒《通济闸》诗曰:“水门人力建,奇险亦云稀。壁束雷霆斗,天垂组练飞。鱼龙空欲上,舟楫复何依。惯习怜漕卒,年年向帝畿”。

9

美食之镇——名不虚传


马头,不仅是历史文化古镇,而且是风情万种美食之镇。唐·诗人李白曾来马头“煮酒烹鸡天拂晓”,唐·温庭筠诗曰:“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宋·苏轼洪泽湖泛舟时说:“明日淮阴市,白鱼几许肥”。这些丽词佳句,充分反映了古代的马头市井繁荣、美食之美的景象。

现在的马头,人口8.2万,市井面积15.6万平方米,商业面积12平方米,千货齐全。美食尤以“汤羊肉”、“淮山药羹”、“烹黄鸡”、“五香牛肉”、”“黄豆炖蹄筋”等著称,

堪为一绝的“马头汤羊肉”,为游客来之不食而等于没来马头的佳肴;被视为“楚地仙物”淮山药羹,成为人们滋补的极佳“汤水”;淮河里的河虾、长鱼,不仅是餐桌上的高档美食,而且是人们馈赠友人的最佳礼品。

10

旅游胜地——钟灵毓秀


历史上马头是个旅游胜地,明清以前,淮阴县有“十大景观”,马头境内就有:漂母渔灯、淮水分清、三闸奇观、甘罗夕照、韩信钓台、吴王古墓等6处景观。这些名胜景观,曾吸引着数以万计的名人、名家如李白、刘长卿、温庭筠等,来此凭吊浏览,并留下了无数篇不朽的诗文,这些诗文对马头古镇的历史文化增加了不可磨灭的底蕴和色彩。

21世纪90年代以后,马头镇党委、政府,先后投资3.2亿元。修建了韩信故里、漂母祠、御马头、古楚淮阴牌坊、康熙时龙亭、漕运口等历史文化景点。同时积极打造高效品牌农业如凌桥大米、凌桥垂钓、双金闸香瓜、吴城冬枣等观光园和蝴蝶兰、百合花卉观赏园,年游客达7.5万人之多。

1991年7月,马头镇被江苏省编入《江苏百家名镇录》、2021年12月,马头镇成功入选《江苏历史文化名镇》,太山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19年,荣获江苏省特色乡镇。



作者简介

毛立发,男,淮阴区马头镇人,大学文化,文化馆副研究员,省作协会员。曾任教师,文化站长,党委秘书,乡党委副书记,淮阴区志办副主任,区政协文史委主任,淮安市志专职编辑,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大运河申遗淮安段课题组成员:撰写遗产调查报告。曾编著和参编:《淮阴乡情》丶《淮阴金石录》丶《沧桑西垻》丶《淮阴老字号》、《淮安运河遗韵》、《淮阴改革四十年》丶《流金岁月》、《淮阴百年纪实》点校《淮阴区乡士史地》等,曾有多篇文章被省以上刊物刊载,获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洪泽变迁与古城兴废
淮海行——运河古今——漕运锁钥古清口
中国城池史——江苏 淮阴篇
京杭运河穿黄及其相关问题考
“陶渊明杯”中国文学艺术大赛| ​栾芳芳:永远的清口枢纽(散文)
历史名地:淮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