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千川独行】赵恺传•踏雪送灵(五)


凝视“淮阴”这个爱恨交加的名字、这个失魂落魄的地方,呼啸的风猛吹撕裂的心,冷冷的雪花长久地捶打心底世界。呜咽的日子,可曾记得那双坚定不屈的眼神意味着义薄云天?!可曾知晓那死不更改的选择代表大爱如天?!可一切都已不见了,风雨嘶鸣中的回忆,被泪水一次次淹没,成为风雪中最痛苦的见证。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赵恺啊!我嫁给你不后悔!”

一句临终遗言,叫人心碎。29岁身心交瘁的杨老师,“留下的遗言,是耐得一个民族咀嚼的潜台词”。

他想起那首写给十二月党人妻子的诗:

亲爱的,让我跪下来,先吻你的脚镣。

你的泪水和微笑,我都有权分享一半。

把我的一份给我吧,我是你的妻。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真挚情感,如山质朴。

这是血和泪写就的历史。

离散的亲人时刻,人的心透着深刻的孤独,像空中的月光,悲悯冷漠,又苍白疲倦,寂寥忧伤,传达哀怨的情怀,令人欲哭无泪,叹息生命转瞬即逝。

28岁的杨英芬再也不能伴着她的“诗人王子”一路同行了,再也不能为唱“小小无锡景”了,再也不能再篮球场边为他抱着衣服了,再也不能扶着墙艰难地为他和孩子做晚饭了……

这多像一首埋藏在心灵深处一唱就使人落泪的哀歌啊!

这样的时刻,我眼里满是泪水,周围宁静无声。

夜,黑暗黑暗的,摸着自己的手,摸着自己的脸,一任泪水在脸颊上奔流。

中国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以灵魂之叹激发人的潜意识,对生命冷静而坦然地思考,这种超越个体生命对整个历史与民族命运地痛彻省思,其实正是苦难与伤痕的结晶升华。

赵恺与杨英芬的故事就是一部厚重的长诗。

这长诗的名字叫:我的杨英芬!

来读一读白发苍苍的学生吴清云写下的《忆杨英芬老师》吧——

 

慈颜别去再见难,

教坛玉陨杏花折。

每念恩师拜慈闱,

常忆义姐感瑛娴。

青鸾何时临苏北,

仙子可曾还江南?

桃李成蹊杏成林,

播撒恩惠在人间。

“青鸾何时临苏北,仙子可曾还江南?”一句叫人心酸,叫人泪涌。

杨英芬的许多细节流逝在岁月的皱褶里,现在寻找往事,记忆还那么清晰吗?!

 

若干年后,赵恺回忆那一段往事,眼里渗出濡湿的光。

他说,想不到1968年的再去无锡,竟然是护送她的遗体。

灵柩放进一条木船,木船在她学生的一片哭声和纷纷扬扬的飞雪中启碇。

飞雪是蓦然而至的,仿佛专程从苍天赶来为她送行。

伴他同行的是落难的‘右派难友’——萧兵。

东海舰队青年军官,如今只能在运河里重温远航的梦。

船重水浅,听任撑弯一根篙子,木船只是兀自不动。

三篙过后,船家发下话来:雪势过猛,今天不走了。

恳求船家,船家不允,他说:你们起得动船?”

我们说:起不动不能拉?

说着萧兵在前我随其后,双双跳下船头背起纤来。

两岸洁白,我们仿佛拨开挽幛兀兀前行。

这是我此生第一次背纤——苍天哦!苍天!这是背的什么纤,这是向何处背纤啊?

苍天不语,只是一路默默抛撒银色纸钱。”⑦

 

船舶启航,风雪之旅。

1968年的无锡之行,是赵恺陪伴亡妻又一次回家。

这一次回家,是生死离别的一次远行。

杨老师是一天福没享过的人。我和赵恺护送杨老师的棺木回无锡。赵恺含泪说了一句“千里孤坟,无语话凄凉”,伤感至极。没钱从陆路运棺材,只能到大运河里雇一条船,走水路,船不大,放一口棺材,船老大和家人、再就是我和赵恺。船走不动了,风雪中,我和赵恺跳下船,拉起纤绳,一步一步朝前走,小船顶风而行,走得艰难。最惊心动魄的是过长江,万里长江,风急浪高,浪非常大,小船像一片树叶一样,在浪峰中晃来晃去,一浪打来,真能把小船掀翻了。几次被风浪打回到岸边,最后,只能等风浪小了,才过江。

2014年11月18日采访萧兵教授记录

 

还是那条小河,还是当年摸过螺蛳的码头,一个魂灵压得石径打颤。“墓地在小河和垄亩之间,可以听鱼虾跳跃,可以看禾苗抽穗”。

这是一幅刻骨铭心的蒙太奇:

“环绕墓地的是桑树,思念流动在脉络里,叶片是无字碑”。这一别,便是阴阳两隔,永难相见。

妻子的坟墓在田野上,曾经桑叶青青的田野啊!

眼前浮动着妻的许多美好画面:她的姣好容颜如何让太湖春水流动着杨桃花的美丽,她的芊芊十指如何在嫩桑叶间上下翻飞,她的一双赤脚如何在青石板的码头上拍下浅浅的脚印,她的一对明眸如何在凝视爱人时流淌的款款温柔,所有这一切与江南女儿联系在一起的美丽品质和美好景象,再也看不见了……

仰面朝天,苍天也闭眼落泪啊!

注:

⑥ 吴清云《忆杨英芬老师》 新浪博客

⑦赵恺《我和无锡》1979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三岔作者】赵正禄讲古经:我记忆中的木船
民风民俗
记忆:船上岸
《川船记》注
没有几个广州人 忘得掉这个“仔”
名伎董小宛(10集电视文学剧本)第四集《公子惊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