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石码头大街||申卫华

作者:申卫华

日月如梭,弹指一挥。如今的石码头大街,已经是岁月更新,沧桑巨变。不仅她的曾用名,被高大上的承德(路)所取代;那现代化的有轨电车,也在她曾经的街头,以一往无前的精神,将淮安的昨天和今天,以及他的明天和未来,打造的更加绚丽多彩!

每当骑车或坐车,途经里运河的承德路大桥,那承德北路的前身,上个世纪的石码头大街,就像回放的老电影,其清晰的画面,总是历历再现。尤其是繁忙的店家商铺,路旁的市井人家,街面的匆匆过客,上(下)班的人流车流,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曾经的记忆之中。

话说石码头大街,是咱老清江浦,那南船北马的重要节点。她的曾经,也算是一条,除了花街之外,处于里运河北岸,还算繁华的街面。单说历史,那南来北往的客商,其弃舟登岸骑马,这大街可是必经之地。其实,石码头的码,还有另一种说法,即马非码。因为北上的客人,通常不是骑马,就是坐马车。再加之,那大街经过安涉桥北行,其不远处的马车站,便是最好的说明。

其实,历史上的石码头大街,放到现如今的淮安,并不算很大。长不到千米,宽不过十米,就如同今天人民路上的南门小街。但回想起小学六年,曾经从这条长长的街道穿过,她在我的心目中,早就是一条古老,而又难忘的大街;一条承载着儿时的梦想,和希望的通道。

据闻石码头大街,史上曾经的小旅馆居多。但凡途经此街的外乡过客,不少为驾(马)车赶驴之人。所以,那沿街的市井住户,总会利用自家的前厅后院,为南船北马之客(商),提供方便和歇脚之地。一位曾经家住大街上的孙姓同学回忆,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前,石码头大街的小旅馆隔街相望的,就达十家之多。不过,自打文革开始后,其从南到北的旅馆,幸存的仅剩下两家。

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南端,门面朝东的红光旅社。听其店名,就是解放以后所起。据曾经的街上老人回忆,红光旅社的前身,曾是国民党时期,有关政府大员,居住的别墅院落。其临街的那尊高大门楼,在整条石码头大街,算是鹤立鸡群。而院中的两层小楼,通过迎来送往的接待,应该给曾经的大街,带来过繁华和热闹。

至于说起石码头大街的热闹,还应该归咎于沿街商户的开门大吉。此街比起当年清江大闸,其南首的花街,论起繁华的程度,虽略逊一筹,但也热闹有加。除了红光旅社之外,以此南推还有红光饭店;红光杂货店;红光水果店;红光布店等。再加上衡器店、竹器店、蔬菜公司等特色商店,自然构成了历史上老清江市,也是运河大闸以北,普通百姓喜欢经过,以及光临的又一条街道。

也许年代不曾久远,当年的老百姓,都在为温饱操劳奔波,那石码头大街上的红光饭店,自然会留下许多美好的记忆。她在我们的印象中,应该是一家国营饭店,其名声虽不及当年花街的胜利(饭店);水门桥南的新半斋,但其早上供应的阳春面和馄饨面,堪称老清江浦的一绝。

一说阳春面,应该是老清江人早点中,除了辣汤、油条、烧饼之外,选择的又一小吃。而红光饭店的阳春面,在陈年的记忆中是“群下”。所谓“群下”,不是现如今的一碗两碗,而是十碗,二十碗同时操作。等待下面的场景,就好像店中的一道风光。那下面的大师傅,在尽情发挥;吃面(条)的众食客,在锅(台)旁“阅兵”。那年那月,除了自己动手端面,一旦目睹下面的整个流程,不能不说是感受一次锅碗瓢盆的交响(曲)。

说过红光饭店,再表饭店对门的——陈氏竹器店。老淮阴虽不产竹,但石码头大街上,其头颈的竹器店,虽不名闻遐迩,倒也独树一帜。看其门前的摆设,就知道是为广大船民、渔民、农民服务。那粗长的竹篙,像放大的标枪;那鱼篓、渔篮,可是里运河逮鱼,不可缺少的工具;还有各种扇形,大小不一的竹耙,自然会让人,联想起那二师兄(猪八戒)。当然,还有竹椅、竹凳、竹帘、竹床等,一经门前整齐摆放,俨然一道街面之风景。

陈氏竹器店,乃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是石码头街上少有的个体店面。至于街中规模的商店,非第八百货商店莫属。那年那月,周围的老百姓,则习惯的称其为——八店。说道八店,其实面积不大,充其量也就四五十平。而所谓的百货,仅是计划经济时期,普通百姓需要购买的,那些稀缺的计划物资,诸如烟、酒、糖、(肥)皂;棉花、布匹;糖果、糕点;火柴、煤油啥的。不过,八店的营业时间,在当年有点如今夜店的味道,因为此店打烊较迟(九点左右),其每晚如果逛街溜达,这八店到是最好的去处。

提起石码头大街上的商店,还有一家印象太深,她就是位于大街最北,于淮海东路交叉的酱(菜)园店,此店专卖咸菜、萝卜干、酱油、盐醋。在那物资相对匮乏,肚中没有油水的年代,酱菜已成为我们当时,主食中的主菜。而在诸多酱菜中,最最难忘的,是该店的糖醋萝卜干,和那糖醋大蒜头。其咸中带甜、酱而爽口、色质醒目、余香飘忽的糖醋系列,直让人食后记忆犹新,“回味无穷”。


其实,历史上的石码头大街,并非像花街,即东西大街一样,为纯粹的商业大街。除了大街南北两头,有不少的店家商铺,供百姓消费之外。其烟火住户人家;鸡犬之声相闻;洗衣妇道插呱;孩童街中追逐,才是该条大街,特有的主流和颜色。曾经的记忆中,有不少同学,家都住在此条街上。而六年的小学时光,总会约上要好的同龄,唱着童年的儿歌,走在石码头大街,那条永远也难忘的路上。

日月如梭,弹指一挥。如今的石码头大街,已经是岁月更新,沧桑巨变。不仅她的曾用名,被高大上的承德(路)所取代;那现代化的有轨电车,也在她曾经的街头,以一往无前的精神,将淮安的昨天和今天,以及他的明天和未来,打造的更加绚丽多彩!

 



作者简介


申卫华,祖籍江苏南通。原淮安市公安局警察一名,现淮安市作家协会一员。闲暇之余,喜爱码字、爬格、上网,也有小作偶见有关媒体。回望写作历程,不求成名成家,只图自赏自乐!
往期荐读

▼▼▼

家门口的吆喝

船缘

行在运河话酒风

寻稿记

运河文韵

采春的希望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图说大运河——北门外大街
镜头诉说:武汉最后的老街,纪念已经过去的逝水年华!
走一条街道,走一段山东历史!
任城记忆|记忆中的老济宁之济宁竹竿巷
带你领略竹竿巷的前世今生
临清:以市井之貌,还原生活百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