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行车的故事||周武军




1965年左右,我们家开始有了自行车。我们家最早买的自行车是一个二手车,女式的捷克制造。价格好像是几十元钱。那时的高档消费品叫三转一响,分别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那是文革早期,我们家住在南京城南的大板巷44号,父亲因为在新街口和鼓楼之间的南京教师进修学院上班,比较远,公交车不方便,父亲40来岁开始学习骑自行车,学会了就买了个二手车。当时有自行车的人家并不多,有了车哥哥姐姐先后学会骑车了。二姐一次骑车去一女中上学,同学们都来学车,好令人羡慕。
文革中一次自行车被造反派抄家拿走,骑散架了丢在南京一中,爸爸去找到坏了的车,花钱修理好再用。当时偷自行车铃成风,车铃外要专门加上铁皮保护。
44号院有几家有自行车,记得钱老太的孙子有德国产的单飞自行车,一倒就刹车,适应青岛的丘陵地貌。吕俊杰老师有一辆28式自行车,经常骑车带着2个儿子兜风,好潇洒。
大板巷44号院

2000年夏,旧地重游,与44号里的老邻居合影。

父亲单位组织游玄武湖,父亲带着我们4,5,6参加。这是文革前,父亲四十多岁。

1965年暑假,父亲带大姐和我去北京,一路游览泰山,济南,天津。这是在济南豹突泉

小时候对于自行车最温暖的记忆是表叔带我去他们家玩。表叔家住在南京新街口正洪街,他骑得是永久的28大杠自行车,我坐在大杠上去他们家玩,总有好吃的招待。

奶奶和她的弟弟及侄儿吴智宣表叔

享受被宠的少年

对于自行车最恐怖的记忆是1969年11月29日,我们家下放到淮安县平桥公社,28日住在公社的办公室地铺,早上从平桥去孟集陆庄,18里路,一个板车拖着奶奶,我们走路,小华姐骑自行车,轮流带我和五姐,第一次在农村的土路上坐车,边上就是一支渠,路又窄又不平,生怕姐姐骑到河里去。长大后自己学会了骑车,经常骑行在这条路上,一点也不害怕了。

小五姐记忆最深的是一次她用自行车背妈妈从平桥回陆庄,途中突然失控向一支河下冲去,这时她急中生智把住龙头撞向河边的大树才停了下来,妈妈也没有受伤。

到了农村,我们家的旧车子更稀奇了,去平桥18里路走路要走2小时,骑车就快多了。开始大多数村民不会骑车,所以借车的人不多,一次一个同村的人的亲戚会骑车,来借车,大概跑得比较远,不知怎么骑得,把车骑分家了,变成前轮后轮两部分,就这么还回来了,我们只好用板车拖18里去平桥街上修理,用钢管焊接成大杠,女式车成为男式了。
就这个改造后的旧车,1973年秋天,哥哥曾经骑行150公里去宿迁县看望大板巷的邻居彭老师一家。来回300多公里。我也是用它学会了骑自行车,以后去平桥的十八里就可能不用走路2小时了。平桥农村的路有沙土路和油泥地两种,沙土地雨过就干,比较好骑,油泥地,雨后泥土粘性大,粘在车轮上,堵死挡泥板,推都推不动,只有把车扛起来,车骑人。孟集大队就是油泥地,雨后雪后都很难走。天晴以后,泥巴干结后高低不平,骑在上面很颠簸,屁股都会疼痛。
以上草稿请邻居彭老师家小弟哥看了,写来了一段读后感,文采斐然。特转发于下。
 上世纪你家的26女式车我们都有印象。买来时约五、六成新。小民学车时绕着44号院内的路循环着转,有时还在家门廊檐下的很窄的道上骑行。骑到一头再拐弯骑到另一头。小民大胆、泼辣的性格从小便显现。但他在多年后又骑着这辆饱经风霜的“老坦克”,跨地域碾压300里来到宿迁的“壮举”还是让我们震撼了。往事如烟,令人怀念。

这个旧车后来是除了铃不响,哪里都响了,在农村骑车有个好处,不要用铃铛。因为民风纯朴,骑车遇到人都是要高喊"得罪,得罪”,遇到熟人和长辈必须下车,表示礼貌。

1974年左右,我们家买到了永久牌28大杠,用起来就更方便了。

一次,哥哥去平桥公社买猪,猪在平桥中学挣脱了绳索,哥哥等人在操场上追赶了几圈抓住了就把猪捆在自行车上,骑回陆庄,18里土路,一个小时左右,到家一看,猪死了,估计是心肌梗塞。赶快请杀猪匠来家杀了,以为小猪肉不好吃的,结果猪肉反而香且嫩,多余的盐腌好,慢慢吃。。

1974年9月起,我进入平桥中学高中学习。有时候骑车回陆庄,有时候骑车上淮安县城游玩。还会去宝应。平桥到淮安35里,一般的速度骑车一小时35里。哥哥他们飙车的话有35分钟就骑到的。当时公路是砂石路,一下雨就糟糕了,砂石和着泥浆把自行车轮子堵死。推都推不动,只能用树棍子把泥砂刮除,推几步又堵住了,再扛起车走几步,一次我和父亲及小姐姐从淮安看电影回平桥,走走停停,好几个小时才挨到平桥中学的家。

当时自行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平桥到淮安公交车上下午各一班。等起来比较着急,车票是3角5分。有多人从事自行车背人的行当,从平桥到淮安县6角钱一趟,一般是28大杠车,后座上梆一块木板,加上棉垫,坐在上面还是较舒适的,又是随到随走。所以当时去淮安乘二轮车是不错的选择。

当时我父亲和季廉方,常国武,孙肃老师四人称山阳四友,经常诗酒唱和,自行车是主要交通工具。有诗为证:

狂 歌 行
常国武
小序:六十年代末,季丈廉方、周公蹇 斋、孙君久山与余咸以莫须有罪名贬斥淮安 孤村。耕耘之暇,辄作诗词唱和,鱼雁不 绝。季丈所作,辞常凄苦,不忍卒读。余因 赋此寄之,兼柬蹇斋、久山,慰人亦复自慰 也。
君不见奇士纷纷江南来,万马腾踏奔风 雷。
君不见季周夫子孙公肃,健笔凌云鬼神 哭。
气摩国风楚骚垒,李杜为奴苏辛仆。
楚 州自古多风流,风流元不让莫愁。
得此数子 益增色,睥睨吴越骄齐州。
我欲因之附骥 尾,扶摇直上碧云里。
露顶狂呼叩帝阍,羲 和弭节为余起。
天鹏折翼下山阳,平芜稻花 千里香。
相携沽酒拚一醉,酒酣聘舌神扬 扬。
高谈殊未已,中庭月如水。
无那思家 山,一舸归去矣。
家山好,今安在?物应是, 人已改。
何须弹铗悲歌声欷歔,出有车兮食 有鱼。
君不闻烈士暮年心犹壮,安能局促常 效辕下驹!

这首诗常老师有注,出有车指自行车,食有鱼谓当时鱼很便宜。

下面是当年季廉方老师的一首诗,记录了常老师用自行车背他进城小聚的盛况,一句轻车托尾行形象又生动。

重阳后四日止戈邀我入城四友小 聚三日,畅谈共欢,赋此志盛

季廉方

迢递城南路,轻车托尾行。

秋高云树黯,月朗道心明。

酒饱愁肠结,笔抒知己情。

快哉此小聚,亦足慰平生。

 据常老告知,此次是他骑自行 车将季老带到淮安师范学校寓所与周、孙二 人相聚的,由常老作东。季老作此诗后,周、 孙、常三人都对“轻车托尾行”一句激赏不 已。其余三人有无和作,已无从得知。

左起孙肃,周本淳,常国武

常老师书狂歌行送我父亲。

季老诗一首

季老书法作品。

1976年2月我去当兵,2年里基本没骑自行车,1978年退伍,分配到淮阴供电局工作。离平桥35公里,都是骑自行车往返,一口气2小时骑到家。以后去王营读书,也是自行车上学。

因为骑车与同学同路,增加了了解,最后结为夫妇,可以说自行车是媒人了。女同学当时骑一部凤凰牌自行车,擦得一尘不染,车骑得飞快,我要加快速度才能追上,经常遇见就熟悉了,最终谈成了。

毕业分配到市医院上班,自行车就是一天四趟,妻子到医院分娩也是骑车去的。

孩子三年级左右,就给她买了小自行车,很快学会了。

哥哥又一次刷新纪录,骑自行车直刺南京,单趟近2百公里。实在佩服!

孩子考取淮中初中起都是自己骑车上学,一直到高中毕业考取大学。

一个朋友的孩子学自行车,是我教会的,很有成就感。

孙女回来喜欢坐我的自行车,去年暑假为她买了自行车,也教会了,今年春天避疫情在我们这里,自行车骑得很熟练了。

现在电动车越来越多,我还是喜欢自行车,又环保,又节能,适当运动,有益身心健康。我从家里骑车上班,比开车都快。所以我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是自行车的爱好者。

我爱自行车,常骑自行车,健康伴我行!



作者简介

周武军,男,从事皮肤性病科临床工作30多年,淮安市医学会理事,江苏省医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摄影家。

作者相关作品荐读:

北大一年,受益终生

七年平桥一生情

过年的记忆

旺鸡蛋和毛蛋

运河人家


大家的运河,

 小家的故事,

 百姓的日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苗凤和
风雪中的走近
畅游淮安丨千年运河古镇——平桥
【灵璧记忆】童年记忆——骑洋车子
一元钱扫码单车,路程究竟有多远
光阴的故事——坐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