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乡野唢呐情话 || 金矿


作者:金矿


在旧时代的白马湖乡野,唢呐是民间从事婚丧喜庆演奏的主要乐器。这种乐器在这里有几种称法:小孩子叫它“呜的打”,成年人叫它“嘴子”,而内行人说它是“八眼子”。是因为唢呐上有七只眼,下有一只眼,共八只眼,以便指头灵活按揿。那时候乡村是恬静的,平时很少喧闹,特别是夜晚,好远就听到激扬的唢呐声,煞是悦耳。

其实,早年乡村吃这种艺饭的人并不多,在三十六行手艺中是有名的下九流。没人瞧得起,办事人家亲戚朋友都坐上大桌面,排排场场,而吹唢呐的人只能坐在旁边盛一碗饭,碗头上夹一条小鱼,再添一碗青菜汤就打发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搞民俗调查,那些老前辈乡野唢呐演奏员都健在,他们谈了许多关于唢呐趣事。说在民国期间到建国初,方圆几十里,吹唢呐的总共不过十个人。这十个人有四人是祖传,有五人是师传,有一人是半路出家的无师之徒。通过向老唢呐吹奏手采访,这些早年唢呐吹奏手都有一些辛酸的逸闻故事。

我听当时已经七十多岁的唢呐老艺师鲁老爹谈起他早先的师傅,家里很穷,一直打光棍。不知替多少人家戴媳妇娶新娘吹唢呐送喜,偏偏自己就享受不到甜蜜的爱情。师傅曾和一个本庄的姑娘有一段青梅竹马的恋情,由于门不当户不对,被女方的父母棒打鸳鸯拆散了,那多情的姑娘被大轿抬着,眼泪湿透了新嫁衣,遥遥二十多里,他师傅一路鼓着嘴辛酸地吹着曲子为自己心爱的姑娘送行,(这是办喜事人家雇佣的他们)。夜里黑咕隆咚,当轿夫把轿子停在白马湖岸休息一下时,新娘子突然跑出来跳进了茫茫的湖水,就那么没有救上来。

到第二天,尸体飘上来。娘家和婆家都嫌晦气,俩家都没人把尸体拖回家安葬。还是他的师傅请了师弟兄一起把新娘子掩埋了,他还为自己无能力娶到家的媳妇戴了孝守了七。从那以后,他师傅也就把唢呐高挂,发誓一辈子不做这倒霉的手艺,关于找对象也心灰意冷,总觉得欠了太多的感情债,太对不起那故去的青梅竹马,所以这位老师傅后来一直未娶,孤独到老,是他们曾经的两个徒弟把老人送的终。

这故事听后不觉令人辛酸,我的话题又聊起了他。鲁老爹爽朗健谈,脸上泛起夕阳的红晕。他讲自己唢呐情缘的故事则比他师傅壮美得多,那是刚刚庆翻身的时候,新社会提倡新文化新妇女,妇女地位提高了,同村的一个姑娘歌唱得特别好听,年轻帅气的鲁师傅吹拉弹唱赢得了姑娘的欢心,他们谈上了恋爱。由于彼此情感深厚,尽管也遭遇较大阻力,女方父母阻拦女儿,不同意这门亲事,但在新政府的支持下,他们还是成功地喜结良缘。到民主政府领了大红结婚证,师弟兄们为他们吹吹打打,谁也不敢瞎闹,都不敢让鸡蛋朝石头上撞。

他说了个笑话,是借的人家新被子结的婚,根本就没朝身上盖。闹洞房人走了,他们把被子叠起来,还是钻进自己的稻草铺,他说情投意合过日子,就是喝口水也舒服。几十年下来,儿女成行,相敬如宾,老俩口连个嘴都没斗过,可谓是快乐了一辈子。看鲁老爹自豪的样子,我对他们这互敬互爱,相儒以沫表示由衷地钦佩。这大概就是传统乡土甜蜜爱情的典范吧。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加快了,农民日子也相应好起来。家乡农村形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舍先是草改瓦,接着就是盖小楼,时间不长又集中住进了小区,操办婚丧喜庆的人家也相应排场起来。

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唢呐吹奏也逐步进入现代化,置办了铜管乐器,每人都穿上了娱乐制服,还购置了混响立体声音响。秀丽的女歌手也同他们连为一体,乡村女子都开始报管操琴。演奏水平也提高了。民间乐队组织成了农村社会文化的点缀景观。

我长期搞群众文化,又坚持乡土民歌搜集,也需要搜集一点民间器乐曲,就需要经常与他们为伍,作为民歌之乡初开始他们还把我当成文化知己呢,那时我就发现这些年轻人的爱情生活特别浪漫。说是“妇唱夫随”也可,说是“珠连璧合”也行,他们多是小夫妻、恩爱朋友之类。由于少男少女长期在一起进行民间演奏,接触多了,由眉来眼去到心心相印,再升华到情深意笃。有了投缘,也就有了默契地配合。就能表演出乡土情感艺术的野趣。连吹带唱再舞,形成了一条龙服务,所以他们表演带点调情诙谐的荤段子,相互打情骂俏唱起来也就无所嫉妒了,也照样是乡村群众文化的娱乐风景。

当时我采访到一对年轻唢呐艺人小夫妻,他们说就是因此爱好才结为秦晋伉俪。现在心玩散了,常年过着快乐的音乐生活,俩人在一起,既能相互照应,每年还能挣上好几万。有一个阶段,乡村老头老太专门喜欢在这场合听古唱(乡土民歌),小乐队办起点歌台,照样几十块钱一首,一个晚会唱下来,就能苦个千儿八百,是我这民歌师傅收入的好几倍,他们说的好吃的人家拿的人家,还算小快活。目前再叫干别的行当,野马心还真收不回头。口语中带有几分自豪。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眼下又是二十几年过去了,农民文化生活也越来越充实。这里就要谈到第四代唢呐手的爱情生活了,对于他们的情感走向我还真是一肚子数。其实按照当前知识爆炸形势,他们第四代人还比大社会落后一点。原南闸吹奏手的年少子女只有很少人考上大学,这种大学也受他们影响,只是艺术学院。大部分人能上大专就不错了,有几家小孩也很早就抱管操琴吃起了乡野艺饭。他们父辈则认为家庭的艺术力量加强了,儿子找个会唱的媳妇,女儿招个吹奏的女婿,家庭就是一个小乐队,接受一桩业务就不外出找人了。

我在想乡野文化可能也有其曲折迂回的转合期,眼下第四代唢呐爱情反而多不被大社会看中,有些老人认为他们是风流鬼。原因是眼下小康村民都自娱自乐不谈金钱搞文化,他们只是为了钱才做乡野文化事,就连我应差搞民歌展示,请到他们也伸手和我要高价钱了。其次,这乡野两代人常年搞乡野流寇文化,差了许多文明风气,小一辈人乱来中一辈以自己的情感经历的短处就不太好管教了。他们似乎又普遍回到那“下九流”时代了。

本来谈到三代唢呐艺人爱情的生活故事,倒是社会沿革发展轨迹的写照,看出是农民生活与情感的变迁。而眼下这种不是个性的场景,倒让我有点小担心起来,本来民间演唱和演奏都是我们传承地域乡土民歌的主体,为什么到眼下有点变味呢,为什么不与新时代同步发展?这能符合当前我们非遗保护传承的方向吗?

也许我的思维太老朽,头脑里容纳不了许多角落低潮文化的阴影。但又想到这也只是一种很微妙的小回潮,相信文化大方向还是美好的,这些小现象会在文化大潮面前大浪淘沙,逐渐萎缩和消失。是的,新时代新农村需要新一代唢呐艺匠们为社会前进推波助澜,需要他们吹奏新农村建设的协奏曲,也需要他们继续坚持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传播。希望他们努力装扮自己美好的新生活,谱写更加美好的“唢呐情话”新篇章。

天津歌舞剧院艺术家赵存财在国际维也纳大厅获唢呐演奏特等奖。 


作者简介

金矿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淮安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淮安区首届文化艺术名人,南闸民歌非遗项目省级主要代表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淮安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野情话|秋日唱晚(仿古诗)
来自乡野的歌声!全国各地民歌大串烧
乡野情人
水乡情话--江南民歌15首
石占民边吹唢呐,边唱山西民歌,百听不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