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内多数女性对时装的审美观
与几位法国的设计师朋友吃饭,席间聊到一个令人诧怪的行业现象:某些欧洲时装品牌为争取更多的市场利润,会对进入中国市场的产品进行大幅度的本土化改造。但改造的动机并非针对中欧女性身材比例上的差异,而是直指国内多数女性对时装异常单一的审美观,以及严重同质化的消费心理。

他们发现国内很多女性因肤色偏黑或偏黄便拒穿色彩明艳的衣物,因臂根脂肪、副乳,肩宽等原因怯于身着无袖的上衣和裙装,因赘肉、腹腩、髋骨或腿型的不完美,从不敢尝试紧身装、短裙和短裤。

洞见此群体性的消费心理后,设计师们会使用一种相对保守的思路进行设计改造。故在保证设计元素不变的前提下,尽可能以低饱和度色彩的面料替换秾艳的面料,或为原本无袖的款式添缀适恰长度的衣袖,甚至会重新规划产品的视觉比例,以此来迎合大多数国内女性对肤白与消瘦的单一审美追求。

严肃的时装工作者直面此怪象的逼视,不应以“国内社会审美单一”“国人审美不包容”等诸类概念上的虚词徒托空论,我唯愿探看这怪象的背后,远未被详察的细故。

现代美学的大家们无论各自的理论分歧如何严重,但几乎一致承认:除先天因素外,审美能力是文化教养的结果。是人文教育对一个人共情能力、敏感度、想象力、以及文化视野的开发,决定了其一生的审美旨趣。

倘若以上立论成立,那社会审美单一的背后很可能意味着人群极相似的人文素养。如将国中基础的人文教育更进一步地拆分为“语文教育”和“历史教育”后,再反观“时装审美单一”这看似无涉关联的议题,或许有端倪在。

所谓语文教育,意味着可以使人从无数经典的文本中汲取养分,在习知语言的逻辑与语感的被丰富中,舒阔自身言辞的力度、思维的广度,以及洞察的深度。

而国文课本常对众人设问:“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这段话表达了何种情感?”悖谬的是,如何解读一篇文章早经被一个人为创造的“标准答案”所囿限,它看似是对作者立文的本意进行探究,实则却是以一种排斥读者感受力与表达深度的方式去迎合设题者的心理。它很难容许自主的分析和逾度的阐发,与”标准答案“相异者,只能被阻隔在“考试分数”的樊篱外。

本雅明淳淳语告:没有一成不变的作品,因此不存在忠实于原作的解读。

艾略特对其详审的概括为:文学史每出新作,历代经典都将移动,同时赋予新的观看角度及位置。

杜尚虽为艺术家,但也从诠释学的角度述及过相近的观点:是观众在创作一件作品。我们现在看到的某件作品同多年前人们所看到的感受是不同的,一件作品的意义永在变化,它取决于不同观众在不同时代、不同场合的不同看法。

接受美学更断言:任何文本都具有不确定性。在作者、作品、读者的生态关系中,读者绝非是被动的。作品意义的生成十分依赖读者主观的解读,是读者以私人的审美经验、情感状态、想象力,赋予了作品最终的意义,因此同一文本永远不可能存在统一的解读。

环顾文学史会发现文学有一个奇怪的特性,任何时代真正有品质的文本都能经受住后世芜杂的解读甚或误读,端赖不同时代的读者,以怎样不同的文眼去悉探与观照。它可以被解认为阴影,也可以被赏看为韶光,它时刻期待误读,并在不同的误读声中输送新的血液继续宏演其杰构。

经典之为经典,只因其自身的经典性与生命力。强行解读的后果,实无伤于经典自身,而在众人赏鉴的能力逐渐毁损。这后果的后果,恐又是人群一体化、审美同质化等灾像微妙的前因。

另一旁的史料教育似乎也有着相同的际遇;

艺术史、设计史、美术史,我平日工作中随口说,随手写,自觉此中的是非曲直早经清晓。但愈谈愈发现这话题极度的单一与贫乏,在种种观念、主义、风格、手法的背后,我以为还有别的话头在。

十几年前我曾单纯地笃信“唯美主义”,进美术馆看画时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画家的笔触、敷色、构图与技法中。近岁成熟些了,方才渐悟真正使一个人得艺术滋养的,绝不仅仅是因一件作品所能被肉眼观察到的物理属性,而是要洞悉这件作品在曾经的历史语境中发挥出的效用,最终牵连了何种的因果与逻辑,以致在当下对自己产生了何等的启悟。

文艺复兴时的众画师只是在教堂的墙壁上悉心描绘着《圣经》中的片段,笔笔恭谨虔诚。孰料正是自己笔下雍柔的肉体所裎露出的人间欲望,就此送别了中世纪人只会佞神祷告的昏昧认知,在威权的神性中无意间窥见并肯定了人性的尊严与价值。

而复兴三杰中称引为翘楚的达 · 芬奇先生纵使智力再卓然,谅必也难悬想自己本为讨君主欢心而潜心绘制的兵械草图,间接招引了后世使数千万条生命殒亡的世界大战。

近世高水准的画家凡回顾现代绘画的肇启,几乎都在马奈盛岁时期的创作中指涉来源。可无视同年的拿破仑三世为规避一场即将爆发的民间暴乱,以争取民心为目的而设立“落选者沙龙”的政治阳谋,奢谈本已被马奈自甘边缘的《草地上的午餐》于当时绘画技法上迥出时流的前卫感与革新性。这副画也最终借权谋者百年前的政治小聪明,成功兑换了后人那可敬又可怜的,所谓“欣赏”和“美学”的理性。

历史的记忆总是托孤于艺术,亟待挽留。平实地看,它只是一面壁画、一张草图,一副油画。立体地看,它们其实都是时代洪流中的一环, 它们作为历史的物证从旁牵引,襄助后人直面史事时予以清晰的旁边与观照。

然而史料课本却总是以一种毋庸置疑的决定性口吻,对“年代”“事件”与“人物”进行单向度的直线串联,常漠视每个独特的历史背景下,时刻在“必然性”和“偶然性 ”间苦苦颉颃的因果关系。这种封闭的论证方式同样只为证得一个人为规限的“标准答案”,而史料自身原极丰富的启发性、开放性、探索性、批判性就此概然无存。

失位的母语工具与失真的史料资源使得无数人的人文观,无意识地被这套“标准答案”的话术系统所笼罩。而只能由人文学科所承担的思辨、逻辑、审视、鉴断,批判等能力的长期不在场,逐渐使人群趋于一同、从众并易轻信。

届时,商业极权和消费主义趁虚而入,大量与资本媾合后的明星、意见领袖、网络红人,以及他们以营销为目的刻意引导的审美观,在媒介无休止的暗示和明示中形成了一种高强度的压力,它作为一个流贯于无形之中的“标准答案”,成功支配着人文素养匮竭的人群。

长期浸淫其中的后果,实则彰显而触目;

越来越多的人以压抑自我的审美偏好为代价迎合着“标准”的意志,用摧毁身体自信的方式殉从于“群体”的检视,严格恪守“答案”的伦理,不敢僭越半步 ,以此规避着人群的审视、讪笑、讥讽、甚至谩骂。

此怪象不禁令人遥想起福柯那句大不详的隐喻:“无处不在的窥探让人满心焦虑,也让人们在安全感的缺失中自动驯服。”

最终整个社会沦为了一种维护既成秩序的单一性美学观,差异的美感和多样化的身体形态在人群中逐渐萎靡与消解。无数人身陷「规训-操纵-惩罚-臣服」这公式般精准的资本圈套中,如绝地的困兽,不辨人格、气质与灵性。

木心有言:“所谓时髦,就是上当的意思。”

要让人穿衣,勿让衣穿人。衣物从来都不是驯化人的武器,它只是一部交织了身体感知与料作品质的协奏曲,衣袖在试图遮掩躯干的同时,也遮蔽住了更为宝贵的——对自我的欣赏和肯定。

“美”不需要被过度的定义,它或许只是一份元气淋漓的自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方的油画中,为什么女性者居多?难道是中西方的审美有差异?
浅谈荒木经惟摄影的物哀审美观(全文)
唐代到底是不是以胖为美?杨贵妃只是微胖人士,真相让人心碎
妇女节,让我们谈谈游戏中的女性(下)丨触乐对谈
论述百练:“饭圈”渐成“怪圈”,“破圈”势在必行
摄影:摄影师的审美观(33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