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魅力泗县的历史

泗 县

 

泗县,泗境秦属泗水郡,汉为 县,夏丘县地,属沛郡。后汉改 县为虹县,属沛国。东晋废虹县,夏丘属下邳国,隋改下郡。《新唐书。地理志》:武德四年(621),析夏丘县地复置虹县,六年省夏丘县,贞观八年(634)以虹县属泗州,后改属宿州。朱属泗州。元属淮安路泗州。明属凤阳府。《清史稿。地理志》乾隆四十二年(1777)迁泗州治至虹县,省虹县入泗州。《泗县志略》:1912年改泗州为泗县。

泗因泗州而名,泗州以泗水得名。泗州迁治后,离泗泗水已远,泗水故道已变异。长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泗水源在兖州泗水县东陪尾山,其源有四,因以为名。”古不全长千余里,是淮河下游第一大支流,故并称“淮泗”。古泗水经江苏沛县、徐州,循淤黄河东南流,至清江市北入淮,称为泗口,亦名清口。自金朝以后,泗水自徐州以下为黄河所夺,水系大变,如今名实均不存。泗州始置于北周末年,州治在宿预(在今江苏宿迁东南)。唐移州治于临淮(今泗洪东南)。《清史稿。地理志》:康熙十九年(1680),泗州城陷没于洪泽湖,寄治盱治城。雍正二年(1724)升为直隶州。乾隆四十二年(1777),再迁泗州治至虹县城,省虹县入泗州,“今州治即虹县旧城”。泗州城一再迁址,远离泗水,泗县沿用旧名,已经名实不符。

泗州旧城淹没之前,城高三丈五尺,周围九里余有相当规模。光绪《泗虹合志》云:“衢闾整饬,栋宇毗连”,城有闹市。整修州城,全陷于湖,历史原因是“黄河夺淮”“清口久淤”,淮水难以下泄。明清两代“蓄清刷黄”,加剧水害。所谓“蓄清刷黄”,即高筑大堰,抬高洪泽湖水位,企图用淮河清水刷除黄水淤泥。淮河下游狭隘,本应开拓通道,使洪水顺利下泄,“蓄清刷黄”则是倒行逆施。结果,“千里长淮,一线清口,不克流畅,反成倒涨”,洪泽湖周围常成泽国。康熙十八年(1679),泗州城中“水深丈余”。翌年,淮河上游山洪暴发,原来很小“旧名破釜塘”,唐以后不断扩大。自泗州陷入,湖日巨,汪洋几百里,延袤皖、苏二省。

今泗县城,是东魏夏县,唐虹县,清泗州故城。古夏丘,虹县城,与泗州城同样有数次改迁。《泗虹合志》考证:汉虹县故城,在今泗县城南百里,五河县城西。唐复置虹县,县治北迁百里,以东魏所置夏丘县故城为虹县治。汉夏丘县故城亦在今五河县境,东晋废。东魏复置时县治北迁,即唐虹县,今泗城。虹县,因春秋旧地“红亭”而名。《水经。获水注》:“《春秋。昭公八年》:秋,于红。”红,即“红亭”,“即《地理志》之 县也”。汉景帝三年(前154),封楚元王刘交之子刘富为侯国。当地又有“洪沟”通获水(即汴水)。“获水又东历洪沟东注”。洪沟“世谓之鸿沟,非也”,“非楚汉所分(界)也”,比泗州“高十九丈四尺八寸六分”。以上数据相精确,由沿河分层筑堰,计算水面跌差而得。这一测量方法,当时属于独创。由于工程浩大,至元丰二年(1079)才完成治汴。《续通鉴长编》:宋朝定都汴梁,每年由汴水漕运“江淮浙湖之粟六百万石达京师”。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黄河决口,黄水夺汴,淤塞不治。泗县境内残存故道,康熙时逢水涨“舟楫可通”。现在已另开新汴河,是治淮主要工程之一。新汴河全长二百六十里,在宿县城北截引沱河,至老符离集引濉河,流经灵壁、泗县,汇往洪泽湖。河道宽广,可排泄淮河洪水,使一千余万亩农田改善排灌条件,并可通航。

泗县邻近洪泽湖,水灾为害最深。自明代企图“蓄清刷黄”,在洪泽湖东北筑高家堰。以后,“泗东半沉水”,淹没大片田地。据《泗虹合志》记载,黄水袭侵,河湖泛溢,冲毁民舍田地,县城受淹多次。如清顺治十六年(1659)大水,城周围“平地深丈余”。雍正三年(1766),黄水浸城,赤山等地潴水成湖。乾隆三十一年(1766),黄河决口,“虹城内水声如雷”。乾隆四十三年(1778),黄水夺淮,“滨湖数十里内。田畴屋庐半沉水底”。从康熙元年(1622)至二十六年(1687),竟有十九年重灾。其中,水灾十三次,旱蝗六次。大水淹来,“堤上深数尺”,“官民俱架木以,绝烟数日”。旱蝗施虐,“禾苗尽枯”,“颗粒不收”,“岁大饥,人相食”。

《泗虹合志》:由于“水患频仍,田地荒芜民不聊生”。虹县原有“田地二千八百三十二顷”余,顺治十年,康熙七年,两次除去抛抛荒田亩后,“仅存成熟田地六百七十九顷”,不足四分之一。知州表象乾隆《申请蠲豁荒沉田粮公移》云:洪泽湖扩大,泗州东境淹没一半。康熙五年(1666),“黄水入淮,泗北尽作鱼宫”。据顺治十七年清查抛荒田地二千三百七十五顷,其中半数“永难涸出”。田亩大减,田赋总额不减,“移其赋于熟(田)”,农民不堪负担,必纷外逃,“熟者亦荒”。州县纷纷请求减免田赋,上司还疑“报”。康熙六年(1667),两江总督麻勒吉“奉旨亲勘”,“果见一片茅塞,皆成荒地”。村落空虚,人民困苦”。“里民鸠形鹄面”,“呼天抡地”。至沉没地区,“所见一派汪洋,不分田畔。昔日新耕之地,今皆泛舟而行”。证明州县呈报“并无虚饰”。

为连年重灾所逼,早年也曾兴修局部水利。泗县、灵壁二县接壤处,有长直沟通濉河,《水经注》称“长直故”。《泗虹合志》:濉河於淀,不断泛滥,老鹳巷,戚家庄等地淹没,“湖光一片,菱草万丛”。乾隆二十二年(1757),疏浚河道,从长直沟集至渭桥,共长四十余里,使灵壁来水得以宣泄,该地“始成沃壤”。封建官吏修水利,有时盲目施工,劳民伤财。《新唐书。地理志》:虹县有“广济新渠”,开元二十七年(739),采访使齐开,自虹至淮阴北十八里入淮,以便漕运”。但渠成以后,水“湍急不可行,遂废”。无数人民血汗付之东流。《泗虹合志》记述避害兴利没想:古汴河穿城而东,注入洪泽湖,若能“积挑深”,“开通三面水道”,如今,已开成宽广新汴河,直通洪泽湖。并改造老濉河,掘成新濉河。沱、潼、龙等主要河道已疏浚,闸坝、沟渠、塘井等不断增加,长沟集鹿鸣山建起水库,可以自流灌溉,并可养鱼。

安徽大鼓相传起源于泗州。早先灾民逃荒,在山东学得大鼓书,回乡后改用乡音演唱,逐渐形成安徽大鼓,流行于沿淮。全省二十余种曲艺,大鼓艺人最多。泗州地区又有泗州戏,约有一百多年历史。泗州戏,相传与苏鲁地区柳琴戏同出一源,因唱腔尾音翻高,俗称“拉后腔”、“拉呼腔”,讹传为“拉魂腔”,淮北地区较普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泗州,一个被洪泽湖淹没的古城
清初为何安徽一个州城要迁到150里外,甚至借来邻府一个县当州治
泗洪人必知:泗洪四大历史古镇
黄河改道有多恐怖?清朝时期黄河改道淹没了两个千年古城!
皖北县城——泗县名字的由来
虹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