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海市书协草书专业委员会访谈(一)

  编者按:722日上午,由上海市书协主办的“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第四届上海市草书展”在上海文艺活动中心隆重开幕。展览期间,本报副总编辑黄俊俭书面采访了上海市书协草书专业委员会的部分委员及获奖者。他们就此次草书展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草书的起源与发展;草书的临摹与创作;个人的学书体会;近年来上海市草书专业委员会开展的工作谈了自己的看法与体会。现予以整理刊发,以飨读者。

    丁申阳(上海市书协副主席、草书专业委员会主任):从文字发展史来看,草书发生于汉代,许慎说“汉兴,有草书”,应当说草书早于楷书。在汉代用的除隶书外,就是草书了。而“草”这个概念在汉代就意味着粗糙、随意。何谓草书?古人大概就是取了这个含义。应当说,草书起源于随意性,发展于规律性,成熟于艺术性。广义地讲,在汉代,写的潦草些的字就是草书,这当然是从实用文字或实用上来讲的,我们可以称之谓不成熟的草书。那时,草书美的价值或许还未被发现,未被重视。

    在隶书的整个演变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有“草率”的写法,直到隶书形成后,这些草率写法也还在继续使用,经过了大量累积,再加上不断有新的写法出现,就形成了草书体系。汉代的草书是辅助汉隶而产生的,是更为简便的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稿和通信,更是一些官吏所使用的,一般人不太涉及。所以,当时草书不及隶书流行和自然,我们在西汉简帛里,时常也可看到些草隶,但纯粹的草书还不多,直到后来有了《急就章》,把大量草书规范了起来,才算真正形成了草书体系,也就是我们所称的章草。所以,汉代不仅产生了不成熟的草书,而且在后期成熟的草书已经产生了,章草就是这不成熟的草书(其实就是“草隶”)的发展,是进一步演化成今草的过渡体。其实“草”这个概念一直贯穿于各个书体,如草篆、草隶、行草等。

    从甲骨文到今天的汉字简化字,从大篆到现今的楷书,汉字书法一直是随着文字演变而发展、丰富的。在书体发展过程中,我个人认为草书的出现及成熟是汉字艺术化的最明显标志。

    历史上,书法家、文学家、史学家们都认为草书是书法中的最高境界。楷书如站,行书如走,草书如飞,只有墨飞才能神舞,才能站立在书法的最高点。这不是哪个人随便说的,而是草书的特定表达方法决定了草书就是一种艺术化大大超越技术化的书体,加上后来宣纸的发明,中国书法线条的魅力也在草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丰富了草书用笔的内涵。同时,草书也是最适宜抒情的书体,它反映书家的激情,反映自然界的动感,从审美上看草书也最能体现动态美,小中见大,大中现小,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法中有变,变中有法。另外,从中国画的章法、线条来分析,草书的元素也大量存在。这就是草书,无怪乎有以“草圣”来称谓草书宗匠而没有“隶圣”“楷圣”的,中国书法史上的“书圣”王羲之除了有《兰亭序》外,最大的功绩就是整理了草书,也就是今草,另外张芝、张旭、怀素、黄庭坚都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巨匠。因此,草书就是中国书法中的最高境界。

    前面说到草书最具艺术型,另外它还表现在多样性、多种性。多种及多变多样也是艺术性的标杆。草书有章草、今草、大草,甚至更为意象的狂草。狂草代表人物张旭突破了原有今草的规范,运笔放纵连绵,专门从艺术角度尽情发挥。杜甫诗曰“挥毫落纸如云烟”,云烟是变幻莫测,捉摸不定的,以云烟来比喻中国传统艺术恐怕只有草书。再说狂草并不是无笔法、字法。“作草如真”就是要求作者具备楷书基本功,回环提按到处分明,绝无不到之处。

    现在,有些书法爱好者往往将行、草书混为一谈,认为二者是同一书法体系很难分开,这正说明对文字发展还不甚了解。今天,我们所熟悉的行书气势是楷书和今草之间的一种字体,行书没有严格的书写规则,字法上规矩一点,接近楷书的叫“行楷”,字法上放纵一点,草书味浓一点,可称“行草”。行书写起来比楷书快比草书慢,因为比草书相对容易辨认,相对于楷书又较灵活,所以实用价值较高。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的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帖》都是清一色的行书字体,未见有草字夹在其中,而张旭、怀素遗存的经典草书样本,则无一不是纯粹的草书体。所以,我们还应从历史的角度去正本清源,以学术理论为依据,切实提高对书法的认识度,只有目标明确,才能在专业道路上越走越远。

    王国贤(上海市书协副主席、草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近年来,上海市书协重视草书的研习和创作,采取了不少措施抓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值得肯定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健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上海市书协第六届理事会成立不久,就设立了草书专业委员会,由丁申阳副主席任主任,十几位主席团委员和理事任副主任、秘书长、副秘书长,明确了职责分工。草书专业委员会每年都要举办几次有创意、有特色、有影响的活动,汇聚了书协一批擅长草书的书家,发掘了非会员中热爱草书有较好基础的苗子,激发了大家学好草书的积极性,增强了提高草书水平的信心。

    二是明确导向,引领大家走对学书之路。上海市书协草书专业委员会除举办一至四届草书大展外,还举办了“追梦经典临摹展”“正草同行书法展”,旨在引导大家取法经典,在临习草书名碑法帖上多下功夫;同时,提倡勤勉于篆、隶、楷书,从其他书体中触类旁通,打好草书基础,提高线条质量,丰富书写内涵。防止走野路子、怪路子。

    三是开放包容,在扩大交流中取长补短。上海市书协及草书专业委员会多次邀请中国书协草书专业委员会名家来沪授课、辅导,并举办了全国草书名家邀请展,多次举办省级及国际草书交流展,主动请进来、走出去,了解全国各地草书发展状况,学习兄弟省市的成功经验,在对比中找出自身不足,有利于开阔视野,理清思路,缩小与书法大省之间的差距,跟上全国草书发展的步伐。

    四是着眼未来,促进中青年书家脱颖而出。针对部分书法家存在“小富即安”心态,加入市书协特别是中国书协后就不愿投稿等现象,草书委员会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大家认真创作、积极参展。从第一届到第四届,投稿数量越来越多,作者呈年轻化趋势,每届都有不少新面孔入展并获奖,优秀大草作品绝大多数是中青年作者。上海中青年草书作者入选全国各项展览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

    从上海草书发展现状看,也存在一些令人忧虑、值得反思的问题:

    其一,社会上有些书法班的老师,以入展获奖为目标,鼓励学生急功近利、投机取巧,采取集字拼凑、反复临摹老师作品或其他展览佳作等方法,忽视系统教学和基本功训练,导致不少参展者只能写参展作品那些文字,面试时要求写指定内容就露怯,当场写的与参展作品水平相差甚远。

    其二,部分会员和书法爱好者只重视书法技能的学习训练,忽视字外功夫的修养。在多次参展作品评选中,感觉一些作者技法熟练,书写流畅,但仔细看作品内容,发现有一些低级错误,包括不该出现的错别字,简体、繁体字混用、倒用,该写“云”的写成“雲”,该写“松”的写成“鬆”等。还有些作者由于学养和才情方面的不足,入帖后往往没有真正出帖,其作品缺乏个性,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性情,从而出现一个展览中有若干件作品相似。近几年临黄山谷草书的比较多,在展览中往往能看到一些雷同的作品。

       晁玉奎(上海市书协副主席、草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这届草书展收到作品500多件,通过认真评审,入展作品137件。我感到无论是征稿数量、还是作品的整体质量,都强于前几届草书展。这次获奖入展作品有两个明显特点:

    一、尊重传统,气象正大。从这次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来看,绝大多数作者都注重学习传统、注重临习碑帖、注重从前人和名家的法帖中汲取营养,其作品呈现出比较好的基本功,具有正大气象、气息高古之美,此乃可喜之一。

    二、队伍变化、新人增多。在这次获奖入展群体中年青人、新面孔明显增多。过去上海举办书法篆刻展,作者中年过半百的比较多。而这次获奖入展的作者,“70后”“80后”占一半以上,其中不少是新面孔、新上海人。这标明上海书法人才队伍中注入了新鲜血液,此乃可喜之二。

    当然,通过这次草书展也让我们看到了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模仿与创新的问题。我在展厅里,听到许多对作品赞扬的声音:赞扬作品写得好,赞扬评委有眼力。而细看这些好的作品还存在模仿性强、创新性不足的问题。特别是模仿黄庭坚、王铎的作品又成了一个新的风向标或时髦。当然临摹、模仿是学习书法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何以谈什么创新?但是不能把目标只盯在模仿、集字、入展上,要注重在传统的精髓上不断挖掘升华,力争使传统形式的内涵和外观形态有新的变化,推进传统经典的发展,这才是我们要追求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陶醉在获奖入展上,以猎奇、跟风、模仿取胜,在艺术道路上很难走远。黄宾虹说“师古人,更要师造化”就是这个道理。

    二、是技法与章法上的问题。祝允明论书云:“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华而不实。”这次入展的作品猛一看确实不错,但如果细看,每个字、每一行,乃至通观全幅,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归结起来,还是技法章法上的问题,有的在用笔上不会提按,从头到尾一样轻重、粗细;有的在行笔上缺乏疾与涩、断与连,一泻千里,刹不住车,缺乏节奏感;有的用墨上缺少变化,通篇作品有浓无淡、有湿无枯,缺乏墨色对比;有不少作品在章法布局上缺乏技巧,不懂得穿插、呼应、留白、轴线摆动;还有的在落款、钤印上马马虎虎,不按章法,在最后留下了遗憾。

    三、艺术上微观与宏观的把握问题。从入展作品来看,反映出一些作者的视野还不够开阔,在临摹上只盯着一家一体,不是广泛涉猎,博采众长,所以作品面貌比较平淡。有的只练行草书不临篆隶,致使线条干瘪,不够圆润,缺乏质量感;有的作者只注重“形质”,而忽略了“性情”。也就是说,在书写时,对字形字态比较重视,而对作品的精神、气韵、墨趣不注重体现。或许说,有的作者平时只练字不读书,不注重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根本就不太懂这方面的要求,其实作品的气韵、性情根本就不是光练字能练出来的。性情体现了作者对书写内容的理解和融入,这样笔下才能或雄健,或纤丽,或驰情,或收敛。总之,情真意切,才能淋漓酣畅,体现在作品才会有虚虚实实,变幻莫测。

    四、行草书居多,品种失偏。草书包括章草和今草,今草中又包括小草和大草。而这次获奖入展的作品中,行草书居多,章草和大草作品寥寥无几。

对上述这些问题,我们会认真分析原因,采取开办讲座、办班培训、作品讲评等办法,注重加强引导。

       李俊(上海市书协副秘书长、草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经过近半年来的认真筹备,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第四届上海草书展于722日上午在上海市文联展厅与观众见面了。此次展览无论是在数量上,质量上都较历次上海草书展览有明显的增加和提高。作为历届上海草书展览的参与者,应《书法导报》之约,谈几点感想和体会,以供同道,专家批评指正。

    首先,从此次展览的作品来看,还是延续全国草书展的风格特点,就是大幅草书作品居多,以“二王”风格为主流的创作理念占据了主导。其次,是以尺牍为表现形式的小草。就草书分类来看,今草作品占据主流,章草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作品。整体作品无论是字法、结体、章法到墨法的运用,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展览,也代表了目前上海的草书创作水准。但就从审视和提高角度剖析的话,还有值得总结和提升的空间。

    草书作为书法艺术的个性和艺术审美观的集中表现,历来受到大多数书法研究者的青睐,历代不乏大家涌现。然而,草书创作有其独立的特点和要旨,对作者有比较大的约束和要求。

    一是草书注重的是在法理前提下与性情的高度统一,而离开性情,或者说是激情而创作出的草书,是很难打动读者的,至少没能充分地表现出草书的审美意趣。不论是激情四射的狂草,还是性情内敛的章草、小草都离不开一个创作激情作为铺垫。因此,草书创作激情是第一位的,理念和法度是第二位的。二是学习、研究、创作草书,对作者性格要求有一定的前提,尤其是狂草、大草。很难想象一个性情刻板而缺少性情的人能写出动人的草书作品。所谓“颠张醉素”也是一方面的佐证吧。三是草书的研习和创作,要求从字法、笔法的角度,求得技法上的成熟。在技术娴熟的条件下,增加对点线变化,使转运作,结构调整,节奏灵动,布白穿插,韵律生动,墨色鲜活等诸要素的把握。使这些要素在激情的驱使下,充分表现,完美组合,自然表现,而要使这些综合性的审美要素,在一幅之内,迅捷表达,这就是草书的难度所在,魅力所在。展出的部分作品当中,就草书的基本素养要求当中,有些作者的综合条件还欠缺一些。

    草书的体势,无论魏晋小草,还是唐以后的连绵大草,乃至现代巨幅狂草,其源泉都是根植汉末章草,而章草则是发端于两汉隶书,因此草书血脉应该源自于隶书,无论在体势和用笔上,研习草书,其根基必须具备篆隶的结字和用笔基础,其中犹以汉隶的横向取势和笔法中锋,侧锋相间的特点,对于从气势上打开草书的体势,有至关重要的帮助。因此,研习草书必须经过汉隶的训练过程。同时由于其体势,用笔结构上的多变性和结构完成上的连续性,对字法和笔法的整体把握要求极为严格。也就是通常所说结构处理上的正确性和一次性完成单字某个部分的能力的获得。这与其他书体有明显的差异。而这种能力的获得,必须依赖于强化的笔法训练和字法记忆,两者缺一不可。另外,从草书韵律美的角度,同一笔之间的线条变化和同一字之间结构之间的变化必须取得和谐。例如,一笔之中的起始转折,方圆交替,疏密合理等因素,贯穿在整体单字当中,必须要记忆和理解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安排的科学性。只有在实践中加以揣摩和积累,才能不断深化对草书自身美学的理解。在此次展览的一些作品当中,草书以外的书体修炼似乎明显功力不够。

    在研习草书的过程中,临习是获取法度的唯一途径。临习的第一收获,就是可以机械地学习原帖的体貌特征,使原帖的精神原貌再现于临作当中,而当这种再现能达到比较完美的时候,如何运用于自身的创作当中,则成为了一个关键点。而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把用的问题,也就是把在临习过程中取法上的被动属性转化自身表现的自然属性,再来表现原帖的精神风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临习过程中,由机械性重复,转化为理解性解读,然后再转化为记忆,再由不断记忆,转化为再创作。这个过程把握了,再表现能力也就自然得到了,再表现能力越强,创作的能力也就越强,其关键是由刻意模仿,转变为自然表现。在临习的过程中,建立自身的审美定位,由自身的审美定位,指导自身的创作定位,这样一个过程,也就是学和用的过程。

    因此,草书的临摹和创作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不同作者的综合素养和审美定位,决定了创作的风格。这种取向应该是独立的,这种作者个体上的独立性决定了作品风格的差异。这种风格的形成是草书创作个性化的前提保证。风格的雷同化是当今草书创作的一个弱点。这个弱点在这次展览表现也较为突出。要克服这一现象,有待长期努力。

      朱涛(上海市书协草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上海市书协草书专业委员会是上海市书协中最早成立的专委会之一。2011年,在上海市书协领导的信任下,让我担任副主任兼秘书长。从我正式履职这天起,我就明白副主任兼秘书长最后是应该落实在秘书长这个工作重心上。秘书长是做什么的?两个字:奉献。因此,我就要求自己必须具有奉献和牺牲精神,努力做好丁申阳主任的助手,默默地为书法家同道们服务。

    一、团结互助,提倡正能量。草书专业委员会在丁申阳主任的带领下,所有同道都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文人相重,肝胆相照,讲究礼仪,坚持提倡正能量,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已经形成风气。大家都很珍惜在一起切磋、交流的每一次机会。身处这样的集体之中,感受着温暖和上进的动力。

    二、“精心”是我们专业委员会工作的准则:围绕每次展览、讲座、研讨会等,都严格遵循两个字:精心。在上海市书协周志高主席,各位领导,潘善助秘书长等的指导下,按照丁主任的具体要求,精心策划,精心组织,小题大做,大题细做。因此,都能比较圆满地完成每一次的任务。每次活动后,都及时总结优点,发现缺憾,努力改进,力求完美,不断提高。观展是提升爱好者书法水平的重要课堂,每次展览参观人数的多少,关系到辛辛苦苦筹备工作的付出所收到的社会效应,如果观众寥寥无几,就失去了办展的初衷。因此,每次筹备展览时,就根据展馆规模定下了期望参观人数和最大容纳观众的人数。我们在组织观众的时候,要求相关各路人员事先预报参加观摩的人数,如发现人数太少,就加强宣传,设法相应增加。在展览开幕的前两天,再核实预判出席观摩的人数。努力为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有一个乐于奉献的志愿者团队:草书专业委员会和其他专业委员会一样,没有国家编制的人员。没有人,什么事也做不成。于是,我和我的学生们商量,当他们知道草书专业委员会办展览、搞活动需要人手时,纷纷表示:“我们都是志愿者,今后布展、活动的事就交给我们吧!”于是,6年来的每一次展览、活动和赛事,从征稿、展览准备、布置、开幕准备、宣传、撤展、编书、运输、联系、登记、分类一大摊的事,我忙得不亦乐乎,他们也忙得汗流浃背,形成了一支能打胜仗的10人队伍。我们平时亦书亦友,我问他们这样辛苦值不值?他们的回答是:“朱老师给我们向全国和上海同道学习的机会,感谢还来不及呢!干点活算不了什么!”其实,他们都具有较深的书法造诣,但他们不傲慢,知道艺术是无止境的。我被他们的言行深深感动。

    四、学习无止境,我当更努力。作为副主任兼秘书长,副主任的职务,是鞭策我在业务上必须努力精进,后一个职务要求我必须卖力工作。平时,我努力向品艺兼优的书法前辈、同道和年轻一代学习,向古代、近现代书家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创作水平;由于我的本职工作是小主人报社社长,又有不少社会兼职,工作很忙。只能利用周末和晚上的时间做每次赛事展览的文案、作品集的设计编审等工作。在草书专业委员会各位领导、全体委员的共同努力下,辛苦换来了肯定,换来了上海草书事业的进步和繁荣,特别是本届草书展开幕当天,正逢上海气温达40度,创历史纪录的日子,但会场里座无虚席,连所有走道都站满了人,参观人数近500人,看着会场和两层展厅里人头攒动,书法家们和爱好者们在每一幅作品前细细口味的情景,感动着我,也激励着我。我愿意做好一名快乐的、默默的耕耘者,在上海草书事业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此文发表在今日出版的《书法导报》第十版“书法视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进入草书”——全国第五届草书展云课堂在上海举行
郑州市书协草书委员会第三十回“同题竞书”活动
【委员会之声】上海市书协第七届草书专委会书法作品展委员作品选登
浙江书协书法创作委员会委员作品展
书法悟道,笔墨思源
李玉波书法作品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