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法导报》访谈 | 李胜洪:“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书法导报》访谈 


书家简介

李胜洪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创始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书协原理事。现任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曾担任全国书法(刻字)艺术展、文化部“群星奖”评委。

出版学术著作、书法艺术作品集多部。

因积极倡导和成功组织“中国书法申遗”等重要贡献,两度被评选为“中国书坛十大年度人物”。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李胜洪访谈

本报记者 黄俊俭

黄俊俭:你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习书,并且涉猎广泛。几十年来,你对书法艺术执着的追求和深入的思考,使得你的书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请谈谈你的学书经历。

李胜洪:我生在历史文化名城湖北荆州。这里曾作为楚国的都城长达400多年;三国时期又是兵家必争之地,有着非常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更幸运的是,我的父母受过教育,毛笔字都写得不错,对我从小学习书画非常支持。


记得5岁那年,父亲让我跟城里的名宿张先生启蒙。先是执笔、点画这些基础,后来才开始临摹《麻姑仙坛记》《芥子园画谱》。我在小学阶段,虽然其他课的成绩一般,但是画画儿那绝对是一枝独秀。看到什么画什么,而且画什么就像什么,因此得到老师的褒扬,美术作业还经常被贴在教室墙上作为范本。上初中时,我难忘的是收发室那个陈老头,写得一手极其漂亮的小楷,还有美术老师对我格外青睐,经常给我开小灶,还言之凿凿初中毕业后一定由学校保送去省里的美院深造。1968年我上山下乡,毛笔和字帖自然也随身带着。对于我来说,清晨湖边放牛的时候,是读帖的大好时光;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临摹字帖,是辛劳之余的精神享受。后来,招工进厂当了工人。在武汉工作的几年间,我几乎每个星期天都会去汉口荣宝斋观摩,或者揣着习作到著名书法家曹立菴、陈义经先生家里请教。每年探亲假,我都是去了名山大川,名义上是旅游,其实是去偷偷拓一些摩崖、碑刻,或者拍下照片回来揣摩。20世纪70年代末,我跟“隐居”在家乡的李青萍先生学习了泼彩画,书法也得到指教。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硬笔书法热潮兴起,我的作品开始频频获奖,并出版了第一本个人钢笔书法字帖。此后,我的毛笔作品也开始陆续参加各种展览、比赛。20世纪90年代初,我被调到海南工作,先后担任过省书协副主席、省刻字艺术研究会会长等职务。南方的椰风海韵,给了我艺术上的启迪。2004年,我奉文化部之调晋京组建中国书法院。在北京,登高望远、极目视听、顿悟人生,书风也因而为之嬗变……


我的艺术发展道路,大致上就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一路上,有坎坷、有困惑、有挣扎,也有无数美好的憧憬,尽情享受过精神自由而带来的快乐。对于艺术的许多理念,最初真的是朦朦胧胧,更不用说对书法本体、文化属性和精神内核等问题有什么认识。涉及技术层面的东西多、精神文化层面的少,缺乏一种全面、深刻的理解能力。如今我倒是觉得:人必须是在经历了坎坷、困苦与磨砺之后,才能够真正理解一些东西。技术不能说不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作品之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精神文化气质。只有通过阅历与思考,看明白了、活通透了,才能真正实现从技术、概念层面到精神、文化层面的升华。

黄俊俭:你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副院长的岗位退休后,在忙些什么?最近,我听说你在研究楚文字,是这样的吗?请谈谈你的退休生活。

李胜洪:谢谢你的关心。我退休之后,“无官一身轻”。有时间自由支配,可以更加专注于书法研究与创作,可以说心情舒畅、生活充实,而且一个人的技术积累、艺术学养、创作能力等,到了人生的这个阶段,应该说是又一个黄金时期。


回顾几年来,我在做这么几件事情:一是补课、回炉,争取多读些有用的书。我们这一代人,在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方面有太多的缺憾。很多东西没有学过,或者是一知半解,需要恶补。我的办法是列出个书单来,拾遗补漏、急用先学,争取多一些弥补、少一点儿遗憾。二是整理、出版过去积压的研究资料和创作成果。过去根本没有时间弄这个,当然也是刻意避嫌。《中国书法》《现代刻字艺术创作与赏析》等几部著作都是退休后这几年弄的,有的还出了外文版。三是书法艺术的综合创作。2015年,我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平生第一个大型个人作品展,其中有些作品代表了我最新的学术思考与实践。如《霾》《福满门》等作品,从表现形式多元化到新的艺术语境,引起了有关学者的关注,贵报还整版刊载过有关文章。此后,我还在湖北、山东、河南、黑龙江等地做了一些个展,以及在家乡荆州举办了大型的“李胜洪书法捐赠展”。四是进行楚文字的学习、研究。以前,我对楚文字的了解比较肤浅,而真正发生兴趣并专心致志,是从退休之后才开始的。可研习先秦文字,做起来比说起来要难得多,是个又苦又累的活儿。我的年纪大了,头昏眼花、记忆力下降,没有好办法,只有勤翻书、反复记,多请教古文字专家。好在几年坚持下来,初见成效。平时除了书法创作外,还编写了《楚简书法习字帖》系列丛书,准备陆续出版发行。此外,我还学会了使用“抖音”,设计了《每天一个楚文字》的栏目。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喜欢楚文字书法的朋友,还真的是越来越多。


我觉得人退休了,不能老闲着,当然也不能累着。“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无论窗子外面如何“喧闹”,自己内心都要保持一份宁静,抓紧时间去圆那些曾经的梦想,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黄俊俭: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书法艺术来讲,你认为应该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李胜洪:第一,要了解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是文化,是一个思想、精神的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文化的核心是知识,历代积累起来的知识是精华和谬误的混杂体。不“进入传统”,就无法学习、继承民族文化传统中最优秀的东西。现在的社会比较浮躁,对于传统文化缺乏敬畏之心。一些人自我膨胀,或不辨良莠、浅尝辄止;或全盘否定、诋毁,甚至反对,显得幼稚可笑。因此,首要的问题,并不在于传统文化的“混杂”本身,而在于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与方法。许多艺术大师成长的经历充分说明:真正具有创造力、创新性的艺术家,都善于对传统文化进行分辨、甄别,并从中不断汲取最为精华的养分。


第二,没有理解、消化,就不可能实现转化和发展。比如,楚文字书法创作,是当代古文字书法创作中一个新课题。楚简书法绚丽多姿、诡谲飘逸,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几十年来大量出土。这显然可以成为当代书法创作新的资源宝库。但是,在创作实践中,一些人并不遵循古文字书法创作的基本规律。所谓的创作,其实只是临摹或者说是放大的临摹。还有的人随心所欲、任笔为体,甚至指鹿为马,却自诩为创新。我觉得,如果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消化能力跟不上来,就不了解古文字的时代属性、审美特质,以及渊源与流变,就分辨不清草或宝,就不明白应当扬弃什么、保留什么、重点表现什么,怎么去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呢?而没有创造性转化,又怎么能够实现创新性发展呢?


第三,应该大胆解放思想。简单来说,创造性应该就是创造力,创新性就是创新能力。这应该是书法家必备的一个基本素养。平心而论,我鄙视那些不学无术、招摇撞骗、害人不浅的功利主义书法者,而欣赏那些既有优秀文化传承,同时又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书法家。所以,我也有着一些实践的初步认识和体验。大家可能都知道,现代刻字艺术产生于东西方两大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因此我受到启发:在书法已经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今天,能不能使书法同西方的时尚设计结合起来呢?最后,我与意大利的时尚设计师一拍即合。去年,首批以楚文字、陶文作为基本元素而进行设计的时尚饰物终于面世,并得到了一致好评。我想,古人云“笔墨当随时代”,放在今天就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应有之意吧。

黄俊俭:我与你因工作关系相识多年,你给我的印象是无论对待事业,还是师长、朋友,都非常热情、真诚,做人实实在在。你的这种处世风格和性格特征,表现在书法上,特别是在你擅长的行草书上,表现出不激不厉、古朴自然的笔墨语言。你手中的笔就如同你的目光一样犀利。你认为想要学好行草书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李胜洪:我想说的是,“书如其人”是至理名言。这与画如其人、文如其人,是同一个道理。小时候,我的父母经常告诫我们:要诚信为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自强不息。这些道理,特别是“做人一辈子都不要翘尾巴”的训导,已经深入骨髓,形成了不变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我认为当一个书法家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就自然打通了其人与其精神文化产品之间的“秘密通道”,就是个人的技术积累、审美取向、人品素养、精神境界都必然会与其笔下的作品产生血肉联系。因为书法是“我写我心”,属于直抵本心、表达本性的行为,所以是创作者“三观”及内心精神世界的外化,即“书如其人”。


至于如何写好行草书,这是个大题目,而且艺无止境,我也仍然在求索。就我的体会来说,大致有几个要点:第一,要把握行草书体规律的特殊性。其实,每一种书体都有这个问题。应该搞明白行草书在构形、技法等方面的基本规律,理性思考一下与其他书体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不同?第二,对用笔多进行一些微观的观察和研究。古人云“书法之妙,全在用笔”,是很有道理的。要观察笔、墨、纸三者之间互融又互斥的细微变化。努力掌握这些变化的条件、基本规律。比如,使用不同的书写工具,以不同的速度、力度和姿态在不同的媒介上行进,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真的搞明白了,你的笔墨技术自然会有极大的提高。第三,我想强调艺术需要悟性。古人的经验,需要通过实践来进行验证,而许多问题古人并没有讲过,或者说导师也没有碰到过,那就只能靠自己不断探索、总结,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上不去,就谈不上掌握和运用艺术规律。我注意到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在几乎同样的学习条件之下,有的人总开不了窍,有的人却无师自通。为什么呢?关键的因素,在于实践过程中的思考、领悟能力。第四,是把握书法创作的最佳状态。苏东坡说,书“无意于佳乃佳”。指人的私心杂念,一定会不经意地影响到书法技术的正常发挥。因此,毫无功利主义的思想状态,是艺术创作的最佳状态。所以,我在创作之前,思想往往要先进入书写的内容,通过语言、文学的意境来调动创作欲望与激情。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心态完全打开:坦坦荡荡、直抒胸臆、一气呵成。这样的状态,往往能够比较顺畅地表达思想情感,体现出一种精、气、神来,从而使笔下的线条具有生命的终极意义。

李胜洪作品

(访谈发表于2021年10月27日出版的《书法导报》第十版)

黄俊俭,《书法导报》副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财经大学当代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书法访谈录》《军旅书家访谈录》,曾在南宁、苏州、扬州、厦门,以及马来西亚举办个人书法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金海印谭(九):也谈“造字”
读书随处净土
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书法本来就是一条寂寞的不归路。
习篆散言--刘颜涛
文化断裂与转型中的学者书法
“二美兼具”:李建军篆书《道德经》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