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法导报》访谈 | 陆永建:让书法艺术经典走向大众

《书法导报》访谈 


书家简介

陆永建 196211月生,福建浦城人。中国作协、中国书协、中国摄协、中国评协会员,福建省文联全委会委员、艺委会委员,福建省作协主席团委员、书协常务理事、美协理事、摄协理事,平潭综合实验区文联主席。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展,中日第28回篆刻作品交流展等,获福建省第七届百花文艺奖。著有散文集《陆永建自选集》5部、文艺评论集《审美的印迹》2部、艺术集《陆永建篆刻作品选集》2部,编著出版图书46种。

让书法艺术经典走向大众
——陆永建访谈
本报记者 黄俊俭

黄俊俭:你以闽籍古代书法大家为研究对象,出版了《雄姿卓态八闽风——闽籍古代书法大家艺术风格和时代意义研究》一书,从书论观点、书学思想、书艺品格及书风接受和传播等方面,对蔡襄、朱熹、黄道周、张瑞图、伊秉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揭示了八闽传统“文化板块”和书法艺术“流变趋势”之间的深层关系。那么,通过对闽籍古代书法大家的研究,你认为其时代意义及价值在哪里?

陆永建:我选择以蔡襄、朱熹、黄道周、张瑞图、伊秉绶等人们比较熟悉,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具有标杆意义的闽籍古代书法大家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出于三个方面的考量:


一是深化对书法艺术的理解。艺术是历史的承传和时代的创造,当然书法艺术也是如此。古往今来,不同时期的书法名家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创造出属于自己时代的艺术风格。所以,我们常说,羲之前无王体、鲁公前无颜体。我关注的正是这些书法名家、大家,如何在学习和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大胆突破,推陈出新,创造独特的书法风格。例如,蔡襄是怎么“尚古”而“超古”,以承唐启宋、承法启意的书法创作,纠正时代审美之偏?张瑞图又是怎么突破唐宋以来以“二王”为核心的帖学束缚,融北碑与行草特征,开拓形成紧峭险峻、顿挫扬抑的书法风格?我试图通过这些研究,梳理书法艺术传承发展的历史源流,并以此深化对于中国书法艺术不断焕发活力、开拓新境界的理解。


二是梳理福建历史文化流脉。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意思是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塑造性,独特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风俗习惯,都将成为影响心理特征、行为方式、文化性格的重要因素。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福建人,我深深热爱家乡璀璨多彩的风物人情,也钟情于多元开放、生机活力的“八闽文化”。所以,我选择以闽籍书法大家为切入点,通过对雄姿卓态、风神超逸的书法艺术流变的探析,梳理福建由依山傍海等自然环境产生的多族群混居、多方言芜杂的人文特征,以及建立在崇尚自然、敬仰天地的生命观基础上,提倡“尚古”与“特立”互相融合的“闽学”的风格内涵。


三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有益参考。中国书法艺术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时代审美风格。我认为,结合历史背景、社会思潮、个人经历等因素,考察书艺观点、书论思想、书学主张,也许才是真正走近古代书法大家的“正确打开方式”,也是我们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比如,黄道周主张“遒媚为宗,加之浑深”的书论体系,不仅是其追求风骨刚健、气象辽阔的审美理念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强调“涵养存永”“经世致用”的人文理想的彰显;而张瑞图为官从政的小心谨慎、明哲保身,与其书法艺术上凌厉狷狂、奇崛雄峭的独特风格形成的鲜明对比,也集中反映了当时“闽派”理学与宗教“狂禅”思潮的矛盾、冲突与碰撞……通过深究式的考察,我们不仅能了解历史书艺发展规律,也增进了中华传统文化本质内涵的理解,可以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提供积极助益。

黄俊俭: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与魂,许多地方相继举办以古代书家命名的书法展览。然而,有一些读者反映,这些展览除了古代书家的名字不同之外,展览的内容大同小异。换句话说,就是展览的内容与展览主题没有太大的关系。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谈谈你的观点。

陆永建:任何艺术展览,都要处理好两个要素:一是展览的目的和意义。二是展览的形式和方式。其实,两者就是关于展览的主题和内容。主题决定内容,如节庆展览与日常展览、主题展览与专题展览的内容肯定不一样;而内容又反过来影响主题表现的效果,如果文不对题,就会出现你所说的“展览大同小异”和受众审美疲劳的现象。

陆永建作品 释文:既雕既琢复归于朴附边款4.5cm X 4.5cm

书法展览在面对这两个问题的时候,需要更加谨慎细致。正如我前面说的,书法艺术本来是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其实用性属性已逐渐模糊乃至基本失去了,特别是在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不要说几乎没有人以提笔蘸墨的方式交流交往,甚至连日常手写记录都变得越来越少。因此,书法展览就越来越成为纯粹的艺术性展示。这意味着策展时,不仅要重视对其审美特征的精心提炼与呈现,还要起到艺术赏鉴“以文化人”“以艺通心”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对其内蕴意义的适度阐释与生发,以起到展览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效果。


当前,有不少书法展览出现内容与主题偏差,甚至不符的情况,其根本原因正是对书法艺术内涵认识不足,对当代书法艺术传播与接受把握不够。无论是以古代书家命名,或者以特定时期划分,书法展览主题的设置,都不是简单的名称变动,而是意味着审美特征、美学内蕴、人文思想等丰富内涵的明确定位。这意味着,书法展览的内容,不是简单的作品陈列,而是艺术传承发展的动态化演绎,是思想、精神、文明交流碰撞的能量聚合。这就好比举办“朱熹展”“黄道周展”“伊秉绶展”,策展人却根本不理解朱熹的书法艺术风格、黄道周的书艺思想、伊秉绶的书学观点,也不了解他们所处时代的审美趋势、思潮动态、文化特征及相关作品,怎么选取并设置相应的展示内容?当然只能变成“换汤不换药”的作品陈列,甚至导致大量媚、俗、滑的所谓“展览体”,牛头不对马嘴的作品充斥市场,最终失去展览与受众交流互动、互促提升的意义。


我认为,书法展览的内容,必须牢牢建立在对于主题的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面向受众审美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创意、策划与设计。可以借鉴其他类型艺术展览方式,选择与主题内涵一致的书法作品,辅以文字介绍、图像展示、文物陈列等内容,打造沉浸式展览体验;也可以探索运用一些新的现代技术手段,如全息影像塑造、多维立体动态演绎等,不断丰富展览内容,提升展览效果。

黄俊俭: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书法家如何才能创作出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书法作品,从而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

陆永建:“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作品,就是“优秀作品”。而“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

陆永建作品 释文:武夷山水附边款)6cm X 6cm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从甲骨文到钟鼎文,再到汉隶、楷书、行书、草书……在传承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无论形态如何演变,书法的内核始终都是有关汉字字体结构的审美塑造、有关东方形象思维的美学表达。曾有评论者说过,书法的表现力是所有平面艺术中最难的。因为书法的载体形式、表现手法、呈现内容相对比较单一,可以说是仅凭墨水、毛笔、宣纸几样素材,就要将大多数国人都认识的汉字,演绎千变万化的线条、造型虚实相生的结构、表达丰富饱满的情感、传达深沉隽永的意蕴内涵,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没有长时间的学习磨炼、深厚的艺术修养、丰富的思维想象力,是无法很好掌握其艺术特征的,更不用说展现书法艺术魅力、创作时代艺术经典了。


所以,在我看来,创作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优秀作品,首先需要深入理解和把握书法艺术的美学内涵、文化精髓、思想智慧。如果不熟悉汉字构型本质,就无法掌握线条起承转合的连接性与笔画笔顺不可逆的特征,就很难通过“一气呵成”的笔法,达到“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的艺术效果;如果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就无法理解“心物相照,巧法造化”的美学境界追求,就不可能达到化繁为简、返璞归真、意趣盎然的审美创造……只有摆脱形式纠缠,深入艺术的内核,踏踏实实学习积累,认认真真揣摩提升,才是实现书法艺术传统当代传承的根本。


古代书法是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的,许多流传千古的精品佳作,在当时的环境下,往往并非为了创作而创作,可能只是书信往来、谏言上书,甚至日志记录。说白了,书法创作就是一个“澄心”“抒情”“咏怀”“证道”的过程,清宁时有行书如流水,激昂时有狂草如劲风,沉稳时则有篆隶如古钟。所以,我认为书法创作的内容,也就是“写什么”,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恰恰是当前我们较少关注的。放眼望去,当代大多数书法创作,仍以古诗词为主要内容,除了换一种字体、换一种风格之外,本质上无太大区别。久而久之,就逐渐演变成为只关注线条、形体、结构、布局等形式讲究,而忽略了情感、思想、意识的内涵表现,这样的书法作品,恐怕很难具有灵妙的神采与生动的气韵,也就很难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因此,我建议当代书法家可以在学习经典、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原创一些适应时代潮流,贴近当下生活,表达当下情感需求和文化理想的文艺作品,一方面提升自己的文化涵养;一方面以原创作品入笔入墨,真正实现书法艺术“我手写我心”的旨归,通过与悠久的历史文化相承、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共融、与广大的人民群众接近,创造出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时代精品。

黄俊俭:书法家要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艺术新境界。然而,有的人将自己书法的怪异解释为探索,将自己技法的低下包装成朴拙,似乎在利用人们对书法审美的缺失混淆视听、浑水摸鱼。因此,有关人士建议,在学校开设书法课时,加入书法鉴赏的内容,从小培养青少年的书法审美能力。请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陆永建:应该说,书法艺术是中国人性灵表达的独特艺术,所有线条的挫顿、墨韵的虚实、空间的腾挪等形式变幻,都不是随心所欲的突发奇想,而是经过长期情感积累与深厚文化沉淀之后的审美创造。现在不少混淆视听、浑水摸鱼的“另类书法”层出不穷,大多都是打着所谓“艺术创新”的旗号,实则以形式的求怪求异博取大众眼球、制造舆论影响,从而将高雅的书法艺术,变成了怪诞荒唐的行为秀。

陆永建作品 释文:坐看云起附边款)2.6cm X 2.6cm

我认为,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对书法艺术当代传承与发展的问题认识不足,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一方面,创作者本身缺乏对书法艺术美学内涵、文化精髓、思想智慧的深刻理解,刻板的模仿和机械的重复,很容易将对笔墨线条等形式的过分讲究,演变为极端的行为艺术;另一方面,大众对书法艺术传统缺乏正确认知,往往将书法当成“用毛笔写字”的书写练习,缺乏对艺术审美的科学判断,也就难以分辨什么是搞怪破坏、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创新。


因此,随着现代社会不断从实用消费向审美消费转型发展,我们亟需新的“审美启蒙”,促进书法爱好者,乃至广大群众提高对书法艺术的正确认知,其实这也是当前我们提倡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对此,国家是高度重视的,一方面不断加强审美教育比重,如2020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目前,全国已有江苏、湖南、云南、河南全面启动美育中考。此外,山东、四川、山西、吉林、内蒙古自治区也实施了中考美育计分。另一方面,在审美素质教育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规划: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与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密切配合,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合力”。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如何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做出了具体要求,成为当代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里程碑。


这些都意味着,当前我们开展书法艺术教育,培养青少年书法审美素质,提高其鉴赏能力,已经具备了坚实基础和良好条件,可以说是恰逢其时、大有前景。我认为,现在应该研讨的不是“该不该做”,而是“怎么做”的问题。应该在当前国家重视审美素质教育,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整体背景下,加强书法艺术教育规划,加大探索创新力度。可以通过跨学科整合,将书法艺术教育和其他文化教育相结合。比如,围绕传统节日、节气节庆等主题,结合非遗传承、校园文化建设等内容,融合精品展示、经典诵读、绘本学习等形式,探索书法传统学习、书法实践创作、书法艺术赏鉴等形式多样化、表现丰富化、内涵充实化的课程与活动,让书法艺术经典走向大众,推动书法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璀璨夺目的新光彩。

(访谈发表于2022年4月20日出版的《书法导报》第十版)

黄俊俭,《书法导报》副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财经大学当代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书法访谈录》《军旅书家访谈录》,曾在南宁、苏州、扬州、厦门,以及马来西亚举办个人书法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一个独立评论家的书法和篆刻│蔡大礼[无界线第 169 回]
[书法批评的批评]之七再评张旭光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文化的传播、传承与创新
是搞噱头还是真艺术?网友吐槽他的字看不懂,却把东方美学玩出新高度!
书法创作:追求展厅文化还是回归生活美学
李刚田|二十世纪中国书法溯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