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抗议地球上所有战争的永恒纪念碑---《格尔尼卡》

但凡对世界美术史略有了解的人,都不会对西班牙画家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感到陌 生,也一定知晓他的传世代表作之一《格尔尼卡》 (Guernica),这是他的心血之作,也是他向法西斯宣战的有力武器。

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为 1937 年巴黎世界博览会西班牙展馆创作的大型油画,但创作过程并不顺利, 甚至于,毕加索一度并不想合作。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他的主意。“格尔尼卡”是西班牙北部巴斯克市的一个小镇, 因为一场灾难而留名青史,也因为这场灾难,催生了 一幅同名传世杰作。

那场灾难发生于 1937 年 4 月 26 日, 纳粹德国空军的“神鹰军团”把西班牙北部的这个古 老乡镇夷为平地。 格尔尼卡其实是一个毫无战略意义的城镇,没有 军队驻扎在那里,而且那天是一场热闹的集市,大火烧了 3 天 3 夜,结果炸死了 1654 人,另有 889 人受伤, 死伤最多的还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这种恐怖主义暴行震惊了全世界,也彻底激怒了毕加索。当时已经移居法国的毕加索完全改变了主意,决定把格尔尼卡事件作为绘画的主题,从而创作了 20 世纪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之一《格尔尼卡》。

毕加索 油画 格尔尼卡 1937 年

1937 年 5 月 1 日,格尔尼卡大屠杀的新闻传到了巴黎,100 多万人涌上街头表示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 之情,这是巴黎有史以来经历的最大的游行示威活动。 记者对格尔尼卡事件的报道也占满巴黎报纸的头版, 黑白照片让毕加索非常震惊,继而让他异常愤怒。他冲过挤满人群的街道走进自己的画室,立即画了第一张日后被他称为《格尔尼卡》的油画草图,也结束了他对创作灵感的苦苦搜索。他先是画草图,然后一再修改,最后画在巨大的画布上,其过程漫长而艰辛, 他时而跪在地上,时而站在梯子上,但是,他始终对作品满腔热忱、专心致志。他决定将这幅巨幅油画做成能震撼人心的纪念性壁画,以警示观众不久前发生在西班牙古镇的恐怖袭击,同时,他也想提醒观众时刻关注世界各地蒙受同样灾难的人们。

其实,《格尔尼卡》这一伟大作品与西班牙内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36 年 7 月,西班牙内战全面爆发,当时由弗朗西斯科·佛朗哥领导的右翼民族主义党试图推翻西班牙左翼的共和国政府。血腥的西班牙内战很快就吸引了外国的参与,并形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两大敌对阵营。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支持佛朗哥,而苏联则支持西班牙共和国政府,来自美国的 “亚伯拉罕·林肯旅”作为志愿者也来到西班牙站在政府军这边。西班牙敌对双方都各有支持者,这反而给内战火上浇油。 格尔尼卡的灾难让毕加索难以抑制悲愤之情,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创作出伟大的艺术品《格尔尼卡》。

该画作也是他最擅长的立体主义绘画风格,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描绘在法西斯的暴行下,西班牙人民的痛苦和悲惨生活。作品中央是一匹昂首哀鸣的马, 马的舌头则幻化成一把匕首,飞离口腔刺向前面强悍的公牛。马的身下是一位倒地死亡的士兵,右手被马 蹄踩断,但仍然紧紧握着一支鲜花和一把断剑。图中 几位妇女的形象最震撼人心,画的左边有一位妇女, 抱着死去的孩子,仰天哀嚎。而画面的右边一位妇女 举手向天,无望地哭喊着,离她不远处有一位妇女惊慌逃亡,画家用了令人惊异的手法来表现她渴望生命的心理,那就是一条腿远远脱离身体,落在后面,似乎是跟不上她急于逃命的整体节奏。画面中间偏左的 上方有一盏灯,发出锋利的光线,照着被毁灭的一切。 整幅作品用了灰暗的冷色调,阴郁而压抑,令人窒息, 而这也正是毕加索想要达到的效果。

邮票 捷克斯洛伐克1967年

毕加索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在《格尔尼卡》 中直接表现轰炸场面本身,他没有画一架飞机、一枚炸弹、一个袭击者的嘴脸,而是画满了受难者。整个 画面充满了死者、伤者、肢体和被撕裂的身体,具有更强大的震撼力和冲击力,也更加强烈地控诉了法西斯的暴行。 尽管如此,画面上的许多东西仍然是个迷,以那头强大的公牛为例,没有人知道它确切地代表什么。 也许可以理解为是德国入侵者残暴的象征,也可以被看成是危在旦夕的西班牙的象征,有人还认为这头公牛就是冷酷残暴的佛朗哥,在平静的表情下眼睛里露出极度的残忍,甚至能从它半张的嘴巴里看到佛朗哥发出了胜利者的狂笑。即使那些见多识广、阅历丰富的美术史学家也不能完全释透这幅画的全部内涵。其实,也无需一一参透,只需知道这是毕加索对战争的指控、对法西斯发出的抗议呐喊就已经足够了。

从一开始,毕加索就没有打算用现实主义或者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格尔尼卡的恐怖,画面中的主要肖像—女人、马、牛等,每画一次草图就修改一次, 之后画到巨大的油画布上,即使这样,他仍修改了数次。他说:“一幅画是不能事先想好并定稿的,在创作过程中,也会随着想法的改变而改变。即使创作完成,它仍然会随着观看者的思想变化而不断变化。” 有人曾要求毕加索解释那幅画,解释他的象征手法, 他回答说:“画家也无法精确解释这些图像,否则的话, 如果他能够用语言明确地写出来可能更好。公众看这幅画时必须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这些图像。”

格尔尼卡镇

3 个月之后,《格尔尼卡》被送到了西班牙展馆, 立即成为西班牙展馆中最吸引人的作品之一,成为格尔尼卡灾难的提醒者。人们一开始对这幅画的反应是 压倒性的批判,德国发行的博览会手册就称《格尔尼卡》“是一个肢体组成的大杂烩,任何一个4 岁小孩儿都能画得出”,称这幅壁画是一个疯子做的梦。即使站在西班牙政府一边反对佛朗哥的苏联人对这幅画 也反应冷淡,他们更喜欢用更加明显的图像来反映现实,认为只有更现实的艺术才能够具有政治和社会效果。但这一切评论都不能影响这幅画的伟大,毕加索的这一精心杰作成为 20 世纪对战争罪行最有力的控诉,也因特殊的表现效果,而被人们尊称为“抗议地球上所有战争的永恒纪念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格尔尼卡的作者是谁】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小故事:格尔尼卡
三幅世界名画: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 | 防止战争和武装冲突糟蹋环境国际日
最流氓的画家最有才,最难懂的画作最直白
不被黑暗吞噬——描绘战争的艺术家们
《格尔尼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