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成长的意义,被这部纪录片说通透了

漠一

 

偶像这个词,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意味着青春、镁光灯、光鲜亮丽,但却总很容易忽略它们其实也是要和某些有重量的东西并行的,比如音乐、比如舞蹈、比如创作力。最近的纪录短片《没有哪个夏天像今年一样》,便记录下了被不少人忽略的,偶像的另一面。

看片名《没有哪个夏天像今年一样》,你不会觉得它和「偶像」有关,事实上,它说的也的确是「一个夏天」的故事,影片用了半年多的时间拍摄而成,用王源自己的话来说,拍摄它的初衷,是想要用纪录片的方式,记录下自己成年的第一年,那个珍贵又充满仪式感的夏天。这个夏天,和成长相关,更和音乐相关。

现在市面上的偶像纪录片大多还是「偶像番外」的「场面化」的方式,更多地去尊重「纪录片」这三个字在观众视野中的含义;而《没有哪个夏天像今年一样》与这些纪录片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拍摄的是偶像看待自我、审读自我的视野。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你才也能在它这里看到那么多音乐的成分,甚至会让你觉得,这是懂音乐的人,才能拍出来的纪录片。

影片从重庆的江面上开始,夜影婆娑,王源坐在船头,镜头和船身一同晃动,充满电影感的重庆是王源的家乡,作为故事的开始也非常合适。

而看完整部影片也不得不感叹,少年的成长真的是太稍纵即逝了,还好有影像把这些变化的细节记录了下来。

从整体上来看,它没有严格按照时间线索来线性剪辑,也没有我们常看到的那种普通的戏剧结构,而是以王源的不同状态来作为非线性剪辑叙事的区分点。

从重庆家乡到伯克利生活再到演唱会等工作场景,三条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人物状态的叙事线不停交叉剪辑,并行推动情节变化和叙事进行。这也就意味着,不同的人物状态构建了这个片子的不同部分:在重庆普通的少年王源、作为学生在伯克利求学的王源和作为偶像的王源。

这种蒙太奇手法,乍一听在纪录片中可能会是有点「失真」的做法,但它在这样交叉剪辑的同时,也巧妙地用主体记录对象的作品来串联起了整部影片的结构。无论是王源的歌词,还是他写的杂志的专栏文字,都是人物状态和人物心境的体现,通过粗粝字幕形式的串联,反而使呈现方式更加丰富和鲜活。

有意思的是,作为一部音乐人纪录片,影片并没有用罐头音乐来作为整部影片的配乐,而是以记录对象王源本身具有特色的歌曲作为旋律母体,重新进行编曲制作,将它们铺陈在每一个情绪的起落点,这是真正的「锦上添花」的做法。

从重庆到波士顿,配乐选择了王源一首颇具重庆特色的歌曲《吆不到台》的前奏部分,一方面推进情节,另一方面递进情绪。

这种特意编曲的出发点,一方面是希望观众从中窥伺到王源的歌手身份,也通过这些音乐和旋律来感知一些王源在音乐上的功底。另一方面则是通过音乐节奏的变化,加强某些叙事节点的情绪。

这种在音乐主题和情绪上的双重性或许源自于影片的剪辑团队,他们同时也是今年拿下不俗口碑的音乐纪录电影《大河唱》的后期团队,这也就难怪王源这部《没有哪个夏天像今年一样》有这样「懂音乐」的细节呈现了。

从影片中呈现出的王源的几种状态来看,它其实还为我们展示了他在音乐上的不同面,无论是他在舞台上的表现,还是舞台背后的筹备和努力,或者是为了音乐所作出的人生一个重要的决定,都让王源这个被记录的对象有本真的展现。整部影片更像是通过有层次的叙述,来描绘一个热爱音乐的少年的成长之路。

不仅仅是音乐的细节,就像上面说到的那样,影片没有太多大众意义上的戏剧结构,所以它的转场大多是用的相对意识流的做法,比如相似空间的转换、共鸣情感的传达。

比如在重庆的江边夜景之后,影片先是拍到了重庆的隧道,当汽车开出隧道之后,就变成了波士顿的街道。夜晚和白天的明暗色彩变化,一方面是空间的转换,另一方面是隔着时差的时间转换,同时也是王源身份的切换。

类似的还有王源在波士顿的音乐节上,他走到草坪上坐下来,那个状态放松且惬意,而在不久前的南京演唱会上,他则是站在台上的那一个。

此时,画面闪回他不久前在南京举办的那场演唱会,相近的场景,不同的人物状态和心情。

不过,全片中我最喜欢的一个转场是下面这个。

它选用了一段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的影像,王源在地下通道唱《旋木》的老视频,那是王源的过去,也是王源那比普通人短得多的童年时代。在这之后,他慢慢成为偶像,被万千人瞩目,也迅速地长大。

在这段「童年」的视频后,续接上的是王源去到云南沧源的学校里探望孩子们的场景。


这两个童年的衔接意味深长,一方面对沧源孩子的状态刻画反衬了王源作为一个少年偶像的童年。而另一方面,也是从小就有着音乐梦想的王源,用长大后慢慢实现梦想的自己,来对小孩子们给予梦想启迪。这是一种双向的影响,更是双向的映照。

从王源的《旋木》开始,到孩子们的山歌结束,不同的音乐会在童年留下不一样的深刻回忆,但对于每一个从那个年纪长大的孩子来说,这些旋律可能都是特别重要的回忆,在充满人情味和温馨感的同时,也让人看到一种指向未来的希望。

影片最后落在海上撑帆的一幕。由重庆的江开始,到波士顿的海结束,由江到海,是更广阔的水域,也是更广阔的未来。

此时《吆不到台》的副歌rap部分响起,也与开头的前奏呼应上,像是王源有首原创歌曲《源》中一直强调的「圆」的概念,影片的头尾至此形成了完整的闭环。

这种通畅和舒服不仅仅是情绪上的,更是一种主题上的,它更多聚焦于一种少年的温情和勇气,比起舞台上的灯光,这种共通的情感反而更让人印象深刻。

整部影片中王源都鲜少表达他的观点,有时候甚至还会陷入到长久的沉默。但在话语之外,好像也更让人了解他了——唱不好歌时候的懊恼,偶尔流露出来的小孩子气,舞台上的闪光,独自远渡重洋的新鲜与未知……多维度的呈现。

好像每一面都淋漓尽致,每一面又都有所保留。

整个纪录片看下来,你甚至会忘了这是在拍一个偶像少年,而是会觉得这拍的就是一个热爱音乐的少年的成长之路。它所带给你的,更多是一种关乎成长、关乎音乐的感动。

这是懂音乐的,不带任何偏见和预设去进入人物、记录人物的方式,也是《没有哪个夏天像今年一样》让我们看到的,那个标签式的「少年偶像」的身份背后,那个爱音乐的少年的样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部拿下金马奖的港片,颠覆了我对纪录片的认识
独立音乐纪录片《偶像》,现实主义下的“先锋日记”
TFBOYS的四种人生
我是一个剪辑师,我为家乡重庆拍了一部4D宣传片
《少年的你》让重庆再次进入大众视野,这次是“电影城市”新标签?
记录朋克的经典电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