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总结2018(一)/经由阅读,拥有内心的秩序,看到自由的曙光

·阅读让我拥有内心的秩序·

——我的2108阅读总结

回顾我这一年的阅读,数量不多,但有不少是经典。

伟大的作品常常带给人的是向内的思考。也或者自己需要这些,或者是向往这些。所以,很多时候打开它们,就能顿时安宁。

虽然我不知道读这些书有什么用,但却发现自己在逐渐拥有着内心的秩序,隐约看到了自由的曙光。

2018.12.16

01

向内追寻的阅读


书架上的《莎士比亚全集》8卷本应该是2016年买的。作家出版社的版本,白色精装,纸张质量很好。我觉得今年自己最伟大的阅读是决定翻开这套书。

我并不是太经常读小说。因为某些机缘,这两年读了不少毛姆的书。人性这个词是我在读毛姆的时候经常想到的一个词。毛姆对于人性的把握永远让你瞠目结舌,像是拿刀一样戳你的心。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人性经不起判断,每个人既是天使又是魔鬼。毛姆是个了不起的作家,有着丰富的经历,但总是觉得对人性的表述还有些比较硬的东西在里面。

这样的机缘,便打开了莎士比亚的《莎士比亚全集》六卷本。每天晚上睡前读个把钟头,戏剧的冲突把人性展现到了极致,很多时候有在读红楼的感觉,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到最后落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后来读至悲剧,莎翁的哲学思想逐渐丰厚,看似热闹与急剧冲突的故事背后留下的却是极静的思。莎翁的戏剧就是他个人生活的诸种经验的升华,他是完全自然地、真实地“创造”他的作品。苦痛、悲哀、欢欣、幸福诸般感受都化作栩栩如生的舞台人物,通过他们,我们能抵达生命的“真”的深处。现在《莎士比亚全集》第六本快读完了,偶尔我也会有一点点恐慌,这部伟大的作品读完后,又有什么作品可以与它并肩,能够让我继续读下去呢?

另外,这一年也读了不少西方的哲学、随笔著作,比如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叔本华《孤独读书术: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奥勒留《沉思录》、蒙田《蒙田随笔集》、培根《培根随笔》、毛姆《阅读是一个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读书随笔集》等。这些书旁征博引、观点犀利、认识独特,很多时候除了划道道,也真的批注不了什么,因为他们说的话都是自己想要说的话,很多自己有的那么一点点理解与认识,似乎都被他们道出来了,只能边读边唏嘘,边认同,心里叹道:好!旁边写到:妙!

关于读书的言论,叔本华在《孤独读书术》中说:读书总是孤独人的孤独事。孤独让人变得更冷静,也不会被更多事项所干扰,让自己变成一杯清水,这个时候你的内心是最透彻的,若此时捧起你珍藏许久的书,便能从书里更清晰地看待自己和这个世界。读书读到极致时,的确如此,让自己变成了一杯清水,内心透彻,眼睛也变得犀利起来。关于读书的方法,叔本华反对死读书和读死书,认为读书必须思考,如果不思考,只一味地读,将会像经常骑马坐车而步行能力必定减弱的人一样,最终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如果想把所学的知识消化吸收,变为己有,并且能够充分应用发挥的话,就必须经过思考的过程,把自己的知识和诸方面知识相结合,或是把你的真理和其他真理互相比较。他还说:不必读太多书,如若不然,精神习惯于代用物,将会忘却事物的本身,总是踏着人家已经开拓的道路,而忘却走自己的思考道路。他说,我们最好能利用思考以外的时间来读书。叔本华强调思考的重要性,我想很多人总是以读了多少本来定论阅读,只会让读书流于形式,或者是变成了读书人中的华威先生,也只是越读越浮躁而已。

或许是每个人的人生有一条隐形的轨迹。我走到了今天,可能专业成长逐渐自觉,便想要寻找一种存在感或使命感,我开始读王阳明。王阳明的《传习录》早两年就有朋友推荐让读,当时也打开了,却找不到感觉,读不下去。现在每天早起要送孩子到校,便顺路晨跑,边跑步边听了王阳明一系列东西,比如《五百年来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传习录解读》等,每天读梁启超等集释的《传习录集释》一小段,如此对应着,读得倒也入味,最关键的是阳明这种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精髓包括事上炼等功夫,给了自己很多启示,也更坚定了摒弃外在的浮躁努力去向内追寻的心了。

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而是人与人的相处,事与事的链接。正如王阳明的理念是践行智慧一样,读书不在于读了多少,或者应该读到怎样的程度,所以这一年的阅读似乎不那么纠结于数量,或者有什么用,顺心而已。所购得的书多也是向内追寻的成分多了些,偏向于哲学,国学经典,或者西方哲学。所以,这一年打开了不少读过的但几乎从未读透的经典,无论是教育类的《教学勇气》《给教师的建议》,还是《文心雕龙》《诗经》《老子》《庄子》,每天翻上几页,读得慢,甚至写不出什么感受来,但内心里安宁,我觉得这种状态挺好,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浸润吧。


02

研究性的读书

读书有时候看似无用,其实有大用,我想这是潜移默化到了自己的骨子里。当心静的时候,你内心的方向会更清晰,你会越来越敏锐地觉察到自己缺少什么,需要什么,向往什么,该做什么。你的责任是什么,肩负着怎样的使命。或许这样说有些高调,但是这是实情,或许是所谓的意义感吧。

课堂研究,是我这几年的一个大的方向。于老师逝世,提出了于永正儿童的语文,几个朋友希望以此为题进行课堂实践研究。一方面除了读于永正老师的书,看课例,更多的是以自己的课堂实践来践行这样的思想。同时,并不局限于老师一人。一年里,借助河南教师成长学院,跟着黄厚江老师进行学习,阅读了黄厚江老师《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和实践》《享受语文课堂》《预约课堂的精彩》《语文教学寻真》,聆听了黄厚江老师的课堂,去发现与感受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教给学生真正的语文、课堂如何达到共生等理念的落实。也收集了王崧舟老师一系列的书籍,《王崧舟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诗意语文七讲》《生命的意蕴:王崧舟诗意语文》等,从诗意中读出生命,从显现的课堂呈现,思考到了课堂的背后。教学风格、教学主张是一个人独具的特色,但所秉承的理念都是守着语文的根。工作室的成立,汇聚了十几位志同道合的老师,更是希望大家一起来做些课堂研究,工作室的小伙伴们都购买了《于永正文集》,结合自己的实践,选取小的点,来做些课堂研究,扎扎实实提升课堂,加深对教育的理解,觉得是件有意义的事情。

今年,受硕果老师之邀,加入了一道共读,成为一道共读项目的导师。一道共读的主要流程是,每个年级选择共读的书目,导师面对教师做线上荐读分享,面对学生做领读,设计导读单、助读单等,引领众多师生或家庭进行亲子共读。我主要承担的是线上荐读的任务,和老师们分享了梅子涵《爸爸的故事》梅思繁《女儿的故事》,对这两本书进行解读的时候,我几乎阅读了手边所有的梅子涵老师的书,也订购了梅思繁的新作小红豆系列,还网上查阅相关资料上万字,也涉及到了心理学教育学的范畴,又重新阅读了弗洛姆《爱的艺术》等书,研究性的阅读让自己的思考更加深入,也锻炼了阅读的品质。

在课堂上,自然更明白共读的意义,发动家长和孩子们亲子共读,在教室里和孩子们共读一本书。现在提起任溶溶、金子美玲、雪野、王钢等,孩子们都有种久违了的熟悉感与亲切感。他们在自己购买书的时候,也慢慢学会了顺着作者按图索骥,去购买自己喜欢的书。

另外,我也读一些磨脑子的书。磨脑子,指的是不大好读懂的书。诸如海尔格尔的《人,诗意的栖居:超译海德格尔》、帕斯卡《做一颗会思考的芦苇》、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等书。这些是对于我来说,我觉得是用来磨脑子的。能读懂多少,或者读他们有什么具体的用处,我也具体说不上来,但觉得这对于阅读质量及思维品质的提升是有益处的,也就硬着头皮,在状态好的时候,头脑最清醒的时候,读上三五页,有时候也会借助听书促进理解,但读这些书,没有什么任务,读下去了就读,读不下去了就先放放,无用之大用吧。前几天和几个爱读书的朋友相聚,聊起读《民主主义与教育》,也在说读不懂,但读懂了一句话,便指导了自己一年的课堂,我想这也是我们读这样难啃的书、磨脑子的书的必须之处吧,当然也很有意义。


03

自由随心的阅读


一年里,在读书会里公益做了不少事情,虽然也占用了不少时间,但却收获着各种快乐。不说别的,仅是读书这块,就精进不少。

首先,我负责制作每周五的好书分享次序表以及周五的讨论记录整理,在这个收集整理的过程中,我就像个图书管理员,在与一本本书打交道,把它们进行梳理、归类,并且几乎每一本都大致了解大概,集思广益,有感兴趣的,或者觉得是自己的阅读盲区的,便记下来,购买过来,进行阅读。其次,读书会的带一本书进学校系列,我是组织者中的一个,也是参与者,几乎每次都要在场,每次的主题又不一。比如5月份主题谈谈新教育的书,借助这样的机会,便又把书架上与新教育相关的书籍拿下来翻翻看看,做下筛选,当初新教育的阅读给自己留下了多少的印迹。10月份的主题是说文解字,这一块涉入不深,也借此又购买了许慎的说文解字,重新阅读了唐汉的《汉字密码》等书。第三,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除了接触到书,更多的是人与自己的影响。读书人的身上各有特色,各有品质,他们身上那些光源与能量总是能带给自己温暖与力量,很多时候,觉得读书真是件惬意的事情。

今年成立了河南教师读书会焦作分群,目的是汇聚当地爱阅读的老师一起阅读。作为群主,虽然很是惭愧,但是也不遗余力,希望能够真正做些事情来。于是,和薛校长几位朋友商讨着,摸索着前行。建群以来,群里书友坚持每周进行阅读汇报,拍照自己一周里所读的书,并谈简单感受。这样的汇报一方面督促着自己的阅读,另一方面也看到了大家都在读着什么样的书,涉足哪一块领域。另外,也开启了共读《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经典线上活动,大家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热情很高,也促使了自己进行重读,重新梳理苏氏理论体系,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同时,这本书也成为我们工作室的共读书籍,在每月集中研修时,大家互相交流,互通有无,互相促进,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确如此。

河南杏坛网研社每个月也要举行读书沙龙,推荐的书涉及到了各个领域,我参与不多,但也会默默跟着去读一些。有时候还受宠若惊,被邀为点评嘉宾对老师们的读书讨论进行点评。便拿自己的读书经验,比如读叔本华《孤独读书术》《如何阅读一本书》里尔克《写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等书的经历和大家分享交流。

除了在各个群体里裹挟着前行,各种随意地自由的阅读也伴随在生活之中。现在少了些必须如何去读,必须读什么书的意识,读书更多了些随意与自由。一本书翻上几页,觉得无趣,便放过一边。有些书,读了一半觉得不好,便果断舍弃。有感觉的书,会从书架上拿下来去重读、三读、四读,比如《教学勇气》,今年再来读,觉得特有感觉,和生命和心灵相融合的感受。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与节奏,习惯一天两三本甚至三四本并行,觉得这样状态好,就这样读,一段时间里,早上晨跑听王阳明,到家再打开书翻上几页,揣摩几句。到学校读读课堂类书籍。午睡前读几则《文心雕龙》,晚上酣畅淋漓度个把钟头莎士比亚。再忙再累,因为读书,心里安静了清凉了,做事也有效很多。也经常外出,外出更是读书的大好时间,包里总是要一两本书,大巴上、地铁上、公交上、高铁上,旁若无人,不少书都是路上这些边角时间读完的。


其实说到底,现在读书基本上成为了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如每日要吃饭喝水呼吸一样的自然与必须,也慢慢地不去那么在意与计较怎么个读法,在读就是最好的状态。

读书,无用之大用。

读书,厚积而薄发。

读书,是内化在一个人骨子里的东西。

读书,让我建立起自己内在的秩序,逐渐看到自由的曙光。

那就读下去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散文世界】读书中的曙光
2010年度中国教育报读书人物事迹 二
班级读书会 班级会读书
语文,教给学生什么
大爱无私--记别样读书会
第六届"我的教育故事"读书征文选登之64 静下来,走进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