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漫谈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漫谈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目前在我们面前可以说面临这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教育要“松绑”,学生要“减负”,但教育质量(说到底是高考质量)要提高,“既要马儿好,又要马儿少吃草”,这于我们一线的所有教师而言是一个大难题。市教育局提出《三项规定》,我们区也相继出台了《四项规定》,严格控制学生的在校时间。在这样的一个现实背景下,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钟时间内,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会”),掌握学法(“会学”),且学得快乐(“乐学”),也就是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有效性,顾名思义,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作为一名语 文 老师,我有一些这样的思考:  

    一、深入钻研文本,为有效提供保证。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我们常常发现一些老师的教学用书光洁如新,上面很少圈圈画画写写;上各种公开课前,有些教师不是先研读文本,而是先从网上寻找相关教案,一味地模仿、沿袭他人的教学设计;平日里,个别教师撰写教案视《备课手册》《教学参考》为至宝,甚至完全依赖,课文也很少朗读,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  

  钻研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正确设立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方法,以最佳的教学设计换取最大的教学效益。这个过程中,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明确目标,保证课有效教学的运作。  

  常听人说,数学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是模模糊糊一大片。一堂数学课下来,通过课堂问答,作业检测,我们就能够发现多少学生掌握了新知,多少学生没掌握,还有多少学生半懂不懂,而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培优补差。那么语文呢?我们现在讲大语文观,语文课承载的内容太多太多了。在这么庞杂的体系中,语文教师常常不知所从,迷失了自己。有时去听语文课,听得是云里雾里,学生也不知学了什么。  

    显而易见,这些现象都是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而造成的。课堂教学的目标“明确具体”是指所制订的目标指向清晰,尽可能量化,表述具体,具有一定的策略指向。因为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调节点,还是教学的最后归宿。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必须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内容,对采用何种策略达成目标,通过什么方法检测目标等等一系列要十分清楚。否则,教学的有效性无从谈起,随意性将到处可见。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是准确和明确。  

  语文教学目标的准确应体现在不仅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体现新课标三维目标的基本要求。  

语文教学目标的明确是指不要过于宽泛。在一篇课文中,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同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也应作出确切的规定。  

语文教学目标还要有一定的层次。即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自己要吃的果子。  

如《“东方之珠”》第二课时,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训练,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感受“东方之珠”——香港的美丽和繁华。2、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知道课文是从三个方面介绍香港的;能仿照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3、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通过拓展,对香港作更多的了解。这样的目标表述准确,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要求清晰,对待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  

三、扎实训练,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语文课是什么?语文课就是“学语习文”。语文课上就是要讲“字、词、句、篇”,就是要训练“听、说、读、写”。但语文课堂教学中虚化现象比较普遍,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语言训练不到位、不落实,难读的句子不多念几遍,难写的字不多写几次,该解释的词不解释,该辨析的词不辨析,该品味的句子不反复品味,该归纳的段意不归纳,至于最基本的句子、篇章知识、标点符号知识更是一溜而过。  

  特级教师薄俊生执教《滴水穿石的启示》,在学完了第一自然段,感受了水滴的“锲而不舍、日雕月琢”后,薄老师请大家朗读这一自然段。可是同学们却读得很轻很快,没有什么感情。薄老师马上幽默地说:“老师听了,觉得这水滴一会儿滴在这里,一会儿滴在那里。谁能让它滴在同一个地方。”一位同学站起来朗读,强调了句中的“总是”和“同一个地方”。一般来说,到此为止就够了,可薄老师又说:“水滴是滴在同一个地方了。但我听了觉得水滴滴了一会儿就不滴了,是吗?谁来读句子,让我们感觉水滴一直不停地在滴。”学生再读这段话的时候,就注意把句中的“接连不断、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等词语读好了。到此,指导朗读还没有完,薄老师听完又开口了:“水滴滴穿石块容易吗?谁能读出水滴的不容易?”自然,学生就知道要读好句中的“接连不断、总是、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终于”等词语。一次又一次,一连四次朗读指导,学生对这段话的理解又深了一层,对水滴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又多了一层感悟,学生的朗读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甚至可以说是质的飞跃。  

这样的语文课,指导到位,训练扎实,读得充分,说得透彻。  

怎样的语言训练堪称有效?从上述案例不难得出:第一,精选具有丰富训练价值的语言材料,并站在语文课程的责任高度,确定基于学生实际的“三维”训练目标。第二,在语言训练的设计上应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前后联系,滚动推进”的原则,使训练达到一定的深度与广度。第三,在语言训练的方法上应遵循学生语言发展规律,强调口头语言训练与书面语言训练的有机结合与相互补充  

四、优化设计,追求课堂教学的简约。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曾几何时,新的语文课堂教学“变脸”层出不穷:沸沸扬扬的“超文本”对话讨论,虽热热闹闹,但不着边际;铺天盖地的多媒体“轰炸”,虽五花八门,但冲淡思维……针对“语文课堂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大家开始呼吁“语文教学,切莫种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园”!   

  简约不是简单,是在教学中尽量排除一些形式的、无休止的、不必要的、闲散的东西,最大限度的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特级教师贾志敏执教的《给予树》,我觉得他的教学设计正体现了语文的“简约美”:第一课时:一、介绍背景导入课文;二、教师范读课文,三、学习生字新词。四、指导学生读通课文,了解内容大意。五、指导背诵第六小节。第二课时:一、联系课文内容填空:我()极了,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二、出示:“担心、生气、高兴”,讨论:母亲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然后用上这三个词语,说一串话,用上书上的内容。三、指导写几句话:替那个女孩子写几句感谢的话。四、拓展练习: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棵“给予树”,请学生到台前抽读树上的卡片。(卡片上是杨科、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海伦凯勒,老师做简单的人物介绍并推荐相关课外读物。)  

   贾 老师的教学设计十分简单,可仔细体会,却给我们诸多启示:正是没有细密的、多余的环节,学生才会有充分的时间读书、写字、说话、练笔,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正是由于教学设计的简约,教师才能抛开无形的束缚,跟着学生的思路,与学生真诚对话,如此学生也才会真正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共享知识的甜蜜,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删繁就简,简约为美。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就应该这样,花大力气去提炼教学主线,抓重点、轻一般,去枝叶、留主干,深入浅出、以少胜多。  

五、树立正确的课时观,让第一课时有效。  

不难发现,在当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第一课时正日益成为语文阅读课的一个怪圈:一方面,老师们都不怎么瞧得起它,认为第一课时内容单调,不够精彩;另一方面,觉得第一课时比较好把握,于是乎,教研员或是上级领导来听课时,又总是选择它。  

在平时的听课中,我们发现,语文第一课时的课堂上存在着以下问题:  

1、虚假的繁荣和热闹。第一课时的课堂,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小脸通红,小手直举,小嘴直张”的热闹现象,但细究其中原因,不难发现这般热闹景象仅仅浮于表面,并不代表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全面发展。因为许多学生对第一课时所学内容早已了如指掌,或者自认为掌握得比较好;对老师下一步要做什么,会怎么做,早已心知肚明,自然反应热烈,举手频频。  

2、缺失的容量和频率。与第二课时相比较,第一课时的教学容量明显不足,教学频率也慢了许多。引题花个三五分钟,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用掉二三十分钟,一个字一个字,从音到形到义慢慢地讲,细细地磨,无视教材的实际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原认知水平,教学步骤刻板陈旧,费时拖沓,让人听了有昏昏欲睡之感。  

3、单一的方法和手段。第一课时的课之所以老师们不爱听,学生也不爱上,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课堂上始终如一地采用一种或几种老办法进行教学:“这些生字的读音,有什么要提醒我们大家注意的?”“这些生字哪一个最难写,请你提醒我们?”这些方法不是不好,也不是不可用,而是很多教师没能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认知实际灵活采用。于是乎,课堂上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轮流把每个生字的音、形、义讲一遍。  

其实第一课时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有语文特级教师都非常重视第一课时的初读环节。我们去听特级教师上课,他们都会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时间很充分,还少不了指名让学生逐段逐段地朗读,检查读到位了没有。然后才开始课文的讲解。 于永正 老师就主张一篇课文首要达成的目标就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把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出来。   

    如何让让第一课时的初读教学变得扎实有效呢?我认为“第一课时”应包含以下板块:  

    (一)激趣引题——唤起阅读期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一课时学生刚刚接触新课文,能否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能否拔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至关重要。为此,开课伊始,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采用多种方法导入新课,或故事简述或激情叙说或资料呈现,让学生在教师激情的话语中,在生动的画面中,在动人的音乐中,在恰当的资料中走进文本,拉开课文学习的序幕,在走进第一课时的那一刻给学生吹来一股清新的风,带来一片迷人的景。在形式上吸引学生,在情感上震憾学生,在心灵上呼唤学生,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欲望。  

   (二)读通文本——高效初读文本  

  “书不读通不开讲”,说的是语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通”应是第一课时的重点,第一课时应放手让学生采取不同形式去读,引导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读中画出生字新词,难词难句,并通过学生间互相交流提供解决的办法。要让学生读重点、读难点,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难读处回读、反复读、示范读,以期达到通顺、流畅的初读效果。  

    (三)识写结合——落实字词目标  

    学习字词是第一课时的要务,教师必须抓细抓实。当然,识字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有重点、有针对性、有取舍地巧妙指导,而不要面面俱到,也不要机械重复。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写好字、识好词,扎实有效地完成第一课时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四)设难留疑——妙设阅读悬念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会引起人无限的遐想,给人更多的艺术享受。语文第一课时在结束时,教师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既符合从整体到部分的阅读教学规律,又使第一课时有味道、有看点。  

    虽然每一学段的阅读教学都有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也各有特点。但每一课时都有自己的“责任田”(教学任务),语文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时观。什么样的第一课时教学是成功、有效的?我想,如果它真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读通了课文,真的训练了学生的写字水平,那么我就觉得第一课时的教学就是成功的了。  

六、杜绝无效提问,让提问发挥功效。  

  我们的语文课上,屡屡见到教师不住地向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过去的“满堂灌”变为现在的“满堂问”。有些教师对“提问”的依赖已达到没有提问课堂教学就难以为继的地步。我听过一堂三年级的语文课《恐龙》,课文中对三角龙的描写是这样的:“三角龙的脸上有三只大角,一只长在鼻子上方,另外两只长在眼睛上方,每只角都有 一米 长——这样的脸型,任何动物都望而生畏。”在指导学生认识这种恐龙的形态特征时,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三角龙脸上有几只大角?分别长在什么地方?对于教师提出的这个问题的答案,课文中写得再清楚明白不过了,学生读过后也不致产生什么疑问。不知教师为何还要提出这样毫无思考价值的问题。如果是课堂上的“随意性”倒也罢了,但诸如此类平庸的问题,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这种“问答式”的“单边活动”,造成学生只能围绕着教师的问题转,只能复制教材或教师讲授的内容,最终导致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或主体地位的丧失。而且,对这样的问题学生也不屑回答,课堂失去吸引力。如果我们不能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组织教学,而是漫无目标地“因问而问”,用一个个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转,课堂教学的时间就会在这样的“教师喋喋不休地问、学生照本宣读地答”的过程中白白浪费掉。  

曾经听一位老师执教《跟踪台风的卫星》,教师在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时,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仔细读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台风和卫星的句子,用直线画出描写台风的句子,用曲线画出描写卫星的句子,然后再读一读,从中体会一下卫星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跟踪台风的。在学生充分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执教者始终围绕卫星是怎样跟踪台风这一问题,指导学生朗读、感悟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台风的狂暴与卫星紧紧跟踪、监视台风的本领。课堂上,没有什么旁逸斜出的问题,连板书内容都是紧紧围绕“卫星是怎样跟踪台风”这个提纲契领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作为教师只有不断锤炼课堂提问的艺术,才能发挥课堂提问应有的功效。  

    1、提问内容要有指向性  

    指向不明的提问往往会偏离教师提问的意图。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螳螂捕蝉〉一文时,老师抓住少年精心准备这一段组织教学,体会少年的机智。他是这样提问的:“这一段你体会到什么?”有的同学说:“我体会到少年很早”,有的虽然说到了机智,但不知所以然,最后老师在生拉硬扯中草草结束,教学目标未能很好达成。而有位教师却别出心裁,他采取角色扮演的形式,学生演少年来解答老师心中疑惑,老师说:“我对少年的这些做法有些疑惑,想请教文中的这位少年,不知谁愿意代替这位少年帮老师来解决。(学生来了兴趣,纷纷举手。)请问你一大清早在这转来转去的,露水沾了你一身你也不在意,都转了三个早晨了,你是在干什么呀?(等吴王说故事给他听……)那你带着弹弓又是怎么回事?(因为我说的故事是我自己编的,并不是真的,为了让吴王更能相信故事,我才来了把弹弓,弹弓是我的道具……)为什么选在清晨呢?(清晨才有露水……)不在王宫花园,换个地方不行吗?(有的说:“不行,王宫花园里有树、露水蝉、螳螂、黄雀,吴王才会更加相信。”有同学说:“吴王经常到王宫花园来,这才能碰到他,才好讲故事给他听。”)从师生的互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学得是多么兴味盎然,而且问题回答得是多么准确有理,教学目标的达成当然水到渠成。  

    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有必要细思量:我为什么要设计这个问题?还要反复推敲:为了体现问的意图,用怎样的语言表达才会一语中的?为了快速达标,教师不妨开门见山,让每位学生能明明白白知道你的心。清晰的意图给学生指明了思维方向,他们就会立刻投身到问题中,积极解决问题。  

    2、提问内容要有整合性  

    教师要做到“潜心会文本”,还要学会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教材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重新整合教材,从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创新素质的角度,从众多的“突破点”中筛选设计出能够促使学生认真探究的核心问题。  

    例如在教学《灰椋鸟》归林后的热闹情景的一段时,可以抓住“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句话,紧扣住“俱乐部”这个词问学生:“文中的俱乐部中的灯光、音乐、跳舞的人又分别在哪呢?”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灯光就是夕阳、音乐就是灰椋鸟的叫声、跳舞的人就是灰椋鸟,然后再让他们细细品味相应的句子,深入感受俱乐部的热闹与快乐,可谓水到渠成。这一问题的设计重组了这段文字,有效地整合了这段的内容,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通过对比找出相应句子,细读品味,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对灰椋鸟这个“俱乐部”也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繁琐零乱的问题既让无效的课堂对话滋长蔓延,又剥夺了学生自主读书、品味、思考的时间。老师要善于对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进行梳理整合,要剔除繁琐的问题罗列,一问一答式的讲解,使一堂课中的大问题少而精,牵涉的面广,研究的角度新,探究的层次深。  

    七、立足文本,让多媒体使用有效。  

    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教学新理念在课堂上得到了落实和体现,教师的教学行为也逐步跟进。但有些教师盲目开发教学内容无暇关照教材文本,甚至冷落、淡化、遗忘教材文本,认为媒体用的越多越好,课堂上音乐、动画、图片不断,看似热热闹闹,实则毫无价值可言。因此我们提倡多媒体辅助教学,那是立足在文本基础上的。  

    1、展示文本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它课程,它在教学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品位语言文字,与文本不断的对话,因此教学时不可能脱离文本教学,而文本常常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堂上集中展示,才方便操作。多媒体就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展示语言文字也好、展示课堂任务也好,都再也不用拎着一大堆的小黑板进教室上课了。  

    2、辅助讲解  

    有些内容如果仅靠语言的描述,是很苍白的,然而有了画面也许就会直观、易懂,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黄果树瀑布》中描写瀑布的一段话:“黄果树瀑布虽然不如庐山瀑布那样长……挟来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于黄果树的景象学生还能想象,然而訇然作响的瀑布声以及作者的观感,对没有亲临黄果树瀑布的学生,仅通过语言文字来感悟仍是不够的,因此在此教学时,恰到好处地出示一段剪辑过的黄果树瀑布录象,那飞流直下生紫烟的壮观场面,那声势浩大绵延不绝的声响,真实而摄人心魄。看后,学生交流感受,有学生脱口而出:“这丝毫不比‘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逊色!”有学生说:“黄果树瀑布太让人震撼了刚刚我仿佛来到了它身边,似乎它的水珠就打在我的身上、脸上。”还有同学说:“黄果树瀑布流水声震耳欲聋,它的气势雄伟壮观,让人望而生畏!”……这些感悟有的是超越书本的,若没有恰到好处的媒体辅助教学,或许学生就不会产生如此感性与真切的体验了。  

    3、作品展示  

当学生的任务完成之时,利用多媒体就可以便捷地展示学生的作品了。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得到满足,体验到了学习本身所带来的快乐,进而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全面地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因此,多媒体的使用不能泛滥,要用得恰到好处,这样才能使语言的学习丰富、生动起来,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与此相对的是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老师,多媒体运用的意识太强,走向了形式化,书本上的大段文字上了幻灯片,还有一些精美的文字变成了粗劣的图片,在学生眼前晃动,代替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体验、理解。实际上,画面只能作为理解语言的辅助手段,而不能作为丰富语言内涵的全部。台湾小语专 家苏兰 老师说得好:“别让语言输给画面。”也就是说在阅读教学中,任何脱离语言感悟、品味的画面欣赏都是肤浅的。  

   八、精心选择作业,不要让劳动无效。  

  在当前开展教学有效性研究成为一个“热点”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反思一下:当今我们教学中存在哪些无效的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在此我要特别指出我们语文学科在布置学生作业方面,还存在不少无效劳动。我们让学生做了太多的作业,数一数我们的作业本的类型,就有《习字册》、《语文练习册》、《补充习题》、课堂作业本、回家作业本、小练笔、日记本,还有一些名目繁多的试卷集等。对于作业练习,不少学校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即“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错必纠、有练必评”。这“五必”其本身是无可厚非的,很多语 文 老师给自己套了个“紧箍咒”——把太多的时间花在了作业的大量布置与批改上,教学这一复杂的脑力劳动这时候成了批改作业这一简单的脑力劳动。而作为最重要的教学资源的文本,我们却很少有时间去研读。这种本末倒置的现状,极大地制约了我们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益。要从繁重的作业批改中解放出来,我们唯有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当务之急,便是要研究作业练习的有效性。布置的作业要体现层次性和选择性。我认为,除了课后提出的必须做的重要习题外,对于那些《补充习题》、《练习册》或试卷上的习题,我们既不能一概排斥,也不能悉数照搬,我们必须从质与量加上控制。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之前,要浏览一下这些习题并进行必要的分析,有时有必要自己先做一遍,对内容及形式均系重复的习题,就不再重复布置;对那些思考价值不大,纯粹是编写者用以凑数的习题,则紧握摒弃;对那些能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的习题,在课堂教学时要得以体现(写入教案中)。要多布置一些类似于“超市购物”(我们称之为“作业超市”)形式的作业,给基础不同的学生以选择的自由,改变以往作业总是“一刀切”的现象,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同样不可忽视的是要给学生当堂练写的时间。语文课往往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写的训练常常被搁至课尾,拖到课外,课堂书面作业变成课外作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实践证明,把练笔落实在课堂,让学生当堂写,通过教师的巡视指导,可以端正学习态度,提高训练效果——字更端正,正确率更高,速度更快。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既发展了语言能力,又拓展了思维的空间。这样既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又能使学生从中领悟到有效的学习方法,还能大面积地有效地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正确把握新课程理念,把准课堂教学目标,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教学环节,确定教学策略,应该可以有效地避免新课程目标推行过程中出现的低效教学行为,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让我们一起追求更有效的语文教学,打造有内涵的语文课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浅谈语文有效教学的几点策略
群文阅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实践
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转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
有效教学讨论
浙江省小学各科教学建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