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雍正的宠臣李卫,权力巅峰时期有多牛?也就雍正能治得了他
userphoto

2023.10.07 辽宁

关注

不管是在《李卫当官》还是《雍正王朝》中,对李卫的定位都是:穷苦人家出身,得雍正帝与十三爷胤祥的重用,不仅特立独行,而且是一个三观很正的人。在皇四子胤禛登基称帝以后,李卫的仕途也发生了质的飞跃,从一个布政使擢升为巡抚,很快又做到了两江总督的职位上。

要知道很多寒窗苦读十多年的进士,甚至是榜眼、探花都没有这个穷苦人家出身的李卫在仕途上顺畅。不过他确实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雍正帝:你没有看错人,我不仅有能力有实力而且还绝对的忠心。

所以雍正帝敢对李卫放权,在两江,李卫基本上就是土皇帝般的存在。回到京城以后,在雍正帝绝对的恩宠之下,不仅可以干涉科举考试,甚至可以如入无人之境一样直接进入刑部大牢。

可以这样说在地方上,李卫无所顾忌。在达官贵人群集的京城,李卫还是无所顾忌。因为他所依靠的是一国之君雍正,还有常务皇帝怡亲王胤祥。有这两位的支持,李卫自然敢“无所畏惧”,什么都敢做。

当然这是影视剧中的李卫,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李卫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他确实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即便是放眼整个大清李卫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在他身上验证了一句话:书读得不好,不一定做不好官。

并非乞丐出身的李卫

李卫是一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并非杜撰出来的。他的祖籍是江苏徐州,康熙二十五年出生。不过历史上真实的李卫并非要饭出身,虽不是出身于达官贵人的家庭,但其家境非常殷实。

或许正因为出身于如此殷实的家庭,李卫从小便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并不需要通过寒窗苦读去改变自己的生活与现状,就这样一直混到了30岁。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封建社会,即便是商人家境再好,也不如做官的有地位,或许是李卫自己想要入仕途,又或许是感觉生活枯燥无味,李卫家里便给李卫捐了一个员外郎的小官做。

没过多久便入了京城任兵部员外郎一职,到康熙五十八年,33岁的李卫任户部郎中一职,从五品官。

从五品官,对于一个没怎么读过书而且还是捐官做的李卫来说,确实是一个非常高的起点了。李卫虽没读过几天书,但是却非常善于做官。李卫具有非常高的做官天赋,很快便适应了为官的生活,而且他非常善于抓重点、直击问题的要害。

因为李卫没读几天书,识字并不多,所以时时刻刻在身后会跟随着一位师爷,这位师爷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帮助李卫起草公文还有写奏章。李卫虽不喜欢读书,但他很喜欢听书,而且是一个非常具有正义感的人。

每次听书的时候,若是听到有奸臣要害忠良,便会非常的生气,甚至是激动地想要将奸臣“杀死”。李卫虽然自己不喜欢读书,但是他很尊重博学多识的文人,在自己为官以后,更是会出钱资助一些穷苦出身的书生,而且还出钱办过书院。

如此看的话,李卫确实是一个三观很正,而且具有爱心的一个人。这样一个人,会得到重用一点都不意外。

而且李卫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畏强权。我们都知道京城是一个达官贵人云集的地方,就像《康熙王朝》中孝庄说的一句话:你在大街上随便扔一块石头,很可能就砸到一顶红顶子。红顶子代表的并非一般的官员,按照清朝时期对朝廷官员服制的规定,只有一二品官员才能佩戴红顶子。

除了这些红顶子外,京城应该是皇亲国戚以及亲王、郡王最多的地方。随便哪一位都是李卫这个小小的五品官不敢得罪的,但李卫就是如此刚正不阿,在得知有一位亲王多收了库平银子以后,很是生气,直接将这件事情捅了出去让大家都知道。这位亲王无奈只好亲自向康熙承认错误。这件事情被还是皇子的胤禛知道了,在心里很是赞赏李卫。

在康熙一朝,李卫入仕途晚,没有平步青云做到大官也是很正常的。不过对于李卫来说确实一个很不错的开端,毕竟入了京城为官,才有机会结识天之骄子胤禛与胤祥。

雍正登基以后,李卫也算是正式开始自己仕途上的飞跃。

雍正刚登基之时,李卫还是在户部当值,并且在户部遇到了自己的贵人—怡亲王胤祥。胤祥在与李卫相处的时候便发现李卫不仅人品端正,而且做事的能力非常强,可堪大任。

“才品俱优,可当大任”

于是胤祥便将李卫推荐给了雍正,要知道雍正刚登基之初,遇到的问题非常多,急需要培养属于自己的势力坐稳皇位。而李卫恰当好处的出现在胤祥的视线内,坐上了仕途飞跃的快车道,一路飙升。

雍正一开始将李卫任命为直隶驿传道,正四品官;

之后不久又被任命为云南盐驿道,因为政绩突出,仅仅在雍正二年李卫便擢升为布政使,从二品官。不仅要主管全省的财政赋税,而且还要监管盐务,可见雍正对其确实非常重用而且信任。

从五品官一跃成为从二品官员,可能很多人一辈子都无法完成,而李卫仅用了几年的时间。

很多人会说:李卫不过是侥幸而已,毕竟雍正刚登基确实需要培养属于自己的势力,李卫在康熙朝时,没有依附于哪一位皇子,对雍正来说可以放心地用。

但仅仅是这样吗?当然不是!

有这样一件事足以说明,李卫并非只是一个大字不识的纨绔子弟:

从康熙晚年一直到雍正初年,各省的钱粮亏欠的非常多。雍正决心彻查此事,便下了圣旨。各地的官员接到圣旨便开始惶恐不安,而此时的李卫正在浙江总督的任上,听说了此事,便主动上奏雍正:钦差大臣若是初到地方的话恐怕会多有不便,希望雍正能准许自己协助钦差大臣一同审理此事。雍正看到李卫的奏折,便准许了,下旨让钦差大臣彭维新前往。

之后李卫便以过生日为由,让各州县的官员前来给自己过生日。在过生日的宴席上,李卫便将一些人叫到自己的密室内,让这些人赶紧如实上报自己的亏欠情况,并且跟这些人他自有办法处理。这些人本就让雍正的圣旨吓得惶恐不安,赶紧向李卫坦白,并且登记成册子,上交给了李卫。

我们再来说一说钦差大臣彭维新,也是一个干吏,当时正在户部尚书的任上,此人做事非常的仔细认真。在前往浙江之前,便已经在江南揪出了一堆贪官污吏,有功劳在,自然不将李卫放在眼里,气焰很是嚣张。

但是等彭维新到了浙江,很快便被李卫的协查清单给镇住了,为了尽快查清不得不与李卫一起商量该如何处理。李卫主动提出在共同查查案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争执,为此李卫故作为难。彭维新便主动提出要分县查案,此建议正好是李卫想要的答案。

李卫便让身边的人将所有的州县名字都写在纸条上,然后揉成纸团,让钦差大臣彭维新先抓,其实彭维新并不知这些纸条都提前被动了手脚,彭维新抓到的都是一些亏欠问题不大的州县,而那些亏欠问题比较大的,都在李卫那里。

如此一来,即便是彭维新再怎么查都没用。而李卫虽然名义上是在查,但实际上却是在督促各个州县赶紧将亏空补上。等到查完以后,李卫假装很为难的问钦差大臣彭维新:“大人,各地是否有亏欠啊?”

自然彭维新的答案是没有,李卫假装很意外,说自己调查的州县也没有。

此事上奏雍正,雍正非常高兴,即刻下旨对李卫大加封赏,加封太子太保衔,江浙一带的官员全部升一级。经过此事,在李卫手下的官员都对他五体投地,对这个没读几天书的纨绔子弟不得不另眼相看。

缉查私盐、 修筑海塘

其实我们看李卫,之所以在仕途上如此顺利,不仅仅是因为雍正帝对他的宠爱,他靠的是能解决雍正帝关心的实际问题,这样的办事能力并不是谁都有的。康熙晚年因为年老体弱,身体也不好,再加上烦忧九王夺嫡之争,确实有些在朝政上倦怠。使得官员的贪腐成风,各地的财政收入入不敷出。

而雍正帝登基后,首先就需要解决这个问题,恢复正常的赋税收入,将国库的亏空给补上。了解清史的应该,浙江地区不仅是出进士、状元最多的地方,也是大清的“钱袋子”。所以康熙与乾隆都先后六次下江南,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考虑到浙江的重要性。

既然浙江地区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两浙地区的盐运使的人选,更是直接影响大清的一部分赋税收入。这一重要的任务,雍正交到了李卫的手上。

在当时靠近两淮盐区的地方,不能就近买便宜的盐,只能吃高价的浙盐,因此便导致贩卖私盐的现象出现,官盐的运输以及销售自然便成了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李卫直接加强了稽查贩卖私盐队伍的力量,而且重点的目标就是大盐枭。

比如沈氏,在当时有名的大盐枭,沈氏手下有一百多人,而且好几艘大船,这样的大盐枭是很不好对付的,气焰非常的嚣张,连官府都不放在眼里。李卫便与沈氏斗法,成功将其擒拿归案。

另外李卫根据两浙地区的事迹情况,向雍正上疏,提出自己的想法:想要在两浙地区彻底地解决贩卖私盐的情况,就需要加强巡逻,以海宁长安镇为中心。同时提出,让副将以及守城的参将等人在江南苏、松、常、镇四府周围都要安排兵力,这样便可以随时缉拿贩卖私盐的人。

雍正对李卫的上疏全部照准,可以说在两浙地区,李卫的权力非常大,俨然就是土皇帝般的存在;不过他拥有极大的权力一切都是在为朝廷办事,为百姓办事,并没有滥用职权,为自己谋取私利,这也是雍正为什么敢对李卫放权的原因。

李卫在浙江任上时还做了一件对浙江百姓有利的事情—修筑海塘。

海塘在浙江沿海的百姓用来抵御海潮的重要工事,尤其是钱塘江口的海宁塘是最为险要的,李卫很重视海塘的修筑,几乎年年都会奏请雍正整治,并为修筑海塘多方面筹措资金。

我们都知道雍正皇帝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比较刻薄的皇帝,处理朝政事务非常的严谨,可以说在整个大清都是罕见的。而李卫这样一个通过捐官入仕途的人,能够在雍正一朝不仅官运亨通,而且仕途非常顺遂,成为雍正的心腹大臣之一,靠的就是:他非常清楚雍正帝对朝廷官员的要求以及口味,他做到了雍正喜欢的样子。当然雍正喜欢的官员自然是能干实事而且真心为朝廷,为百姓考虑的干吏,李卫做到了。

到达权力顶峰时期,除了雍正无人能制约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即便是李卫再能干,雍正也有对他不满意的地方,为此雍正经常在给李卫的奏折上说李卫“礼貌疏慢”“盛气凌人、傲慢无礼”“任性使气”等这样训斥的话,也足以看得出李卫在浙江任上,虽然是个做实事的干吏,但也非常跋扈、不可一世。

但毕竟人无完人,既然有用的到李卫的地方,雍正自然就要忍受李卫的缺点,毕竟李卫的跋扈也是雍正宠信的结果。

况且一位忠心耿耿而且踏实为朝廷的官员还是不好培养的,雍正七年,李卫加兵部尚书衔,另加太子太傅衔,俨然成为朝廷一品大员。

因母亲病逝李卫回乡丁忧三年的时间,三年后李卫回到京城暂时代刑部尚书的职位,不久又出任直隶总督一职。直隶总督不同于其他的总督,雍正明提督以下文武官员全部受李卫节制。也就说李卫成为执掌治理军务、政务、河道、巡抚事等所有事务于一体的最高级官员。

即便是朝廷在直隶设置的八旗驻防的副都统(正二品),都要听从于李卫。

有了权力,李卫便可以更加大胆地为雍正效力。而且他本身就不畏强权,有了权力便可以更加无所顾及为朝廷效力,只要是看到谁贪赃枉法,李卫不管他是朝廷重臣还是达官贵人,亦或者是亲王等,都敢弹劾。

比如鄂尔泰(雍正三大宠臣之一)的弟弟鄂尔奇,任九门提督一职,“坏法营私,紊制扰民”,李卫查清之后,直接向雍正弹劾了鄂尔奇。

一边是自己得心腹大臣、改土归流的功臣鄂尔泰,一边是自己无比宠信的宠臣李卫,雍正帝自然是两边都不得罪,将自己的帝王术发挥到了极致。

上以鄂尔奇为鄂尔泰弟,曲宥之;奖卫,命议叙。

雍正帝曲意宽恕了鄂尔泰的弟弟鄂尔奇,而对李卫则是大加褒奖。

当朝一品大员鄂尔泰的亲弟弟,李卫居然敢直接弹劾,并不害怕会得罪鄂尔泰,可见其勇气。弹劾了当朝一品大员的亲弟弟,还能得到雍正帝的褒奖,也足可以看得出雍正帝对李卫的宠信确实是常人不能及的。

可能有人不是很理解:朝中并不缺乏干吏,为何李卫会得雍正帝如此宠信呢?

有这样一件小事:雍正朝雍正帝的三大宠臣:李卫、田文镜与鄂尔泰。田文镜这个人有些小杜经常,见不得雍正帝如此宠信李卫,便有些妒忌,经常会在雍正帝跟前说李卫的坏话。雍正很清楚李卫的为人,自然不会轻易相信田文镜的话。

田文镜见挑唆不成,便转头去讨好李卫,想要与李卫结交。当时恰好遇到李卫的母亲病逝,田文镜便备下厚礼派人前去吊唁。李卫不但没有客客气气将其迎进门,而且还大骂田文镜是“小人”,直接将田文镜派去的人赶了出去,而田文镜的厚礼也被李卫丢进了茅厕之中。

作为一国之君最怕便是大臣们之间私交,或者是出现党争。李卫终其一生都没有故意与哪些朝廷命官交好,也没有因为惧怕哪位朝廷命官而违背自己的原则。正是因为这一点,让雍正帝对其十分地信任。

结语

雍正帝病逝以后,乾隆帝登基。我们都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李卫成为乾隆帝的臣子,没了雍正帝的庇护,李卫是不是就不敢那么放肆了呢?

当然不是!

毕竟乾隆刚登基,还没有坐稳皇位,也没有培养出属于自己的势力,虽说李卫是皇考雍正留下来的老臣,但李卫确实是有实力,乾隆对其照样很是信任而且重用。

乾隆元年,李卫不仅任直隶总督而且兼管直隶总河一职,职权范围进一步扩大,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而且李卫还是一如以往“看不顺眼”的就直接弹劾,比如在乾隆二年,李卫弹劾了诚亲王府的护卫,乾隆为此赏赐了李卫四团龙补服。

乾隆三年,李卫弹劾河道总督朱藻,并且弹劾成功。一时间李卫成为朝廷上下、文武百官眼中的“包青天”,朝廷官员见到李卫大多都退避三舍。

这一年的十月不畏强权的李卫病逝,乾隆下旨按照总督例进行厚葬,赐号“敏达”。

李卫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得雍正、乾隆两朝皇帝重用,从一介平民做到了封疆大吏、一品大员,而且还曾拥有无人能及的权力。

当然李卫之所以能得此,不仅靠自己的忠心耿耿,更加靠的是自己一心为民、为百姓朝廷干实事的底气,有这样的底气做支撑,再加上遇到了工作狂雍正帝,自然毋庸置疑会得到重用。据说李卫任直隶总督会浙江视察钱塘江工程时,当地的百姓居然绵延数十里迎接李卫,得民心如此,李卫也算是不枉此生了。

参考资料:

《清宫秘史》

《清史列传—李卫》

《清世宗实录》

《清高宗实录》

#历史开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雍正的四大宠臣中为什么只有李卫善终呢?
李卫深得雍正信任,为什么乾隆却极度憎恨李卫
雍正的宠臣李卫,在乾隆时不受待见?乾隆:把李卫的神像烧了!
宠臣李卫:巅峰时期有多嚣张?
雍正驾崩后,李卫瞬间失去了最大的靠山,乾隆又是如何对付他的?
雍正的四大宠臣为什么只有李卫善终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