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入缅作战失败后,杜聿明为何不跟史迪威去印度,而是走野人山回国

在杜聿明的军事生涯中,相较于淮海战役兵败被我军俘虏的经历,1942年远征军在撤退过程中兵败野人山更让其难以释怀。这也是杜聿明在指挥作战中最不愿提及的痛苦记忆,以至于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也是草草几句笔墨带过。

那么,在远征军要撤退回国时,选择从野人山撤退的杜聿明到底是功还是过,为何这个决定会困扰这位名将的一生呢?

本次就来探讨,杜聿明要远走野人山,其背后的真相到底杜聿明是对还是错?

抗战时期的杜聿明将军

国军和史迪威的矛盾

要说杜聿明远走野人山的诱因,就不得不说这里面的关键人物——史迪威。这位从始至终都在影响国军第一次远征缅甸决策的倔强老头。

国军远征军入缅作战,由于盟军三方(英美和国军)矛盾重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日本南方军入侵东南亚的1942年1月,老蒋就准备派兵入缅保护仰光和滇缅公路和囤积在腊戍的物资,但英军犹犹豫豫,导致远征军时而准备东调,反反复复,捉摸不定,坐使仰光沦陷。

这其中的一个原因在于当时的英军瞧不上老蒋,为此老蒋特地找来了美军在东南亚的参谋长——史迪威少将,想利用史迪威的地位,让远征军得以入缅作战,保护补给线。

远征军指挥官史迪威将军

事实上因为入缅作战,史迪威确实和老蒋有过一段时间的蜜月期。

当时老蒋是明确让进入缅甸作战的国军部队受史迪威的指挥,这一点也得到了史迪威本人的确认和国军代指挥杜聿明(总指挥卫立煌没到位)的亲口确认。

在《史迪威日记》中是这么记载:

“显然,他(老蒋)已告诉第五军和第六军,一旦我到达缅甸,便只服从我的命令。他看来渴望战斗,对于英军不断后撤、迟缓的状态已极其不满;对于他们的动机、意图也极其怀疑。我向他做了保证。我对他说,我指挥他们,而他指挥我。

老蒋和史迪威的初步认定是老蒋指挥史迪威,史迪威负责指挥远征军。”

杜聿明也在其回忆录中说过,1942年3月4日老蒋亲自对他 “你归史迪威将军指挥”,要对史迪威的作战部署和命令绝对服从。随后杜聿明反问: “如果史迪威的命令不符合你的决策时应如何办。” ,最后老蒋回道,如果遇到分歧可以通过电报向其请示。

因此最初的部署是老蒋指挥史迪威,史迪威指挥远征军。

老蒋(左一)和史迪威(右一)有说有笑

可到了实际作战的时候,双方就因为磨合和理念问题发生了冲突,导致矛盾越来越大。

先是在戴安澜将军指挥的同古会战中有争吵。

杜聿明主张固守防线,一旦事情有变可以就地突围,事实上当时200师已经防守同古20多天,已经完美的牵制日军,但这个时候日军援军也陆续赶了过来,如果不撤退就会有有全军覆没之虞。

但史迪威显然看到200师的超强战斗力被震撼到了,也认为其他国军和200师差不多,因此建议对仍坚持对日军展开对攻,史迪威对杜聿明说道“如果我们能集结起3个师,我们就有可能挡住日本人。就这样两人因为这个事争执甚烈,竟至闹翻,史迪威认为杜聿明保存实力,而杜聿明则认为这个老头喜欢作秀,拿国军士兵的生命开玩笑,随后在给老蒋的电报中说道

“他既不了解中国军的情况,也可以说不懂战术。”

入缅作战的远征军

虽然这件事在老蒋调和下以200师撤出同古而结束,但史迪威则认为老蒋拉偏架,也开始对老蒋有了其他看法,双方出现了裂痕。

而让双方彻底闹掰的,则是不久之后的曼德拉战役(会战)。

根据当前的战局,史迪威不赞同守曼德勒。

他认为曼德勒虽有城墙可倚靠,但实际上在日军的火炮和飞机面前,并无险可守。但老蒋认为“这里是缅甸防御的关键。别管它的南边发生什么,盟军必须在曼德勒部署坚固的防线,保住它。”为此老蒋找来杜聿明向其吩咐道:

“如果日军攻势太强,我军不可在野外与其进行勉强决战,退一步准备曼德勒会战,或把住这个山口(指梅苗、曼德勒间)与敌作持久战。'

而对于杜聿明和史迪威的分歧,老蒋也觉得不能太偏向杜聿明,于是让他以后负责听指挥作战就行,以后远征军的指挥就交给史迪威和新调过来的远征军总司令罗卓英完全负责就行。

罗卓英(左二)和史迪威(左三)一起检阅军队

当时杜聿明和史迪威两个人犟到什么程度?

在曼德勒期间,每当史迪威要提议对的日军进攻时,杜聿明就立刻装模作样的跑去指挥部打电话,然后在电话里没完没了地喊叫,有时甚至还假装看不到史迪威。有一次史迪威要调动廖耀湘的新编22师(第五军仅次于200师的王牌),杜聿明一个电话直接让廖耀湘装病(肚子疼)就是不进攻日军。

何应钦系的杜聿看不上,陈诚系的罗卓英史迪威更看不上。

在曼德勒会战时期,罗卓英和杜聿明发生过不少的芥蒂,杜聿明认为罗卓英太面了,对史迪威太软弱,没有立场。而对于得罪杜聿明的罗卓英,史迪威也对不是很喜欢,主要是因为罗卓英不能限制和管理杜聿明让其经常常唱反调,自然也迁怒到罗卓英。

而且还认为没有立场的罗卓英甚至还不如杜聿明。当时史迪威对杜聿明的评价是是个很难对付的人,而对于罗卓英,则是认为是不堪大用。

就这样,史迪威和杜聿明在作战的问题上矛盾不断,而罗卓英只能两边来回跑进行协调。

老蒋视察远征军

其实无论是同古还是曼德勒,史迪威和杜聿明在这件事上很难说谁对谁错,毕竟出发点是不一样。

史迪威是想通过在进攻中击败的日本,来巩固他的地位获得战区指挥权。而杜聿明乃至老蒋都认为,在缅甸和日军作战能找到机会打赢当然更好,但远征军的主要作用是保卫关内抗战的生命线——滇缅公路,一旦这条路被切断,是打多少胜仗都挽不回来的。

而双方各执一词,也为后续国军的撤退野人山的不合失利,埋下了伏笔。

沿着小路前进的史迪威(右一)

合作破灭杜聿明远走野人山

而在这几个月的指挥中,史迪威也认识到,英军靠不住,之前一直挺他的老蒋更靠不住,在他看来只有美利坚战士才能拯救自由盟军,因此也多了想要获取中缅战区指挥权的决心。

很快这个机会就来了。

1942年4月28日,日军一支偏师突然占领由国军66军把守的腊戍地区,切断了在缅远征军的退路。情况万分危急,(事实证明腊戍失守也是远征军大溃败的最主要原因)

1942年5月,英军方面指挥官亚历山找来罗卓英和史迪威,对他们沮丧的说着:

“目前已经是一个败局,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盟军军队必须有计划,有秩序地撤退,否则那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英军将领亚历山大

而当时盟军撤退无非就是2条路:

要么沿着英帕尔-曼西小道去印度,要么沿着密支(后边的NA字怕和谐就不打了,以下也是如此)以北的原始森林也就是后来的野人山回到云南。

在这里史迪威再次和杜聿明发生冲突。

史迪威认为应当沿着缅西的铁路(实际上在撤退中也被炸毁)撤退到英帕尔休整,与接应的英军组成防线守卫印度。其实他还有私心在里面,他想通过带远征军去印度后,利用他战区参谋长之便,通过重新武装这些远征军,来对其都进行控制,摆脱老蒋对他的束缚。

而杜聿明则是相反,他认为立刻对进攻腊戍的日军展开反攻(实际上那里的日军仅仅只有10个中队的轻步兵),如果打赢可以在腊戍以北建立阵地继续抵抗日军,如果攻不下的腊戍则可以沿着密支的原始深林撤退回国。

第一次远征作战形势图

当时杜聿明的想法得到了土木系将领林蔚的同意,林蔚在后来的回忆录中也提到:

“委员长要求尽量把入缅部队安全无恙地撤回国去,为了接济这次撤退,重庆方面已经派出宋希濂所部李云鹏的36师和威葆裕的预备2师,在惠通桥东岸沿江布防,在腾冲怒江沿岸”

其实杜聿明在当时决定不走英帕尔,而走密支森林(野人山)主要有两点考量

其一,就是觉得史迪威动机不良。

就是从多日相处中,史迪威这个在他的眼里十足的利欲熏心之人,他拉拢孙立人、廖耀湘等人,在杜聿明眼里他就是第一个想要骑在国人身上指挥的糟老头,深受黄埔自强精神熏陶的杜聿明可不愿意一直受到这个老头的指挥。

一旦他带领个远征军特别是精锐的第5军进入印度,英军能让其进去么,能让他们带武器进入么(后来事实证明杜聿明的想法是对的,当孙立人代新38师进入印度后被拒绝入境)。自己好不容易攒下的家底就要给史迪威做嫁妆了。杜聿明的这个猜测确实有一定道理,当新编22师和36师进入印度后,很快被史迪威以美式武装起来,虽然战斗力得到恢复,但基本被史迪威收编。

所以杜聿明宁可向北去闯野人山回到国去,也不愿意到印度去受史迪威的洋罪。

史迪威和卫立煌视察部队

其二,就是在远在重庆的老蒋的命令。

在撤退过程中,老蒋显然也从地盘和军队控制权思维来思考问题,他同样认为史迪威此举有吞并远征军的嫌疑,而且老蒋想的更深,当初让大量精锐部队成立远征军的目的如何,还不是为了保卫滇缅公路,现在公路没了,自然要回到国内,如果部队全被史迪威拉走了,去搞什么所谓保卫印度,那云南防线势必空虚,事实上都知道英军即使放弃缅甸也不会放弃印度,在印度有上百万的军队,压根就不需要远征军去守。

在5月10日撤退前,老蒋多封电报送到罗卓英和杜聿明手上。

“不行,我的部队,不能让他带到外国去,我的部队就是拖散了,拖垮了都要给我拖回来,就是都成了些尸体,也要给我拖回来埋。”

所以老蒋综合史迪威在之前指挥远征军作战时的各种越权和表现来看,他判断这老头动机不纯,自然也不会让杜聿明带人去印度,真这样老蒋的部队可是连人带姓都姓史了。

史迪威检阅在缅甸作战的驻印军(由他完全指挥)

在这里有一个插曲。

史迪威让杜聿明去英帕尔撤退的时候,还是蛮有良心的,还主动让杜聿明赶紧跟上,并没有先跑。可作为杜聿明上司的罗卓英就没这么有骨气,按理来说,罗卓英应该是跟杜聿明一起走野人山的,但害怕身家性命他,最后选择了和史迪威一起,以至于杜聿明看见罗卓英跟着史迪威一道乘车远去,狠狠地往地上啐了一口痰:

“小(T)可(M)爱(D),都是些什么东西!” 。

回归正题,从杜聿明乃至老蒋决定中,我们不难发现,当时决定走野人山回国是主流的看法。

因此,当得到老蒋明确的回复之后,杜聿明也开始安排部队着手从野人山撤退回国。

很多人对于杜聿明从野人山回国存在误区,那就是除了孙立人的信38师,剩下都是跟随杜聿明一起翻越野人山,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远征军66军和第6军所部有一部分是跟随林蔚从店面公路回去,有一部分是沿着景栋小路撤回云南。

真正进入野人山的杜聿明所部第5军(新编22、96和200师)。

远征军将士

不过在翻越野人山的时候因为不了解野人山的地形,杜聿明犯了两个错误。

一个就是捡英军武器耽误出发。

杜聿明在进入缅甸会战的时候,那第5军的重武器几乎都打光了,毕第5军可是老蒋从当初苏援武器中抽调最豪华的装备组成的机械化师。在撤退途中如果是像叫花子一样回去,老蒋势必会不开心。而当英军撤退之后,营地里到处是他们丢弃的武器,杜聿明正是贪图这些武器导致,导致被日军穿插部队快速跟上,耽误了撤退的最佳时机。部队撤退时重装出发,很快被日军咬伤,损失惨重。

史迪威在其日记里是这么说杜聿明

“(杜聿明)被堆积在铁道线上的武器和弹药吸引住了,简直叫他大开眼界,他命令部队尽力收罗英军丢弃的物资,好像这些物资收罗得越多,就越能抵消远征军在缅甸失败的指挥责任似的,他根本不相信日军在攻陷腊戍后会有那么快的速度向西包抄”

杜聿明撤退路线

另一个是没提前准备好物资。

这一点尤为致命,远征军上下从杜聿明到下面的士兵,压根不了解原始森林有多恐怖,这里面的瘴气、毒虫、猛兽和悬崖,再加上5月份是缅甸雨季,路更加泥泞难走,而情势过分乐观的杜聿明在撤退中,没有提前准备好药品、粮食,反而带上大炮和压根就不能在丛林里的行走的汽车,一路走走停停,被日军切断退往国内的路线后,又不得已走陌生的道路,最终导致将近2万多人的远征军,因为伤兵和其他非战斗原因,永远也回不了国内,折损率达到了65%以上。

现今的野人山

当时在野人山的远征军将士有多惨?

很多得不到救治的伤兵员只能被迫遗留在树林下面,任由毒虫侵咬和贯入身体,在没有赶紧水源和药品的情况下,这些战前身体强壮的战士因为蚊虫、蚂蟥等叮咬和而患病无法行走。疾病是一方面,还有就是饥饿问题,当时远征军将士食物匮乏到战马都被宰充当食物,这还不够,很多饥饿伤号因为误食野果和野草中毒身亡。就连杜聿明本人也在撤退的过程中患病躺在担架上。

从野人山突围出来的远征军

雨田君说

关于杜聿明选择从野人山会回国到底是对是错,一直总说纷纭。

但如果从当时的角度上想,不管是杜聿明还是国军指挥官都会选择野人山。

毕竟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对于杜聿明来说老蒋的命令肯定要遵守,而且从当时国军所处的环境上看,老蒋还要寄希望于精锐远征军回国继续防守云南。

所以杜聿明可以做到对老蒋问心无悔。

但杜聿明对得起老蒋,却对不起信任他,跟他在一起奋战的远征军将士们,因为杜聿明乃至老蒋对于史迪威的过度防卫,导致了他们不得不走不熟悉的野人山,而且杜聿明在撤退前未能考虑事情的严重性,也导致了很多人回不了家。

所以杜聿明对得起老蒋,却对不起普通的远征军将士……

— The end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杜聿明兵败野人山,士兵饿得连战马都杀了,那女兵结局如何?
入缅远征军野人山撤退:女兵遭雄性野人掳掠
入缅作战——悲壮的中国远征军(二)
远征军为啥跑到野人山?
杜聿明专列出轨差点丧命,缅人态度,折射出远征军和志愿军的不同
远征军出国一波三折,遇猪队友遭遇惨败;英军:牺牲你们我好溜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