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盛唐』唐玄宗的蜀中岁月,反思与悔恨交织出大梦一场[玄宗]

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七月二十九日,在经过了四十六天的跋涉之后,唐玄宗一行人终于到达了成都。

唐玄宗是唐朝第一个“出奔”的帝王,这一路上他尝遍了失去、恐惧、狼狈等多种滋味,内心深处的创伤有多重,悔恨有多深,只有他冷暖自知了。刚在成都站稳脚跟,八月十二日从灵武赶来的使者就给唐玄宗送来了一个消息,说太子李亨自作主张的登基了。万般无奈之下,玄宗也只得逊位。

随后,有官员贾至将《传位册文》写好,交给玄宗览读,玄宗一时之间感慨万千,对贾至说了这样一番话:

昔先帝逊位于朕,册文则卿之先父(贾曾)所为;今朕以神器大宝付储君(李亨),卿又当演诰。累朝盛典,出卿父子之手,可谓难矣。

想当年,睿宗传位玄宗,草写《册文》的正是贾至的父亲。听到玄宗提到这一桩旧事,贾至不觉伏地流涕,整个行宫浸透着悲凉。

说到行宫,其实玄宗的行宫只是前剑南节度使的一座使院,但颠沛流离了这么多日子,这个院子无异于仙境。你看,这茂密的竹子,你看这华丽的院子,这里不愧是天府之国。

在这里,唐玄宗将开始他一年零两个多月的蜀中生活,这段经历在他七十八年的人生中,短暂而难忘。在这里,他恐惧、他痛苦,他追忆、他悔恨,这些情感共同交织了唐玄宗的一场蜀中大梦。

一、追忆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白居易一首《长恨歌》记载了玄宗是以何种心境创作的《雨霖铃》,而这一曲《雨霖铃》,也道尽了玄宗对杨贵妃的追忆。

关于《雨霖铃》的曲子,有人说是后来唐玄宗自蜀返京的途中,令张野狐所作。然而也有很多人不以为然,陈寅恪先生就曾说过:“玄宗返回长安,行程是在冬天,与制曲本事气候情状不相符。”

因此,《明皇实录补遗》中的记载,就显得可靠多了:“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玄宗)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短短数语,悲伤气氛已然被勾勒的淋漓尽致:霖雨不停,马铃声在山中回响不绝,显得异常清脆,但在闻者心中,却又显得那么空洞。此情此景,也勾出了玄宗对于贵妃的思念,于是他便做了《雨霖铃》的曲子。而到了成都之后,玄宗又将曲子交给了张野狐演奏。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明皇实录补遗》中说唐玄宗“入斜谷”,这是有误的,玄宗一行人是从散关南下,入汉中,赴剑门,这首曲子也于此行途中所写。

二、反省

入蜀的途中,玄宗一直在反思这一切究竟是怎么造成的。逃至咸阳的望贤宫时,由于负责接待的官员都已逃走,迎接他的只有门前冷落。一些老百姓见状,也拿出粮食,以解皇帝与众人的饥肠辘辘。玄宗心里异常沉重,不仅“掩泣”,对父老们深情地说道:“此朕之不明,悔无所极。”

而在经历了李白笔下“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到达剑阁时,玄宗下了《罪己诏》,此时他不仅承认了自己的“不明”,而且还“罪己责躬”。

抵达成都之后,玄宗颁布《大赦令》,这里,他具体分析了自己的用人不当,比如说道:“杨国忠厚敛害时,已肆诸原野;安禄山乱常构祸,尚逋其斧钺。”

在痛恨杨国忠和安禄山的同时,玄宗也想起了李林甫,在历经劫难之后,玄宗终于认清了李林甫“奸相”的嘴脸,他评价李林甫道:“是子妒贤嫉能,举无比者。”

给事中裴士淹趁机追问玄宗:“陛下诚知之,何任之久邪?”是啊,您既然知道他们是嫉贤妒能的小人,为什么还要重用他们那么久呢?对此,玄宗只能默然,无以应答。内心的悔恨,应该已经写在了脸上吧。

三、缅怀

反省之后,玄宗也不由自主的开始缅怀起昔日与自己一起创业、拼搏的贤臣们。比如姚崇。至德元载(756年)十月,唐肃宗命房琯为主帅,讨伐长安叛军,消息传到成都,玄宗与给事中裴士淹预测此战胜负。玄宗认为:房琯“不足以破贼”。

那么谁能破贼呢?玄宗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说:“若姚崇在,贼不足灭也”。

言语间,有对姚崇的追思,还有对姚崇的敬佩。后来的结果也验证了玄宗的猜测,房琯果然战败而归。只可惜,姚崇已经不可能在了。

玄宗缅怀的贤臣,还有开元最后一位宰相——张九龄。据李肇所撰的《唐国史补》记载:玄宗至蜀,每思张曲江则泣下。

为何玄宗这么思念张九龄呢?原因在于张九龄是最早提醒玄宗提防安禄山的人,用现在最流行的话说,他是天宝之乱的“吹哨人”。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派安禄山讨伐契丹,安禄山盲目出击,打了败仗,被押解东都,军法处置。但唐玄宗却觉得安禄山骁勇,不打算处死。而张九龄则坚持进谏,认为必须除掉安禄山:“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

只可惜玄宗不听,把安禄山放了回去。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果真让张九龄言中了。相信此时身在成都的唐玄宗,内心一定悔之莫及。

为了表达追思之情,至德二载(757年)三月,唐玄宗派遣使者前往韶州曲江祭奠张九龄亡灵:“兼赍货币,以恤其家,其诰辞刻于白石山屋壁间。”

这既是追思贤臣,又是在追忆开元年间那一段美好的时光吧。

其实,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晚年昏庸政局下各类矛盾的总爆发,即便当年听从张九龄的话,杀掉安禄山,谁又能保证没有下一个“张禄山”呢?

四、超脱

外面的世界烽火不断,但蜀中的岁月却很平静。

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玄宗追思着往事,怀缅着故人,祭奠着逝去的爱恋,逐渐让自己超脱于现实的尔虞我诈、纷乱复杂了,甚至开始奔着仙界而去。

孙思邈,我想大家并不陌生,他是唐初著名的药王,传说也非常之多,有人说他年近百岁,视听不衰,可称之为不死神仙般的人物。

而据《酉阳杂俎》记载,唐玄宗在成都的某一天夜里,竟然梦到了孙思邈。在唐玄宗的内心中,他一定认为这是上天的某种暗示吧,于是玄宗决定:

命中使赍雄黄十斤,送于峨眉顶上。

如此虔诚,也说明了玄宗的求仙情节,当然也反映了他在放下一切后,内心的空虚寂寞冷。——这或许也是唐玄宗蜀中岁月的小插曲吧。

五、尾声

唐玄宗的蜀中岁月,过得像一个普通人,他再也没有干预过军国大政,尽管在退位之前,他明确要求唐肃宗,军国大事必须先报告给他。他也确实有点像普通人,因为只有一个普通人才能毫无顾忌的沉浸在回忆里,忘不掉情人与故人。

这段充满悲凉的日子,让闻者心酸,但这种心酸自然也抵不过对玄宗的心痛。正如唐德宗时期,政治家陆贽所评价的那样,玄宗前期肯纳谏、会用人,于是“朝清道泰,垂三十年”,但“侈心一萌,邪道并进”,于是,

大盗一兴,至今为梗”

确实,安史之乱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子孙后代都在啃食着这个苦果。

最后说说蜀中岁月的结尾,玄宗并不想在蜀中过完自己的一生。传说他曾走过一座名叫“万里”的桥,然后高兴地对属下说道:“行地万里则归

行了万里,还是想回去,这应该是玄宗的真情实感。而待到唐肃宗光复两京,唐玄宗也终于回到了长安,只不过等待他的,也将是遗恨绵绵的悲凉暮年……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

《资治通鉴》《酉阳杂俎》

《全唐文》 《唐国史补》 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岁月不老[雨霖铃]
安史之乱之二(安禄山·上)
闲坐说玄宗
安史之乱早有预兆 一首诗四句话, 句句言中
雨霖铃·全文及赏析
朦胧资鉴录(二一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