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迎茬大豆的根际微生物

 

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及农艺对策研究*

第十一报 重迎茬大豆的根际微生物

(公开发表于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9.12.03)

何志鸿
1,3   许艳丽2   刘忠堂3,4   韩晓增2   何雪莹3

1黑龙江省科技厅, 哈尔滨 150001   2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哈尔滨, 150040

3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哈尔滨, 150050   4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哈尔滨, 150086

 

    通过连续8年在全省6个生态区99区固定轮作场圃综合试验,试验区专项研究,框区、盆栽试验,实验室分析,以及大量的大面积生产调查,发现大豆重迎茬种植,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区系构成发生变化。总的趋势是细菌数量减少,真菌、放线菌增加,在真菌中病原真菌增加。由于根际微生物的这种变化,重迎茬大豆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也是造成大豆重迎茬减产的一个原因。

关键词  大豆;重迎茬;根际;微生物

重迎茬是我国大豆主产区、特别是黑龙江省生产中愈来愈严重的一个问题[1,2,3,4,30]。重迎茬大豆产量降低、品质变差[1,2,3,4,10,12,13,14],引起了各级领导机关和科研单位的极大重视。在黑龙江省政府和国家科技部的支持下,从1993年开始,先后确立为省和国家重点课题、重大课题、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分三个阶段、组织省属和中直科研单位287名科技人员,分5个专题13个子专题,在6个生态区、9个固定轮作场圃、23个试验示范区,进行多学科、多部门的联合攻关,基本探明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提出了减缓产量损失的7条农艺对策。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这些研究成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0,11,12,13,14,15,18]

本文为其中关于重迎茬大豆根际微生物部分,旨在探讨根际微生物对重迎茬大豆的影响及其在重迎茬大豆减产中的地位。

1.       研究方法

1.1 总体试验设计

1993年列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重点课题,通过招标,由原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江修业研究员主持第一期研究,主要在该研究所及其海伦试验站和部分合作单位以及该所的农村基点进行;1994—1996年列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重大课题,由省农科院等单位的刘忠堂、江修业、何志鸿研究员主持,通过择优,组织全省十多个科研、教学、推广单位的一百多名科技人员分工合作、联合攻关。第二期的研究课题设立重迎茬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原因与机理、农艺对策、轮作体系和技术示范5个专题13个子专题,在全省6个生态区设立9个固定轮作场圃和多处田间试验区,并辅以必要的框区和盆栽试验,进行必要的实验室试验分析研究,同时在二十四个主产县(市、农场)进行大面积的生产调查;1996-2000年列入国家“九五”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大豆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课题,为该课题03专题的01子课题的一部分。第三期研究工作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农业生态研究所许艳丽和韩晓增研究员、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刘忠堂研究员、黑龙江省科技厅何志鸿研究员主持,在前期的9个固定轮作试验场圃,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农业生态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等单位进一步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6个县(市、农场)作为核心试验基点、17个县(市、农场)作为重点示范区,通过招标,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防所、解放军军需大学和沈阳农业大学参加根系分泌物和根际微生物以及生物防治方面的部分内容的研究工作,采取试验场圃定点观测调查、实验室分析测试、中试车间开发生产、试验区试验示范、生产田推广应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与开发。

1.2  固定轮作场圃

    在黑龙江省东部低湿地区(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和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南部黑土地区(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和东北农业大学)、中部黑土地区(中科院东北地理与生态农业研究所海伦试验站和省农科院绥化农科所)、中西部盐碱土地区(省农科院安达农科所)、西部风沙干旱地区(省农科院嫩江农科所)、北部高寒地区(省农科院黑河农科所)设立99圃固定轮作区,按照固定的种植模式,使试验区内每年都有正茬、迎茬、重茬各处理,随着试验的连年进行,轮作场圃中的重茬处理逐年为重茬一年、重茬一年和二年、重茬一年和二年与三年……。试验区每个小区12行,行长30m,行距0.7m,轮作方式与当地生产相一致:正茬为小麦玉米大豆(东部)、小麦小麦大豆(北部)、玉米玉米大豆(中南部、西部),迎茬为大豆小麦大豆或大豆玉米大豆,重茬为大豆大豆(重茬一年)、大豆大豆大豆(重茬二年)……;品种、密度、施肥、田间管理与当地生产水平相一致。各项主试验研究均在此等固定轮作区进行,根据需要另设框区、微区、盆栽试验与生产田田间调查。

1.3  根际微生物区系变化

取固定轮作试验场圃0-15cm根区新鲜土壤,选用相应的培养基培养,分离和测定样品中的真菌、细菌和放线菌密度,每个样品重复3次:真菌采用Martin培养基,28培养5d,细菌采用牛肉浸膏蛋白胨培养基28培养36-72h,放线菌采用甘油天门冬酰胺培养基8培养7-10d,分别计算每克干土中的真菌、细菌、放线菌的数量。

真菌鉴定采用魏景超编著的《真菌鉴定手册》的分类方法和K. H. 唐姆慈编著的《农业土壤真菌》。

1.4  根际病原菌的变化

取固定轮作试验场圃0-15cm根区新鲜土壤,选择相应的培养基进行培养,测定不同轮作条件下土壤真菌类群及数量。检测青霉菌(Penicillium)、灰葡萄孢菌(Botrytis)、镰刀菌(Fusarium)、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以及Rhizopus, 木霉菌Trichoderma, Altermaria7种主要土壤真菌。

1.5  根系分泌物与根茬腐解物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试验一、根系分泌物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以蒸馏水(对照)、正茬和重茬大豆土壤浸提液培养大豆,再将其根系分泌物按三种不同的量分别加入到PDA培养基中,共得到9种不同处理的培养基。分别向上述培养基中接种根腐病的3种病原菌半裸镰孢菌(Fusarium semitectum)、粉红粘扫菌(Gliocladium roseum)和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于25恒温培养,48h后开始测定菌落直径,每12h测量一次

试验二、根茬腐解物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用大豆的残根或凋落物与土壤混合培养紫青霉菌。

1.6  调控措施对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设立田间固定框区,试验区为草甸白浆土,按正茬、迎茬和重茬安排,设置常规施肥和保护性施氮处理,每个框区2.6x3.0m2,保护性施氮每平方米施用尿素氮3.6g,三料磷肥5.4g,熟石灰22.5g,麦秸300g,施入10-20cm覆土,播种时施三料磷肥2g,尿素氮1 g,加氮量1%的氮醌作种肥;常规施氮除不施氮醌和麦秸外,其余与保护性施氮相同。调查常规施氮与保护性施氮两种不同施氮方式下,正茬与重茬大豆根际和根区土壤中细菌与真菌数量及比例的变化。

    抗生菌试验在八五O农场进行,试验区为白浆土,栽培管理按“三垄模式”进行,链霉菌属抗生菌施用量50g/m2,海洋放线菌MB97系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从辽宁沿海海水及海泥中分离的1000余株放线菌中筛选而出,具有拮抗紫青霉菌及镰刀菌的活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重迎茬大豆根际微生物区系变化

大豆重茬种植,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发生了变化[13,16,17,19,20,21,22,23,25,28,29]。总的趋势是细菌数量减少,真菌、放线菌数量增多,细菌与真菌的比例(B/F)和放线菌与真菌的比例(A/F)降低(表1)。也就是说大豆重迎茬使土壤微生物区系由高肥的“细菌型”向低肥的“真菌型”转变。这种转变在大豆生育初期不很明显、也不很规律,从开花期开始,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与规律性。这可能与根系分泌物、根茬腐解物生育初期较少,但随着生育进程而增加有关。

1  重茬大豆根际土壤的微生物区系变化

生育期

细菌x105

真菌x104

放线菌x105

B/F

A/F

正茬

重茬

正茬

重茬

正茬

重茬

正茬

重茬

正茬

重茬

播种期

86.9

72.9

7.1

6.1

31.9

32.5

122.4

119.5

44.9

53.3

 

147.8

155.9

6.3

4.4

42.6

23.9

234.6

354.3

67.6

54.3

开花期

195.2

112.5

7.8

14.3

35.1

54.7

250.3

78.7

45.0

38.3

结荚期

125.1

124.3

13.3

17.0

53.7

55.4

94.1

73.1

40.4

32.6

成熟期

96.7

85.4

15.0

19.1

21.3

37.2

64.5

44.7

14.2

19.5

 

130.3

111.5

9.9

12.2

36.9

40.7

131.6

91.4

37.3

33.4

95-001-05课题03-1-2-7招标题目解放军军需大学技术总结报告整理

2.2  重迎茬大豆根际与根区土壤微生物的异同

土壤中的微生物主要分布在根际与根区[5,28,29]。重迎茬种植大豆,根际与根区都是细菌数量减少,真菌数量增多,但是二者有所不同:根际细菌减少的幅度较小,真菌增加的幅度较大。重茬大豆根际细菌数量减少到正茬的74.0%—78.6%,真菌比正茬增加了2.15—2.65倍;重茬大豆根区细菌数量只有正茬的19.6%—26.2%,真菌才比正茬增加0.31—0.37倍。因此,细菌和真菌的比值根际增加、根区降低(表2)。

1的结果是重迎茬大豆根际微生物的B/F比值降低,而此处是B/F比值升高,看来有些不一致。其实这是由于表2左半部测定的是根及其表面、即内根际与根面上的微生物,只有很少的根际土壤,而表1测定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的B/F值,包括了外根际、内根际和根面即全部的根际土壤。从表2可以看到,大豆鲜根上微生物B/F值,重茬较正茬只提高了1.15—1.35倍,而根区土壤中微生物的B/F值,正茬比重茬高4.1—5.6倍。可见根际微生物B/F值降低主要是由于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变化,而不是根表面上微生物区系的变化。但是重迎茬大豆根表面微生物区系变化得更为激烈。

2  重迎茬大豆根际与根区的土壤微生物

处理

根际(个/g鲜根)

根区(个/g干土)

有机氮细菌

107

无机氮细菌

x 107

真菌

x 102

B/F

x 104

有机氮细菌

x 107

真菌

x 102

B/F

x 104

正茬 

73.8

25.4

 4.0

24.8

10.7

234.0

4.6

重茬一年 

60.0

13.4

12.6

58.3

 2.1

306.0

0.7

重茬二年 

58.6

19.4

14.6

53.4

 2.8

320.0

0.9

G94B -05-04-01课题02-3子专题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研究结果

2.3  重迎茬大豆根际病原菌的变化

土壤中的病原菌是大豆罹病的重要原因,重迎茬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发生了变化,根际土壤中的病原菌也发生了变化[1,2,3,4,5,6,7,8,13,15,16,28,29,30]

取固定轮作试验场圃0-15cm根区新鲜土壤,选择相应的培养基进行培养,测定不同轮作条件下土壤真菌类群及数量。从检测的7种主要土壤真菌看,各种真菌在正、重、迎不同茬口的土壤中的分布存在着差别(图1)。正茬大豆土壤中以青霉菌(Penicillium)和灰葡萄孢菌(Botrytis)占多数,且数量明显高于重茬土壤;引起大豆根腐病的镰刀菌(Fusarium)则是重茬三年的高于正茬,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重茬三年高于重茬一年,正茬土壤中没有检出。

重迎茬大豆根际土壤的真菌中镰刀菌所占的比例发生了变化,正茬时占6.00%,重茬时提高到占31.12%(表3),占据了种群优势,侵染大豆根部,导致根腐病发生。可见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变化也是造成重迎茬大豆减产的一个原因。

3  大豆不同茬口主要真菌的数量与比例

处理

真菌总数

104/g干土

青霉菌Penicillium

镰刀菌Fusarium

104/g干土

占真菌总数%

104/g干土

占真菌总数%

正茬

17.75

11.08

62.40

1.06

 6.00

重茬三年

27.66

 4.99

18.04

8.61

31.12

G94B-05-04-01课题02专题原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海伦生态实验站的试验结果

1  不同茬口土壤真菌类群变化

Pen=Penicillium,  Rhi=Rhizopus,  Fus=Fusarium,  Bot=Botrytis,  Tri=Trichoderma,  Ph2=Phizoctonia,  Alt=Altermaria

G94B-05-04-01课题02专题原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海伦生态实验站的试验结果

2.4  根系分泌物与根茬腐解物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重迎茬种植的大豆比正茬种植的大豆土壤中多了前茬大豆的根系分泌物和根茬腐解物,它们对重迎茬种植的大豆的根际微生物必然产生影响[1,2,3,10,17,19,20,21,22,23,28,29]

由表4可以看出,3种病原菌在含有重茬根系分泌物的培养基上发育得好于在含有正茬大豆根系分泌物的培养基。说明重茬大豆的根系分泌物对于3种病原菌的生长有明显的化感促进作用,而且重茬大豆土壤浸出液培养的大豆根系分泌物的促进作用大于正茬土壤浸提液培养的大豆的根系分泌物,即重茬二年的大豆根系分物对病原菌的促进作用高于重茬一年、又高于正茬。同一茬口土壤浸提液培养的大豆不同浓度的根系分泌物,在本试验的浓度范围内没有明显而又规律性的差别。

4  大豆根系分泌物对根腐病病原菌的影响                                    φcm

       

半裸镰孢菌

粉红粘扫菌

尖镰孢菌

48h

60h

72h

48h

60h

72h

48h

60h

72h

正茬1(低浓度)

(对照1蒸馏水培养的大豆根系分泌物)

1.03ef

1.50c

1.60c

1.20bc

1.30c

1.43b

1.17e

1.40d

1.50d

正茬2(中浓度)

(对照2蒸馏水培养的大豆根系分泌物)

1.07ef

1.40c

1.53c

1.10bc

1.37bc

1.47b

1.10e

1.33d

1.53cd

正茬3高浓度)

(对照3蒸馏水培养的大豆根系分泌物)

0.80f

0.90d

1.00d

0.90c

1.50bc

1.60b

1.00e

1.70cd

1.85cd

正茬处理1(低浓度)

(正茬大豆土壤浸提液培养的大豆根系分泌物)

1.63bc

1.97b

2.47b

1.27abc

1.40bc

1.63b

1.80b

2.20abc

2.47ab

正茬处理2(中浓度)

(正茬大豆土壤浸提液培养的大豆根系分泌物)

1.67bc

2.13ab

2.37b

1.50ab

1.63bc

1.80b

1.73bcd

2.10bc

2.37abc

正茬处理3(高浓度)

(正茬大豆土壤浸提液培养的大豆根系分泌物)

1.57cd

2.07ab

2.37b

1.50ab

1.67b

1.87b

1.57bcde

2.47ab

2.60ab

重茬处理1(低浓度)

(重茬大豆土壤浸提液培养的大豆根系分泌物)

1.90ab

2.33a

2.83a

1.30abc

1.50bc

2.47a

2.30a

2.77a

2.90a

重茬处理2(中浓度)

(重茬大豆土壤浸提液培养的大豆根系分泌物)

2.07a

2.37a

2.93a

1.70a

2.13a

2.50a

1.80bc

2.10bc

2.60ab

重茬处理3(高浓度)

(重茬大豆土壤浸提液培养的大豆根系分泌物)

1.30de

2.07ab

2.37b

1.17bc

1.37bc

2.00ab

1.80bc

2.20abc

2.70ab

95-001-05课题03-1-2-7招标题目解放军军需大学技术总结报告整理

土壤中的紫青霉不仅影响大豆的结瘤,也影响大豆植株的光合固氮共生体系的生理功能[2,5,6,7]。用大豆的残根或凋落物与土壤混合培养紫青霉菌,结果发现,含有残根或凋落物的培养基上,紫青霉菌成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这表明残根和凋落物中的一些物质刺激了紫青霉,加速了它的繁殖。这些物质与根系分泌物和根茬腐解物是同源的。可见,根系分泌物和根茬腐解物对于根基土壤中的致病真菌有刺激增殖的作用(表5)。

5  重茬大豆的残根与凋落物对紫青霉菌的影响

     

紫青霉菌数(个/g土)

正茬土 

  8.0

正茬土+残根 

138.0

正茬土+凋落物 

159.0

重茬4年土 

 78.0

重茬4年土+残根 

760.0

重茬4年土+凋落物

720.0

95-001-05课题03-01子专题之ZB03项招标内容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结果。

2.5  调控措施对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农艺措施对于重迎茬种植的大豆根际微生物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可以采用相应的农艺措施减缓重迎茬种植对于大豆的不利影响[1,2,3,8,9,10,17,24,26,27,30]

2.5.1  轮作体系中连续施肥的影响

    在固定轮作场圃中连续施肥,对于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及区系构成有明显的影响[1,2,3,4,14,27],但不同种类的肥料影响不同。总的趋势是施用化肥使细菌数量减少、B/F值降低;施用有机肥,使土壤中的各类微生物都增加,但是真菌、放线菌相对增加得多,细菌增加得相对较少,因此,B/F值较对照降低;秸秆还田,使细菌数量增加、放线菌数量减少,因此提高了B/F比值(表6)。

6  固定轮作区连年施肥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处理

细菌数量(x105/g土)

放线菌数量(x105/g土)

真菌数量(x105/g土)

微生物总数(x105/g土)

细菌/真菌

无肥

 77.00

171.50

2.18

250.68

35.26

有机肥

109.24

285.98

4.71

299.93

23.32

化肥

 59.65

185.22

2.84

247.72

20.97

秸秆还田

106.99

 98.33

2.83

208.16

37.78

G94B -05-04-01课题02-3子专题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研究结果

2.5.2  保护性施氮的影响

按常规的方法施用氮肥,重迎茬大豆根际和根区土壤中细菌数量减少、真菌数量增加,B/F值降低。采取保护性施氮,无论是根际还是根区,土壤中的细菌数量没有明显的变化,真菌数量有所减少,B/F值上升(表7)。可见保护性施氮,有利于细菌的增殖、不利于真菌的增殖,能够调整土壤中微生物区系的组成,可以减缓重迎茬大豆土壤从肥力状况较好的“细菌型”向低肥的“真菌型”变化的进程。

7  保护性施氮对重茬大豆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处理

茬口

根际(个/g鲜根)Rhizosphere

根区(个/g干土)Root Area

有机氮细菌

x 107

无机氮细菌

x 107

真菌

x 102

B/F

x 104

有机氮细菌

x 107

真菌

x 102

B/F

x 102

常规施肥法

正茬

73.8

25.4

 4.0

 248.0

10.7

234

45.9

重茬一年

60.0

13.4

12.6

  58.3

2.1

306

 6.8

重茬二年

58.6

19.4

14.6

  53.4

2.8

320

 8.7

保护性施氮

正茬

44.6

20.6

 4.6

 141.2

1.3

186

 7.2

重茬一年

48.6

12.6

 3.4

 180.0

3.3

274

12.0

重茬二年

50.6

10.0

 2.5

 195.0

1.0

86

11.2

G94B -05-04-01课题02-3子专题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研究结果.

2.5.3  抗生菌剂的影响

施用链霉菌属抗生菌(50g/m2),刺激或抑制了土壤中一些微生物,改变了土壤中各种微生物的比例[24,26],但是同种抗生菌的不同菌株对土壤微生物的刺激或抑制效果不同。其中A20菌株使得细菌和放线菌的比例增加得多,真菌的比例增加得少,使B/F值有所增加,A/F值降低(表8)。

施用海洋放线菌MB97,使每克干土中真菌由5.4x104个减少到2.8x104个,细菌由2.5x107个上升到5.2x107个,放线菌由6.3x104个增加到17.4x104个,结果B/F值大幅度提高(95-001-05课题八五三核心试区结果)。

上述两个试验结果表明,抗生菌剂能够调节根际土壤中微生物区系的组成比例,但是不同种类的抗生菌以及同一抗生菌的不同菌株效果不同。

8  抗生菌剂对重迎茬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处理

细菌

x107

真菌

x107

放线菌

x105

B/F

x102

A/F

x102

空白对照

 21.18(100.0)

 18.44( 100.0)

 2.71(100.0)

7.83(100.0)

 6.80(100.0)

菌剂原料 

 48.87(230.7)

 16.24(  88.1)

 4.51(166.4)

10.84(138.4)

 3.60( 52.9)

A0

134.81(636.5)

181.96 (986.8)

 8.77(323.6)

15.37(196.3)

20.75(305.1)

A6

153.80(726.2)

257.59(1396.9)

 8.86(326.9)

17.36(221.7)

29.07(427.5)

 A19

117.59(555.2)

126.01( 683.3)

 5.87(216.6)

20.03(255.8)

21.47(315.7)

 A20

105.53(498.3)

 46.49( 252.1)

10.40(383.8)

 9.86(125.9)

 4.47( 65.7)

平均

127.93604.0

 153.00(829.8)

 8.48312.7

15.66199.9

18.74(278.5)

G94B -05-04-01课题02-3子专题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研究结果

3  结论

3.1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豆重迎茬种植,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发生了变化。基本趋势为细菌数量减少,真菌、放线菌数量增多,细菌与真菌的比例(B/F)以及放线菌与真菌的比例(A/F)降低,由高肥的“细菌型”向低肥的“真菌型”转变。这种转变从开花期开始,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与规律性。

3.2  重迎茬种植大豆,根际细菌减少的幅度较小,真菌增加的幅度较大;根区细菌数量减少的幅度较大,真菌数量增加的幅度较小。因此,细菌和真菌的比值根际增加、根区降低。根际微生物B/F值降低主要是由于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变化,而不是根表面上微生物区系的变化。但是重迎茬大豆根表面微生物区系变化得更为激烈。

3.3  重迎茬大豆根际土壤中致病真菌的比例发生变化,占据了种群优势,侵染大豆根部,导致根腐病发生。可见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变化也是造成重迎茬大豆减产的一个重要原因。

3.4  调控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变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组成,使细菌的比例增加、真菌特别是病原真菌的比例减少,从而为重迎茬大豆的生长发育创造一个较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减少重迎茬大豆的产量损失。

参考文献

1.       许艳丽、韩晓增主编。大豆重迎茬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5

2.       韩晓增、许艳丽主编。大豆重迎茬减产控制与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3.       申茂向主编。农作物优质高产研究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4.       王金陵主编。大豆[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5.       古古雅树主编。植物生理讲座 第五卷 物质交换与运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6.       E. W. 腊塞尔著,谭世文,林振骥,郭公佑等译。土壤条件与植物生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7.       F. B. 索尔兹伯里,C. 罗斯著,北京大学生物系译。植物生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8.       J. R. Wilcox.  Soybeans: Improvement, Production, and Uses(Second Edition)[M].  Madison, Wisconsin, USA. 1987.

9.        文景芝,张明厚。虫迎茬大豆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J]。大豆通报。199635-6

10.     王玉生、姜乃文,李国忠。大豆种衣剂的应用效果及发展前景[J]。大豆通报。199828-9

11.     何志鸿、刘忠堂、胡立成等。大豆重迎茬减产的主要原因及农艺对策[J]。大豆通报。199834-5

12.     何志鸿、刘忠堂、许艳丽等。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及农艺对策研究  --重迎茬大豆减产的主要原因[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3.21-4

13.     何志鸿、刘忠堂、许艳丽等。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及农艺对策研究 第一报 重迎茬大豆的产量和品质[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3.3

14.     何志鸿、刘忠堂、许艳丽等。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及农艺对策研究 第三报 重迎茬大豆的病虫危害[J]。大豆科学。2003221):40-44

15.     何志鸿、刘忠堂、许艳丽等。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及农艺对策研究 第四报 重迎茬大豆的土壤养分和养分吸收[J]。大豆科学。2003222):。

16.      许艳丽,李兆林,韩晓增等。大豆重茬障碍研究进展  II大豆重茬障碍机制[J]。大豆通报。2000511-12

17.      许艳丽。 连、轮作大豆土壤微生物生态分布特征与大豆根部病虫害关系的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5114

18.     许艳丽。连作大豆生物障碍研究[J]。中国油料。1997193):46-49

19.     杨庆凯、刘忠堂、何志鸿。黑龙江大豆重迎茬产生和危害的规律性[J]。大豆通报。199833

20.     贾新民、姜述君、殷奎德等。重迎茬条件下大豆根系分泌物对根腐病病原菌的影响[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199793):12-15

21.     高子勤、王书锦、胡春江等。连作障碍与根际微生态研究  I.根系分泌物及其生态效应[J]。应用生态学报。199895):549-554

22.     阎飞、杨振明、邹永久。大豆连作障碍中的生化互感效应[J]。大豆科学。1998172):147-151

23.     韩丽梅、王树起、鞠会艳等。大豆根分泌物的鉴定及其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J]。大豆科学。2000192):119-125

24.      韩晓增、许艳丽。大豆连作减产主要障碍因素的研究  I连作大豆根系腐解物的障碍效应[J]。大豆科学。1998173):207-212

25.      闫洪睿、刘英华,张雷等。黑龙江省北部高寒地区大豆重迎茬缓解剂筛选研究[J]。大豆科学。1997164):355-359

26.      陈宗泽。土壤病原菌对连作大豆的致病性初探[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9211):29-32

27.      季尚宁。土壤灭菌对连作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6274):326-329

28.      赵桂范,连成才,王成等。农艺措施对重迎茬大豆生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J]。大豆科学。1998173):248-255

29.      徐凤花,汤树德,孙冬梅等。重迎茬对大豆根际微生物的影响[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1998101):5-8

30.      Xingzhong Liu.  Histiry and status of soybean cyst nematode in China[J].  Internatioanl Journal of Nematology.  1997,7(1):18-25

31.      Xu Yanli .  The relation between soil-borne root diseases and continuous cropping barrier[C].  The 1st Asian Conference on Plant Pathology,  346

32.      Zu Wei Liu Zhongtang,  He Zhihong et al.  Study on the yield reduction mechanism of soybean planted under continuous and every second year cropping conditions[J].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1998, Vol.5 (2): 81-95

 

Study on the Reason Reducing Production of Soybeans

Planted Continuously and the way to Get More Output

---- Microorganism of Rhizophere Soil of Soybeans

He Zhihong1,3   Xu Yanli2   Liu Zhongtang3,4   Han Xiaozeng2   He Xueying 3

(1.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rbin, 150001

2.  Northeast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Agriculture Ecology, CAS, Harbin, 150040

3.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of Soybean Engineering and Techniques, Harbin, 150050

4.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rbin, 150086)

 

Abstract  The experiments had been carried out by 8 years in 9 rotation nurses with 9 plots and series of field experiments in 6 ecological regions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since 1993.  In the same time, the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in soybean field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when the soybeans were planted continuously and alternately, the composition of microorganism society of Rhizophere Soil would be changed.  In the generally, there was a tendency that bacteria would be reduced, and fungous and actinomyces would be increased.  Also, the fungous caused of diseases would be increased more than all.  The result was that growing and developing of continuous and alternate soybeans would be affected badly.  It was one of the reason to reduce output of continuous and alternate soybeans.

Key Words: Soybean; Continuous and Alternate Planting; Rhizophere Soil; microorganism

 



*本项研究为1993年黑龙江省科技攻关招标课题,主持人江修业;1994-1996年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合同编号G94B05-04-01,主持人刘忠堂、何志鸿、江修业;1995-2000年国家“九五“重中之重科技攻关课题“大豆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03专题(合同编号95-001-05-03)之01子专题,主持人刘忠堂、何志鸿、许艳丽。287名科技人员参加

**作者简介:何志鸿(1942-),男,研究员,主要从事大豆育种、栽培研究和科技管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农技帮 | 何为正茬、迎茬和重茬及重茬的危害!
大豆的轮作倒茬
根系分泌物与根际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综述(转)
大豆烂根病用什么肥料灌根?大豆抗重茬如何预防?大豆防治烂根病的方法有什么?
中药材三七叶子发黄怎么回事?重茬根腐用什么药灌根好?黄叶死苗烂根预防方法
大豆菌核病导致豆荚腐烂皱瘪,常查田选药防治,农业防治不容忽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