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啥意思
芦苇密密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 心中那女子,伫立在河水旁.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 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每当吟诵起《诗经》中的这首诗,眼前就浮现出一副图画:在深秋的河边,一丛丛芦苇迎风招展,白色的花絮上有晶莹的露珠在闪烁 ,好似主人公——一位英俊少年盛开的心事,纷乱而又纯洁。远处,有个美丽女子的身影飘然而过,少年急忙去追寻。他沿着河岸向上游追溯,可是河水汹涌阻隔,只能远远地朦朦胧胧地看到她的裙裾飘在风中;他又顺着水流往下游寻觅,依然只是隐隐约约地瞥见她在河的中间,好像一个缥缈的幻影,可望而不可及。
毛诗序称:“《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朱熹解:“言秋雨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王国维《人间词话》道:“《诗经·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可见,对于这首诗,可谓见仁见智,解读各异。有人认为《蒹葭》是中国最早的朦胧诗,但大部分人是将它作为一首爱情诗来读的。其实,朦胧诗也好,爱情诗也罢,思贤臣也未尝不可。这首诗确实带给了我们强烈的艺术美感,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是无庸置疑的。
我们不妨把“伊人”视为一种美好事物的象征,她既可以是我们心目中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也可以是我们一直苦苦追求却无法实现的理想,还可以是我们的一种信仰,一份期盼,一个甜蜜的梦。我们伫立在梦的河边,一次次遥望那缥缈的身影,专注地等待她的一次回眸。为此我们甘愿化作河底的青荇,日夜荡漾在她心湖的柔波里。我们守候着这份美丽,任凭冬去春来,日复一日。河水茫茫,风在叹息,前方的道路被河水阻隔,恰似“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那般的无奈,即使我们上下求之也依然无法接近那个朦胧的目标。这时,我们的心渐渐地有些疲惫,我们开始怀疑我们最初的选择是否值得,我们是否还有继续守候下去的理由。“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愁怨”。然而,那身影是如此地具有诱惑力,象磁石般吸引着我们的心,令我们不忍离去。
于是,我们选择了继续守望。秋更深了,寒露更浓了,一直陪伴我们的芦苇更加苍老了,憔悴在千年的河边。只有我们矢志不移,无怨无悔,“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不管结果如何,我们只在乎这一段刻骨的心路历程,只在乎守望过程中的那份倾心与忘我。终于,那个缥缈的身影渐行渐远,游离了我们的视线。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她早已刻在我们的脑海,融在我们的血液,化作一缕永远不变的情怀,沉淀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此时,没有悲伤和迷茫,我们的内心充实而温暖,我们面带微笑,自觉地守望着这“虚无”,守望着心中的那份美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阻且长,未来未可期-《蒹葭》赏析
《阅读与欣赏》(专题四:《诗经》阅读三)
蒹葭
【经典名作中的秘密】伊人究竟在何方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