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穿刺点渗液渗血不断?最全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办法,收藏!


穿刺点有渗出怎么办?这一篇讲透了!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并发症。置管后穿刺点渗液就是其中之一。文献报道穿刺点渗液发生率为1.61%~2.4%。渗液发生后不仅增加了护理的工作量,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感染发生的风险,更有甚者以拔管为结局,大大降低患者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PICC置管后并发渗液的定义及分类

关于PICC置管后渗液尚无明确的定义与分类。有学者将渗液分为以下几类:淋巴液、组织液、血液、药液、炎症反应性渗液以及以上几种的混合液。本文将结合案例及文献报道,介绍临床最常见的PICC并发渗液渗血的特点、预防及处理方法,供临床借鉴。

NO1. 血性渗液

特点描述:

穿刺口渗出粉色或红色血性液体,常发生在置管术后一周内。如果患者正在使用抗凝药物,用药期间也可发生穿刺点渗血。

预防措施:

1、术前监测血小板、凝血功能等指标,选择合适时机置管。

2、提高穿刺技术,首选贵要静脉为穿刺静脉,插管时宜选择右侧路径。

3、穿刺完毕后将小方纱折叠后置于针眼,局部按压30~60min。必要时用自粘弹力绷带加压包扎1~5天。使用过程中严密观察穿刺侧上肢的皮肤颜色,注意有无苍白、发紫、肿胀等现象,注意调节好绷带的长短及松紧度,不宜过紧或过松。

4、适当限制穿刺侧肢体活动,避免提取重物,穿袖口宽松的棉质衣服。

处理对策:

置管24h后更换贴膜一次,如发现有渗血者,用藻酸盐敷料或明胶海绵敷于穿刺点,可起到止血、促进穿刺口愈合的作用。以后可视渗血情况,每3天或每周更换贴膜1次。

案例分享:

患者,男性,67岁,肝恶性肿瘤。PICC置管术后第5,发现穿刺点沿导管有陈旧性渗血。局部皮肤消毒后(碘伏消毒-待干-酒精消毒-待干),取藻酸盐敷料一小块,用无菌剪刀剪开后置于导管出口处,外用透明薄膜敷料固定。后续未见渗血现象。

备注:藻酸盐敷料的大小可视揭开敷料时的渗血量及新鲜度,如本病例为陈旧性渗血且量少,取一小块即可。

NO2. 非感染性炎症性渗液

特点描述:

主要因个体对导管材质、医用黏胶过敏所引起。

处理对策:

1、常规碘伏消毒后,待干;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洗,待干;使用藻酸盐敷料覆盖穿刺点,外用透明薄膜敷料固定导管。

2、如没有藻酸盐敷料,也可用无菌方纱置于穿刺点,可吸收渗液,至少2换药一次。

3、对于出院回家又不方便换药的患者,可以使用银离子藻酸盐敷料,可以预防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案例分享:

患者,女性,肠癌术后,于2018-01-08在右上臂留置PICC导管一根。该患者自留置PICC以来,穿刺口一直有渗液、水肿。曾用无菌纱布换药,由于需2换药一次,除了增加换药费用,给患者带来很多不便。后改用水胶体溃疡贴,穿刺口水肿渗液较前减少,且能保持5~7换药一次。

NO3. 淋巴液/组织液渗液

特点描述:

组织液进入淋巴毛细管即为淋巴液,因此来自某一组织的淋巴液成分与该部位的组织液非常相近,均为无色透明液体。

预防措施:

1、穿刺点选择:操作者应熟悉静脉走向及解剖位置,避免误伤淋巴导管。

2、体外导管固定:在穿刺点外侧呈“L”形或“S”形弯曲固定,此法可在体外压迫穿刺血管的伴行淋巴管,减少淋巴液的外渗。

处理对策:

方法1:一旦发生渗液,用3cm×3cm纱布2折后覆盖以穿刺点为中心的上方,外贴透明贴膜,并予自黏性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同时注意观察肢体远端皮肤颜色、臂围及感觉变化;若纱布渗湿,及时更换,预防感染。

方法2:应用明胶海绵或藻酸盐敷料替换无菌纱布,操作步骤同渗血方法。视渗液情况,48h更换一次。

方法3:若渗液反复,处理3后仍未减少,可加用藻酸盐敷料+水胶体溃疡贴(4cm*6cm),吸收渗液促进局部组织愈合,外用透明敷料固定。也有报道,用可吸收泡沫敷料+3M弹力绷带加强固定的方法。

案例分享:

患者,女性,48岁,乳腺癌术后。于2018-01-25置入PICC导管,置管次日即出现淋巴管渗液。先采用明胶海绵或小方纱进行处理,每1-2天更换敷贴一次,后采用“水胶体溃疡贴+透明敷料”进行换药,能维持每周换药1~2次,约2个月后渗液停止,后续未再出现渗液。

NO4. 药液性渗液

特点描述:

多与导管弯折磨损、导管破裂有关,药液自断裂处渗出,渗液常为补液的颜色。输液时渗液,停止输液时渗液减少或停止。

预防措施:

1、选择置管静脉尽量避开深浅筋膜的交汇处,选择走形简单的静脉。

2、置管前注意检查导管的完整性,选择质地柔软、组织相容好的硅胶材质。

3、留置期间严禁高压注射(耐高压导管除外);冲封管时使用10mL及以上注射器。

4、维护过程中,避免乙醇接触到聚氨酯材料的导管。

处理对策:

1、发现体外导管有裂口时,按操作规范修剪导管并更换连接器。

2、若导管失去功能,或无需使用,须拔除导管,重新置管。

NO5. 纤维蛋白鞘形成

特点描述:

PICC置管时,由于不同程度的血管内膜损伤,可以激活凝血系统,损伤内皮细胞,促使血小板和白细胞黏附在内皮细胞上,凝血因子的激活生成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从而导致纤维蛋白鞘的形成。纤维蛋白鞘包裹在导管头端,会使药液顺着导管流向压力较轻的穿刺处渗出。输液时渗液,停止输液后不出现。采用尿激酶溶栓后可消失。

血凝块生成图示

预防措施:

1、置管过程中动作要轻柔,减少对血管内壁的刺激和损伤。

2、经导管输注血制品后及时有效彻底冲洗导管,防止药液在管壁沉积。

3、纤维蛋白鞘一旦形成,尽早进行溶栓,采用小剂量尿激酶局部溶栓术是安全的,而且成功率较高。

处理措施:

文献报道,可以在每天输液后予5000U/ml 尿激酶溶液1~2ml封管,3~5天后渗液明显减少,1~2周后渗液停止。

PICC渗液的预防与处理对策

1、加强全面评估

置管前评估患者的病情、治疗用药及实验室指标,特别是清蛋白指标,当清蛋白低于30g/L,予适当补充;对于体形消瘦、组织松弛、营养摄入极差的患者,予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待各项指标好转后再予置管。此外,注意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疼痛耐受情况,向患者介绍置管过程及配合事项,必要时予利多卡因软膏局部涂抹,1h后再置管。

2、穿刺部位选择

首选路径较短的右侧上臂中段的贵要静脉,若右侧贵要静脉条件欠佳,可依次选取左侧贵要静脉、右侧肱静脉和左侧肱静脉。

3、扩皮方法选择


目前临床比较推崇钝性扩皮法,可有效降低渗液的发生率。但是对于皮肤组织较致密和对疼痛敏感的患者,建议选纵向扩皮法,可以减少组织损伤。

4、提高置管技术

置管者应加强理论学习与操作实践,熟悉血管的走向,避免误伤组织和淋巴管,掌握超声技术可提高穿刺成功率;送导管动作应轻柔,若遇阻力不可强行送管,可将导管后退2cm左右,稍旋转导管再推进,或接生理盐水,边注入边推进;当导管送入困难时,应与患者交流,给予安慰及鼓励,以降低应激反应的程度,也可在上臂稍做按摩,适当调整患者的体位,不能强行送管。

5、遵守维护规范

遵守规范,掌握技巧,碘伏消毒后要待干,无张力粘贴透明贴膜时先要塑形,使皮肤、导管和贴膜三者合一,最后再高举平台法固定连接器及输液接头。

参考文献

1.   申屠英琴,赵锐祎,等.27例PICC穿刺部位渗液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

2.   位娟,杨益群.PICC置管后并发穿刺点渗液的研究进展.全科护理,2019,17(3).

3.   张小玉.PICC穿刺点渗液的原因及护理现状.全科护理,2019,17(30).

本文来源:医学界护理频道

本文作者:董明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深静脉置管的护理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穿刺点出血防治的进展
PICC护理
【新标准】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护士,你了解PICC吗?知道PICC如何护理吗?
CVC、PICC 维护(续):穿刺点渗液、冲管封管如何应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