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理中丸加减治疗“寒中”

在李东垣“内伤脾胃学说”中,有“初为热中,末传寒中”之说,李东垣对“热中”论述多而对“寒中”较少论述。

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载一案,用附子理中汤治疗“寒中”,可供参考。

“真定府武德卿,年四十六岁。至元丙子三月间,因忧思劳役,饮食失节得病,肢体冷,口鼻气亦凉,额上冷汗出,时发昏愦,六脉如蛛丝……今德卿形证,乃阴盛阳虚,苦寒之剂,非所宜也。《内经》云: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又《阴阳应象论》云:阴盛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慄而寒,寒而厥。《调经篇》亦云:阴盛生内寒。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故寒中。东垣解曰:此脾胃不足,劳役形体,中焦营气受病,末传寒中,惟宜补阳。遂以理中汤加黑附子,每服五钱,多用葱白煎羊肉汤,取清汁一大盏,调服之。至夕四肢渐温,汗出少,深夜再服。翌日精神出,六脉生,数服而愈。”

证属内伤寒中,已至昏愦、冷汗、脉微之危重,方用附子理中汤,取其“补阳”,而非祛寒,每服仅五钱,且用葱白煎羊肉汤调服。“易水学派”治疗内伤手法,值得临证体会。

寒中 病证名。 ①类中风之一。由于卒中寒邪而发病。又名中寒。《医宗必读·类中风》:'寒中,身体强直,口噤不语,四肢战掉,卒然眩晕,身无汗者,此寒毒所中也。'治以温里散寒为大法。用姜附汤或附子麻黄汤加减;重证先宜用苏合香丸开其窍闭。 ②指邪在脾胃而见里寒之病证。出《灵枢·五邪》。因脾胃虚寒,邪从寒化,或由劳倦内伤演变而成。临床以脘腹疼痛,泄泻肠鸣为主证,治宜温中散寒。李杲主张用沉香温胃丸(《内外伤辨惑论》方)治疗。

寒中,是阳气素虚,风邪外袭,邪从寒化之证,以汗出,恶风,流泪为主症。可选麻黄附子细辛汤以湿阳解表。《黄帝内经》

《医学传灯》中寒者.寒邪不从阳经传入.直中阴经.故曰中寒.其症有轻有重.重者.脉来沉微.一息三至.腹痛唇青.四肢厥冷.此因先有房事.胃气衰微.口食寒物.鼻吸冷气.中宫不能担当.直入少阴肾脏.气冷而血不流.顷刻死矣.治是症者.只以回阳为主.虽有他症.不必兼治.宜用附子理中汤.大剂救之.此症有兼自利.无脉者.生气已绝.似不可治.然寒极则伏.生机尚存一线.当以前药浸冷与之.一周时许.自然脉出而解.盖厥利无脉.阴盛格阳.热药入口.格绝而不入.惟以前药冷服.直达病所.自无格拒之患.内经所谓.寒因寒用者是也.但脉出之时.又要徐徐浮大.不宜暴出.暴出则气从外脱.非其所宜.

故仲景云.微续者生.暴出者死.旨哉言乎.又云.下利清谷.里寒外热.面赤烦躁.其脉即出者愈.似与前说相背.不知前症无热.故脉不宜暴出.此症热浮于外.全要脉之速出.阳通于阴.豁然解矣.阴症如此变幻.奈何不体古训.执一方以司人命耶.最可笑者.庸工动用吴萸.以为其性大热.可以回阳.不知吴萸气热而味大辛.辛能散气。

阳未回而气已脱.较之挺刃杀人.特一间耳.至若舌卷囊缩.自汗多出.断致不起.里寒阴症.古言之矣.又有非时暴寒.从口鼻而入.或食生冷凉物.以致呕吐痰水.微寒微热.甚则昏晕不醒.二便皆遗.亦名中寒.诸家未之详也.盖里寒阴症.先因欲事伤肾.先天命门真火.不可守邪.故令外邪斩关而入.此则胃气虚衰.不能胜寒.命门全然无恙.故可一温而愈.脉虽沉细.一息四至.与前之三至者不同.宜用香砂六君子汤.少加炮姜为妙.切不可兼用辛散之药.患是症者.又有轻重.轻者.脉来洪缓.按之无力.寒为标而热为本.先用香砂六君子汤.止其吐逆.后以杏仁玄明粉.加入柴陈剂中.无不获痊.重者.脉沉细缓.香砂六君子为丸.久服桂附八味丸.亦不可少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理中丸加减治疗“寒中”----高建忠
基于《伤寒杂病论》“三中汤”病症解析
柴胡桂枝汤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朱良春老师应用甘温除大热法亦有独到之处
我们家的瓜蒌薤白半夏汤不仅治疗胸痹,还能治疗这个呢!
张锡纯升陷汤详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