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曾是“救命粮”,种1次收10年,亩产上万斤,这3种粮食为何遭人嫌

文/宇航员伊万

编辑/宇航员伊万

一些曾被广泛种植的粮食,如今在市场上很少见,有的在美国却被疯狂种植。下面就来盘点一下那些被称为“救命粮”的食物

在我国,早在3000多年前就开始种植高粱了,最初在华北地区广泛种植

华北地区气候干燥,降水较少,常常出现旱灾。而高粱抗旱性强,即使在干旱时节也能正常生长,这对当时的华北农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品种。

另外,高粱对土壤要求不高,能适应华北较为贫瘠的土地,这也是华北农民选择高粱的重要原因。

但中国土地肥沃,逐渐发展更适宜的水稻、小麦等作物。随着中国南方水利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肥沃土地被开发种植稻谷。

同时,小麦育种技术也取得长足进步,产量和质量均有大幅提升。相比之下,高粱的单产较低,逐渐被中国农民抛弃。

美国西部土地贫瘠,高粱反而成为理想选择。美国西部地区干旱少雨,大部分土地贫瘠。这些土地条件很难大规模种植玉米、小麦等作物。

美国大力发展高粱,还利用高粱制乙醇,以减少石油依赖。20世纪70年代,美国为了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启动了乙醇燃料计划,通过补贴和政策支持大力发展高粱制乙醇产业。

菰米

这种在我国存在了三千多年的古老谷物,它曾随着历史的变迁,扮演过多种不同的角色。

在远古时期的周朝,菰米就是当时的六谷之一,被视为贡献给帝王的珍贵食物。那个时代,人们还不了解这种植物的生长习性,只是单纯地将它当作谷物食用。

在文人墨客的诗词里,也能找到菰米的身影。比如陆游在《渔父·湘湖烟雨长菁丝》里提到“菰米新炊滑上匙”,杜甫在《秋兴八首》里写道“波漂菰米沈云黑”

由此可见,在那个年代,菰米与人们的生活是如此紧密相关

然而,当时的人们可能还不知道,这华美的食粮,其实来自一种生长在田野湿地的野生草本植物——菰草。

菰米就是菰草成熟之后的种子,与菰米同出一处的,还有南方常见的茭白,其实这两者仅通过生长过程的细微差异就可产生。

当菰草受某种名为黑穗菌的真菌感染时,它的茎部就会肿大形成茭白。为了获得更高产量和经济效益,南方农民选择培育带有黑穗菌的菰草,让它优先长成茭白出售。

这样一来,菰草的花序无法正常成熟,自然也就结不出菰米了。久而久之,茭白在南方水塘边随处可见,而产米的菰草却越来越少

早在宋朝时期,菰米已经从主食转变成豪门贵族的副食品。再后来,这种古老的谷类最终沦落为荒野中的野生植物,彻底退出人们的餐桌。

菰米消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自身的生长周期过长,一般需10-12个月才能结果。相比之下,小麦和水稻的生长期明显短得多,并且可以机械化大规模栽培。

劳动效率的巨大差异,使菰米逐渐失去种植的价值。尽管菰米退出了粮食的舞台,但上天似乎并未放弃这一古老物种。

细心的人发现,菰米仍蕴含丰富的营养成分和药用价值。它含有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对增强免疫力很有益处。

因此,人们将这一曾经的“野草”引入国外培育改良,开发成名贵的保健食品。现在市面上卖得不菲的“北美野米”,其实源头就是我国的菰米。

日新月异的世界,植物的命运也在不断改写。菰米从重要粮食沦为野生草,又转身作为名贵药材回归人类生活。

洋姜

洋姜是一种多年生的宿根性植物,最初主要种植于北方地区,如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

这种植物适应性强,生命力顽强,每到冬季,地上的部分会逐渐枯萎,但其根系仍存活于土壤中,有着极强的越冬能力。

当第二年的春风吹拂,洋姜就会发出嫩绿的新芽,开启新的生命循环。只要土壤中还残留有洋姜的根茎,它就能在来年重新萌发

洋姜成长迅速,一个成熟的根茎有多条肥厚的须根,表面覆盖浅黄色薄皮。一亩地种植,每年轻松可产三千斤以上

在土壤肥沃的条件下,单产量更是高达上万斤。这对当时的农民而言无疑是一大福音,尤其是在连续多年的水旱灾害导致粮食歉收的情况下,洋姜扮演了救命粮的角色,帮助许多穷苦人度过难关。

收获之后,人们常将洋姜制作成咸菜,与馒头或稀饭搭配食用,既清爽可口,又能起到充饥的作用。

洋姜不仅适应性强,还具有很强的侵袭性。它能快速通过根茎进行扩散,很容易就占据整片土地。

有的地区甚至因此将洋姜称为“鬼子姜”,认为它是鬼子传过来的。这种扩散性在当时尚可接受,但是对于后来的现代化农业造成了困扰。

随着科技进步和生活水平提高,农业种植结构发生改变,洋姜渐渐失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洋姜的食用价值有限,大多只适合腌制,种植后不易变现。

而现代大棚蔬菜供应充足,新鲜蔬菜随时可得,对咸菜的依赖度降低。洋姜高产的特性也成为其失败的诱因,市场上洋姜供过于求,农民种植后无处可销售。

更关键的是,洋姜生长太过旺盛,一旦种下就很难根除。它会快速蔓延占据土地,影响其他作物的生长,与经济作物产生竞争关系。

一些农民甚至直接在田间铲除洋姜苗,以免它抢占资源。但由于洋姜根系发达,想要完全清除却非常困难

种满洋姜的土地,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都会有它的踪影,这让许多农民对它又爱又恨。而如今,在一些偏远农村地区,偶尔还是能看到零散分布的洋姜群落。

结语

这些过去被大量种植的粮食,如今或因技术进步、市场需求的改变或其他因素而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它们背后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仍然值得铭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饥年的“救命粮”,种一次可收10年,亩产上万斤,如今却遭嫌弃
它是闹饥荒的“救命粮”,种一次至少收10年,如今烂在地里没人吃
中国人5000年来的“救命粮”,为什么现在没有人喜欢吃
灾荒时期的“救命粮”,种一回可以收十年,现在却没人愿意吃了
曾经淘汰掉的“救命粮”,如今被广泛种植,高粱怎么又火起来了?
曾是我国的“救命粮”,现在却十分少见?反观美国却在疯狂种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