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版本大全》自序

《伤寒论版本大全》自序

《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具有辉煌成就的著作,是“医门之圣书”,被中医界奉为圭臬。《伤寒论》以他完整、系统的理论性和有效的实践性,奠定了伤寒学的基础,促进和发展了中医临床医学。

《伤寒论》自诞生之日起,尤其在晋代以后,倍受中医学者关注,明清时代研究《伤寒论》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伤寒论》的研究进入鼎盛期,获得空前的发展。《伤寒论》并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尤其在日本,不仅收藏《伤寒论》多种古传本,为研究《伤寒论》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文献,而且发展和提高了伤寒学。  

千百年来从事《伤寒论》研究的著名学者就达百余名,《伤寒论》类著作书目截止1999年已达1604种之多(李顺保统计,详见本书汇总表),在日本亦达297种(李顺保统计,详见本书汇总表),其数量之多,实属罕见。
  
《伤寒论》自问世后,不久就散佚,千百年来,经学者、收藏家不断发现、整理和刊行,其版本日趋增多,为学习和研究《伤寒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文献。  

时至今日,发现的《伤寒论》版本种类前所未有,为古人所未见,是我们学习和研究《伤寒论》的良好机遇,这是不争的事实。  

为创造研究《伤寒论》的良好氛围,现将《伤寒论》各版本汇总成册,提供较为完整的文献和资料,企望为发展伤寒学尽绵薄之力。
  
本书搜集和校注的《伤寒论》版本如下。
  《敦煌本伤寒论》: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伤寒论》抄本残卷。
  《康治本伤寒论》:日本康治二年(1143年)沙门了纯抄本。
  《康平本伤寒论》:日本康平三年(1060年)国医丹波雅忠藏本。
  《金匮玉函经》: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校正医书局校正本。
  《高继冲本伤寒论》:荆南国节度使高继冲藏本,于淳化三年(992年)收编入《太平圣惠方》中。
  《唐本伤寒论》:唐·孙思邈收编于《千金翼方》中的《伤寒论》。
  《宋本伤寒论》: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校正医书局校正本,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赵开美影刻本(《仲景全书》)。
  《注解伤寒论》金·成无己注,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赵开美影刻本(《仲景全书》)。
  

以上八种《伤寒论》版本,《伤寒论》学者和专家取得共识,一致认为是《伤寒论》的原始古传版本。此外,《伤寒论》无系统、散见于《脉经》、《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医藉中,今不作《伤寒论》版本论而搜集。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在国内尚陆续发现《桂林本伤寒杂病论》(又名《白云阁本》)、《长沙本伤寒杂病论》(又名《刘昆湘本》)、《涪陵本伤寒论》三种,众学者皆言为“伪书”、“赝品”,证据不足,尚难定论。由于明清以来,重订错简派的兴起,《宋本伤寒论》逐渐被推崇为标准本和通行本,而视其他《伤寒论》版本出自“旁门”,因而削弱了研究和考证其他《伤寒论》版本的力度,造成“目不邪视”的局面,失之颇偏。拟今后以《伤寒杂病论》为绳,再行合编校注之。  

《伤寒论》学,是指以研究《伤寒论》著作为主的学科,或词句诠释、或条分缕析、或文字考证、或版本校勘、或补充发挥、或体例改编等。伤寒学则是指以《伤寒论》为基础,以六经辨证和“经方”论治为主的中医临床医学。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本书为《伤寒论版本大全》,是属《伤寒论》学范畴无疑。  

本书将八种《伤寒论》版本汇总在册,其目的不仅在于便利相互校勘、相互补充,为研究《伤寒论》提供完整、系统的文献和资料,避免“以偏概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汇总,我们不难看出《伤寒论》学发展的五个重要的里程碑。  

第一里程碑:
张仲景吸收秦汉前的医学成就,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参考《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平脉辨证》等,于汉末著成《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但因战火而很快散佚。晋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不仅挽救即将湮没的《伤寒论》,而撰次整理出《伤寒论》,将《伤寒论》从《伤寒杂病论》中析出,因此可以说无王叔和就无《伤寒论》。金·成无己曰:“仲景之书,逮今千年而显于世者,王叔和之力也”(《注解伤寒论·伤寒例第三》),清·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伤寒论》一书中写道:“苟无叔和,安有此书?”。王叔和的功绩为《伤寒论》建立了第一块里程碑。
  

第二里程碑:
唐初我国著名医药家孙思邈在编纂《千金要方》时,仅见到残缺不全的《伤寒论》,经过他30年的苦心经营,终于在他晚年编纂《千金翼方》时,见到“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的《伤寒论》,整编后收入《千金翼方》中(卷第九和卷第十)。孙思邈不仅仅是整编《伤寒论》,重大的贡献在于对《伤寒论》的体例进行重大的改革和创新,将《伤寒论》的“前论后方”旧体例,改变为“方证同条”和“同类相附”,他的立论根据是:“旧法方证,意义幽隐,乃令近智所迷,览之者造次难悟,中庸之士,绝而不思,故使闾里之中,岁致夭枉之痛,远想令人慨然无已”,指出“前论后方”的“旧法方证”之弊端,而创新地改革旧体例,遂“今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附,须有检讨,仓卒易知”。这两项重大改革,高保衡、孙奇、林亿等赞叹道:“一时之新意”。这种《伤寒论》新的体例,彻底改变了《伤寒论》旧貌,深深地影响了后世《伤寒论》的发展,使其体例沿袭至今。因此可以说,孙思邈在《伤寒论》发展史建立了第二块里程碑。
  

第三里程碑:
北宋之前,《伤寒论》的古传本,除经王叔和整理的版本外,还有其他版本,仅就现在我们发现而言,就有《敦煌本伤寒论》、《金匮玉函经》、《唐本伤寒论》、《高继冲本伤寒论》以及唐代流传到日本的《康治本伤寒论》和《康平本伤寒论》等,各版本的卷数、篇章、条文、文字、方药配伍及服法和禁忌等等,差异甚多,舛错皆是。为了结束《伤寒论》版本的混乱局面,北宋官方校正医书局于治平二年(1065年)由高保衡、孙奇、林亿(执笔者)等人,本着“以为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的旨意,全面地、认真地、系统地校正出《伤寒论》,世称《宋本伤寒论》,《宋本伤寒论》为“十卷”本,总二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重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实为398条,113方,阙1方),当时亦称“官本”。《宋本伤寒论》的出现,结束了《伤寒论》版本的混乱局面和传本歧出的历史,《宋本伤寒论》成为定型本、标准本、统一本,致成流行本。为了便利民众的购买,北宋朝廷又于元祐三年(1088年)雕印小字本刊行。因此,可以说北宋官方校正医书局校正《伤寒论》的功绩,是《伤寒论》发展史上的第三块里程碑。不无遗憾的是,由于宋、元、辽、金民族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稳,《宋本伤寒论》因之流佚,民间几乎不见。直至明·万历年间,赵开美发现《宋本伤寒论》,并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收编在《仲景全书》中影刻刊行,保存了《宋本伤寒论》原貌。因此,赵开美对《宋本伤寒论》的流传,功不可没,也可说赵开美重新修葺和装潢了《伤寒论》发展史上的第三块里程碑,完整无损地保存了这块里程碑。
  

第四里程碑:
《伤寒论》在北宋前皆为白文本,这对学习、普及《伤寒论》带来诸多不便,因而影响提高。严器之曰:“《伤寒论》十卷,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寡闻浅见所能赜究。后虽有学者,又各自名家,未见发明”。鉴于此,金·成无己开创注解《伤寒论》之先河,精心注释全文,“皆引《内经》,旁牵众说(编著者按:指《难经》、《脉经》、《易经》、《诸病源侯论》、《圣济总录》、《外台秘要》、《针灸甲乙经》、《千金方》、《金匮玉函经》等),方法之辨,莫不允当,实前贤所未言,后学所未识,是得仲景之深意者也”,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犹如王冰解《内经》。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于金·皇统四年(1144年)由严器之刊行,由于该书对阅读、学习、研究《伤寒论》极为方便,因而逐步取代了《宋本伤寒论》,流行范围广,流传时间长,是《伤寒论》各种版本所不及,以致成为宋元明清学习和研究《伤寒论》主要版本,甚至为唯一版本,大有取《宋本伤寒论》而代之之势。据不完全统计,《注解伤寒论》自宋至今,在国内共刊行41种本,仅人民卫生出版社于1963年~1997年间印刷汪济川版《注解伤寒论》共10次,总数达345700册之多,若再加上各学者的点校本,总数不下40万册,这是《伤寒论》诸多版本无法比拟的。由此可见《注解伤寒论》在推进和提高《伤寒论》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可以说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建立了《伤寒论》学发展史上第四块里程碑。
  

第五里程碑: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事业迅速发展,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各地中医院、中医院校相继成立,并蓬勃发展。《伤寒论》成为中医师和中医院校的基础课和必修科目,1960年出版中医学院试用教材《伤寒论讲义》及1961年出版中医学校试用教材《伤寒论中级讲义》,1964年又出版了重订本《伤寒论讲义》,1979年出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伤寒论选读》,1985年出版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伤寒论讲义》,以及陆续出版的协编教材《伤寒论讲义》等,据不完全统,《伤寒论讲义》印刷发行已逾一百万册以上,并且还在增加。《伤寒论讲义》继承和发扬了《伤寒论》,继承者即忠实于《宋本伤寒论》原文,发扬者即按证重新编次,阐述伤寒学。《伤寒论讲义》的出现,标志着《伤寒论》学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建立了《伤寒论》学发展史上的第五块里程碑。

上述《伤寒论》学发展史上的五个里程碑,即重要标志。正如上文所言,《伤寒论》学和伤寒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尽管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现就伤寒学的发展史,简要试分析如下。  

1.伤寒学形成期:
早在商代伊尹撰《汤液》,秦汉的《素问》、《九卷》、《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平脉辨证》中就开始出现伤寒学的雏形,《居延汉简》和《武威汉代医简》都有伤寒学的记载。虽然有些文献已散佚,但从保存下来的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早在西汉前,伤寒学已逐步形成,至西汉末年,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验,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创立伤寒六经辨证的方法,从而奠定了伤寒学的核心理论和治疗学基础,标志着伤寒学已形成。  

2.伤寒学成熟期:
《伤寒杂病论》的出现,标志着伤寒学形成,但到了晋、唐、宋时期,一面由于《伤寒杂病论》散佚和多种版本歧出,而加强了伤寒学典籍的收编、校勘、整理、注释工作,如王叔和撰次《伤寒论》,孙思邈改革《伤寒论》体例,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正《伤寒论》,金成无己注释《伤寒论》等,国家已有标准《伤寒论》本,亦列为考试课目。另一方面研究和学习伤寒学,发展伤寒学,如韩祇和的《伤寒微旨论》、朱肱的《南阳活人书》、庞安时的《伤寒总病论》、许叔微的《伤寒发微论》、郭雍的《伤寒补亡论》、刘完素的《伤寒直格论》等,以及元代王好古的《阴证略例》、杜本的《敖氏伤寒金镜录》等,皆从伤寒学理论、六经辨证、诊断和治疗原则和方法、方药配伍的发挥等方面,扩大了《伤寒论》的范围,发展了伤寒学,使伤寒学日趋成熟为完整的体系,亦即后世所称的“经方”学派。  

3.伤寒学百家争鸣期:
宋元时期,伤寒学已趋成熟,为明清时期的百家争鸣打下坚实的基础。明清时期伤寒学派崛起,各门户林立,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伤寒学的各方面齐头并进,取得了显著成果。就伤寒学的著作而言,据不完全统计,明清时期共有880种伤寒学著作,占我国伤寒学类著作54.9%,其数字惊人。明清时期,研究伤寒学气氛浓厚,逐步形成了多个学派互相争鸣,伤寒学成为明清时期医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此时期伤寒学的主要学派有:重订错简派、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中西汇通派等。诚然,这些学派中尚有分支,甚至发展到各立门户,自成一家。正是由于各学派之间的纷争,促进伤寒学各方面的发展,如对《伤寒论》校勘、考证、注释、发挥,对伤寒学的广义概念发展,对伤寒学六经辨证再发展,对“经方”治疗学的再扩大,对伤寒学和温病学的汇通,对伤寒学的中西医汇通等。由于明清时期,伤寒学派的崛起,也造就我国众多的伤寒学学者,如方有执、喻嘉言、张璐、吴仪洛、吴谦、张遂辰、张志聪、张锡驹、陈修国、柯琴、徐灵胎、钱潢、尤在泾、陈念祖、包诚、王肯堂、刘纯、秦之桢、沈金鳌、陶华、戈维城、俞根初、唐容川等等。正是由于伤寒学的百家争鸣,促进伤寒学的蓬勃发展和迅速提高,同时亦启迪了温病学的产生及其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4.伤寒学鼎盛期:
新中国成立后,伤寒学进入鼎盛期,主要表现在:一是相继成立了中医院校和《伤寒论》教研室,编纂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伤寒论讲义》,印数逾百万册之上,其中以李培生、刘渡舟、聂惠民为突出代表。二是对《伤寒论》的文献学、版本学、校勘学、训诂学、辞书学等的研究和发展,其中以马继兴、任应秋、刘渡舟、钱超尘为代表。三是对伤寒学的理论研究,包括六经辨证理论、诊断和治疗理论、药法理论等,不仅应用我国古代哲学思想,而且应用现代多学科理论或学说来阐明伤寒学的科学性、先进性。三是开展伤寒学的科学实验基础研究,特别是对“证”本质的研究、药理的研究、脉象的研究,都取得可喜成果。四是开展伤寒学的临床研究,充实、扩大、提高了伤寒学的治疗学,并且逐步取得重大突破和科研成果。五是成立了“全国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和各种“仲景学说研究会”,多次召开国际性、全国性、地方性及各学术团体的“仲景学说研讨会”等,促进和提高了伤寒学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伤寒学学者,其影响极其深远。
  
以上是对伤寒学发展史的简要说明,诚然伤寒学学者对伤寒学发展史的阶段划分各有其说,姑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我权作抛砖引玉之举耳。  

《伤寒杂病论》作者张机,字仲景,生于142~152年,卒于210~219年,今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稂东镇人,生平事迹不详。因为《东汉书》中无“传”,故知张仲景生时尚不是社会知名人物,因《汉书》有一艺名皆尽举而录之故。随《伤寒论》的发展和传播,张仲景亦随之声名大震,奉为“医圣”乃是张仲景卒后之事。有关张仲景生平事迹的一鳞半爪,其资料文献来源于:《伤寒杂病论集》(自序)、皇甫谧《黄帝甲乙经·序》、王叔和《伤寒论序例》、《太平御览》、甘伯宗《名医录》、王冰《素问·序》、刘知玑《史通·人物志》、林亿等《伤寒论·序》等中的零星文字记载。至于明清时期,李濂《张机补传》和陆九芝《补后汉书张机传》,皆因取自间接文献,其可信度不高。因之,有关张仲景其人、生卒年代、藉贯、官长沙太守、建安或建宁、《伤寒杂病论》成书年代等等,后世颇多争议,终因无历史文物和凿确的史料,未能取得共识,看来尚有继续争论的趋势。好在本书为讨论《伤寒论》,对张仲景其人毋庸发表个人管见,留待历史学家,说得更确切一点,留待医史学家们去探讨吧。我十分赞赏姜春华先生所说:“《伤寒论》决非仲景个人所创作,也决非个人经验,因为个人经验不可能如此丰富而准确。更不是个人推想与杜撰,如果是杜撰,那是经不起考验的,又不足为训了”(《历代中医学家评析》198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  

本书对八种《伤寒论》版本皆作了初步考证,并附于各版本之后,仅供研究之参考。 

本书对八种《伤寒论》版本,进行了初步校勘和注释,参考了众多《伤寒论》学学者的成果,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谢忱!  

为伤寒学学者进一步研究和学习之便利,本人将古今《伤寒论》类著作书目(截止1999年)和日本《伤寒论》类著作书目汇总成表,列于书末,供参考。  

研究和发掘《伤寒论》,本身是一项浩大工程,本人虽经十数寒暑工作,但菲薄之才只可登堂尚不可入室,谬论在所难免,祈望专家学者斧正!
  

海陵六十叟李顺保主任医师己卯年嘉平月
于金城黄河之阴苔花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我读中医书(上)
注解伤寒论
《伤寒论》讲义哪本好?
伤寒真蕴(一):《伤寒论》版本流传
窥见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本来面貌:揽尽《伤寒》三千卷,十方天地暮色深
读《伤寒杂病论涪陵古本重编施注》后感 - 赵软金 博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