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并没有错,只是你理解错了!

作者:王培

橘子是橘色的吗?

哈利·波特真的存在吗?

我们这个世界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吗?

丹·布朗更伟大,还是莎士比亚更伟大?

只要知道什么是善,我们就会择善而行吗?

……

这些怪异的问题出现在本人最新译著《橘子不是橘色的》,该书是英国著名哲学普及者加里·海顿写给大众的一本哲学入门书。

与其他体系完整的哲学入门书不同,全书由43个独立的哲学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处理一个哲学问题,内容涉及伦理学、逻辑学、政治学、形而上学、心理学和宗教。

这些哲学故事短小精炼,简单有趣,几乎不涉及艰深晦涩的哲学专业术语,非常适合初中以上学生开阔眼界,也适合对哲学感兴趣但又对哲学望而生畏的成年人阅读。作者在每个小故事中都呈现了对某个问题的不同观点,你可以只了解这些哲学问题及其各种观点,也可以在读到某个故事时合上书页,进一步思考,看看自己能否提出不同的看法或论证。

这其实正是哲学的魅力之一。尽管哲学也要追求真理,但真理往往是在不同人的思考和不同观点的辩驳中得以浮现和完善的。因此,哲学鼓励人们提出不同的观点。有些观点初看起来可能非常怪异,但只要你能为自己的观点作出严谨的论证、合理的辩护,不敢说你能因此在哲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至少你的思考能力会因此得到显著提升。

所以,你不需要成为一个哲学家才能思考哲学问题。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个人每天都在思考哲学问题,比如,我们经常开玩笑说,连保安每天都要无数次提出终极哲学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

除了终极问题,日常生活中,我们所面临的哲学问题就更是五花八门了,只不过我们通常没把它们视为哲学问题。比如,我们经常会与家人或朋友争论是冯小刚更伟大,还是贾樟柯更伟大。这一问题在本书中也有探讨,但你仍可以有你自己的思考和答案。

如果你是个哲学家,哲学就是一门非常艰深的学问,但如果你只是一个对万事万物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哲学于你就是了解这个世界不同智识风景的窗口,你可能不会像哲学家那样非把整个世界图景看个清晰透彻不可,但如果能有机会看到一些你之前从未见过的景致,也未尝不会给你的人生带来更多乐趣和改变。

这里就借书中第一个故事来讲讲我自己的两段亲身经历。

在《并没有错,只是你理解错了》一文中,苏格拉底坚信,一旦我们知道了何为良善,我们就会择善而行,行为不端的人只不过是对何为良善无知而已。

他认为,没人愿意选择痛苦而不是快乐。这也等于是说,没人愿意选择恶而不是善。因此,如果有人确实选择了作恶,而不是行善,这些人一定是误把“恶”当成了“善”,或者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恶”,什么是“善”。

可是,马上就会人有反驳,很多肥胖人士明知道高脂高糖的饮食习惯会摧毁他们的健康,但他们还是会选择那些不健康的食物。这又怎么解释呢?

当我读到这里,我就想起一次旅行途中的经历。在用餐期间,旅伴们讨论起了熬夜的问题。有个女性朋友说她自己就是深度熬夜者,每天凌晨2、3点睡,第二天11点起床。她知道这种作息规律是不健康的,但她坚称,选择怎样的作息规律是她的自由。我们问,如果她因此生病了,会不会有所改变呢,她说自己愿意为此承担后果,就像坚决不戒烟的人愿意承担吸烟带来的不良后果一样。

于是,这位女性朋友似乎就以她所谓的自由权利(至于何为真正的自由,又是另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了)驳斥了苏格拉底作恶是因为无知的观点,因为她很清楚熬夜的不良后果。

但她真的驳倒苏格拉底了吗?

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思想实验(这是哲学中常用的论证方法):假设她那时有一个刚2岁大的可爱女儿,她也很爱自己的女儿,甚至愿意为女儿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现在,古代的苏格拉底突然于某一凌晨时分在她面前现身,告诉她,因为长期熬夜,她将在明早起床见到女儿后突然去世,但在去世之前,她有机会向女儿说不超过三句话。然后,苏格拉底就消失了。

第二天早上起来,她确实觉得浑身不舒服,有种眩晕的濒死感。但所幸,其实那只是她昨晚做的一个恶梦。这时她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女儿,于是,她跑到女儿跟前,抱着她,欲言又止。我们不知道她对女儿说了哪三句话,或者什么都没说。但我们可以肯定,这件事至少会触动她,如果还不能彻底改变她的话。

所以,在我看来,当苏格拉底说,你并没有真正“理解”时,他所谓的“理解”不是指知道,而是指知行合一(知与行的关系,又是伦理学的一个重大问题)。只有知行合一,才算真正的理解,就像听懂了老师的讲课内容不等于你能答对相关的考题。

另一段经历就不是一个思想实验了,来自于我的亲身经历。

有一次,我跟我夫人去参加一个朋友聚会,在我开车的途中,夫人突然拿出化妆盒开始贴眼睫毛。我对她说,这么做很不安全,万一我踩了一脚急刹,她的眼睛很可能会受伤。她有点不高兴地说,她知道不安全,但她只需要半分钟就能贴好,没这么巧合的。

就在我准备把车靠边停下,让她贴完眼睫毛再上路时,我突然想到苏格拉底的观点,她之所以不顾安全,是因为她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么做有多危险,尽管她坚持认为她完全清楚这种危险。于是,我采取了另一种方式来劝阻她。我说,现在请你假想你女儿(当时我们还没有女儿)就坐在你的座位上,而你在开车,她在贴眼睫毛,你会怎么做?夫人对我的怨气马上就消失了,并露出了一丝微笑,迅速把自己的化妆盒放进了手提包里。

……

然而,就跟本书一样,苏格拉底并没有也不可能告诉我们关于何为良善的全部答案。他只是一个循循善诱的导师,善于提出问题,启发人们自己去思考。

本书以苏格拉底的故事开始,以苏格拉底的故事作结,这并非巧合,而是作者的有意安排。作者试图通过苏格拉底的故事告诉读者:“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如果我们愿意审视我们的生活和价值,我们就能学会什么是人类美善的事物。一旦我们获得了这些知识,就能让自己生活得更好,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将得到改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格拉底的生平是什么?
师从苏格拉底,被同行看不起,成天逃避痛苦,却把女儿也培养成了哲学家【学术脑洞2】
你不必成为哲学家,但一定要有哲学思考
在哲学的入口处(评《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
读书摘录《哲学简史》罗素
波普尔:我如何看哲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