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八一特稿」宋先彥|说说我们家族中的军人们

说说我们家族中的军人们

作者 宋先彦

“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值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五周年之际,我要说说我们家族中的军人们,以此纪念“八一建军节”!

“水有源,树有根”。我们家族的根,在孝感市东岳村魏宋家湾(祖籍实为雨坛村宋家大湾,湖北新建源生态农庄附近,107国道和京珠高速并行穿过此地),解放前世代为农民。解放后,由于党的富民政策,经过开枝散叶,从我曾祖父那辈算起,发展至今已足有七代近百人之众,至于具体人数还真无法做到十分精准。如今因求学或就业生活在祖国各地甚至国外的大有人在。

回顾我们家族的发展史,之所以能够子孙昌盛,人口由解放初期的不到20人到如今的近百人,除主要得益于有党的坚强领导之外,还得益于家族中有红色基因的传承,能够把家族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据我父亲回忆,曾祖父叫行圣,生活在上上世纪晚清中后期那个满目苍痍的时代。曾祖父本是一个手工业者,在如今的潜江市街坊靠打豆腐养家糊口。膝下共育有四子二女,即大祖父、二祖父、我祖父(宋行圣)、四祖父,还有两个姑婆。其中大祖父、二祖父因当初家中穷困终身未娶,我祖父传承曾祖父打豆腐手艺才得以成家立业,共育有五子三女,四祖父在我祖父的帮衬下也成了家,共育有三子。在那个朝不保夕的乱世,我曾祖父因与人起冲突被打死。举目无亲的曾祖母龚氏因害怕再被人追杀,便带着一大家子从潜江逃回祖籍地宋家大湾。刚回宋家大湾时,可以说是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全家人完全靠左邻右舍接济以及租种别人田地才勉强度日。没过多久,因与族里闹矛盾,又不得不转到隔壁湾(魏宋家湾)靠开荒种地栖身。

颠沛流离的日子,迫使祖辈们发奋图强,最终在上世纪初发展成为方圆十里生活相对殷实之家。就拿我大伯父来讲,他不仅完全传承了我祖父打豆腐的手艺,而且读了十年书,写得一手漂亮的大字(由他亲手书写的族谱,就像铅印的)成为当地有名的“秀才”。二伯父、三伯父也是饱读诗书、文墨滔滔。就连我父亲(兄弟排行老五)也读了五年私塾。可是好景不长,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以及我祖父的去世(当时,我父亲才8岁),家族已日渐中落。

“苦难是人生一所最好的大学”。值得一提的是,正是那个战火纷纷的年代,也锤炼了我们这个大家族。这也是我要说的红色基因吧。

我大伯父宋立芳,在抗战初期投奔新四军。由于其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又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很快便成为连队中的文书。可惜“中原”突围前,他染上了重病被迫回到家中治病,病好后就没有再回到原部队,留在家中务农并重操打豆腐的旧业直至去世。小时候,我大伯不仅经常给我豆腐脑喝,还时常给我讲他在部队如何经历枪林弹雨并多次死里逃生的故事,让我对他肃然起敬!

我堂伯父(四祖父二子)宋立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作为士兵因作战勇敢负过伤还荣立过三等功,后转业回家务农直到老去。

作为后辈的我们,过去一直没有弄明白,他们那一代人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其在面对敌人时不畏生死,在面对功劳时却能做到淡泊名利。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党的百年历史,才真正认识到,那一代之所以能够如此,既是生活所迫,更是信仰的力量。

有道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再到我们这一代,家族中穿上绿军装献身国防的军人更是大有人在。

先说说我堂哥召全吧,他是我堂伯父宋立啟的长子,上世纪60年代中期参军后转入某导弹部队,由于其工作保密性很强,每次回家探亲都是匆匆回匆匆去,所以我们堂兄弟见面的机会很少。但每次见到我,他都不忘反复叮嘱:“彦哇(我的小名),要好好读书啊,你哥吃亏就吃在书读的太少,不然你哥会干更大的事。”小时候我还不懂他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现在我明白了,他在某导弹基地当兵,从事的是导弹制造而不是研发,所以他感到有些遗憾。在我看来,全哥的职业很神圣,也很了不起,作为他的堂弟感到很光荣。

再来说说我三伯父的两个哥哥,一个叫召银、一个叫召友,兄弟俩相差不到两岁,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一起去当兵且都是炮兵,一个在军部、一个在师部。有道是: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1979年自卫反击战打响时,兄弟俩都上了前线还都立了功受了奖,最后双双光荣退伍并移居武汉东西湖成为农场工人。

最后说说我亲弟弟召锋,他也是我家族中在部队“混”得最好的一个,最后是正团职转业,现在家乡公安部门工作,二级警督。他可是我们家族中的一个“传奇”。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参军成为一名空军地勤军人。地点由山东滨州、泰安新泰最后到青岛。当兵后,他突然脑袋“开窍”,学习劲头十足,由上小学、初中时的“逃课生”,到部队后的学习“模范生”:上军校犹如上培训班那么频繁,先是上了武汉雷达学院指挥专业中专班,然后又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学院基层政治工作大专班,再后来是上了国防大学本科班,最后还上了中央党校法律专业研究生班。由于学有所成,职务也一路由最初的班长、排长、连指导员、宣传股长、政治处主任、团副政委,直到某电子对抗团的政治委员。军队这所大学校、大熔炉,真正把他锤炼成一名政治合格、综合素质全面的军地两用人才。2010年转业后,他回到地方干起了公安,先是任某支队政委,如今又是支队长,二级警督,正在为新时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发挥着自己的余热。真所谓“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我兄弟召锋富有传奇性的经历,就是一部新中国军人的奋斗史,更是我们国家和军队逐步由“百废待兴”到强国、强军奋斗史的缩影。

我坚信,这种红色基因和军人情怀,将不断激励我们家族,伴随我们伟大的祖国迈向新的更加辉煌而又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简介:宋先彦,汉族,湖北孝感人。1983年毕业于孝感财贸学校财金专业并参加银行工作。曾任基层支行副行长、行长、孝感市分行监察室主任、市分行(党委)办公室主任等。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湖北孝感市作协会员,爱好文学,空余时间读书写作,常有作品在各种媒体发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余谊密和余大化“叔侄不和”吗?
潍坊丁氏家族
【郁氏文化】根在海门(​文/郁强)
日照丁氏五世丁时《初修家乘后序》释译
六 代 景 文 传 家 远
建军节晒军人的老照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