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观盆中之寂,栽万物之灵,中华盆景的前世今生。

杜甫《盆景诗》

一匮功盈尺,三峰意出群。

望中疑在野,幽处欲生云。

慈竹春阴覆,香炉晓势分。

惟南将献寿,佳气日氛氲。



这篇文章,沈sir就讲一下中国的盆景历史。

中国古代的文人都有一个怪脾气,认为官场是庸俗的、喧闹的地方,即便是当官了,也有一些文人会选择偷跑出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把这种烦忧之气洗刷掉,在花前月下、山水之间吟诗作对、投壶对饮。

比如东汉严子陵,放着好好的副国级干部不做,非要追求山水之间的投壶对饮生活,于是写了封信给光武帝刘秀,大致意思就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还没等皇帝批复,直接从朝班中失踪,跑到老家富春江去钓鱼种树了。

从此名片改为:大汉知名隐士兼富春江农家乐老板。

当时,虽然大家很羡慕,但像严子陵这么洒脱的人还不多。

但是到了魏晋时期,隐逸栽树就成了高尚、时尚的行为,当时,如果你作为文人,不在家摆弄几颗树,就宛如如今你西装革履的啃大葱。


可要是文化人一个个都学严子陵这样,全隐居起来种树也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啊,之后晋朝便成为了中国历史中最黑暗的王朝,因为有能耐的人全不做官了。

所以,从晋到隋这几百年中,主角永远都是武将,除了打就是杀,一点都不文雅。

到了唐代,皇帝一看这样不行,这一个个匹夫怎么治国啊,所以开始延请一些隐士出来做官,为此,归隐甚至成了许多人求官的特殊门径,“终南捷径”一词就是这样来的。

虽然隐士们做了官,内心对隐逸价值的追求和向往,依然是坚定不移的。

如何解决入仕与隐逸之间的矛盾呢?这就有了出现了大量的“中隐”之士,就是入仕为官却又能寄情山水的人。


既然要上朝,那是再没有时间一味地游山玩水了啊,怎么办呢?有钱的大官就开始在自己的家中营造山水,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happy小天地。

那么小官,穷书生呢?虽然没钱,但这个“价”不能掉啊,于是,出现了一种用泥盆种树、种花的盆景(不是以前那种普通的种花了,变得更精致了)。虽比不上贵胄贾商,但好歹发朋友圈也不会太没面~

没想到,就这样的一个泥盆种树、种花的方式突然流行开了,绿色!再也不是文人专用的了!

在1972年在陕西乾县乾陵发掘的章怀太子墓中(706年),发现了一幅宫女手捧盆景的壁画《侍女盆景图》。

第一位侍女捧一盆树石盆景;第二位侍女捧一盆观花盆景。这幅画有力的证明了在公元8世纪的唐朝,贵族们已经开始流行盆景了。

甚至当时富豪诗人兼公务员的白居易也写了许多有关盆景的诗篇,如咏《假山》的诗:

烟萃三秋色,波涛万古痕。

削成青玉片,截断碧云根。

风气通岩穴,苔文护洞门。

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

李贺看到白居易朋友圈炫富,也作了一首《五粒小松歌》。

蛇子蛇孙鳞蜿蜿,新香几粒洪崖饭。
绿波浸叶满浓光,细束龙髯铰刀剪。
主人壁上铺州图,主人堂前多俗儒。
月明白露秋泪滴,石笋溪云肯寄书。

这两句诗中写的是树木盆景的修剪方法。

当然,条件比较差的杜甫也来掺了一脚,看着自己那低成本的歪瓜裂枣树,也做了一首《盆景诗》:

一匮功盈尺,三峰意出群。

望中疑在野,幽处欲生云。

慈竹春阴覆,香炉晓势分。

惟南将献寿,佳气日氛氲。

从上面几个人的诗词中不难看出,唐代盆景已经形成并具有了较高的水平,在民间和宫廷都广泛流行。


之后到了宋朝,那就更一发不可收拾了,要知道宋可是文人的天堂,尤其是宋徽宗,为了表示自己有钱!全给我整大的!必须大!大花盆!大树!大花!大石头!大雕刻!只要大!

于是有了花石纲。

赵希鹄的《洞天清录》,就详细的记述了这种“大”山水盆景的制作方法。

“怪石小而起峰,多有岩岫耸秀,镶嵌之状。可登几案观玩,亦奇物也、色润者固甚可爱玩,枯燥者不足贵也,道州石亦起峰可爱,川石奇耸,高大可喜。然人力雕刻后,置急水中舂撞之,纳之花槛中,或用烟熏,或染之色,亦能微黑有光,宜作假山”。

现在扬州瘦西湖公园陈列的宋代花石纲山水盆景,山峦起伏,险峰幽岫、臣幛高壁、回溪断崖,可以作为宋代出现“山水盆景”已经成了帝王所爱。

本来按照这样的方式发展下去,盆景就会变成中华文明的国粹,可惜!金国南下了!好不容易南宋起来了点,蒙元又来了!

还好,盆景文化并未流失,只不过流向了日本:

(日本樱花盆)

(日本登华山)

(日本禅意)

(中国岫云)


日本篇:

日本人一向以陶情于自然乐趣闻名,诸如观樱、赏月、修饰庭院、插花、品茗等。

“我家花园中有一块土地特意让它荒芜以保持天然野趣,但又总有人修剪松枝,整饰树篱。每天早晨老大爷还要清扫石阶,把松树下那块地方扫干净,然后把从林中采来的嫩绿松针细心撒在上面。”杉本·稻垣钺子在《武士的女儿》中有过这样一个详细的描述,由此可以看出在这种“野趣”当中,实则潜藏着主人的一切精心。

而且,日本人在选盆栽树的时候,更喜欢选择那种长的“卑微”的树种。

比如松树、枫树、梅树、樱花树、白果树,这些树种,由于造型上的特点,日本人在解读上更多的是带着虔诚的敬畏。

之后,在日本,盆景变成了一种象征。

(中国都是向上、日本都是弯腰(树))


好了元朝那边打完了,回到明朝:

朱元璋好不容易北阙蒙元,华夏文化再一次复兴。

此时盆景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造型形式丰富了,欣赏水平提高了,“盆景”二字第一次开始在书中出现。

此时盆景的造型形式有多干式、合栽式、丛林式、附石式、观花观果盆景等,还有水旱式和点石手法。

现在扬州瘦西湖公园,还遗留扬州天宁寺的明代古柏一盆,树干高二尺余,树皮剥落仅剩三分之一,树冠成云片状。

泰州公园也保存有明代季驸马的古柏一株,其势苍古,可谓难得之国宝。

到了清朝,满清作为异族入侵,崇拜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

“轮回”和“涅槃”的思想开始成为信仰的一部分,不过当时只有僧侣接受这种教义,并未影响过民间的思想和习俗。

当时的僧侣为培养“一心”“一缘”“与世无争”的心理升华,而植物就是很好的载体,通过带有参禅的盆栽,寄望于某个自省的瞬间就能顿悟到一个“新的世界”,这也是上至皇帝,下到贵族文人都钟爱盆栽的原因。

清代后期,由于战争,国民经济日益衰退,饭都吃不上了,盆景理索所当然的开始日见衰落。

辛亥革命后,军阀连年混战,加上日寇侵略,国无宁日,民不聊生,盆景艺术更是一落千丈。

一直到到新中国成立后,盆景又重新出现在所有人的视线中。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之际,全国在北京北海公园举行了中国盆景艺术展览,参加展出的有13省、市、自治区的54个单位,展出各种类型盆景1100多盆。

80年代中国盆景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世界盆景水石博览会,中国盆景作品被列在展览厅首席位置,并参加了在加拿大举行的国际花卉展览会,中国盆景馆内,观众涌跃,盛况空前。

中国盆景在国外的展览,扩大了中国盆景在国际上的影响,是走出国门,面向世界的第一步。

如今的盆景意境:

“没有死,就没有生。生死之间就像一层纸一样,只有在生死之间的极微秒处,才能表达艺术的精神世界。”

像日本的盆栽鬼才小林国雄先生说的那样:“18年前,我的生活很艰难,已经到了活不下去的境况了,我选择了卧轨自杀。但火车停了下来,看着停下的车,我站起来,拍了下屁股上的尘土,从此坚强地活了下来。” 

小林先生回忆这段经历的时候,面带笑容,带着点敬畏。

“从困难当中活下去,把我的生死留在比自己活得更为长久的盆栽上。”现今,小林先生开办了自己的 “春花园盆栽美术馆”,还在院内配上了妻子的茶室“无穷庵”,品茗听雨,焚香赏木。

“每当我在园中的茶室‘无穷庵’中与文人树相视而坐时,就能体味到人活于世的价值观与永葆青春的生命尊严。”小林先生说道,历经大自然苦难洗礼的盆栽告诉我们的是一颗慈悲和从容之心。

草木枯荣自有时,万物从容皆自得。


沈sir最后的结语:

赏玩盆栽,并不仅仅是沉醉于其外在的造型之美,而是通过直视它的美,感受它的气质,从而让我们即使身处攘攘红尘也能在寂静中滋养我们的本质,让我们明白自己是谁。

而这种平和与寂静,就像时间一样,不受干扰地存在,只要敞开胸怀,让心灵保持宁静就能感受得到。

看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如何在寂静中生长;

看日月星辰如何在寂静中移动……

我们需要寂静,以碰触灵魂。

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美。端庄秀丽,静谧可人,这是一种沉静的美;落落大方,清新自然,这是一种自信的美;平和洒脱,超然物外,这是一种闲适的美;粗犷豪放,不拘小节,这是一种大气的美。
家里面井然有序,窗明几净,各种家装摆放错落有致,这是一种整洁的美;如果再加上一盆有山有水有树的微生态景观,那就更有趣了!
吸天地之精华、纳日月之灵气!
生活需要绿色、还要有品味!
        白天写的,晚上喝了点酒,今天停更一天。喜欢盆景的,可以来沈sir店里看看,不满意可退款、三个月死的也可退款。(因为你不人道毁灭,死不掉,有自动模拟太阳光,自动浇水。)
        感谢支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只有“认真、坚持”,盆景才会越玩越好!
中国盆栽史
观盆中之寂,栽万物之灵。浅谈日式草木之道
山川万物,咫尺盆钵
古盆琐谈
赏六盆精品兼谈盆景的前世今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