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也谈“藏象”的含义

赵桂芝君在《“藏象”含义浅谈》(本报2007年4月11日5版)一文中对中医学的“藏象”含义进行了一番新的阐释,虽别具新义,但笔者认为并未道出“藏象”的真正含义。

藏象的本义是指脏腑与天地四时阴阳五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象”一词在《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是承上文“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而来,藏象之“藏,与脏通”(《康熙字典》),也就是五脏六腑的通称,这是“人体胸腹腔内的器官皆可称曰脏”在今本《内经》中之痕迹。对于“象”,若确如王冰所言并被当今学术界所公认的那样,是指外观可阅之身形,即心之“象”在面、在血脉;肺之“象”在毛、在皮;肾之“象”在发、在骨;肝之“象”在爪、在筋;脾之“象”在唇四白、在肌,那么每一脏后面紧接着的“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不都成了“不可阅”的多余之论了吗?因此上述每脏后面的最后两句才是岐伯对“藏象何如”这一设问的分别回答。即心之“象”,“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之“象”,“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也就是诸脏所应的天地四时阴阳之“象”。由“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来看,似乎已引进了“五行”归类,虽然其他四脏只字未提“五行”,但从将诸脏相应的“五华”、“五充”,作为讨论诸脏之“象”的论据并联系脏腑与形体官窍的配属是出于五行归类的需要看,亦可以把诸脏之“象”视为天地四时阴阳五行之“象”。

从《素问·六节藏象论》篇题及上下文关系来看,该篇是“首问六六之节,后又问藏象何如”而名篇的。先以较大篇幅讲天度、气数,详陈“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然后又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最后在讨论“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的基础上才有“藏象何如”之发问。虽然新校正疑该篇“自岐伯曰,昭乎哉问也”至“可得闻乎”为王冰所增补,丹波元简亦云此“七百八十字,全然别是一家言”,纵然确乎如此,亦说明王冰之良苦用意是在让人们明晓这样一个道理:《素问》通篇只此有“藏象”一词,主要是出于总结五脏与四时阴阳五行关系的需要,别无其他深意。如果硬要说是对人体自身内外两个方面功能表现的陈述,则与上下文突兀不接。

关于“象”的含义,人们大都引用王冰在《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所作之注:“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而却忽视了王冰在《素问·五脏生成》“五脏之象,可以类推”条下所作的另一个注:“象,谓气象也。言五脏虽隐而不见,然其气象性用,犹可以物类推之。何者?肝象木而曲直,心象火而炎上,脾象土而安静,肺象金而刚决,肾象水而润下。夫如是皆大举宗兆,其中随事变化,象法傍通者,可以同类而推之尔。”明确指出藏象即为五行之“气象”。同时我们还注意到,吴昆亦说:“象,犹天象之象,可见者也。”张志聪则说得更为明白:象者,像也。论脏腑之形象,以应天地之阴阳也。”“五脏在内,而气象见于外,以五行之理,可类而推之。”

综上所述,藏象的本义是指脏腑与天地四时阴阳五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正如《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言“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这样的藏象相应,很难说是“藏”支配“象”的关系,而是“人与天地相参”这一贯穿中医理论体系之始终的永恒主题的具体体现。

作为人体脏器的名称和中医理论体系的概念术语,无论从其源流、本义,还是内涵和外延等诸多方面,当以“脏腑”二字尤为确当。

首先,从源流上看,“藏象”仅是《素问·六节藏象论》中一处偶见之词组,在《内经》的早期分类编次传本——《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及清代以前非《内经》分类注释著作中,均无“藏象”这一类目;而“脏腑”则不同,在《内经》中凡22见,早在《黄帝内经太素》就已有“脏腑”这一类名,而且在《晋书·佛图澄传》、韩愈《张中丞传后序》、《宋史·天文志》中亦有“藏府”之名。不仅如此,在现今存世的古医籍中,以“脏腑”二字作为书名者,亦不鲜见。如金代张元素《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明代佚名氏《脏腑证治图说人镜经》、清代尤乘《脏腑性鉴》、《脏腑性鉴经络全书合刻》、田镜湖《脏腑正伏侧人明堂图》、罗定昌《脏腑各图》、《脏腑图说症治要言合璧》及不著撰人的《脏腑总论经穴起止》等。以脏腑作为类目者更是俯拾皆是,不胜枚举。

其次,从《素问·六节藏象论》的篇题结构及内容分析,《内经》作者将该篇收入今本《内经》的目的主要是出于提示人们脏腑应与天地四时阴阳五行相参应的需要,《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中有关脏腑与天地四时阴阳五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即藏象之本义)分别归属于“五脏六腑变化傍通诀”、“五脏六腑变化流注出入傍通”,即是其最有力的确证。

再次,从藏象与脏腑两个概念的语义比较来看,藏象之含义应属脏之象,即仅限于脏腑所通应的天地四时阴阳五行之象,不可能包涵脏器实体之内容;而脏腑则不同,不仅可以从广义方面加以使用,也就是说,不限于五脏六腑,其他脏器亦可包含,而且对人体脏器的有关内容,诸如形态、结构、功能、外象、内形等,均无所限。其内涵及外延较藏象要宽泛的多。

最后,金元以降的医家之所以将《内经》有关脏腑的论述称之为“藏象”,可能是受宋明理学的影响,表现在医界即是“以易援医”风气的兴起。建国后中医学界热衷于“藏象”,究其本意无非是说中医的脏腑并不是或不全是指解剖学上的同名脏器。这种说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医关于脏腑功能的论述与解剖学的同名脏器“名实不符”这一大问题,但冷静、客观地加以考察,由此而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中医学界不得不对“中医脏腑不是人体胸腹腔内的实体器官,到底是指什么”这一自己给自己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迄今为止,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所取得的成果仍未能科学地回答这一问题。其实,中医脏腑本是指人体胸腹腔内客观存在的脏器实体,不能因中医脏腑与西医学相应脏器在功能上存在着“不可通约”的差异,就否认中医脏腑的解剖学属性,也完全没有必要将“脏腑”改称“藏象”。因为这种做法不仅从根本上把中医脏腑学说赖以形成的客观基础推翻了,而且也无助于解决脏腑与解剖学同名脏器“名实不符”的矛盾。应该把脏腑学说放回到其发生、发展的特定历史条件和背景下去研究和再现其形成过程,用中医学的固有认知模式甚或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说明中医学何以产生这种认识,这才是我们今天整理中医、发展中医、振兴中医的正确态度和根本出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究竟是脏腑,还是藏象?
《黄帝 内经 》 之 “肝主生发"
试说象思维——文耕说字-象
论《黄帝内经》中的藏象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我对养生的看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