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可能处于二级焦虑

boats on coast 


1 你也在焦虑吗?


前几天,一位朋友遇到一件棘手的事。不知如何与上级要求加薪。一方面觉得自己这一年实在是辛苦,足以够得上加薪资格,另一方面担心万一提出加薪,没有实现,反而被炒鱿鱼。处在这种两难中,自然就无比焦虑,不知何去何从。


我劝他与上级开诚布公地谈谈,说清自己的真实想法,以获得对方理解。最糟糕的结果不就是既没有加薪还被炒鱿鱼吗?他想了许久,决定一试。最终的结果是,并没有被炒鱿鱼,而且成功获得加薪。


朋友非常开心,工作起来干劲十足,全新的生活就此展开。但没过两天,他又和我说,担心自己加薪了却无法把工作做得更出色。这真是一个焦虑刚解决又来了一个。对此,我除了鼓励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不过,这位朋友的经历倒是让我开始思考焦虑这件事情,是不是我们就像触怒了众神的西西弗斯一样,被诸神惩罚,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又看着它落下,接着再往上推。每一次推上去,以为自己可以永远轻松了,没想到,石头还是会落下,前功尽弃。


焦虑,会不会就是这样一块巨石?我们解决了一次,又有千百次等着我们去解决。让我们永无止境地做这同一件事,永远处在焦虑之中?我们的生命,会不会就像西西弗斯的生命一样,就在这样一件无效又无望的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殆尽?


如果把这个问题拿给存在主义哲学家们,恐怕他们会给你肯定的答复:没错,人就是无往而不在焦虑之中。


焦虑这个词来源于印度日耳曼语“angh”,与“狭窄”、“受束缚”有关。


人这一生,何其漫漫,害怕的多,焦虑就多。怕不被爱,怕被遗弃,怕久病不愈,怕经济不独立,怕依赖别人,怕一事无成,怕终止生活的死亡,怕被不喜欢的事物捆绑,怕和自己爱的人生离死别……每一个怕都会带来焦虑,引发痛苦。


人这一生,何其短暂,但又有不竭的欲望,有不竭的欲望,就有无穷的焦虑。一个人在欲望产生之前,有一个漫长的焦虑不安的时期,他有所欲望,又不知道他想要的是什么。血液激烈地沸腾起来,过剩的生命力要向外奔放。眼睛灼灼有光,频频观看别人。他开始对我们周围的人发生兴趣,他开始觉得他生来不是要单独一个人生活的,这时候,他就和很多人建立起了联系,人际之间的亲疏远近逐渐形成。与此相伴而生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焦虑。


matusutani


2 我们焦虑什么?


焦虑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封锁了我们的咽喉,不允许我们自由呼吸。


我们会因为自己的缺陷而焦虑。每当夏天来临,各种关于胖人的玩笑话就开始流行。似乎胖成为了一种缺陷,而且是一种后天形成的足以让人嘲笑的缺陷。这也给人带来焦虑。我们会觉得自己的价值遭到质疑,甚至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觉得自己的生活不成样子。


那些流行的言论中,不少这样的说法:一个无法经营好自己身材的人,也无法经营好生活。类似的言论给相应的人群带来了极大焦虑,他们用很多时间来思考:我为什么这么胖?是不是因为我胖,所以我学习不好?是不是因为我胖,所以我朋友少,没人喜欢?我们觉得自己受到了驱逐,丧失了魅力。从而变得落落寡合。


这样的焦虑都发端于自己的“缺陷”。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正视这些言论和自己的“缺陷”。从焦虑之中解放出来。


焦虑还有可能来自我们对良知的叩问。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每一次反省都有可能引发一次焦虑。但这是好事。因为不为自己的行为失当而焦虑就意味着丧失良知。但是,太过苛责也不是好事,只能让焦虑持续日久,于事无补。就像小说家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的前言中说的那样:


“所有的道德家都一致认为,耽溺于悔恨是最不可取的情绪,做错了事就应该认错,努力加以补救,勉励自己以后好好干,千万别老是为错误难过。在烂泥里翻滚并不是清洁身体的最好办法。


走投无路的人,也会有焦虑。哪怕是在一个陌生城市,找不到路,我们也会产生一种惶惑:我身在何处,前往何方?这些都是具体而微的焦虑。


blue head 1955


3 焦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认为,生而为人,无法预知未来,前路是黑的,是无限的,这是人之焦虑的根本原因。正因为人类无法预测未来,才时时处处与焦虑为伴。这也让我们理解了那些有幽闭恐惧症的人。试想,在一个暗黑的狭小空间里,你不知道下一秒将发生什么,这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有时候,我在遭遇电梯小事故的时候,就会被一种焦虑的情绪锁住,不知如何是好。因为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这让我很没有安全感。想必这也是很多人有过的体会。


那么,快乐呢?难道我们没有快乐吗?我分明有时候觉得自己很快乐呀?


没错,快乐是有的,但你也说了,只是“有时候”。按照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的观点看,与其说快乐是一种独立存在的情绪,不如说它是对焦虑的防御。因为无论什么样的情绪,都以焦虑为底色。


对于海德格尔这种将快乐视为对焦虑的防御的观点,《克服焦虑》一书的作者维雪娜·卡斯特提出质疑。


卡斯特认为,快乐以及其他激扬的情绪也是独立存在的,虽然它们是对焦虑的积极反应,也确实与焦虑发生作用,但快乐等情绪不完全是被动防御,也可以主动出击。


例如,我们在焦虑中有可能会主动寻求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做,以此放松心情。很多年轻人会选择唱歌、跳舞、喝酒、打游戏等各种方式来缓解焦虑、获得快乐。


但是,相比之下,存在主义哲学家们对快乐与焦虑的关系似乎更能赢得人们的认可。焦虑无往而不在,快乐则偶然一次出现。刻意追求来的快乐,也不过是一种逃避。当快乐逝去,又是无尽空虚和由此而来的焦虑。


mirror and crushed shells


4 焦虑的另外几张面孔


说到这里,我们对焦虑都了解了吗?并没有。焦虑有好几张面孔有待我们去认识。只有认清焦虑的各种面孔,我们才有与之和平相处的可能。


我们身边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人,他或许面临找工作问题,或者面临成家的问题。当在找工作或者成家这两件事情上遭遇挫折时,会会产生以下想法:


这个公司有什么好,不过是一家没什么前途的小公司,还好他们没有录用我,否则大好青春全浪费了。


这个女生(男生)有什么好,还左挑右挑,小心最后没人要。


有这些想法的人,往往处在焦虑之中。而他们缓解焦虑的方法就是采取类似的贬损策略。他们贬低学校,以便为自己逃学找到借口;他们贬低一家公司,就是因为他们不录用他;他们贬低相亲对象,以保证自己可怜的自尊。


贬损策略会给人一种假象——我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只有我才是清醒的人,其他人要么是糊涂蛋,要么是胆小鬼。


其实,贬损策略本质上还是一种逃避。而一个人面对具体问题时,一味逃避,就只能处在幼儿的幼稚状态,不可能走向独立和成熟。这样的人,在每一次焦虑来袭时,他都选择逃避,从而错失让自己成长的机会。


当一个人采取贬损策略的时候,其实就意味着他已经看见了焦虑的面孔,只是他不愿意承认自己在焦虑之中,不愿意正视焦虑的存在。反而假装洒脱、达观。这样假装出来的洒脱和达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洒脱和达观,只能让自己沉浸在“良好”的自我形象中,丧失让自己更适应社会,变得更优秀的可能。


焦虑的另一张面孔是反恐怖行为。


什么是反恐怖行为?举几个例子就明白了。


比如,一个孩子出于需要必须下地窖,但他心里很害怕,于是只能一边唱歌一边下去;再如,孩子们放学回家,需要经过一片树林,他们害怕这里有坏人,但谁也不会明确说出来。他们只是不约而同地提高说话音量,下意识地想让坏人知道,他们人多势众。孩子们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安全感。


类似上面的行为就可以称之为反恐怖行为。其实这些人都很胆怯,处在焦虑之中,但看上去没有焦虑的反应,反而十分勇敢,这正说明他们在采取反恐怖行为。


不得不说,这种反恐怖行为在抵制偶然发生的焦虑事件中是有用的,但如果作为一种长期处理焦虑的方式则不妥。


很多从炮火连天的战场上下来的士兵,为何会长期被恐惧所控制而无法像普通人一样正常生活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战场上时,他们要收起心中的胆怯,逼迫自己从容面对一切危险。当战争结束,他们依旧处在反恐怖行为模式中,因此无法很好地投入正常生活。可能一个气球的爆炸声,都会激起他们的应激反应。因此,反恐怖行为在特殊情况下是可以缓解焦虑的,但对于日常生活却并不适用。


当一个人采取反恐怖行为,恰恰证明他已经开始焦虑。


standing man


5 你可能处在二级焦虑


还有一种焦虑,叫二级焦虑。这种的产生与不自愿有关。


比如,一个孩子认为自己之所以要乖,是因为父母希望自己乖,如果不乖,就会面临被各种方式加以教育的不利处境。


再比如,一些人不去抢劫盗窃,是因为自己知道如果去抢劫、盗窃,会面临法律的制裁。


以上两个事例看似不同,却有一个重要的相同点:无论是那个很乖的小朋友还是不去抢劫、盗窃的大人,之所以乖,之所以不去抢劫、盗窃,并不是因为他们觉得乖是好的,不抢劫、盗窃是好的,而是因为他们害怕事后的惩罚。


这时,他们也会面临焦虑,即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被允许。他们因为预见了事后的危险,而放弃去做想做的事。这时的焦虑叫做二级焦虑,其实就是权威焦虑。


我身边很多朋友面临被父母逼婚的问题。被逼一两次的时候还能撑得住,等父母以“不孝”等道德压迫要求他们结婚的时候,便再也撑不住了。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焦虑就是二级焦虑,也是权威焦虑。


还有一种焦虑是在魔法控制中表现出来的。什么是魔法控制呢?


平日里我们不难看到,很多人面临具体事情时,行动力和决断力都很差,于是就把自己该想该做的诉诸魔法。比如去请求什么仙家的帮忙,或者本不是基督徒却向上帝祈求祷告,再或者去寺庙烧香磕头。


当然,这些举动作为一种美好的愿望,表达出来也无可厚非。但如果将这种魔法控制作为解决事情的唯一途径,那么就只能让自己陷入更大的焦虑之中,也会降低自己的决断力和行动力。


以上我们了解到焦虑的种种样貌,比如采取贬损策略、反恐怖行为、魔法控制时所暴露的焦虑,还有二级焦虑,这时候就想问:难道就没有什么方法去攻克这些焦虑吗?


有。


untitled


7 如何面对焦虑?


所有的情绪都和自我同一性有关。当我们感到焦虑的时候,会觉得自己贬值了,自己的价值在逐步丧失,自信心在逐步下降,有时甚至对活着的意义产生怀疑。工作上,家庭中,都有一种受制于人的感觉。不想发挥也无法发挥主动性,认为一动不如一静,有所为不如无所为,于是越来越意志消沉,越来越被这种温吞的焦虑笼罩。


要想从焦虑中解放出来,就必须完善自我同一性。如何完善呢?


首先,要学会摆脱过去。


一个沉浸在过去中的人是无法很好地展开新生活的,这样下去,自我同一性就无法建立。所谓同一,就是“此时此刻就是此时此刻”。不要停留在已经过去的事情中,面对当下的现实是获得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方面。


如果不愿意摆脱过去,非要维持旧日状态,那么会感到自己日益和自己疏远,总有一天会灰心丧气,因为我们在与时间作对。与时间作对的唯一结果就是惨败。时间不会因为你驻足过去就停留哪怕一秒。完善自我同一性的第一点要求就是和过去说再见,立足当下。


其次,要开辟生活的新主题。


一个焦虑的人很可能处在一个死胡同中,比如情感受挫、事业失败等重大生活变化。这种时候应当结合自身优势寻找生活的新主题,去接触完全陌生的事物。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经验,在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时,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这时候其实就找回了自我同一性。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焦虑时选择旅行的原因。作家保罗·柯艾略在小说《朝圣》一书中说:


“远游是一种非常实际地体验重生的行为。你须面对全新的情境,日子会过得缓慢许多大部分情况下,你你也听不懂别人的语言,就像是一个婴儿,刚从母亲腹中来到这个世界你会更加关心周围的事物,那是生存所系。你变得更加靠近人群,因为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也许能帮上你一把。对于上天的任何小小恩惠,你都会受宠若惊,欣然接受,一辈子铭记在心。”


ut—op1966


8 学会镇静


如果非要给焦虑中人开一个简单的“药方”,那么就两个字:镇静。


镇静,是一种内心不事张扬的力量。恰恰是这种柔软才能抵御聒噪的焦虑。卡斯特说:镇静并不意味着确信可以躲避命运的打击,这只是臆想的安全,镇静意味着考虑到这些不安全因素,但绝不听天由命。镇静也是勇敢的一种形式,做最坏的打算,而同时又对圆满的解决满怀信心。


镇静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韧性。80多年前,一把火烧光了爱迪生的实验室,爱迪生站在废墟上说:现在我们又可以重新开始了!我相信,任何知道这句话的人都会为爱迪生的镇静发由衷的赞叹。


一个人遇到事情的时候,能够保持多么镇静,也就表示这个人在控制情绪方面,能力有多强。生活中,我们常看到一些人在挤地铁挤不上去的时候会破口大骂,或者因为一个座位而和别人争吵起来。别小瞧了这些小情绪的爆发,它可能会让一个人一整天都处于不好的状态下。不镇静的人,会把自己的焦虑传染给别人,也会让自己失去平和的内心。


镇静从何而来?一句老话:做最好的准备,做最坏的打算。“人动而愈纷,我静而自正,人束手无策,我游刃有馀。”


2015年的某一期《我是歌手》,李健拿了莱昂纳多·科恩的一本书垫坐,慢慢吟唱了《陀螺》。他说,因为要唱的这首歌都是低音,所以需要科恩来镇静。这本书名叫《渴望之书》,是科恩在南加州伯地山禅修中心写下的诗集,充满玄思冥想。


李健恐怕是那个布满聚光灯舞台上,最爱安静并且享受安静的那位歌手。安静本身是一种很难接近的气质,它需要平息自身的欲求,配以恒久的安定及冷眼的观察,只让自己与世界默默坐在一起。这个时候,一本书,一首歌,一个感觉,一段时光,才能完整的属于你。


李健坐在台中央,心中响起无人打扰的旋律;也如沧桑的科恩静坐在禅修中心,一遍遍叩击内心平凡的欲念。如果不是日常功课做得好,哪里来的底气如此镇静呢?与其与焦虑缠斗,不如将精力放在做事上。对焦虑能迎面而上的人,一定是有资本无所畏惧的人。这样的人,能够接受生活给出的各种结果,因为他们同时还是做了最坏打算的人。


young man with red scarf(1908)


9 做最坏的打算


公元63年2月间,哲学家塞内加的一位公务员朋友卢西琉听说有一桩告他的案子,可能危及他的事业、玷污他的名声。他写信向塞内加求助。


塞内加回信道:“你可能期待我劝你想象一个喜人的结局,安心在希望中等待。但是我要领着你通过另一条道达到心灵的平安”——“如果你想消除一切担心,那么请设想你所害怕的一切都会发生”。


将这个回答鸡汤化后,就是这副模样:做最坏的打算吧,最坏的都能接受,那还有什么接受不了的呢?他的另一句名言是,“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就像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对话,童年不幸的小女孩问杀手莱昂:


“是不是人生总是如此艰难,还是只有童年如此?”


“总是如此。”


听了“总是如此”之后,对整个人生也就放心了,人所能做的,就是踏实地去领受。领受人所不能避免的低谷与迷茫。甚至踩在某个巅峰之上的人,也难免有“这山望着那山高”的低谷和茫然之感,有无力,有痛苦,有焦灼。


当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焦灼并敢于面对的时候,就证明他距离脱离焦灼不远了。正如奈杰尔·霍华德所说:“如果一个人开始知道有关自己行为的理论后,他便不会被它束缚住,而能够自由地选择不再服从它。”


就用莱蒙托夫的一首诗来结束我们这次关于焦虑的学习吧,希望我们能在焦虑面前保持镇静,始终保持自我同一性,过此时此刻的生活。


这首诗叫《一只孤独的船》:


一只船孤独地航行在海上,

它既不寻求幸福,

也不逃避幸福,

它只是向前航行,

底下是沉静碧蓝的大海,

而头顶是金色的太阳。

将要直面的,

与已成过往的,

较之深埋于它内心的,

皆为泡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超级知识贴】210个“最”之成语。
人到中年顾虑太多,如何克服中年危机所带来的焦虑症呢?
焦虑怎么治疗?教你三步缓解焦虑烦恼
九型人格——六号忠诚型(史上最全知识点)
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影响因素,解决办法
干货 | 无法亲密还是不愿亲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