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项目中的经济学(一/二)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项目管理中存在设么样的经济学理论?作者从这个角度切入与你分享。

互联网行业工作几年,发现一个现象:不论大公司小公司,不论是设计狮、产品汪、运营喵、程序猿,平时可能都在默默的钻研自己的岗位,但一到周末或者假期,我的朋友圈就被他们各种积极向上、欣欣向荣的学习活动所霸占。

有参加行业会议的、有参加培训的、有读MBA的、有上辅导课的、有在家网络自学的···这些人也许就是你工位旁边正在偷偷玩农药的小张、到点去接孩子的老王、每天独来独往的单身狗大强。尤其身边一些看着普通、实际上碉堡的人经常让我佩服至极。

在这些人的感召下,我也简单的学了一点经济领域的知识,只因处于金融中心上海,学经济拥有着种种便利。另外听别人说经济学从更本质的角度看世界,而且不要求本身的专业,任何学科都能从中汲取养分。

从本文开始,跟随金融学习的进度,开始整理学习收获的心得,和大家一起交流。同时鞭策自己不断学习和思考。

一、机会成本

工作中,不论我们是从事什么工作岗位,取舍是我们常常需要面对的情况。举个例子:

如图所示,上线了某个要求用户进行设置的新功能,针对如何引导用户,存在A、B两种解决方案:

A方案是在刚进入产品时,先弹出全覆盖弹层,先让用户进行设置,然后再允许用户使用;B方案是默认进行某种设置,但是允许用户立即进行更改。

那么A、B哪种方案该如何取舍呢?

对于上述案例,我们要付出两种类型的成本:第一种成本是项目需要花费的时间、投入的资本、人员的薪水、竞品的状况等,这些内容其实不作为必须考虑的成本,因为不论执行A、B哪一种方案,都需要付出这些成本。从经济学的角度,我们假设A、B两种方案的时间、资本、薪水、竞品这些成本都是是常数(因子),通过这类成本花费的比较是无法判断哪个方案更优秀的。

那如何比较A、B方案的真实成本呢,这时候需要引入另外一个概念: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A方案的机会成本,其实是必须要放弃的B方案,当然反过来说,B方案的机会成本也是必须要放弃的A方案。如果选择A方案,那么用户必须自己去做出选择。如果用户面对的是比较专业、比较冷门的概念(这种概念在金融领域常常见到),这对于小白用户来说是极为不友好的。用户只好要么为了搞懂概念另外去学习,要么直接离开这个功能。即使用户被迫弄懂概念并做出选择,也未必是他们想要的。而且更没有提供给用户方便的修正和调整的工具。

反过来分析,如果使用了B方案,看似失去了选择的机会,但实际上用户选哪一个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选任意一个都不会对使用造成太大影响,无非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习惯。另外,选择任意方案都可能让用户习惯固定下来,以后再也不会进行设置。

比较起来,显而易见强迫用户对于他们不熟悉的、过分专业的领域来进行抉择,对产品体验带来更加严重的影响,机会成本更高。

虽然经济学中常见的比较对象一般都是成对的,但是在上面的案例中,不论采用A或者B方案都达不到最佳效果,这时候会引发思考:也许真正的解决方案既不是A也不是B,而是还有更优的解决方案,比如C、D、E方案。

如果当时决定采用A方案,那采取这个行为的机会成本就是B、C、D、E方案的可取之处。从这个角度分析会让大家都紧张起来,采用任何方案的机会成本都是很高的。由此大家就会更少一点拍脑袋决定的行为。

 


项目中的经济学(二):时间的价值

金融圈小小交互设计师
2018-01-23 141 0 0
产品经理就业特训营,专门为大学生和准备转型做产品的人量身定制,60天线下培训,包就业!了解详情

经济课老师经常语重心长的对我们说:你们学习经济学之后,要尝试着对一些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能够对事物建立多角度的看法。上回《项目中的经济学(一)》我们聊了机会成本的问题,这次我们聊一聊时间问题。

时间紧迫是大家工作中最常见,也最常被折磨的问题之一。几乎没有见过哪个项目是时间完全充足的,反之我们经常会听到:

“今晚就要”

“下班前能做出来吗”

“明天提测”

···

等催促的话,如同沉重的大山一样压在我们的肩上。为了缓解压力,不但要有沉稳而强大的内心、良好的沟通能力、扎实的技术功底,我们最好还能掌握一些经济学方法论。一方面能够对时间建立客观合理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利用这些方法与同事进行更有效的沟通。“时间价值”理论,就是解决时间问题的一种有效尝试。

什么叫“时间价值”

金融行业中有一句话叫做今天的一块钱不等于明天的一块钱”,说的就是货币是有时间价值的。这个概念在商品经济中客观存在,如金钱可以存入银行以获得利息、可以运用于公司的经营活动以获得利润、可以用于投资以获得投资收益等。货币经历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能够增加价值,以利息、利润和投资收益等形式来表现。

项目和货币虽然不是同种属性的事物,但项目同样也有时间价值,存在以下三种特征:

  1. 项目本身有初始价值
  2. 项目运行过程会耗费时间
  3. 初始价值会产生更多价值

一般项目的目的,无非是耗费最短的时间来实现最多的增值。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说明项目是如何依靠时间价值理论来实现流程改善的。

一个真实的案例

2016年初,部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互联网转型重要载体App的第一个版本的研发工作。因为存在团队刚刚组建、bug不断出现、需求方向经常调整、开发设计资源极其紧张、部门间隔阂等的原因,我们连续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尝试。后来总结出来两个最让我们受伤的问题:

  • 人员配备上,产品和交互人员都是本公司的,而UI设计、开发都是外包的。外包人员存在工作能力差距,这给项目带来很多不确定性。更让人头疼的是不论能力强还是弱都不是最合适的,能力强的我们要提防产品核心思路和代码泄露,能力弱的又很耽误研发进度甚至犯下低级错误,曾经就出现测试服务器地址打到生产包上的重大事故;
  • 业务和IT系统配合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让人崩溃的坑。有时候刚刚调试平稳,突然冒出来一个特别棘手的问题,导致项目进度受阻,需求重新梳理,甚至重新开发;

在这个案例中,假设人员、业务、IT系统等固有缺陷在短时间内是无法解决的,那应该如何进行改善呢?答案就是,迭代开发、小步快跑——互联网圈常见的一种方法。

结合经济学的知识,我们引入一个公式:

最终值=基础值+迭代提升值

在这个公式中,等式左边的最终值就是项目最终完成的状态,它等于基础值和迭代提升值之和。基础值是目前的现状,迭代提升值是针对基础值的提升,即迭代提升值=基础值x迭代提升率,所以把等式改为:

最终值=基础值x(1+迭代提升率)

而迭代提升率是跟迭代次数和单次迭代提升率有关的,即迭代提升率=迭代次数x单次迭代提升率。可推算出:

最终值=基础值x(1+迭代次数x单次迭代提升率)

而迭代次数=总时间/单次迭代时间,把这个表达式代入等式,得到最终公式:

这样就把公式分解为最终值、基础值、总时间、单次迭代时间、单次迭代提升率这些具体参数。

一般情况下,项目的基础值、总时间是固定的,为了提高最终值,我们可以从另外两个变量来着手:降低单次迭代时间,或者提高单次迭代提升率。

1.降低单次迭代时间

在等式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因为单次迭代时间是分母,所以减小单次迭代时间能提高最终值。

在本项目中,针对前面提到的两个问题,产品总监提出了一条名为“踢皮球”的要求:每个人都把手头的工作以最快的速度处理完毕,然后转给下一个流程。此“提皮球”不是指常规意义上的把责任踢给别人,而是高效的将工作成果输出。具体来说:

  • T日,产品经理们把需求以最简单和方便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踢”给交互设计师;
  • T+1日,交互设计师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交互初稿,然后“踢”回给产品组,当天即进行评审,交互修改方案;
  • T+1/2日,交互和产品组把方案“踢”给UI设计师和研发人员,立即开始进行任务拆分;
  • 后面的研发、测试流程也类似。

整个过程要求每个阶段迅速通过,一旦闷在某个阶段,时间一旦超过某个上限则迅速上报给项目组进行集中解决。项目组按日跟踪和汇报进度情况。为了保证整体进度,有时候某个流程甚至只完成70%的完美程度即可以“踢”给下个流程,剩下的30%留待后续处理,当然这样做是对大局不造成太大影响的基础上。

这种“踢皮球”的方法,对于解决项目开始时的混乱状况是非常有效的。需求和交互迅速传递给外包人员,可以很好的解决大家对项目进度的认知不统一问题,加快工作节奏。同时,能够让无法预知的坑早点充分暴露,利于协调时间去寻求解决方案。

2.提高单次迭代提升率

在等式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单次迭代提升率能提高最终值。

对于团队来说,成员工作能力的提高都有个过程,不是短期能够突破的。这就需要通过一些制度的建立来保证迭代的顺利进行,同时制度也能反过来推动个人工作能力的提高。

为了提高单次迭代提升率,团队引入敏捷式开发制度,其中的一项就是任务拆分。任务拆分是个非常耗费心神的工作,但能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交互和产品组把方案“踢”给UI设计师和研发人员后,马上召集研发人员开会进行任务拆分。

拆分工作是个落实到细节的工作,按照从大到小、从主到次、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把每一个需求、每一个bug、每一个改进点进行深入拆解,直至拆解到大家认可的局部细节。然后针对每个细节,都配备对应的人员、设定完成时间、预估完成结果、讨论完成方案,并每日汇报进度情况。这种深入到细节来逐条解决的方法,让单次迭代的质量有了显著提升。

最终,通过努力改进工作流程、提升工作质量,从3月份项目启动,部门以突破常理的速度,从无到有只花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一款全新App的上线,在公司内外高压下证明了自己。

在上面的案例中,经济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从另外的视角看问题的思路。如果我们再深入思考一下,其实最终值计算公式,在等式两边任意参数已知的条件下,可以计算出未知参数。比如,如果已知的参数为最终值、基础值、单次迭代时间、单次迭代质量,就可以分析出总时间这个参数。

另外,在很多团队中,有人喜欢采用诸如强行Push、拍桌子、找领导推动,甚至跪地、画大饼、异性混搭等方法,这些方法的有效性值得怀疑,并且前者会造成同事关系紧张,后者会降低自己的身价。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大家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去工作,立足于正确的方法论,找出共同利益点、进行平等善意的沟通,应该是更优的选择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是这样做交互的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产品新人如何开需求评审会?
设计思维过程的第五阶段:测试
原型的奥秘:如何做一个正确的原型?
云之家CRM链接ERP项目总结
游戏交互设计师是如何提高游戏品质感的?这里有一份全流程指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