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途岛战役读书笔记(二)(20200204)

在正文之前,先写一段引子。

前一篇发出后,有友人打电话过来,深入讨论了“命运5分钟”的问题。(友人平时属于那种“日理万机”者,每年飞行距离绕地球若干圈。也就是现在的节点,能让他闲成这样……)

关于“命运5分钟”(草鹿龙之介1949年在回忆文章里最先提出来的说法“運命の5分間”),从现有资料来看,大概是这样:

1.当时日方航母并没有做好攻击部队起飞准备,所以并不存在“如果再有5分钟,日方可能逆转战局”的可能性。

2.从南云的命令来看,他在1022下令“直掩机准备起飞”。当时日军航母甲板上应该有用于编队掩护的战斗机,但没有轰炸机。美方飞行员的回忆中,有人说日方航母甲板当时无飞机,有人说有飞机,但不多。可以形成相互对照。(下图是B17飞行员当天拍摄的“飞龙”。B17用的是水平轰炸,以此推断,SBD飞行员在俯冲时高度更低,理应更清晰地看到甲板情况)

3.由于美军在阴差阳错下形成了集中攻击之势,这5分钟(其实大概是6、7分钟)期间发生的事情,确实改变了日本舰队的命运,也确立了此后战局。“命运5分钟”这个称呼,倒是够得上了。

4.与友人的共识是,战役失利的锅,主要责任还是要由山本来背。

接下来是本篇正文。上一篇笔记中,罗列了日方出现的问题,这一篇则梳理美方的情况。战争就是犯错误的过程,相对犯错少、犯错小的一方最终很可能获得胜利。但事后的总结还是必要的。

对于中途岛战役,美方的指导思想很明确:希望以中途岛为“诱饵”,从侧翼对日本机动部队进行打击,力争在保住中途岛的同时,以较低代价歼灭日军部分力量。在战役发起前,美军没有想过能够打出后来的大胜。

在战略上,很难找出美方有大的疏漏。居于当时“以弱击强”的形势,恐怕并不会有太多人能想出更好办法。如果一定要挑毛病的话,可能需要提一点,那就是“平战转换”的问题。

虽然当时珍珠港遇袭已过去半年,人们的心态已是战时状态,但作为一个庞大的组织,美军仍有一些方面未能适应战时要求,体现在装备、训练、情报等方方面面。这里确实有很多客观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去了二十年。这期间,美国海军没有打过大仗,陆军更没有。美国有当时世界最雄厚的工业能力和资源实力,但要将“优势”转化为“胜利”,需要一个过程。正如苏芬战争带给苏联的教训一样,珍珠港及此后半年的战斗,已经让美军初步认识到“战争”为何物,但认识可能还不够全面。

这些问题都是反映在细节之中的,因此与下列具体领域合并梳理。

一、情报与侦察:

1.战前未能获知日本主力舰队就在附近:虽然美方掌握了日军试图突袭中途岛的准确时间和来袭方向,但并不清楚日方的整个计划。其中最重要的是,美方不知道联合舰队主力就在南云机动部队以西数百海里处。“尼米兹、弗莱彻和斯普鲁恩斯只是在中途岛海战 后几个月才知道当时山本的主力就在附近某处。”如果山本当时善用自己的主力部队,也许会给美军带来很大的麻烦。但历史没有“如果”。而且,正如《中途岛奇迹》一书所评论:准确掌握日方动向只会增加尼米兹等人的心理负担,“他们已经投入了所有的兵力”。这一点极具戏剧性,但又恰恰是真实的历史。

要是尼米兹事先知道对方还有一大票军舰在西边……

2.技侦存在盲区:6月1日,大雾。南云机动部队需要在当天上午完成海上加油,但因雾重(能见度不到600米),无法目视联系协同。在不得已之下,南云批准使用无线电协同各舰动作。战役后,南云一直认为是由此导致美方察觉到日方动作。但其实,尽管距离南云600海里的山本主力部队监听到了这一无线电信号,但美方却并未捕捉到。(有意思的是,在机动部队使用无线电之后不久,大雾就逐渐消退了。)

“赤城”号上的南云,那份纠结啊……

二、训练

战役之前,美军大部分飞行员实战经验和临战训练不足,新飞行员比例偏高:

VT-8派到中途岛的岸基鱼雷机分遣队共计6架TBF、18名乘员,最后仅有2名乘员幸存。幸存的飞行员欧内斯特刚刚从飞行训练队毕业6个月,只在靶场投过一条鱼雷。源田实战后评价,美国人最严重的弱点是“糟糕的鱼雷发射技术”。

陆战队在中途岛的SBD中队VMSB-24共有18架飞机,当天因2架故障不能起飞,总计出动16架。该中队有10名飞行员刚调来一个星期,临战前仅进行过一个小时的飞行训练。由于飞机也是新增援中途岛的,10人中只有3人此前飞过SBD。这使得该中队不得不放弃俯冲轰炸,而改用较为简单的下滑轰炸,损失惨重。

电影《中途岛》主要角色之一麦克拉斯基是战斗机飞行员出身,经验丰富,但此战前从未在SBD上投过弹。他是42年3月晋升为企业号飞行大队长后才忙里偷闲熟悉SBD飞行的。

麦克拉斯基当天“灵光一现”,找到了南云机动部队

“约克城”号上俯冲轰炸机中队VB-3没有认真试用过投弹用的电动开关,当天起飞后,17架飞机有4架因电动开关操作问题在起飞后不久就将炸弹抛入海,包括中队长莱斯利本人(然而剩下13架飞机仍旧建立奇功)。莱斯利的僚机霍姆伯格则是首次参加战斗。

B17和B26缺乏用水平轰炸攻击舰艇的足够训练,也缺乏攻击效果的真实评估。

三、装备

1.F2“水牛”战斗机、TBD鱼雷轰炸机、SB2U俯冲轰炸机等均已严重不适应当时空战环境。中途岛上F2战斗机当天几乎全部损失,当天出动的41架TBD仅回收6架。各类书籍中,对F2战斗机性能的吐槽比比皆是。“最适合在迈阿密做航校教练机”、“零式可以绕着它转圈”等等。

'企业'号上的TBD,摄于1938年

2.鱼雷可靠性:这是美军太平洋战争初期的老问题,但长期未能解决。

3.装备的维护存在一定问题:机载武器、机载设备故障率较高,涉及到投弹装置、发动机、机载机枪等。在作战兵力本已捉襟见肘时,几个故障就可能大幅削弱部队的实力。

4.其他方面居然还好……说起来,美国的工业和科技能力确实很强。开战不足半年,新装备就已经陆续投入部队。只是在中途岛战役时,一线部队正处于新旧装备更迭的过渡期。等再过一年,日方就真的是毫无还手之力了。

四、作战

1.对重型轰炸机水平轰炸的作用期待值过高:在这一仗之前,太平洋上真正的大海战只有珊瑚海一役。珊瑚海战役的意义在于:双方以航母战斗群对决,主要依靠舰载机攻击对方。这场战役后,日方高层仍然沉浸在“舰队决战”思路,美海军显然已经认识到航母和舰载机的重大意义,但美军高层可能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制定中途岛战役计划时,对陆基航空兵B17、B26等轰炸机期待值过高。事实证明,重型轰炸机、中型轰炸机的水平轰炸,对于机动中的对方航母战斗群威胁不大。而如果轰炸机群缺乏战斗机保护,自身安全也很成问题。

当天,一架中弹后的B26试图撞击赤城号,但擦肩而过。

2.指挥和通讯的混乱之处:在一个临时组织的大型行动里,如果用微观视角看每个局部,可能“乱”才是常态。只不过有的混乱可以理解和接受,有的混乱是致命的。

战役期间,美方比较大的一个混乱是:由于16特混舰队没有及时向已经起飞的前方飞机通报日舰新位置(为保持无线电静默),“大黄蜂”号的俯冲轰炸机没有找到目标而空返,战斗机因油料耗尽全部在水面迫降。只有VT-8的15架鱼雷机找到目标,最终全部被击落。斯普鲁恩斯在战后报告中认为,如果“大黄蜂”号俯冲轰炸机找到目标,那么就有可能在第一波攻击中打击“飞龙”号,这样将避免“飞龙”号发动反击,也就可以避免“约克城”号的损失。

在通讯方面,岸基部队和舰队之间互通互联不足。“大黄蜂”号战后报告说:“我们未能从岸基部队收到足够的情报。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是否能完全相信别的部队。”“企业”号舰长则认为:“中途岛部队发来的许多接触报告作了否定的判断。初次接触报告发来后没有补充报告。”中途岛指挥官凯姆斯则表示:“我们根本不知道附近部队情况如何,也不知道我们的水面部队在干什么。”在这一方面,事先作战部署似乎也存在问题:出于保密或其他原因,尼米兹并没有告诉中途岛守军附近航母战斗群的情况和作战计划。

指挥方面的另一个问题是:尼米兹事先指示中途岛战斗机应该为中途岛轰炸机护航,主要目标为对方航母。但在当天战时,中途岛战斗机主要用于拦截对方来袭轰炸机,并与日方护航战斗机作战。从结果上说,可能没有什么区别(主要是'水牛'战斗机)。但在这一点上,中途岛守军未落实战前部署。

四、战后评估

1.战役后初期,军方高层和公众对陆基航空兵作用评价过高。

由于庞大组织体系内常见的种种原因,在战役结束后初期,很多高层和公众认为是陆军航空队打赢了这场战役。《中途岛奇迹》里面有这么几段描述:

——任何读了6月12日檀香山报纸的人都会认为海军在这次战役中只起到了侦察的作用。

——投弹的陆军飞行员报告说,他们击中了3艘航空母舰、1艘巡洋舰、另1艘大型舰艇、1艘驱逐舰以及1艘大型运输舰,这还不是全部报告。

——《纽约时报》6月9日的一篇社论说:“就我们目前所知,中途岛海战中日本舰队的主要损失是我陆基机造成的。这次战役表明,一支高度戒备、训练有素、勇敢善战并有足够兵力的陆基航空兵能怎样对付来自海上的敌海空力量的进攻……”

——史汀生6月5日的日记写道:“太平洋上正进行一场大规模战役。很显然,美国部队,主要是陆基航空兵部队,对日本人实施了突然袭击,并取得胜利……”6月6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大型轰炸机在战斗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这标志着对高空轰炸的看法有了重大变化……”

以上这些情况,在军事上造成的后果,就是对战术和装备判断的失误。当然,在组织内部,将造成严重的不公平。《中途岛奇迹》一书提到:“在公众心中,中途岛战役的胜利主要是陆军的胜利。直到战后,有了审讯日本人的记录以及日方档案,这种印象才得到改变。

2.未能完全消除官僚体系的内部问题

数百万人形成的组织体系,“官僚病”是难免的。严格意义上说,这不能算错误,但也一并纪录下来,例如,在作战目标分配上厚此薄彼;战后争功诿过;评功颁奖时漏掉了发挥重要作用的情报人员……但是,优秀的领导者和组织体系内部的制度、纠错机制,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官僚病”的影响。

五、余论

梳理双方的一些问题之后,有一些余论:

1.组织一件事情,办一桩复杂一些的工作,不可能面面俱到,在实施的过程里出现各种混乱是必然的,最重要的是要以预期之内的成本实现目标(或主要目标)。

2.真实的历史往往充满错综复杂的阴差阳错。细究每一个片段,与整体通观,感觉各不相同。

3.设身处地,是看史料时的一个角度。有了代入感,才能更多理解当时、当地、当事人为何这么做。

4.要想“彻底”搞清楚一段历史,确实是不可能的,哪怕对于中途岛战役这样有大量史料存在,有大量当事人事后访谈的历史事件,亦然。此处想起一句名言:“历史问题宜粗不宜细”……

以上,作为宅家学习的部分笔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日本消耗战略缘何落空?
百大血腥战役之珊瑚海海战
1942,太平洋战争惨烈又辉煌的一年
世界上最糟糕的飞机——道格拉斯 TBD 破坏者(1935)
“翔鹤”无缘中途岛作战,为什么日军不启用毫发无损的“瑞鹤”号?
为何日本联合舰队会在中途岛海战中惨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