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可闲论人非/《〈论语14.29〉解析》
 
【原文】 子贡方人①。子曰:“赐也贤乎哉?夫(fú)我则不暇②。”
【注】① 方人:议论人的短长,指品评他人的过失。
② 暇:空闲。不暇:没有空闲时间。
【译】 子贡喜欢讥评他人的过恶。孔子对子贡说:“赐呀,你自己做得就很好了吗?我可没有这种空闲时间去议论别人。”
 
【解析】  有一些自诩(xǔ)直爽的人,看见不顺眼的事,不怕得罪人,或当面就笑话人家,或转过脸逢人就议论,把数(shǔ)说他人的过错或恶行当作快事。孔子的原话是“方人”,“方”在川鄂一带的方言中至今还使用着,意思是“不妨得罪他一下”,暗含而未表达的意思是:他有什么了不起,得罪了他又能咋得?
像子贡这种有作为的人,大多是心直口快,眼睛里容不得一粒砂子,肚子里藏不下一点点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憋得慌。说出来就发泄了,发泄完了就舒服了,而且话说得越尖酸越刻薄越痛快。其实,痛快是痛快了,后果就不考虑了吗?虽然你不怕得罪人,但得罪人已经成为了事实,隐患已经埋藏下来了。这种人为什么会有这个毛病呢?从自身这一方面来说,主要是看别人总有不如自己的地方,他时刻都在寻找人生的缺陷和他人的不足,总想在抢白他人之中以标榜自己的能耐,而不知反身观照自己。从对待他人来说,没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宽容之心。别人讥评你几句你是什么感觉?己所不欲,为什么偏要施与他人?从人际交往来说,这种人缺乏“留一条大道给他人走”的胸怀,凡事得理不饶人,甚至自以为有理实则无理也要狡辩三分。
批评别人的错误是应该的,但应该使用和风细雨的态度而不是讥讽于人。批评他人的目的是为了促使他人改正,而不是把人家搞臭。况且君子要尽量“不论人非,不谈人过”,尤其在背后评论他人是君子之大忌。孔子倒没有过多讲道理,而只是告诫子贡:你就做得十全十美了吗?我可没有这个闲工夫!正如俗话所说的“你的屁股就那么干净吗”?想来聪明的子贡定会从孔子的批评中有所醒悟:当发现他人有某种缺陷的时候,首先要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我有没有这方面的毛病?当一个人在张嘴讥讽别人的时候,应该首先想到给别人留一条行走的大路。得罪人是不可怕的,但不该得罪人而得罪人就应该吗?
人们啊,多关注一下自己的修为吧,不要整天忙忙叨叨地去做评判师。看别人这也不顺眼,那也不满意,劳则无功不算,甚至还会招来误解和怨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共读】《论语》宪问篇第二十九
从《论语》解读孔子的十二种性格
【漫话国学·孔子】做事难免得罪人 处世何必太周全
为什么“人至察则无徒”?——人际关系的秘诀
孔子眼中的小人
孔子论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