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陕西 | 梁代村芮国古墓传奇



梁带村隶属陕西省韩城市昝村镇,位于市区东北7公里黄河西岸的台地上,遗址紧临黄河。千百年来,这里一直是耕读传家的农业社会。因为曾是太史公司马迁的故乡,所以当地历来有重文重学的风气。

2004年秋冬之际,梁带村突然出现不少陌生人,在村北的农田里进行钻探,并对其进行爆破。警惕性甚高的村民立即向文物和公安部门进行了汇报。作为文物大省,陕西省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立即派遣以孙秉君为队长的考古队前往查看情况。经过初步的勘察,孙秉君意识到他所面对的是一个无法预料的地下宝藏:梁带村一共发现两周墓葬1200座、车马坑64座,其中的7座大型墓葬具有诸侯国国君的等级特征,而且均未被盗。

韩城梁代村两周古墓群布局

梁代村

梁代村

梁代村的东边黄河就在脚下

27号墓的结构图


棺内墓主人周围现场

椁室及棺室平面照片

椁室及棺室平面照片

棺内墓主人周围现场


27号墓中出土的一套完整编钟


在19号墓中出土了这件带铭文的铜鬲,专家们认出了上面的铭文为“芮公作铸鬲子子孙孙永宝用享”。正是它帮助我们确定了梁带村墓地的主人是芮国国君。



青铜器


窃曲纹鼎



最大鼎高32.3、口径37.5厘米;最小鼎高22.4、口径27.0厘米

芮国墓地27号墓出土。

7件,形制、纹样相同,大小依次递减,为一套列鼎。敛口,宽折沿,方唇,附耳,浅半球形腹,圜底,三蹄足。口沿下饰一周窃曲纹,其下界饰一道凸弦纹。这种鼎是春秋早期青铜鼎中最常见的样式。

 

芮公簋




23.5、口径19.8厘米

芮国墓地27号墓出土

6件,形制、纹饰、大小基本相同,惟重量略有差异。隆盖,顶有圈状捉手,器身敛口,鼓腹,平底,腹两侧附兽首形双耳,兽角呈螺旋状,圈足下承接三低矮扁兽足。盖缘与器口外沿各饰一周窃曲纹,盖面及腹部铸有数周瓦棱纹,耳两侧均饰重环纹,圈足饰一周垂鳞纹,支足上部饰兽面纹。

内底及捉手内逆时针有一周铭文,为 “芮公作为旅簋”。

 

弄器

弄器一套 梁代村芮国26号墓

一组六件,计有镂空龙纹方盒、双层龙纹方鼎、变形兽纹圈足匜、垂鳞纹罐、单把罐、龙纹小鍑。可能是墓主生前把玩的“弄器”。

镂空龙纹方盒

镂空龙纹方盒(M26:135

10.6、长14、宽10.9厘米。

梁带村芮国墓地26号墓出土

器体由盒身和底下四小兽足组成。盒身顶部平顶,四周为斜坡状盒身为长方形,下接四足。足作卧虎状,前后肢间有小轮,四虎安置方向皆位于盒体长边一侧,与盒壁垂直,同一边两虎尾部相对,虎首皆朝向盒左右侧。器盖顶部作镂空重环纹,盖之四壁为两周重环纹间饰一周镂空重环纹。盒体每一侧面由透孔镂雕的形式表现龙纹,共4个,龙纹对称并列,相互纠缠。

单把罐、龙纹小鍑


龙纹小鍑

龙纹小鍑(M26:261

6.6、口径6.5厘米。

梁带村芮国墓地26号墓出土

方唇,侈口,弧腹,喇叭形圈足。口沿上有对称的半环立耳,耳顶有圆形乳钉。腹部装饰两组龙纹,每组均为上下左右对称的回首龙首,杏核眼,翘鼻,长舌,身躯细长,龙尾相交处有一圆目。该器制作精美,其形制显然仿自北方系大型炊器青铜鍑,纹饰则是中原典型的龙纹,可谓北方地区与中原地区文化的完美结合。

垂鳞纹罐、窃曲纹圈足匜

垂鳞纹罐(M26:137

10.6、口径7.4厘米。

梁带村芮国墓地26号墓出土

有盖,敛口,鼓腹,高圈足,盖两侧有对称突出的小钮与器身两耳相贯穿。器盖饰重环纹,器身上部饰窃曲纹,下部及圈足饰垂鳞纹。此器与27号墓所出垂鳞纹罐(M27:1073)的形制、纹饰、大小基本相同。

单把罐(M26:139

6.5、腹径9.8厘米

梁带村芮国墓地26号墓出土

侈口,束颈,鼓腹,凹底近平,口、底及腹部截面近椭圆形。腹部一侧设置半环形鋬,中有凹槽。素面。

窃曲纹圈足匜

窃曲纹圈足匜 顶盖钮

窃曲纹圈足匜(M26:138

10.3、口径8.2厘米

梁带村芮国墓地26号墓出土

器体由器盖、器身两部分组成。器为平折沿,方唇,圜底,下接圈足;器腹的前端有短流槽,两侧有龙形双耳,后端有环钮。器盖隆起,置人面兽身钮,前端设有方形出沿,沿下有舌形遮板,可遮盖器流,器盖后有半环形钮,通过“8”字形系与器身后部之钮相连。盖面饰卷云纹,出沿饰兽首纹;器腹装饰窃曲纹,圈足有六个正三角形镂孔。器耳顶部龙首的内外侧均以阴线刻画面部。

双层龙纹方鼎 

双层龙纹方鼎(M26:136

10.4、外鼎口长10.2、口宽8.3厘米

梁带村芮国墓地26号墓出土

大鼎内套一小鼎,均为方鼎,平折沿,方唇,直敞口,附耳。小鼎为兽形足,呈跪立状背负鼎身;大鼎为人形足,裸体,呈跪立状背负鼎身。小鼎纹饰无法看清;大鼎器身上部装饰卷体龙纹,下部饰重环纹。


芮太子鬲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口径15.8cm  内径12cm  通高11.8cm  重1.555kgw

出土于椁室南端

本件为前组四件鬲中的一件,口沿面上的铭文方向为逆时针排列,共十四字(含重文二):“内(芮)大(太)子作铸鬲子=孙=永室用享”。裆部、下腹部和足内侧有烟怠痕迹。相类的铜鬲在虢国墓中也曾发现。

 仲姜鼎


仲姜壶



仲姜壶 耳


龙纹钺


三角型有銎戈


龙纹簠 


回首龙纹簋





玉器


玉戚


夏至商代

直径11.8cm 孔径6.5cm 厚0.5cm

出土于墓主人右腰外侧

青白色玉质,局部受沁呈褐色,有朱砂及泥土等附着物。本件玉戚的工序是先完成一环形玉料,再将对称的左右两侧去料以制作出相同的扉牙,这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常见的制作流程。玉戚体大端凝,显现出稳重的王者之风,在左侧上工琢磨有文字,为“小臣系

”,说明至迟在商代晚期时,本件玉戚曾为他人所收藏,并曾作为特殊用途使用。在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也曾出土琢有相同文字的玉环M2009:1011,学者对此已有所论述。相类的玉戚则在河南安阳花园庄54号墓中也曾发现。


玉琮


玉玦壹对

西周晚期

两者直径5.8cm 内径2.5cm 厚0.4cm 缺口宽0.4cm

出土于墓主人头部两侧

黄绿色玉质,局部有白化现象。M26:180受沁较为严重,全器多呈褐红色;M26:174则较不显,局部仍明显可见光洁的原始玉质。本对玉玦的纹饰设计依循左右对称以及融合互用的原则,是典型西周晚期的风格特征。例如左右居中处各有一神龙,两神龙的身躯延伸至玉玦下方相互交融;龙身中尚有一圆形纹饰作为龙晴,以此暗示其间藏伏另一只变形神龙;而此藏伏隐现的神龙,其长舌依沿中孔弧径弯延而出,其中一端和最前端神人的身躯融合为一。除此之外,有关本对作品其他风格特征的讨论,可参考本书的专文。

玉玦壹对



玉玦壹对

西周晚期偏晚至春秋早期

两者直径4.9cm  内径2.1cm  厚0.3cm  缺口宽0.25cm

出土于墓主人头部两侧

青白玉质,大部分受沁呈褐色,器表局部有白化现象。本对玉玦尺寸相当,纹饰相同,为同时的作品。器表装饰西周中晚期以来的常见的人龙题材,解析如拓片所见。虽然题材并非春秋早期首创,纹饰的手法特征却肇始于此时期。自龙鼻弯延至龙下颔的双阴线纹饰,一如神人自鼻端延伸至颈后的线纹,皆是以长直线弯弧接续而成;其余较短的纹饰,同样也是以直线作为设计基本形式,因而形成舒朗平直的艺术特征;而龙嘴压缩成细狭长方形的设计形式,更加强了平稳的视觉效果,此皆为西周晚期最晚过渡至春秋早期的艺术特征。本对玉玦尚有一值得研究之处,在于其中一面纹饰尚未完成,这适足以作为制作工序的研究样本,有关此方面的研究,将在本书中的专文中说明。

玉玦壹对

西周晚期偏晚至春秋早期

两者直径3.4cm  内径1cm  厚0.4cm  缺口宽0.3cm

出土于墓主人头部两侧

青白玉质,局部受沁呈褐色,器表微微有白化现象。本对玉玦的风格和前对作品相同,属于同期的作品;但因本对玉玦的设计者使用的线纹具有更多的弯折,因此整体平直的视觉效果更为明显。至于纹饰的构图形式,仍沿用西周晚期以来的融合互用的设计原则。例如左右对称的神龙,龙尾在中轴下侧相互融合;龙身中断则以一圆眼用以暗示隐伏其中的另一只神龙,此一神龙并和主体神龙共用回转的下颔。此种似有似无的设计特征,是本时期主要的艺术风尚。相类风格的玉玦在河南南阳市关煤厂墓也曾出土。


玉兽面

西周中期

高2.9cm 宽2.7cm 厚0.5cm

出土于墓主人左脚踝

黄绿玉质,局部受沁,有些微白化现象。虽然是同墓出土的玉兽面,本件品和前件M19:201的整体特征却明显不同;M19:201为刚直的晚商风格,本件兽面则具有流畅的风格特征,是典型西周中期的艺术追求。此时期的设计者为了达到此种视觉效果,选择了另一种有别于晚商的创作用法。同样是双角内的逗点纹饰单元,同样是使用砣具,西周中期的线纹却是以一丝不苟的手法绵密接续而成,形成精致细密的弧线;此种弧线自然产生深具视觉张力的艺术效果,和晚商艺术特征截然不同。此种手法在鼻口、面颊上的线纹上也可见到,额部垂直向上的细平行线纹更是此种技法的代表。此外,臣字眼的工序也和晚商不同,晚商强调眼睛外廓的硬直效果,西周中期则突显圆形眼珠的饱满张力,因此先将眼珠以细密的圆弧线纹琢制完成,下一步才加琢弯弧的眼眶。如此一类,观者的焦点将停留在圆转的眼珠上,而非商代所强调的眼眶外廓,生动流畅的视觉效果自然也为观者所感知。有关商周风格的,可参考本书的专文。相类的玉兽面在陕西周原也曾出土。

玉兽面

商代晚期

长2.5cm 宽2.5cm 厚0.45cm

出土于墓主人右脚踝

全器受沁呈褐色,局部有附着物。本件玉兽面虽出土于春秋早期的墓葬之中,但由其风格特征可知制作年代当在商代晚期。首先是两角类似蘑菇的版型,这是商代晚期常见的造型特征;此外双角内如同逗点的纹饰,以及额头的菱形纹和左右对称的臣字眼,同样是晚商标准的设计纹样。但上述特征在西周玉器中也时有所见,如何确定必然是商代晚期呢?最主要是的原因在于系统提示的处理手法。由于商代的艺术取向在于表达阳刚之差,当诉诸线条的表现时,会采取不甚相连的继续技巧以创造出此种视觉效果。观察兽面双角的线条手法,即可发现弯车处以及两直线相接所在,皆未精细修饰,反应故意留下宽窄深浅不一的砣具痕迹,借此营造出刚劲有力的风格特征。至于臣字眼的标准制作工序,也是因应此等艺术目标而成形。创作者先将眼睛的外廓琢磨完成,再进一步制作眼珠,因此眼珠一般无法成为封闭圆形,自然也无从营造出圆形的饱和张力。此种技巧将使观者的注意力只集中在刚直硬折的轮廓上,从而符合晚商追求的风格品味。由上分析可知,本件兽面当为商代晚期的作品。相类的玉兽面在河南安阳刘家庄以及山东滕州市前掌大墓地皆曾出土。

玉龙

商代晚期

长9.1cm 宽1cm 厚0.6cm

出土于墓主人右手肘

白色玉质,表面局部受沁呈褐色。本器虽出土于春秋墓葬,制作年代当在商代晚期。首先就外形而言,玉龙取自圆形玉料,这是商代晚期分料流程下的制式特征;玉龙屈肢伏卧,向上勾转的尾部倚靠在末端类似插榫的短柱上,此为典型晚商造型特征。另外由纹饰细部可见明显的砣具痕,而且创作者并未进一步处理线条之间的接触点,而是刻意保留原始琢磨痕迹,以此突显刚直的艺术取向,此皆为晚商的风格特征。由上分析可知,本器墓主人生前的收藏,初始制作年代应为商代晚期。相类的玉龙在河南安阳殷墟以及山东滕州市前掌大墓地中皆曾出土。

龙形玉觽

龙形玉觽

龙形平觽一对


七联璜串饰


105厘米

芮国墓地27号墓出土

出土于墓主胸、腹部。由7件玉璜、1件圆形玉牌和737颗玛瑙珠分三排串联而成。其中圆形玉牌位于颈后,起集束作用。7件玉璜仅1件素面,其余皆带有纹饰。自上而下大小递减。每件璜两端各有三个并排穿孔,用于穿缚连接,除此之外尚有数量不等的穿孔,这些穿孔可能用于穿缚其他种类装饰物。

自上而下第三件璜(M27: 202),青玉,豆青色,质地细腻,微透明,局部受沁有灰白色斑纹。璜体较窄,正背面均留有二周旋切痕。一端琢有龙纹,“臣”字眼,有龙角,龙身仅琢制一组重环纹,另一端在外缘切一缺口。长11.2、宽2.3厘米。

自上而下第四件璜(M27: 203),白玉,冰青色,润泽细腻,半透明。单面饰高冠双凤鸟纹,翎尾,勾转相交。长10.2、宽2.0厘米。

 





玉璜


西周昭穆时期

18.5cm 宽2.8cm 厚0.2cm

出土于墓主人颈部

黄绿玉质,局部受沁,有白化现象,器表仍留有若干朱砂,全器在墓葬中断为三截,现已修复完整。本器在前组玉串饰中为第一件玉璜,左右两侧上端各有七个穿孔,现今已难判断何者为穿孔,何者为后期加工钻磨而成。由纹饰弯转时所使用的绵密精细手法可知,这是西周早中之际昭穆时期的风格特征,所以本器为此时期制作的玉璜,且原始形制较现今所见更为宽大。原始纹饰则为对称两龙,龙首张口向外,分居左右两侧,尾部则延伸至中央交缠。但因目前难以确知的原因,后期对此器重新加工,自内缘裁截去除一圆弧玉料,因此龙身纹饰基本消失,仅余龙爪和龙尾,龙首后方也泰半无存,仅在新的器缘留有局部龙眼可资辨识。左侧龙眼下方可见明显的砣具切割残痕,说明后期裁截去料时,几定曾使用过此类工具。最终并在左右以桯(同)具各钻磨六个新的穿孔以供配戴,相类纹饰的玉璜在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中也曾出土。


玉璜



商代晚期

11.2cm 宽2.3cm 厚0.45cm

出土于墓主人胸腹之间

青色玉质,局部受沁,有白化现象,本器在前组玉串饰中为第三件玉璜。虽然在春秋早期时作为玉璜使用,但本器原为商代晚期的玉龙,头角后方和嘴部的穿也才是原始的制作,其余穿孔则是为了配戴需要所后加。初始制作年代为商代晚期的主因,在于玉龙各方面的特征皆是商代晚期的典型风格。例如龙身上有数道隐而不显的同心圆,以及玉龙头尾的圆弧轮廓可延伸成为完整的壁环造型,皆说明其裁截自圆形玉料,符合晚商玉器分料的制式化流程,相关的讨论,可参考本书的专文。而尾部的镂空工序则为打孔后再以砣具自处向内旋割,形成外宽内窄的三角镂空,从而勾勒出龙尾勾转收尖的造型特征,这也是晚商典型的制作流程。另处臣字眼的制作手法,是先将龙眼的外廓完成,再加上中央圆形的眼球,这同样是商代晚期标准的手法特征。综上所述,本件玉龙实为晚商的作品,龙首和龙尾共九个新的穿孔是为了作为玉璜使用而在后期时所加。相类的玉龙在尖叫河南安阳妇好墓中也曾出土。

 

凤纹玉璜



凤纹玉璜拓片

西周昭穆时期

12.2cm 宽2cm 厚0.4cm

出土于墓主人腹部

黄绿玉质,器表微微有白化现象。本器在前组玉串饰中为第四件玉璜,左端共有攻个穿孔,右端则为三个穿孔,除了两端居中的穿孔为原始制作之外,其余穿孔皆为后期加制。正面布满纹饰,背面则光素无纹。纹饰为左右对称的两只凤鸟,勾喙向外,羽尾向中央蜿蜒交缠,腹尾之间所余面积则描绘充满张力的足爪。另一羽尾自羽翅末端朝身后扬起,环绕过顶,收尖于勾喙之前,创造出回旋流畅的动态感。此类头戴竖直羽冠的凤鸟,以及身躯交缠的构图特征,皆是西周昭穆时期的典型风格。相类的构图在晋侯墓地M1136612也右看到;至于羽翅和羽尾内所填饰的羽纹零件单元,也是本时期的标准纹样,有关羽纹的讨论,可参考其他专著。凡此种种皆说明此件玉璜的初始制作年代应为西周早中之际的昭穆时期,当流传至春秋早期因应新的需要,再加上其他穿孔而为墓主人生前佩戴之用。

龙纹玉璜



龙纹玉璜拓片


西周时期

11.2厘米 最宽2.6厘米 最厚0.3厘米

出土于墓主人下腹部

青白玉质,局部受沁成褐色,器表微微有白化现象。本件玉璜的纹饰设计是解析接下来图版16至图版22各式玉器纹饰的起点,本书的专文对此已有详细说明,此处略说其要。本件玉璜纹饰是两只神龙,彼此之间以斜对角圆弧分割构图的形式上下叠置。由拓片的分析可知神龙为臣字眼,龙的下颔以逗点形的纹饰单元进行设计,而逗点形纹饰并有歧出的双阴刻弧线,以此区隔出龙嘴和鼻;逗点形纹饰单元同时也用来设计龙尾和龙胸,只是此一向下弯延勾勒出龙胸的逗点单元,最上方尚有一歧出收尖的短弧线;两龙上下叠置之间的空隙则饰以圆弧双平行线。本件玉璜的纹饰较为具象,可作为下一件M27204简化龙纹的参照对象。此类纹饰是西周昭穆时期的风格特征,可知本件玉璜当是早期的遗留,相类的玉璜在山西天马一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以及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中皆曾出土。

龙纹玉璜



龙纹玉璜拓片

西周中期

9.6cm 宽1.8cm 厚0.35cm

出土于墓主人腹部

黄绿玉质,器表微微有白化现象,尤其是纹饰琢磨之处特别明显,左侧边缘有深褐沁色。器身在墓葬中断裂三截,今已修复。本器在前组玉串饰中为第五件玉璜,左端共有五个穿孔,右端则为三个穿孔,除了两端上侧居中的穿孔为原始制作之外,其余穿孔皆为后期所加制。玉璜左右两侧各有一只神龙,神龙之间以斜对角图弧分割构图的形式上下叠置,龙身之间的空隙则填饰圆弧双平行线,一如前件M26661设计模式,只是神龙以简化设计是西周中期以来常见的设计方案,有关龙纹的简化和变化的方式,在本书的专文中另有介绍。而本件纹饰的设计特征,恰足以说明下一件M27206玉璜的部分纹饰特点。相类的玉璜在陕西宝鸡国墓地和山西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中皆曾出土。

 

神人凤纹玉柄形器


18.0、宽2.5厘米

梁带村芮国墓地27号墓出土

出土于墓主左脚下。青玉,受沁呈土黄色。长条形扁平体,上端顶部略呈半圆形,下端稍圆,一侧呈齿棱状,一侧打磨平齐。两面均雕刻有凤鸟纹和龙纹,上端的凤鸟勾喙下有半圆形钻孔,下端切割痕迹明显,为改制器。

 

 


红山文化 玉猪龙 

13.6、宽11、厚4.4厘米

梁带村芮国墓地26号墓出土

出土于内棺东北角。器表呈土褐色并杂有黄色斑点。头部硕大,卷曲,首尾相距较近。双耳呈圆弧状竖起,双目略凸,呈圆形,面部有多道隐现皱褶纹。头尾缺口处留有明显的切割痕,颈部对穿一圆孔。红山文化遗物。




梯形牌串饰


长97厘米

梁带村芮国墓地26号墓出土

由玉梯形牌、玉方管、圆形玉牌、玉珠、玉龟、玛瑙珠管、料珠管等饰件构成,共计五百多件(颗)。梯形牌为青玉,上窄下宽,正面琢有变形兽面纹。梯形牌的上端对穿九个牛鼻孔,与各类饰件互相穿联成封闭状,佩带于墓主颈部;其下端有11个对穿牛鼻孔,与各类饰件联成11条串饰,呈放射状摆放。


项饰


左手腕饰


右手腕饰


花蕾型玉饰

玉牛

玉立人


神人凤纹玉柄形器


右手握饰


时代:春秋早期。

规格:中央玉柱长10.2厘米,宽2.5厘米,厚1.5厘米。
出土位置:出土于墓主人右手掌附近。



本组握饰以长方形玉柱为主体,以利右手握持。在玉柱的上下两端各有数个穿孔,并由此联八条串饰,每条串饰由各式玉兽面、玉贝、玉蚕、龟形玉珠,以及玛瑙珠所组成。相类的屋饰在墓主人左手尚有一件,可知为成对的作品。此种握饰目前在西周和和春秋早期考古中仍屋首例,有待进一步研究。

 

玉贝壹对


时代:春秋早期

规格:左长2厘米,宽1.65厘米,厚1.2厘米。右长2.3厘米,宽1.8厘米,厚0.9厘米。
出土位置:出土于墓主人胸腹之间。

      黄绿玉质,局部受沁呈褐色,器表附着有硃砂及泥土。玉贝外形和菱形盾牌近似,在左右两侧端点和下缘则装饰有四个圆形凸起。器身中央最高处饰有椭圆形的龙眼,上缘则以对称纹左右布列,共同组成较抽象的侧面龙纹。
       玉贝虽是西周以来常见器类,但本对玉贝的纹饰手法较为平缓,是春秋早期的风格特征,故制作年代当在春秋早期。此对玉贝上端穿孔皆以桯钻双向对钻而成,以此作为串饰穿系组合之用,由于两玉贝出土于墓主人胸腹之间,推测应是身上串饰的组件之一。

 

右手腕饰


时代:春秋早期

规格:中央方形玉饰长3.8厘米,宽3.6厘米,厚0.5厘米。
出土位置:出土于墓主人右手腕。

       本组腕饰以方形玉饰为中心,左右各有四个穿孔,分别连接两条串饰的前后两端,以此形成四圈封闭珠串以利手腕穿戴;穿戴之后方形玉饰居于手腕上方,其侧面呈圆拱的造型特征恰可和手腕的弧度相吻合。方形玉饰为青白玉质,局部受沁呈黄褐色,其上满布具有春秋早期风格特征的对称纹样。四圈串饰则以玉兽面、玉贝、玉蚕、龟形玉饰,以及玛瑙珠所组成,整体呈现出璀灿华贵的气息,当为墓主人生前于特殊场合时所佩戴的饰物

 

左手腕饰


时代:西周早期至春秋早期

规格:周长30厘米。
出土位置:出土于墓主人左手腕。
       本组腕饰由两圈珠串组成,珠串佩件则有玉鸟、玉蚕、玉贝、玛瑙管以及玛瑙珠,其中玉鸟及玉贝是将两圈珠串结合在一起的枢纽。由于玉鸟和部分玉蚕的风格特征在西周中期即已出现,另有部分玉蚕甚至早至西周早期,因此本组腕饰应是墓主人利用蒐集来的的玉器珠管,再加上新制作的饰物,重新设计组装而成。本玉饰出土于墓主人左手腕,当为腕饰无疑。

 

项饰


时代:西周中晚期

规格:全长27厘米,周长54厘米。
出土位置:出土于墓主人颈部

       本组项饰以五件方形玉饰为主体,彼此之间以两排共4颗玛瑙珠相互联结,并以左右两串玛瑙向上收束,收束之处则以两叠置的玉饰和其上的玛瑙珠作为终端。本组项饰虽为墓主人生前佩戴之物,但其制作年代当为西周晚期,因为各组件的纹饰手法多为西周晚期的风格特征;而右下方呈弧形的片饰更是西周中期的纹饰风格,但由其纹饰造型无法相互配合的情形可知本件弧形片饰是在西周晚期时,为了符合项饰的需求,重新改制而成。综上所述,本组项饰应为西周晚期留传至春秋早期的传世品。

 

项饰


时代:西周中晚期

规格:周长60厘米
出土位置:出土于墓主人颈部。
      
本组项饰由两圈串饰所组成,每圈串饰比皆由各式方形玉管和玛瑙珠组成。方形玉管长短不一,有青玉、青白玉、青黄玉等不同色泽,各自受沁的情形也不同,部分有白化现象,若干则不受影响。另外由纹饰特征可知,方形玉管的制作年代可自西周中期延续至春秋早期,可知本组项饰是墓主人生前蒐集不同时代的作品之后自行设计组串而成。

 

煤精项饰


时代: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

规格:周长54厘米
出土位置:出土于内棺西北角。
      
本组煤精串饰共有54件组件,煤精共51件,剩余三件则为玉器。顶端的方形玉饰有一圆形中孔,以利整组串饰穿系成圈。设计者利用两件龙形玉饰将煤精分为上下两组,上方左右各有7颗圆形煤精圆珠,下方则为37颗龟形煤精扁珠,依序排列,整体形成平稳华贵的视觉效果。左方的龙形玉饰,由其纹饰手法可知为春秋早期作品;右方的龙形玉饰,纹饰和造型无法相互配合,可知是改自早期的玉饰,而其纹饰风格较为流畅,且为斜对角圆弧构图,可知原件当为西周中晚期的玉璜。

 




金器 



鹰首金玉韘


兽面拱形金肩饰

 



金肩饰


龙纹金环 六件


龙纹金环 六件


龙纹方形金饰


盾形金饰一对


兽面金饰


牛首金扣环 

金手镯


金泡 

玉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梁带村遗址春秋芮国芮姜墓(M26)出土玉器
历代古玉器总体风格特征
良渚遗址与梁带村芮国遗址的玉文化,每一个玉器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组图)
古玉及拍卖价格参考
汉代玉器4:器型的继承和新变
陕西韩城出土周代芮国玉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