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孝子孝女都来看看,不孝的也来,~~~~
当你膝下得子时,当你回头面对父母沧桑的皱纹时,将会更深刻地体悟到父爱如山,母爱是海。因为人人都知道,没有父亲的辛勤劳作,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母亲的终日操劳,就没有我们的温暖之家;父给筋骨母给肉,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在以往的岁月中,老一辈人历尽了人间沧桑,尝尽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用他们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我们今天的世界,作为后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关怀他们、帮助他们,为老人营造“老有所养、老有所居、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幸福天地,让他们度过一个幸福安乐的晚年。
                自古“百善孝为先”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崇尚“孝道”,提倡“百善孝为先,家和国昌盛”。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传统美德、人伦道德的基础、思想道德的基石、民族文化之精髓。孝是人类与生俱来、万古长存的美德;“孝道”是人类繁衍的起码伦理,是国家立国之本,个人立身之本。孝亲德乃人之本,孝为德之先。故子女孝亲问题,不仅关乎一家一户的和睦温馨,而且关乎“以德治国”方略的落实,关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大计,关乎建设和谐社会的政治任务。关系到铸就祖国未来接班人,实现振兴中华宏图大业的战略性问题。在旧日封建社会中,许多英明的皇帝昭告天下“以孝治国”。古代法律中的“十恶不赦”中就有一条是“不孝”。如果子女不孝,父母告到官府,说是“忤逆不孝”,那是天大的罪名,仅此便能定不孝子女死罪。D和ZF比以往任何朝代都更加重视弘扬孝亲敬老的民族美德,我国的宪法及有关法规也规定了“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解除老人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的颐养天年,是儿女们不可推卸的神圣之责。并且这种赡养是无限期的,只要父母需要,子女就得履行赡养扶助义务。道德把敬爱父母列入规范,法律把赡养父母定为准绳。对那些赡养父母很不自觉的人,或者丢下父母不管的人,甚至虐待父母的人,不仅要对他们进行道德上的谴责,同时,还要以法律的手段来强制他们履行赡养义务,情节严重的还要给以纪律的处分与法律的制裁。因为养老不光是义务,更是法律责任。法律是靠山,谁敢不尽孝?!尽孝是本分,敬老受人赞。
                老天大不过父母爱
  有这么一个流传很久的故事:年老的母亲已一无所有了,但不孝的儿子还在索取。母亲说:“儿呀,你还要我的什么呢?”儿子说:“我要你的心。”于是母亲就把心挖下来给了儿子。儿子捧了母亲的心就走,由于心急,一不小心摔在了地上,把母亲的心也抛了出去。母亲忙叫:“孩子,你哪里摔疼了没有?”这就是说父母对儿女的爱,是天生的,无私的,是出自本性、本能的;为了子女,可以牺牲自已,为了保护子女,可以面对强于自己十倍的敌人。自然界中,“母犬衔崽”、“母牛舐犊”、“母鸡护雏”……这一幕幕世人常见。你知道吗?一只被鼠夹夹断腿的老鼠,因为无力觅食只好啃吃自己的后腿,目的仅为增加自己的乳水,来哺乳尚在吃奶的幼鼠;号称最残忍的金鹰,可以在没有找到可维持小鹰生命的食物时,而自愿把自己的身体挂在树上任小鹰啄食;人类社会中,我们听到有多少父母通过卖血抚养子女,饿死自已而把食物省下来哺育婴儿。我在新闻中知道一位母亲,在自己女儿的眼睛只有通过移植视网膜才能获得光明,但却迟迟找不到捐献者,便甘愿把自己的视网膜给了女儿,自己甘愿在黑暗中度过余生。常言说:“老无血心,少无良心”是说父母对子女的恩情深如大海,重于泰山,可与天齐,与日月争辉!因此世人都说,吃遍味道盐好,走遍天下爹娘好。
  儿子和女儿们:你们知道这些吗?
               走遍天下爹娘好,养儿方知父母恩。
  有诗曰:“哀哀父母,生我够劳”、“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如父母”。特别是当代年轻人,绝大多数都是实行计划生育之后出生的,也就是说许多人都属于“独生子女”。一生下来就是爸爸妈妈争着爱,爷爷奶奶抢着疼;揣在怀里怕捂着,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小太阳”、“小皇帝”、“小祖宗”。 待儿女如掌上明珠。少时怕子女不好养,大时怕子女不成材,时时牵挂,事事担心。但有时候人们会对别人的一点点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们经常给予的关爱视而不见。当人们今日百般细心抚养子女时,是否想过昔日父母也是如此这般。怀里抱子孙,方知父母恩。即使当年条件差些,其用心也绝不逊于当今,还要比现在更辛苦。因为那时的经济条件差,温饱没解决,抚养孩子更辛苦。谁都不是喝西北风长大的,也不是生下来就能自食其力。做父母的含莘茹苦,生儿育女,十月怀胎,屙屎把尿,喂饭喂奶,家里坡地,忙里忙外,累死累活,灾灾病病使父母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读书升学费去父母多少心血,成家立业铺垫着父母多少艰辛……父母对儿女们倾注了全部心血,抚育他们茁壮成长,期盼儿女成龙成凤。娘生儿心上肉,儿行千里母担忧,无论你走多远,你都永远走不出父母的心灵,总在父母心上放着,时时把儿女挂念。在父母眼里儿女总是长不大的。不管你读了多少书,当了多大的官,见过多少世面,哪怕你已抱上儿孙,在父母眼里你还是个孩子。母孕就有疼儿心,对子女有天覆地载之恩。父母支撑的这个家是你温馨的港湾,既是讲理,更是讲爱的地方。当你受了委屈时,安慰你的只有家人;当你衣食无着时,帮助你的只有家人;当你事业有成时,为你高兴的只有家人;当你遭受失败时,最忠实的陪伴者只有家人;当你生病年老时,不嫌弃你的只有家人。家就是家,哪里也替代不了。船有避风港、车有终点站、鸟有栖息地、人有家庭这个幸福的港湾。
          老的无过天无过
  经常在电视中, 在城乡家庭纠纷里, 听到一些年轻人数落自己父母的不是, 往往还理直气壮, 滔滔不绝。.其实中国古时有句俗话, 叫“老的无过天无过”。孔子也说过:“子不言,父之过”。这不是专制,这不是封建,这是中国道德的释然。当然,父母在抚养子女的漫长过程中,是有一些错误的行为和做法,神仙还有三错谁无过?但父母对子女之过,是尽在疼爱中的偏激,恨铁不成钢的流露。父母可以一时错怪儿女,但儿女不能因此不爱自已的父母。确有一部分严父慈母为使自己的子女成大器,象画家和雕塑家一样,用自己的言行一笔一刀的描绘、雕刻着孩子的形象。甚至批评、打骂、唠叨,我认为这批评是感情所致,这打骂是疼爱的表现,这怨骂声里饱含的是深深的舐犊情和浓浓的慈母爱,方法不对,心情是好的。我曾经过一个真实的事例。小的时候,我的同学王民的妈妈有胃病无钱医治,王民早起拾破烂卖钱买药,当妈妈找王民吃早饭,怕担误上学,找不到正急得暴跳时,王民浑身泥土的跑回家,这时“爱之深,恨之切”的妈妈拉过来王民要打,王民哭着说:“妈妈,我拾破烂卖了钱给你买了瓶止疼药……”话未说完,妈妈把王民紧抱在怀里嚎啕大哭。这找王民之情、打王民之情、抱王民之情、哭之情,都表现了对王民的爱,从找、打、抱、哭这些不同的表现方式,都说明了该打的打、该爱的爱,体现了父母对儿女的感情一点水分都没有。我耳闻目睹,心在滴血、在呐喊,“世上只有妈妈好”!以致于多少年我都无法忘记这一幕,伴我多少春秋,多少冬夏,直到我初为人父,才更深刻的体会到父母亲为儿女时时处处、星星点点的操劳之情。儿不嫌母丑,犬不记母错,如忘当初娘养我,但看今朝自养儿。天下儿女应知天下父母心!
  奉劝每一个上有老人的子女,父母把你生下养大,给你生命给你一个家,不管你多富有,不管你官当多大,什么时候也不能忘了咱的爸和妈。
           疼儿与养老
  城里杏坛路有家包子铺,这天包子卖完了,来拿暖瓶的中年人说:“打一碗粥买六个包子,回家给俺娘吃。”包子本来卖完了,但包子铺老板把自己吃的包子拿了出来,并不要钱。说:“我在这里卖了几年包子了,从没遇到给老娘买包子的,都是给媳妇买,给儿女买,今天遇到一个给老娘买包子的,我奉送,分文不取。”以上故事可以看出:近年来,社会上确有一些人存在着“热小”而“冷老”的状况,“孝”的对象由老转向少,把爱心放在孩子身上,对老人却缺乏孝心,抱有“子孙优先老人靠边”的想法与做法,存在着厌老烦老把老年人当成负担的不良风气。有些作子女的,为了自己的工作,为了自己的家庭,甚至为了自己的子女,把父母丢在一边,甚至发生了一系列歧视、不瞻养老人、虐待老人、侵占老人住房、干涉老人婚姻等社会问题。常有儿孙满堂的老人,却依然过着形单影只,无依无靠的生活,衣食无着、生病无人问。更有甚者,不但不照料父母,反而还打骂父母,唱“墙头记”,横眉冷对,视若旁人,令人痛心疾首。有些人在儿女面前是好爹好娘,在父母面前却是不孝儿郎。父母费尽千辛万苦,最后养成了一个不孝的子孙如仇人一般。老人在无奈中苦熬残年,让人心酸流泪。这些对年迈父母“感情麻木”的不孝儿孙,这与情何忍,与理何通,与德何容,天理难容,简直不是人!到底算不算一个真正的人?专家在研究,百姓在关注,叫我说,这是整体性社会失衡下的一种道德生态的失衡。
        养儿防老  栽树乘凉
  中国人的老观念是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真能防老吗?请看下面一例:王老汉生了“四龙二凤”,妻子病逝后,是他一把屎一把尿把孩子养大。其中“二龙一凤”考上了大学成了国家干部,在家务农的三个也成了吃穿不愁的富裕户。按常理说,王老汉也该尝尝天伦之乐的滋味了。可偏偏事与愿违,在家种地的子女,尽管就住在房前屋后,却仨月俩月不见个人影,只有孙子孙女常来,给强盗样抢吃抢喝还拿;在城里谋事的儿女,更是成年累月难得回来一回。至于赡养费实在是不敢想象的事。这缺钱又孤独的日子逼使王老汉再婚,找了个老伴共渡晚年,却遭到了子女们的坚决反对。衣服烂了没人给买,却送来了“老流氓”、“老风流”、“老半调子”、“老不害羞”一大堆帽子。对待鳏父寡母的再婚,当儿女的应该尊重老人的感请,支持老人的选择,顺其自然,助其美满。有的却不然,对继父母不喊爹不叫娘,不答理、不赡养……
四儿二女不谈怎样敬老养老,却找了很多不赡养老人的理由,诸如:“小时候父母没供他上学、父母退休后没让他接班、分家分的不合理偏向、没给他看孩子种地忙园、以前父母有重病他花了多少多少钱、父母未给儿女留下多少家产、未继承父母家业、父母打骂过他,说过不指望他、老不死的没病还康健,孝顺来日方长、……”人人都在强调自己的苦衷,意想豁免自己的义务,是一种利益得失的精明算计。因此,王老汉过着缺油少盐的孤单生活,忍受着“和尚多了反而没水喝”的遭遇,他们的儿女是真穷养不起吗?不是的,他们缺的不是钱,而是良心,是一种责任的抛弃。面对现实忆往昔,王老汉他把“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词改为“世上只有妈妈好,但愿妈妈不要老,年轻的妈妈是个宝,老了的妈妈是棵草。不能给儿女把活干,视之如草没有好”。 王老汉仅管如此苍凉和无奈,但还关心着儿女的养老问题,一年春节,他给孙子、外孙送了一副春联,上联是“我儿的儿别像我儿”,下联是“要像我儿苦了我儿”,横批是“儿女双全、孝敬真难”,劝说孙子要敬老。我认为,这理由那理由,不敬老人没理由;大道理小道理,不敬老人就是没道理。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有遗弃父母行为的儿女可能要负刑事责任,情节严重的可判“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
  在农村像这样有多个子女的家庭,他们对赡养老人相互推诿,相互指责,相互算计,谁也不愿承担自已的那份义务的现象相当普遍。孝,何以如此艰难?用老百姓的话说,有些不肖子孙,什么都值钱,就是脸不值钱;什么都长价,就是良心差价,还有给父母的养老月份钱没长价。说起来孝顺父母是人一生下来就应有的责任,是不能讲任何条件的。理应用今日待儿女之心,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即使父母对子女曾有过错,但当父母年老体弱时,子女也应当尽赡养义务。不管父母如何有罪于世人,只要他们有需要,子女都有义务、有责任对父母在生活上、身体上给予必要的关照,哪怕是探监、收尸也应该。不能因父母的错误或罪恶而与其脱离血肉关系,因为子女没有权利和父母解除父〔母〕子关系。孝顺不是逼出来的,这个世界上没有百分之百的自由,因为你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在过去的年代里,父母无经济能力或因其他客观原因,无法对子女尽抚养教育义务时,在主观上父母并没有过错,只是条件不许可。子女成年后,不能以此为由解除赡养老人的义务,是不会得到法律上承认的。应该是,父母疼爱我,我尽自己的孝心;父母憎恨我,我还是尽自己的孝心,无奶娘也亲,这样才是真正的孝顺。
  敬不敬老仅管有千理由万理由,只有一个理由最最准确:“父母老了就应该敬养”!上合天理,下合人伦,天经地义的法则。人老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敬老的真谛不在于生我养我、德高望重、劳苦功高。如果你在路旁遇上一个病弱老翁,知其无子孙,德不高望不重,遂不敬他,这不能算为真正的敬老精神,敬老无亲疏,天下高龄皆父母。所以敬老是敬他的高寿而已。人老了就应该受到敬养。但愿一年365天,日日都敬老,人人都敬老。在家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在社会上做一个尊老助老的人。
                  人人都敬老  社会才会好
  每一个人都要明确,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只有人人都敬老,养老才有保障。凡是有赡养能力的子女,无论是婚生或非婚生、养子女或受继父母抚养的继子女,都应对父母尽赡养扶助的义务。你今天是如何给父母当儿子的,以后你往往会得到什么样的儿子,只有今天当好你父母的儿子,以后才有资格要求你的儿子怎样给你当儿子。这就是说,黑发当思白发时。今天,如果你对父母不孝,你的儿女能“出污泥而不染”吗?也会同样对你不孝。旧社会叫“老猫屋上尿,点点入旧道”;当今,如果你对父母不孝,你的儿女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明天他们也会采取同样的态度效仿对你不孝。这就叫做“种下苦瓜没有甜菜吃”。切记,屋上的瓦片一块卡一块,家庭风气一代传一代。将来孩子的不孝行为,就是你今天对待老人的翻版,这是人与人之间的示范效应。婴儿堕地,本无善无恶,母贤而子义,母忠而子孝,才会有善的根苗,从而开出善花,结出善果,得到善报,但似乎从没听说过恶父恶母身边也出过孝子。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自己不曾做出榜样,没给儿女留下好的传统,当自己老了时,才感到儿女不孝,这难道不是自己造成的吗?子不教,父之过,敬老是个系统工程,不是孤立单纯的,就像接力赛一样,一代传一代。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受到“啃老、慢老、薄老、虐老”的老人,为了一个完整的家庭,为了不给儿女们丢面子,忍受着巨大的悲痛,坚持“家丑不可外扬”这句俗语,勉强维持这个家。这就是老人们的无私和高尚。是可亲而不可学,决不能容忍不孝存在。
  凡不敬老的人,均有鼠目寸光的弊病,只看眼前,看不到长远利益。人生漫漫,由年轻到苍老,由健康强壮到体弱多病,由创造财富到坐等其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所以,现在父母需要儿女孝敬,将来儿女需要孙辈孝敬,一辈辈地尽赡养义务,这也是顺理成章的规律。谁都不会永远只是别人的子女,总有一天,自己也会有孩子,也会为人父母,如果今天不为老人“铺路架桥”,明天哪有自己的阳光大道。为孩子留下一个孝敬老人的传统吧,为了父母,为了自己,也为了孩子。只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待敬老问题,就会悟出一个千真万确的道理,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的未来,敬老就是敬自己。
  孝敬不但要敬爱生父,凡伯父、叔父,皆当敬爱;不但要敬爱生母,凡继母、伯母、婶母皆当敬。只有这样才称得上“孝”。友爱,不但同父兄弟姐妹友爱,凡同族兄弟姐妹,同曾祖、高祖兄弟姐妹,根同宗,血同源,都得和让,这才是古人所讲的亲九族,为子尽孝,孝当竭力;长幼有序,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孝在其中。试想,一个连父母都不孝敬、九族不亲和的人,对别人,对社会,对朋友哪还有真正的文明之举?没有个人品德的人,何来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只有把孝心献给父母的人,才会把诚心献给朋友,把忠心献给国家,把爱心献给人民。湖南省把孝敬父母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一条,不孝敬父母,是干部的不能提拔重用。当官不敬老,不是好领导,是朋友的不能结交。“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很难相信,一个连自已的父母都不爱的人,还能爱岗敬业、爱国爱民吗?肯定不是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良好践行者。
        注重精神赡养  常回家看看
  说古时候有一隐士叫老菜子,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看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这说明孝顺老人不但物质上孝敬,更应精神上赡养。
  孩子们长大了,成家立业了,做父母的也人老体弱了。对老人在经济上关心供养,生活上照顾照料,固然不可忽视,但更重要的是注重“精神”赡养,注重在思想感情上的精神慰籍。子女对老人应当用“心”去孝顺,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和快乐,让老人有个好的精神状态。想一想,在你幼年、少年、青年的记忆里,难道只是父母给吃、给穿、给喝吗?难道不是充满了父母的疼爱关怀让你欢乐幸福吗?目前,一些老年人在物质生活上虽然是丰衣足食,但精神生活相对贫乏,他们希望得到儿女们更多的关怀和体贴。金钱易得,亲情难求。父母所需要的是儿女的孝心,是儿女们对他们的敬重。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流和主导地位的孔孟之道,非常看重敬老的,认为“敬”和“养”相比,“敬”要重要的多。如果将孝顺仅仅理解为给钱花“能养”,不缺吃不缺穿不受穷吃饱为原则,这简直是把父母看作饲养的鸡狗牛羊。尽孝没有富与贫、官与民之分,有养无敬不算真正的“孝”,所谓孝顺,并非在于有无能力养父母,而在于有没有“敬”老之心。用老人的话说,给钱再多,不如常在老人身边坐坐。老人需要的是亲情温暖、家人的理解、社会的关心。“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只有做到敬老才是人类特有的孝道。
  世人常常看到父母养育儿女时,再苦再累未曾流过眼泪,人一旦老了,脸上却天天流下了思儿想女的泪水。年纪越大,受着生理状况的限制,再也不能像年轻时来去自如,加上同辈亲友日渐凋零、社会圈子日益狭小,心理上顿感孤单无助,对他人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有的还会出现某种返童现象,情绪极易波动,过敏、任性、喜怒无常,变得“讨人嫌”起来。遇到这种情况,作为晚辈应该体谅老人的苦闷,主动亲近他们,不要因为太忙挤占陪伴老人的时间,应常到老人那儿多走走、多看看、多聊聊,帮助老人缓解病痛、排解郁闷、怡悦心情。
  老人对孝顺的理解是,儿女不仅要做到孝敬,而且要做到顺老人的心。用他们的话说,儿女在跟前喝口凉水心也甜,否则,天天让他们吃山珍海味,他们也不会开心、不会欢乐,可怜天下父母心。做儿女的常回家看看,跟老人们聊聊天,谈谈他们关心的事,讲讲他们爱听的话,多顺顺他们的心。一句关切的问候,一阵欢快的笑语,听听父母尽情地诉说和唠叨,为老人买上一件合适的衣衫,捧上一杯水,送上一碗饭,都会让老人得到亲情的享受,感受到儿孙绕膝的温馨和幸福。说到底,“敬”也是人与人相处的润滑剂。史诗中的英雄都想家,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怎能会忘家?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已的穷窝”、“狗记路,猫记家,儿女不忘吃奶妈”、“一亩地要个场,一百岁要爹娘”。无论是竹篱茅舍,还是高屋华堂,只要那里面洋溢着亲情和温馨,体味到小天地的欢乐,便是一种家的感觉。有一个日本老太太在东北和中国人结了婚,后来丈夫死了,家庭比较贫寒,她回到了日本,但住了一阵子又要求回到了东北。她说,在日本物质条件的确很好,但没有意思。因为她在东北农村里住,可以到处串门子聊天。在日本却是各管各的,太孤独了,感到没有人情味。可见物质生活好了,没有一定的精神生活伴随并不等于幸福。
 海再深有底,树再高有根。那些强调忙而不孝顺的子女们,你们真忙吗?请恕我抱怀疑态度。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顾及的人,难道会把所有的闲暇时间都忙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岗位上吗?我认为,孝亲的子女,总有孝亲的时间;不孝的子女,不缺不孝的借口。对老人没感情的人,不是真正的人。要知道父母人入老境,变数多多,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见父母一天天变老,孝顺儿女心中总是伤感。孝顺是一件宁早勿迟、有迟无早的事情,儿不想父,父想儿,多见一面是一面不留遗憾,死了无法再见。当你面对父母的遗照时,你才真正懂得父母那颗非凡的、博大的、深明大义的父爱母爱之心,为有这样的父母骄傲,为没尽到孝心而羞愧。父母养育之恩,是儿孙们永远还不清的情债。为人子女,唯有竭力尽孝方能心安。要孝顺,就要知老、爱老、敬老、孝老,就要生前对长辈尽心尽德尽孝,让长辈老有所乐、老有所依,安然地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这才是真正的孝顺。那种生前忘记老人的存在,不养不敬,死后却大操大办发大丧薄养厚葬,是一种“代葬发财”的最卑鄙的所谓孝顺。生前不孝父母亲,何必清明祭扫坟?生前不敬老,死后妄铺张,是一种极自私虚伪的做法,愿全社会予以杜绝。
          各种关系处理好  就算最敬老
  每个人每天都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算你不出门也得注意处理好夫妻关系、父子、母子关系。夫妻关系的确立,又带来了翁婿、婆媳、姑嫂、妯娌,还有叔侄、甥舅等关系,一出门就有邻里关系,到了工作岗位就有同事、上下级关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可以说关系无处不在。即是走在马路上,和那些一生可能只有一次短暂接触的路人,狭路相逢必得有一人让路,如果没有点克制精神,谁也不肯让,谁也不肯作出一点牺牲,处不好,不是吵起来就是打起来。家庭关系更是如此,往往因为一些琐碎小事闹的鸡犬不宁。我认为处理家庭关系的原则只三个字“免气生”,没气生家庭就和谐、老人就安乐,不给老人气生是最大的孝顺。有些家庭却不是这样,缺吃少穿就是不缺气生,对老人的赡养,有的儿女什么都不给,光给气生。气从何来?是谁引起?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是最大的“气源”。应该注重以下几个主要关系的处理:
  一、夫妻关系。不可把夫妻关系只视作两个人之间的恩恩怨怨,而要看到它对父母的牵动和对整个家庭的影响。诸如有的儿女“结了婚忘了娘”,只顾小家庭,忘记了双方父母;有的只顾一方父母,忘记另一方父母,亲一方疏一方;还有的各顾各的父母,不会协商调处,造成双方父母不满意、夫妻感情不融洽。
目前社会上有三种类型的夫妻关系:一是支配型,一方支配另一方。过去是大男人主义,丈夫听妻子的不光彩,妻子听丈夫的则理所当然,妻子稍有不合自己心意的做法,便立眉瞪眼,大发脾气。当今时代不同了,有些大男人得了“妻管严”(气管炎),有的妇女以支配丈夫为荣,喜欢丈夫围着自己转,看自己的眼色行事。无端的挑剔丈夫,喜欢在人前数落丈夫,丈夫稍有不满,就以分居、离婚来要挟,逼迫丈夫就范。无论男领导女,还是女领导男,一时的屈从,却掩盖着内在的矛盾,心理上的反抗,都反映了不平等,而不平等往往是家庭不和谐的“震源”,夫妻争吵的根子。二是独立型。夫妻各自为政,互不服气。在家中处处显露自己的威风,指挥一切,掌握一切,对对方的活动处处干涉,常为一些家务小事争吵得面红耳赤,当父母的说不清、管不了,只有干生气。三是互助型。夫妻间平等互助相互支持,即有利于爱情的巩固和发展,又有利于家庭和谐相处,应该广为提倡。
  如何处理好夫妻关系?一别说谎,互不盘问,互不隐瞒;二不揭短,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三别任性,克制自己,相互调节与适应;四不猜疑,猜疑有害,信任可贵,家庭悲剧往往是由猜疑拉开序幕的;五不可排除双方与异性交友,不可因对方有异性朋友就疑神疑鬼、忧心忡忡、坐卧不宁。工作的需要,信息的交流,经验的传播,等等,都需要男女有所交往。一句话,如果两口子经常吵嘴打架,上伤老下害小,还落个长虫咬了蚂蟥的眼,没个喜见人的虫。
  二、兄弟姐妹关系。兄弟姐妹之情是父母之情的延续。一提到兄弟姐妹这亲切的字眼,人们就会联想起他们之间建立起来的真挚感情——手足之情,并十分珍惜这种可贵的感情。因为,他们不仅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还同吃一锅饭,同在一个家庭里长大,彼此间你帮我扶,朝夕相处,互相了解,彼此信任。有的家庭兄弟姐妹相继成年后,却把手足情忘得一干二净,变成了仇人冤家,轻者争吵不休,重者法庭见面,甚至舞刀弄枪,大打出手。为什么会发生“同室操戈”呢?究其原因,兄弟姐妹之间最容易发生争执的爆发点就是“私利”作怪。具体表现,一是年幼时争父母给予的多和少,唯恐自己吃了亏,想多得一些,而又认为兄弟姐妹得的多;二是成家立业后在父母需要养老送终时,唯恐自己负担的多,想少出一些,而又总认为兄弟姐妹尽力少;三是父母终年之后,在继承遗产上唯恐自己占有的少,在分摊债务上又怕负担的多,而又总认为兄弟姐妹在遗产上得的多、债务分的少……在旧社会,人们常说“兄弟是冤家”,认为兄弟间的矛盾无法解决。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人们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思想境界逐步提高,兄弟姐妹应该互尊互爱,发扬手足情谊,在利益面前互相忍让,完全没有争多论少、争高论低的必要,家庭中的事,许多不是原则问题,不必为此而耗费精力。
  三、婆媳关系。婆媳关系既是家庭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又是一个家庭不和较难处理的关系,这种关系既非血缘关系,又非姻缘关系,所以能联在一起,仅仅因为媳妇是儿子的妻子,婆婆是丈夫的母亲,两者远不如夫妻那样心诚意笃,也不像母女那样亲密无间,常常会因一丁点小事而吵闹。从大多数家庭看,婆婆最关注的是媳妇对她本人、对小姑及对丈夫的态度。若对婆婆不恭敬,婆婆必然不满;若对小姑冷眼相待,婆婆必然恼火;若对丈夫不关心,婆婆就更为气愤;若对自己的娘家人和娘家亲戚十分热情,对丈夫家的亲戚有点冷淡,就会在婆婆心理上留下不快的印痕。必须做到恭敬公婆,关心小姑,体贴丈夫,热情接待亲友。不这样做,既伤害了丈夫又使自己在这个家庭之中失去立足之地。
  作为婆婆一定要有长者的气度和胸怀,正确地看待媳妇,切勿把她视作局外人,注重媳妇在大节上的作为,不必在细枝末梢上苛求媳妇,对儿女媳妇要一视同仁,不要偏袒自己的老伴、女儿、儿子,也不要一味地强调自己正确,而不加分析地去指责媳妇。往往会失去公平,会火上加油,激起媳妇强烈的不满,使矛盾加剧。
  当前应受到社会舆论谴责的还有那些“娶了媳妇忘了娘”的儿子,有的是儿子自身对父母亲的不恭或背叛,也有的是媳妇主谋指使、使丈夫做出了不孝不敬的事。如果让此现象长期存在,广为发生的话,那就必然造成家庭失去安宁、社会失去安定,道德失去尊严、人们失去理智,就会危及到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这样说并非是危言纵听,而是确实如此。婆媳和全家亲,试想一下,如果不能孝敬父母,那么,兄弟妯娌能甘休吗?如果妯娌不和、婆媳不和,那么兄妹关系、姑嫂关系及兄弟关系能够好吗?如果以上关系都很紧张,那么其他亲戚关系、朋友关系都会出现异常,这样联系起来看,其危害不是很明显吗?                                                                                                要处理好姑嫂妯娌与其他长幼关系,是家庭关系中的至关重要的关系。特别是姑嫂妯娌关系,是家庭关系中反映最敏感,最容易出现矛盾的环节,如果处理得当,对于增进家庭的团结和睦将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处理不好,老的哭,小的闹,整天叽叽咯咯,摔摔打打,不仅家庭不得安宁,就连邻居们也要受到牵连和影响。
  愿大家互敬互爱、宽容大度、互让互谅、用挚爱的感情之弦弹奏出家庭生活的友爱和谐之声。
       敬老养老是重大的社会问题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养老问题是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发达国家是“先富后老”,而我国是“未富先老”。农村人口老龄化加速,并向高龄老年型发展,农民经济收入增长迟缓,加之土地保障作用稀薄化,人口老龄化超过了经济发展的随力。必然引起家庭养老负担的加重。四辈同堂、五辈同堂的家庭越来越多,改变了抚养与被抚养人口的比例,使被抚养系数加大,一对独生子女夫妇要负担双方家庭的父母、祖父母、高祖父母的赡养和个人儿女的养育。“四、八、十二”型家庭养老负担越来越突出。单纯的“孝道”教育能够起到多大作用,实在令人担忧。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规模缩小,现在中年人的生活压力是50年代的25倍。现代社会要做孝子不容易,时间成为稀缺的资源,妨碍着青年人尽孝父母愿望的实现,可以说力不从心,成本非常高。居家养老“反哺式”的养老方式,也面临着种种困难,在客观上还受许多方面的制约,诸如子女的经济状况、子女家庭变故、子女的道德修养,都制约着老人能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我认为,作为一种责任的“孝道”并非专属子女,该尽到责任的还应有ZF。为官一天,敬老当先。“官大”不变子女身份,“位高”不忘尽孝之心。纵观几千年的文明史,任何时代的兴衰,无不与道德的走向密切相关。很难设想,经济发达而人们道德沦丧,这两者能长期共存。我认为,经济越发展,家庭越富裕,越应该讲人间真情,越应该讲家庭道德,越应该强化养老意识,提倡良好的养老新风尚。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没有家庭的安定团结,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搞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它不仅要求物质的极大丰富,更要求道德的完善、精神的充实和情感的真挚。尊重老人不仅是对父母的报答,也是尊重历史、尊重传统。我国从周朝开始,孝亲敬老就是天子的职责,庶民的义务。对子女而言,对父母尽孝首先是一种伦理责任;对于ZF而言,对老人“尽孝”则首先是一种政冶责任。子女和ZF都必须恪尽“孝道”:子女要尽赡养父母之责,ZF则要致力于构筑坚实公正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用制度解决经济供养、医疗保健、照料服务、精神文化生活、权益保障等农村养老之忧。让每个家庭享受到“老有所养,中有所为,少有所教,幼有所育”的家庭幸福。解除道德生态失衡,实现全面的生态文明。
  目前,以老胡为首的挡中央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一系列亲民爱民的政策相继出台,《老年法》的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等政策的落实,无不为做好尊老爱老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目前,老人的政治生活更加充实,物质生活更加丰富,精神生活更加多彩,尊老敬贤的社会风气日益浓厚。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家庭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回报、关心自己的父母做起,从向老前辈学习做起。倡导尊老爱老,关心老人的良好风气,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让我们为早日建成和谐社会而共同努力。  
            
    YY们,母亲节快到了.(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五月的第二个周日,别在忘了哦.)你们有什么想做的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型“不孝”在8090后家庭中蔓延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
这样的手相,注定儿女不孝,年轻时得不到疼爱,年老时无子女赡养
注定儿女不孝,年轻时得不到疼爱,年老时无子女赡养
赡养老人的困惑
晚年凄惨的老人,逃不过两个原因,受苦都是自找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