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蒙古帝国族群的后裔们

三、中国蒙古族人口的分布现状溯源

2010年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蒙古族人口5981840人人口聚集居住地主要在内蒙古、东北三省其次在新疆青海、甘肃河北散布于河南陕西山西山东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江西贵州广东等地的乡镇村小聚集目前蒙古族遍布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31个省区市有具体人口数据台湾、香港、澳门三地数据不详各地蒙古族人口统计数除有括号注释均以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为依据

1、内蒙古自治区

中国蒙古族是内蒙古区域的世居民族分诸多蒙古部落部落详情在《中国境内蒙古族聚居地的行政区划》一节详细介绍。居住内蒙古的蒙古族422万6093人

2辽宁省

辽宁省蒙古族有65万7869明末清初蒙古喀喇沁部土默特部蒙郭勒津部和科尔沁部的一部分自蒙古草原逐步南下最后定居于辽宁清朝定鼎北京后一些八旗蒙古兵丁巴尔虎蒙古兵丁和他们的眷属因防务派往辽宁上述蒙古各部八旗蒙古巴尔虎蒙古的后裔构成了辽宁蒙古族的主要部分主要分布于朝阳市的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朝阳县建平县凌源县北票县阜新市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彰武县

3吉林省

吉林省蒙古族有14万5039吉林省蒙古族属吉林省世居民族13世纪初蒙古人从大漠北方向南移动逐渐地在这些地区居住下来窝阔台于1234年征服金国这一带属于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管辖地目前主要聚集在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该县隶属吉林省松原市是吉林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亦是中国马头琴生产最大基地被誉为中国马头琴之乡

4黑龙江

黑龙江省蒙古族有12万5483蒙古族属黑龙江省的世居民族主要来自蒙古的杜尔伯特部郭尔罗斯部准噶尔部和清代派驻的蒙古人以及清末放垦后迁入的喀喇沁、吐默特、蒙古贞、博王、宾图、达尔罕、敖罕、奈曼、扎鲁特、乌珠穆沁等地的蒙古人黑龙江原有三个蒙古族自治旗(县)后撤旗建县郭尔罗斯后旗改名肇源县伊克明安旗并入富裕县现仅存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现在黑龙江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肇源富裕等地

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蒙古族有15万6280主要是1771年东归的土尔扈特蒙古人主要分布在巴音郭楞博尔塔拉两个蒙古自治州以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另外还分布在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区由吐尔扈特和硕特、厄鲁特、察哈尔沙毕纳尔扎哈沁乌梁海喀尔喀等部的蒙古人组成

6青海省

青海省蒙古族有99815蒙古族是青海世居少数民族之一约在13世纪20年代进入青海主要分布在海西州的德令哈格尔木市和都兰乌兰县黄南州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海北州的祁连县海晏县和门源县以及西宁市海南州海东地区大通县和部分地区蒙古民族自治地方有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

7、甘肃省

甘肃省蒙古族有1万0935蒙古族甘肃世居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总人口11741人(2012年)其中蒙古族4446人37.9%甘肃蒙古族系成吉思汗弟哈布图·哈萨尔第19代孙固始汗的后裔是成吉思汗家族的直系血统白银市马姓蒙古族后裔元裔铁礼棉铁礼秀后人赵姓蒙古族后裔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温后人千百年来蒙古族人民过着逐水草而徙的游牧生活甘肃西北的许多草场都曾留下过蒙古族人民的足迹

8、河北省

河北省蒙古族有18万0849人据史书记载自元代起有弘吉刺部、兀良哈部、喀喇沁部、察哈尔部和准噶尔部的达什达瓦部落先后从大兴安岭东西麓、阴山脚下、嫩江平原、伊犁河畔移居热河的记载热河的范围包括现河北省的承德地区,内蒙古的赤峰地区、通辽部分地区,辽宁的朝阳、阜新、葫芦岛市的建昌县地区热河省撤销划归三省(区)后河北省蒙古族的来源有四部分:一是世居的蒙古族包括喀喇沁部和察哈尔部;二是厄鲁特蒙古达什达瓦部的后裔;三是清代驻守围场的蒙古八旗兵丁及其家属;四是清朝政府派驻各地驿站、关隘及城镇驻防的蒙古八旗官兵元明清时期今平泉、围场、承德、隆化等县(市)为蒙古喀喇沁部的游牧地清代分属喀喇沁中旗、喀喇沁右旗这里的蒙古族世居此地以游牧为生现居这些县(市)的蒙古族人多为其后裔;在平泉一带还有驿站驻守蒙古族后裔。据史记载,清朝初年自今平泉南五十家子始向北至瑷珲共设16个驿站,由喀喇沁王派蒙古人负责管理,在今平泉境内有两个驿站。其驿站驻守蒙古族来源说法有二:其一为康熙年间建立驿站从内蒙古的林东、林西迁来100户分别驻扎于县南和县北成为南、北五十家子;其二为清康熙初年,在此地设立驿站,派50名蒙古人驻守,后因轮值困难,乾隆三十年(1765年),喀喇沁王从喀中旗、喀右旗选100户蒙古族人家,50户驻守县城北驿马站,在老哈河和黑里河交汇处定居,是为北五十家子。50户驻守县城南的头台驿马站,住户定居在瀑河西岸,是为南五十家子。河北省唯一的蒙古族高级中学就坐落于南五十家子地界

张家口地区的崇礼、赤城、张北、沽源、尚义、康保及承德地区的丰宁、围场、隆化县一历史上是察哈尔部蒙古游牧地清代分隶察哈尔蒙古正蓝、镶白、正白、镶黄四旗现居这带区域的蒙古族人多为其后裔

厄鲁特蒙古达什达瓦部原居新疆伊犁河畔1745年(清乾隆十年)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贵族为争夺汗位展开混战达什达瓦父子三人战死1755年(乾隆二十年)9月达什达瓦寡妻车臣莫尔根哈率部众离开战乱的伊犁投归清政府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5月达什达瓦部2136人来到承德清政府将他们编入驻防八旗并将五道梁、狮子园一带地方划为牧地供他们游牧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清政府在新疆伊犁设立“总统伊犁等处将军”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达什达瓦部500名士兵及家属又重还新疆其余部众仍留在承德今承德市狮子沟镇、喇嘛庙村附近的蒙古族即其后裔

1681年(清康熙二十年)设置木兰围场初由蒙古王公管领围场事务设围场总管大臣并拨派满、蒙八旗兵驻守围场辛亥革命后驻守围场的蒙古八旗兵丁及眷属定居下来成为当地居民另外清代前期和中期清政府派往各地驻防、当差的八旗兵中有部分蒙古八旗官兵主要分布于山海关、沧州、保定、遵化、雄县、玉田、三河、易县、张家口等市县以后逐渐在当地定居

因蒙古族是承德地区的世居民族之一所以居住人口最多12万人(2009年);其次是唐山市和张家口市各有6千多人其中张家口市还有23个蒙古族村和1个蒙满联合村此外邢台市新河县东董村、西董村脱姓蒙古族,自称元末丞相脱脱第三子后裔

9河南省

截止2010年河南省有20个姓氏蒙古族确定为户籍蒙古族的有6万3473未改回蒙古族的14来源大体有四种类型:一在元亡明兴改朝换代之际从其它地方逃亡到河南省的元朝时期已世代居住在河南多年元亡明兴时被迫隐名埋姓留下来的元亡后被迫投降明朝立功后又被封官加爵世代定居下来的在清朝受统治者派遣到河南省驻防并世代定居的蒙古文武官员的后代及建国后进入河南的蒙古族人蒙古族分布区域主要有南阳洛阳安阳郑州濮阳许昌新乡平顶山等城市的县区

南阳市镇平县王姓蒙古族分布在镇平内乡淅川南召县境内一支祖先名铁木花儿自称为元顺帝第四子元末逃至镇平定居晁陂因封王爵以王为姓另一支王姓的先祖相传为司(四)陀王亦有称镇殿王的现存始祖墓碑的正面写道:镇殿始祖考王公讳成妣孙氏恭人之墓碑的序文中有吾家始祖王公讳成者本元宦也等辞句

安阳市内黄县马次范村的董陈五姓蒙古族自称元末豫王阿剌忒纳失里后裔元亡之后豫王五子逃至内黄各随妻姓并分居5处除四子按照蒙古祖训在马次范村守祖坟外其余四个儿子移居至濮阳市清丰县关焦夫村而陈姓后人则因任鄢陵县令就定居于鄢陵县陈化店一带

平顶山荆山村马姓蒙古族其先祖马秃塔尔墓碑记刻:大元故宣武将军右诩蒙古侍卫亲军千户赠昭勇大将军佥书枢密院事上轻车都尉追封范阳郡侯马秃塔尔至正己丑年仲冬季旬七日

安阳市滑县张营村可姓蒙古族新乡市获嘉县可姓张姓蒙古族获嘉县洛纣村和辉县市峪河镇的冯姓蒙古族始祖名可可反成吉思汗宗室后裔明朝因功封百户官后代世袭为滑县宁山卫百户官作为卫所军人定居当地后裔散布滑县获嘉县和峪河镇一带

南阳市社旗县李店乡李姓蒙古族蒙古帝国功勋将领木华黎的后代最初落居在洛阳西陡沟一带后世中一支迁到唐河社旗境内著名蒙古族作家李准即此支后裔

安阳市林州市申家岗村申姓蒙古族自称元朝宗王后裔

洛阳市汝阳县陶台堡梁姓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第五子也先帖木儿后裔入明后以汝阳古属大梁故取字为姓近代国学大师梁漱溟就是这支蒙古人的后代

10、江西省

江西省蒙古族有3479江西赣州市月姓源自蒙古族源自元初四杰之一博尔忽博尔忽后人为月阔察儿据赣州《月氏族谱》记述:赣州月氏始祖是月阔察儿月阔察儿为先朝博尔忽裔也万户侯字失考月阔察儿是元朝的一员战将官至平章政事1355年加封为太尉其奉命南征1356年死于行间月阔察儿原配为江都人阎氏又娶了刘氏繁衍后裔于此地有蒙古族2000人左右

11陕西省

陕西省蒙古族有6976主要分布在大荔县和凤翔县

渭南市大荔县官池镇拜家蒙古族村拜姓蒙古族,据《拜氏家谱》记载拜氏蒙古族蒙古帝国功臣木华黎六世孙拜住后裔拜氏世袭表为孔温窟哇、木华黎、孛鲁、霸都鲁、安童、兀都带、拜住元英宗时木华黎裔孙拜住任丞相后代始姓拜元朝北迁蒙古拜住子拜笃麟帖木儿遂隐居于父亲的平江封地平江即今苏州其躬耕农田不受明朝官封后来躲避战乱明朝官吏的追查被迫率众家人隐迁至现在的大荔县洛南冯翊那时蒙古人没有父子相袭家姓的习俗为纪念父亲拜住确定以拜姓为世传家姓以隐其身份如今拜姓蒙古族人已在大荔繁衍了三十余代在拜家村、帖家村、官池村等村有一千多户蒙古族后裔其中拜家村人数最多原建有拜家祠堂定有族规立有家法规矩后世子嗣此家法延续至今所以至今族人尊老爱幼、团结友爱村风蔚然拜姓每遇过年和婚丧大事悬挂神轴祭奠敬拜祖先神轴有上7代世祖遗像他们披蟒腰玉位列王公拜祖之后再拜当世至亲拜祭祖坟拜姓人采用传统的古典祭祀方式上香、烧纸、敬酒、响鞭炮集体叩拜庄严肃穆场面规模很大这些祭拜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村名由东杨村梧柳村兴平村等几经变更土改时确定为拜家村第一次人口普查登记时将拜氏蒙古族统一登记为汉族所以鲜有人知的陕西蒙古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有蒙古族5千多人但是已经被汉化与其他居民没有什么俩样

凤翔县陈村镇紫荆村的屈姓蒙古族家族历来就有祖上曾是蒙古族王室的传说2004年一座墓碑的发现证实传说确为真实据这座大元天潢初立凤翔府城子达鲁花赤屈术之茔墓碑碑文记载:“大元天潢高祖哈失曾祖扎儿台祗受凤翔府凤翔县达鲁花赤兼管本县诸军奠农事;曾伯祖达喇罕哈剌铁木尔敬受脱脱大王右丞相都总裁兼管府达鲁花赤;曾叔祖脱因不花祗受大将军兼司都元帅府扎付”立碑人:“曾孙那海受达鲁花赤兼管本县诸军奠农事;”立碑时间:“大元至正元年请明日大清乾隆八年请明日重修”据《新元史》记载:窝阔台汗生7子其第5子为“哈喇察儿王哈失家族”兼任凤翔府达鲁花赤镇守西府重镇凤翔墓碑原系墓主之曾孙时任凤翔府凤翔县达鲁花赤兼管该县诸军奠鲁事之职的那海于元代至正元年1341年]清明节为其曾祖屈术原名扎儿台]而立1743年清乾隆八年]时已有约400年之久碑石几坏文亦将湮其后世经族内共议指定经管人屈复基等6人将原碑文誊录后再经石工刻于新碑之上据专家推断取蒙古奇渥温发音近于汉姓为姓即该村的屈姓户族原系汉化了的蒙古宗室后裔同时还有墓室石刻文字画像砖等遗存现存在堡子祭祀台等遗迹均证明紫荆村屈姓为蒙古宗室后裔有蒙古族2500多人

12、山西省

山西省蒙古族有5070太行山西麓阳泉市盂县秀水镇东白水村是山西省境内唯一的蒙古族聚居村其先祖为元代朝中显贵名叫塔海又经数代有兄弟三人长兄西戌老二西泽老三西古后来长兄无后西泽之后亦少历经600多年据说现在只有10多人唯老三西古之后繁衍人众约有数百人即现时盂县秀水镇东白水村这一支1995年版《盂县志》载:民国元年以前本县居民主要是汉族也有蒙古族……据旧志载白水村的孙姓为蒙古族

截至2007年盂县蒙古族为423人秀水镇东白水蒙古族聚居村有农业人口1114人其中蒙古族410人占总人口的37%是全省唯一的蒙古族聚居村他们是塔海后裔据《盂县志》载:塔海字元祥宋代元丰年间定居盂县白水村塔海从土土哈(人名钦察人)充哈刺赤(近卫宿卫之意)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忽必烈征讨叛王乃颜1289年帝命充宝儿赤扈驾至和林赐子孙冠服大德四年(1300年)授中书直省舍人迁中书客省副使武宗即位(1308年)赐中统钞五百锭以旌其能不久晋封为和林行省理问所官后改通政佥院历和宁路总管后改汴梁先是朝廷令民自实田土有司绳以峻法民多虚报以塞上命其后差税无所于征民多逃窜流移塔海具实禀报朝廷于是省民间虚粮二十二万天历元年(1328年)冬十月枢密院臣奏塔海充枢密佥院守潼关(今陕西潼关)及河中府(今山西永济)皇帝遣人驰赐百金钞币宣授监书枢密院事不久西军侵犯南阳(今河南南阳)塔海率领卫兵前往平定到达之后首率勇士与帖木哥交战斩杀其前锋并夺得其旗鼓西军大败而逃赏赐三珠虎符进大都督累官资善大夫卒后葬肖家汇乡兴道村后世子孙改姓孙《盂县志》所载塔海生平史实与元史所载基本相同元史记载:塔海之叔为虎都帖木禄其祖父为铁迈赤祖孙三代均为元代显贵

13山东省

山东省总计有户籍蒙古族1万7669

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刘家营村是山东省唯一的蒙古族村刘姓蒙古族始祖刘五公蒙古族斡罗那歹部族人为蒙古军士驻守山东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升为镇抚其后裔世居淄博

菏泽市鄄城县苏老家村苏姓蒙古族自称始祖名苏克明蒙古名和尚元朝镇守扬州义王即元威顺王宽彻普化之季子属蒙古孛尔只斤氏据《元史》记载:宽彻普化是世祖之孙镇南王脱欢子也……其子曰和尚者封义王……二十八年顺帝将北奔诏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而以和尚佐之及京城将破即先遁不知所之这支蒙古族在邻近的河南濮阳山东临沂都有分布

烟台市牟平区北头村都姓蒙古族始祖元初牟平等处都达鲁花赤必里海必里海蒙古黄金家族后裔,即《元史·兵志》中记载的五部探马赤军帅不里海拔都儿。

1217年,元太祖命木华黎伐金,分探马赤军为五部,每部各置统帅一人。不里海拔都儿即其中一员。他率部随木华黎进入中原,在山东、河北一带同红袄起义军以及宋、金的几股势力进行激烈角逐。1220年,在木华黎由河东再次转战河北,围攻东平(今山东省东平)之际,不里海拔都儿正活动在山东、淮北一带。是年12月,红袄军首领石珪与之发生联系,自苏北连水只身渡淮,因不里海拔都儿而归降木华黎,不里海拔都儿因战功,授济、兖、单三州兵马都总管、山东路行元帅。1221年到1224年,不里海拔都儿仍活动在河北一带。1225年4月,彭义斌围攻东平,守将严实遣使求救于不里海拔都儿,不里海拔都儿失期,严实势蹙,乃伪降于彭义斌。7月,彭义斌挟严实北上,与不里海拔都儿对垒,严实于阵前倒戈,助不里海拔都儿击溃彭义斌。不里海拔都儿与石珪之子石天禄、严实出南线,与笑乃台、史天泽南北夹击,擒斩彭义斌于赞皇(今河北赞皇县)境内。1226年,孛鲁率兵入山东,至1227年4月,平定河北、山东之地。灭金后,探马赤军分镇中原,不里海拔都儿以军功授宁海州等处达鲁花赤,镇守益都路辖下的山东半岛。所赐食邑五户丝户在德州等处,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卒于宁海,子孙世袭其职。必里海《牟平县志》有记载。明焦希程《宁海州志》有传。必里海子抄儿,孙不老赤。

14湖北省

湖北省蒙古族有10318

荆州的洪湖市仙桃市的沔城镇陆姓蒙古族自称阿里不哥后代清末两江总督陆建瀛是其后裔恩施州鹤峰县三家台村部姓蒙古族家谱记述为元世祖之子镇南王脱欢后裔

黄冈市红安县王姓蒙古族元末显贵也先不花的后裔红安本是古黄冈古黄陂古麻城三县结合的地区地处光黄要道因为光黄古道处于山区湖区交接地带所以历代这里变成了盗匪路霸的天堂时期在今天红安县城的金沙河又发现了金矿因此淘金者甚元朝为了管理开采这里的财富采取控制要道设立的机构的办法至今光黄古道上还有黄陂站仰天窝场金场中和司歧亭等等很多官方化名称今金沙河的李姓先祖便是元朝时期负责管理金的官员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疑是这些官员的后裔但考据不足湖北省黄州府黄冈县回龙镇下张家湾村红安桃花的王姓今集聚倒水河边沙河村是蒙元贵族也先不花驻军的后裔称之为鞑子王《黄安县志·氏族》里就有关于红安沙河王姓的记载:沙河王始祖百大曾为元代官百户其孙也先不花表封提领王平章黄州路兼封邑桃花遂居黄安赠恒阳王子孙因以王爵为姓今仍多居于桃花一带散居城关高桥二程等地开国将军王建安王近山便是这一支蒙古人的后裔

15四川省

四川省蒙古族有3万6646主要分布在成都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盐源木里藏族自治县两县居成都的蒙古族最早在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以八旗官兵身份入川约占当时在川八旗人口的三分之一分布在凉山州的蒙古族最早在元代来川因与当地一些民族杂居习俗多有交融原编入八旗的蒙古族有骑射等独特习俗现建有4个蒙古族乡城镇蒙古族现通用汉语文习俗与当地主要民族基本一致居城镇者从事各种行业凉山州的蒙古族以农业为主兼及林牧业

凉山州西昌市俞(余)姓蒙古族分布在姜坡高枧川兴河西及城区一带元朝蒙古钦察部玉里伯牙吾氏家族后裔。钦察部玉里伯牙吾氏来自今高加索地区,蒙古西征时迁入中原,名人有元代权相燕铁木儿余姓蒙古族在南方地区定居于四川重庆贵州湖南江西广西云南等地分布广泛总数多达十几万人通行铁改余的传说

眉山市青神县余姓蒙古族曾出现过明弘治年间兵部尚书余子俊

凉山州盐源县纳西族彝族蒙古后裔元诸王月鲁·帖木儿及其扈从的后裔以后融入了两族中

16、重庆市

重庆市有户籍蒙古族5688重庆蒙古族大都为元代蒙古人的后裔有的因元代作为朝廷命官迁来重庆境内有的则因屯军战败避难而迁入重庆中国成立以后也有因经商工作需要学校结业分配等多种原因迁入重庆的在迁入重庆后经过几百年的逐渐迁徙和发展重庆蒙古族逐渐形成了总体散居与局部聚居的分布格局从整体来说蒙古族散居在重庆市的各区(县)局部聚居地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的鹿鸣乡向家村和太原乡香树坝村这两个村居住的蒙古族均为谭张两姓自称元朝皇族后裔是南逃四川西涯的元朝皇室五个兄弟的后裔1374年明军追剿五兄弟被追到凤柳江边桥头(今嘉陵江畔合川一带)商定解散自求生路临别盟誓诗云:本是元朝帝王家红巾追散入川涯绿杨岸上各分手凤柳桥头折柳桠咬破指头书血字挥开眼泪滴黄沙后人记得诗八句五百年前是一家分别后其一改姓谭来到夔府(今奉节)传9代240多年明末清初时为避嫌战乱谭启鸾携眷至彭水下塘口改名为张攀桂再后迁居鹿鸣乡向家坝村定居至今又传16代据此蒙古族在重庆已传承有25代彭水蒙古族为同姓氏同家族相邻而居人口较为集中因此形成了小规模聚居的蒙古族村在小规模聚居中主要是通过崇拜家庭共同祖先来维系着群体成员之间的紧密关系张、谭两姓不通婚真如当地俗语:谭家无张氏张家无谭氏

另据《四川蒙古族》记载:明朝时期有部分驻防江南、安徽、江苏、长沙的蒙古统帅和军户随着红巾军起义朱元璋的崛起元朝王室北迁而无法北撤退到当时属蒙古人统治的地区驻长沙、武汉(当时称谭州)的拖雷支系的一支人马从谭州顺长江撤出后散居到长江沿岸地区的万县、忠县、开县及酉阳、秀山、石柱、彭水等大山中改姓谭少数改姓花、张、余只有彭水县鹿鸣乡向家坝村聚居,现约有1500人

彭水的另一支蒙古人居住在太原乡香树坝村亦为谭姓《族谱》载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初二晚元朝廷托付心腹谭国知(化名谭国明)带着铁木耳10子中的铁满四等7人化装成汉人改姓谭逃出大都远走河南灵宝以北隐居次年二月初二他们来到洛阳桥边插柳为记后又迁入湖北麻城县孝感乡高街珍珠石马头居住由于明军搜捕明洪武四年(1371)四月他们又迁入四川万县三稹里龙王坝这年八月十五日夜他们兄弟共议七言诗8句:“本是元朝帝王家洪(红)兵(巾)赶散入西涯红阳岸上分携手凤凰桥头插柳桠一姓改为几样姓几姓分居百千家要想兄弟同相会一梦云游海推沙后人记的诗八句五百年前是一家从此7兄弟分手他们虽然改姓谭姓但不改族8句诗(实为10句)却代代相传但只传子不传女传内不传外谭满四与妻黄氏落业于忠州后生长子元龙(阿忽台)次子元凤(阿忽岱)三子元虎(阿剌哈)迁巫山县后再迁石柱县沙子关元龙及其子宗贵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变卖田产迁彭水县龙射堡谭家堡(今属太原乡)定居至今已发展300余人

在向家坝、马颈一带张、谭姓蒙古村残留遗文、遗物、遗址很多依然保留着苏德勒节、供奉白马、灵牌上对联、射箭等蒙古习俗村口有由点将台、马槽、跑马场、箭池、跑马拐弯的窝子等组成的骑射场农闲时族人聚此调练骑射村里有八角庙祭祀、供奉泥塑白马文革被毁现存残破屋一角村里老幼多能背诵兄弟分别时的八句诗张、谭两姓共建一祠堂屋内石凳、水缸、灶头等用具都喜欢做成八面、八方或八个角房屋结构独特一幢多间中间一间的柱头比两边小一间的柱头高出一公尺多四角如虎爪高高伸出正中有顶称为纱帽顶大致同蒙古包的顶部式样相仿每家灵牌上都写有同样内容的对联:“元蒙尚古挥戈耀祖一代英豪乃文乃武千秋百代振箕裘①;舜尧虞后讨伐荣宗百载雄王能谋能征亿年万世建宏阁

2010年次人口普查重庆市现有户籍蒙古族人口5688是重庆市的第四大少数民族其中彭水自治县有蒙古族1871人是重庆市蒙古族人口分布最多的县

【注释】①箕裘即簸箕比喻祖先的事业

17云南省

云南省蒙古族有2万2624云南蒙古族是1253年随忽必烈征战遗留在云南的蒙古族士兵后裔13世纪时蒙古可汗蒙哥在位时命忽必烈发兵大理国元朝建立后正式将云南并入版图云南随即成为元梁王属地也是蒙古出兵中南半岛的地方

云南蒙古以喀卓人为主喀卓人又译卡卓人是以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为主的使用卡卓语的分布云南其他地区的蒙古族的统称700多来在云南生活文化风俗与当地民族融合形成独特的卡卓文化通用卡卓语卡卓语蒙古语与白语和彝语混合而成的云南蒙古族通用独特的通海蒙古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目前使用人口约6400人

元朝时期派蒙古官员管理云南,官员和驻军留下后裔。玉溪市通海县兴蒙蒙古族元宣慰司阿喇帖木耳蒙古右旃及其所部士兵屯驻当地的后裔曲靖市宣威市余姓蒙古族元朝蒙古钦察部玉里伯牙吾氏燕铁木儿后裔红河州建水县虎姓伙姓蒙古族始祖虎都帖木儿籍青海一带元亡降明后跟随傅有德沐英入滇作战因战功被任命为临安卫建水县域]千户后定居当地子孙遍布红河州文山州昆明市富民县完家村完姓蒙古族云南临安宣慰司都元帅府今建水县]都元帅完者都后裔保山市腾冲县和顺乡李姓蒙古族元将里黑斯波后裔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原名李生萱]是其后代。里黑斯波是元朝大军南下时的一名将领,奉命驻守腾冲安寨,到艾思奇这辈已是第18代后裔。思茅市镇沅县铁家坡村铁姓蒙古族自称元朝宗室后裔

18贵州省

贵州省蒙古族有4万1561贵州的蒙古族大部分居住在毕节地区的大方县铜仁地区的思南县石阡县此外在毕节地区的毕节市黔西县金沙县纳雍县等遵义市的遵义仁怀凤冈湄潭等铜仁地区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施秉镇远岑巩等县均有分布全省87个县(市)中有68个县(市)有蒙古族居住元朝蒙古钦察部玉里伯牙吾氏燕铁木儿后裔贵州的蒙古族以余姓为主占绝大多数并根据族谱记载基本上是明清之际由四川迁入贵州落籍

根据大方县余姓保存下来的嘉靖三年(1524年)撰修的《余氏族谱》谱序载明:我余氏祖姓奇渥温胡人也入华夏而起朔漠初号蒙古铁木真出焉……不料红巾扰乱天下又被奸臣诽谤元顺帝听信奸臣之言有诛吾九族之意统家窃负而逃来至四川改铁为余余字万代不改一行来至泸州(泸阳)凤锦桥人多影大难以一路乃联诗盟誓遗嘱作证四散各处诗日:

本是元朝宰相家红巾构祸西涯泸阳岸上分携手风锦桥边插柳桠

否泰是天皆是命悲伤思我又思他余字源无三两姓一家分作万千家

十人誓愿归何处如梦云游浪卷沙后来贫富须相认千朵桃花共树发

又据1851年续修《余氏家谱》小引写道:我余氏之宗其由来已远矣自元迄明世远而年湮矣历明至清时移而代更矣溯厥渊源一脉相派而今五百有余岁矣

以《余氏家谱》为族谱的余姓群众共同点是族谱的记载与他们的心里认同相吻合在姓氏渊源上为了藏匿原来真姓是由原来的去失改然后去掉下面的一横改为余姓确信自己是蒙古族余姓家族对子女和后人从小就将族谱中联诗盟誓的诗词教他们背诵以期世代牢记

蒙古族最多的三个县:大方县思南县石阡县1990年统计蒙古族人口占全省蒙古族总数的77%主要是以余姓为主余姓的蒙古族占全省蒙古族的80%以上仅大方县的余姓蒙古族就占全省蒙古族总人口的46%

19江苏省

江苏省蒙古族有10691

江苏冒姓蒙古族出自元末明初江苏泰州蒙古脱脱部贵族德新。该支冒氏自述是受姓于元末明初。当时居于泰州的蒙古脱脱部贵族德新,篾儿吉特氏,为避兵乱,将其子改汉姓为冒氏。篾儿吉特·德新的长子叫冒致中,被张士诚劫持到苏州,封督丞相,冒致中拒而不受,从孟渎渡江逃至如皋东陈河西安家定居,是为如皋河西派冒氏始祖。其次子叫冒启之,仍居泰州,是为泰州冒氏始祖;第三子冒桧从泰州迁到天长,后经常熟至如皋东部的陈河东安家定居,是为如皋河东派冒氏始祖。从此,在江苏如皋、泰州形成冒氏三位始祖、三大支派。在家谱文献《冒氏宗谱》中规定,自始祖以下按世计,至今有30多世子孙。

篾儿吉特·德新是江苏蒙古族冒氏的始祖,但他在冒氏家庙只能接受兼祭,却上不了冒氏宗谱,因此在该支《冒氏宗谱》的世系图表中,没有篾儿吉特·德新的名字。

南通市如皋市冒姓蒙古族《冒氏族谱·东林公家传》记载:“公讳致中,字东林。先世为淮南王应为镇南王]脱欢之后。至正朝,尝荐举儒术,为两淮盐运司丞,分巡丰利诸场,多所兴革,商民两德之。元亡,遁迹如皋,氏曰冒,为变姓之始。

泰州市泰兴区商井村余姓蒙古族元朝大将阿术后裔阿术蒙古兀良哈部人速不台之孙兀良合台之子追封河南王

无锡市江阴市青阳镇树家村李姓蒙古族元朝初年蒙古大将嘉那迎娶成吉思汗的女儿月姬为妻而月姬也就是忽必烈的姑姑在忽必烈统一中原的战争中嘉那战功赫赫灭南宋后嘉那子霑柯袭荫镇守镇江路后又调江阴路其孙八撒又袭父荫镇守江阴路因此八撒被其后人尊为迁江阴一世祖八撒又生脱脱、脱因二子其中长子脱脱袭父爵万户侯后召回大都而次子脱因袭世荫继续镇守江阴为江阴第二世江阴第三世为脱因的三个儿子:长子帖帖、次子丑厮幼子钹宝如今嘉那李氏宗族在江阴后人众多共形成了桐岐、砂山、邵岐、赤岸4支据统计青阳镇树家村有1300余人、邵岐800多人华士向阳村有1500余人北漍赤岸村有1800多人散居在苏州、常熟等地还有不少自此成吉思汗的后人在江阴繁衍生息生生不息华士镇古称“花市”又称“龙砂”桐岐古时与今青阳镇有关

家村名称究其来历与脱因之孙宣有关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帖帖的长子宣弃官归隐在桐岐纂修家谱后明立朝宣被明兵追捕明兵将其绑在树上盘问姓名宣灵机一动回答说自己姓树明兵最后便将他放了自此宣及其后人都以“树”为姓直到清末民初才恢复李姓

有关八撒将军元史书有记载:南宋末年蒙古族统军将领嘉那尚元世祖姑越姬世居蒙古辅佐元世祖忽必烈定天下战功卓著官拜行军大元帅赐佩金虎符嘉那遂为江阴李氏南迁始祖至元二年1265年]元廷置河间路总管府成吉思汗第六子阔列坚孙兀鲁带封为河间王嘉那即驻札河间路葬宁津县西墓有纪绩碑越姬诰封为河间郡一品夫人子霑柯袭大元帅敕守镇江再调江阴路加封万户是元代驻守江阴的第一任蒙古族将军统领子孙世袭葬归宁津县父茔之昭其妻为右丞相燕帖木儿之女生子八撒

八撒亦音译伯察袭父为江阴路万户至元中敕加上万户赐号忽哩哈赤葬现江阴市青阳镇树家村中檀树坟八撒生两子长子脱脱被召入大都次子脱因字明善仍袭世万户至正中诏征张士诚死难赠明威将军按元史兵志记载为正四品]葬江阴市青阳镇邵歧村东

脱因生四子长子帖帖字淡如袭祖父加封昭武大将军正三品]授达鲁花赤有抚驭才人悦慕之葬青阳镇树家村檀树坟祖茔次昭穴崇祀邑中名宦祠娶延陵吴氏子二次子丑斯字静如以世勋累官昭勇大将军正三品]镇江阴州监制万户府胥爱悦至正十一年奉命督军九江率部进入宣让王镇戎区宣让王遗使谕旨命令丑斯万户移戎安庆至正十二年威顺王宽彻普化却因武昌失守和王印暂夺恳请丑斯留驻其驻地并且在郊野为丑斯万户设帐饯饮出师屡捷然不幸于至正十二年十一月在追贼中流矢而卒诏赠都元帅丧归江阴州州人哀且德之邑之名宦具列传赞“见”之意]郡邑志书据《无锡掌故大观》载:名宦祠在橒星门东知县黄县传建奉祀梁司马筠唐赵和宋崔立王棠徐耆楼锷戴溪赵彦适颜蒇仲史隽之杨孝儒林庚于浦楚执柔袁燮郑谬尤襄郑应中蒙古丑斯……共三十六人丑斯是蒙古人江阴名宦载于县志之中

江阴市青阳镇树家村李姓蒙古族是元朝贵胄的后裔,隐居江南小镇6世纪之多。青阳镇树家村中檀树坟现尚存八撒墓碑碑高1.28米0.46米0.2米石灰石质遗憾的是碑文在文革中被破坏字迹辨认不清立碑时间据家谱记载约在元至正年间该碑十分珍贵八撒之后人树家村李氏自元代至解放前一直派专人守护最后一位守护者的后代叫李根富。每逢清明节,都会举办蒙古族传统祭祖仪式。2010年修建了家族祖先八撒将军的陵园。2013年江阴青阳李氏后裔重建檀树坟“庄肃公八撒之墓”清明节在江阴市青阳镇树家村举行了落成典礼 

20福建省

福建省蒙古族有5830

泉州市泉港区小坝村出姓蒙古族成吉思汗大将木华黎后裔元末木华黎后人纳哈出在辽东降明被封海西侯纳哈出死后长子察罕袭爵后因坐蓝玉党死次子佛家奴当时占籍福州中卫屯田御倭恐株连夷族遂弃职归田纳哈为姓隐居民间

福州萨氏蒙古族称其为雁门萨氏自元代诗人萨都剌起名人不断近代名人有曾任民国总理的萨镇冰有人考证其为色目人后裔但现代多自称蒙古族详情见第十一章第十五节。

21广东省

广东省蒙古族有1万4331

佛山市顺德区罗亨村云姓蒙古族元朝时期湖广安南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云从龙后裔

佛山市南海区甘蕉上街村蒲姓蒙古族蒙古官吏后裔

河源市龙川县佗城镇沙姓蒙古族,为元朝循州(治所在今龙川佗城)达鲁花赤兀良哈氏阿里沙后裔蒙古兀良哈氏高原森林部落之一阿里沙史称兀良哈·阿里沙,亦称兀良哈·阿日沙,祖籍在今蒙古东部绰尔河畔的朵颜山。其为元朝的著名将领,征战有功,被元顺帝敕封为达鲁花赤。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兀良哈·阿里沙从江苏江宁调广东为循州刺史今广东龙川佗城元朝北撤,兀良哈·阿里沙滞留循州,偕家人卜居善庆厢今中山从二世始改称沙氏

22西藏自治区

西藏户籍注册蒙古族307编者疑惑蒙古人礼遇佛教僧侣、笃信藏传佛教为何西藏地区蒙古族人口如此之少这始终是个迷

在拉萨市的当雄县1000人左右的蒙古后裔1635年至1654年住牧于天山附近的和硕特蒙古首领固始汗应五世达赖喇嘛请求扶持黄教起兵到西藏灭了嘎玛政权统一了西藏由是五世达赖喇嘛把当雄草原割赠给固始汗养马固始汗蒙古八旗兵约有一个骑兵团驻扎当雄并把当雄设为其夏宫驻地在今公塘乡中嘎多村以蒙古族行政管理的手段建立独立政权不受西藏政教管辖称为丹木蒙古八旗。当雄藏语意为挑选的草场1681年固始汗的曾孙噶丹策旺率当雄2500的蒙军八旗兵平定了拉达克五森格朗吉的反叛安定边界1751年乾隆16年清朝将丹木蒙古八旗划归驻藏大臣直接管辖八旗即八个部落每个部落约一百户左右甲本”(住百户头人藏军”(佐领一人坤都”(骁骑校一人但是因始汗建立的甲本藏军坤都居本等政级管理制度仍保留到1959年的民主改革时期随着时光流逝当年的蒙古骑兵最终与当地的藏族牧民融为一体变成了今天藏北牧民的先辈这些蒙古骑兵后裔虽然和藏族融合但还是保留很多带有蒙古族特点的生活和风俗习惯当雄一带一些老人们仍在使用着的少量蒙古语比如过年的时候互相拜年时说:阿玛司桑贝那蒙古语直译是在这里给你请安你好的意思意译就是新年吉祥如意的意思当雄北部西藏第一大湖——纳木错他们称作腾格里诺尔蒙古语是天湖的意思由于蒙古人特别崇拜天他们往往说向蓝天发誓表示庄严的发誓每年藏历七月十日公历8月份在当雄草原上举行一年一度的骑兵检阅式检阅式的主要内容之一的赛马活动一直沿袭下来每年藏历七月初来自拉萨山南日喀则那曲等地成千上万的群众纷纷前往当雄参加一年一度的盛大赛马节大家会带上充足的食品来到当雄贡堆唐草原上搭起帐篷及灶台每到这一时节各式各样的帐篷星罗棋布地盖满贡堆唐草原炊烟从帐篷顶上袅袅飘向蓝天美味佳肴的香气从帐篷内散发出来人们品尝着牧区特产奶渣酸奶及手抓羊肉等食品体验牧区的生活说是赛马节实际上可以说是一个饮食文化节男女穿着独有的蒙古图案装饰的藏式服装头戴蒙古式的长帽檐的毡礼帽色彩繁多圣洁庄重而又耀眼夺目同样也是一个服装文化节

其他省份亦有散居蒙古族人口祖源身世或考据不详或说法繁杂目前无法厘清只列出数据北京市76736人上海市11238人天津市20328人浙江省6976人宁夏回族自治区6661人湖南省3693人海南省3463人广西壮族自治区3017人安徽省2809人台湾省、香港特区、澳门特区资料不详虽然有蒙古族居住但是具体人口无详实数据如台湾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生于四川成长于台湾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原籍内蒙古察哈尔部

2010年数据中国境内蒙古族人口城镇、乡村(包括牧区)分布情况:城镇人口276万2849人占总人口的46.19%农牧区人口321万8991人占总人口的53.81%总体呈现农牧区人口多于城镇人口的特征蒙古族受教育程度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人口78万2492人占总人口的13.1%其中研究生学历有2万6536人大学本科33万5274人受教育程度高于中国平均水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内地的部分蒙古族
成吉思汗直系后人世居江阴700年 屋墙浮雕刻蒙古马
蒙古族的贡献—发现“锅片申”散落在晋冀的成吉思汗后裔
寻访海林宁古塔满族后裔
南阳的满族和蒙古族
河南省镇平县蒙古族源流新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